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炎性
  • 4篇细胞
  • 4篇细胞瘤
  • 4篇纤维母细胞
  • 4篇纤维母细胞瘤
  • 4篇母细胞
  • 4篇母细胞瘤
  • 4篇肌纤维
  • 4篇肌纤维母细胞
  • 4篇肌纤维母细胞...
  • 3篇血管
  • 3篇炎性肌纤维母...
  • 3篇增生
  • 3篇肿瘤
  • 3篇文献复习
  • 3篇结节
  • 3篇复习
  • 2篇炎性假瘤
  • 2篇灶性
  • 2篇诊治

机构

  • 9篇广州军区广州...

作者

  • 9篇陈育洪
  • 8篇李明信
  • 8篇马建青
  • 6篇陈晓东
  • 5篇廖秋林
  • 2篇朱贤胜
  • 1篇张玉新
  • 1篇彭光明
  • 1篇周宏锋
  • 1篇赵玮
  • 1篇钱民
  • 1篇王伟中
  • 1篇赖日权
  • 1篇周祥武

传媒

  • 2篇中国普通外科...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临床超声医学...
  • 1篇肿瘤防治研究
  • 1篇广西医学
  • 1篇中国实用外科...
  • 1篇局解手术学杂...
  • 1篇疑难病杂志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 2篇2010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的临床、病理、诊断与治疗。方法对2例SAN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表达及术后随访情况进行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显微镜下见肿物呈多个血管瘤样肉芽肿性结节,结节间为致密或黏液样变的纤维结缔组织,结节中瘤细胞呈卵圆形、短梭形,胞质丰富、可见分枝状及裂隙样不规则毛细血管,间质多量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及红细胞外渗。细胞形态温和,无异型性,核分裂很少见。免疫表型复杂,无特征性表现。2例均行脾切除术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1年余均无复发与转移。结论 SANT是一种罕见的具有特征性病理改变的良性增生性病变,临床上易与脾脏恶性肿瘤混淆,病理上易与炎性假瘤、错钩瘤等混淆,脾切除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预后良好。
李明信马建青廖秋林陈晓东陈育洪
63例肠壁炎性假瘤的诊治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肠壁炎性假瘤(intestinal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IIP)的临床、病理、诊断与治疗。方法收集共63例IIP(本院2例,文献报道61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和总结其主要临床表现、影象学检查、内镜检查、病理学诊断依据及治疗方法与疗效。结果 IIP常发生于成年人,以男性多见,大部分以腹痛、腹部包块为主要症状,常伴有发热,无明显贫血,影象学检查示绝大部分为单发包块(93.7%,59/63),B型超声、CT检查示腹部实性或囊实性肿块,有钙化,本院2例CT增强扫描肿块呈中度强化,强化不均匀,且进行性强化,延迟增强。钡灌肠显示肠腔不规则或圆形充盈缺损,肠腔狭窄,钡剂可通过,边缘光滑,黏膜完整无破坏,肠镜检查大部分肿物向肠腔内突出,肠黏膜完整(71.4%,20/28),部分为溃疡型肿块,病理为肠黏膜中——重度慢性炎症;镜检可见增生的梭形细胞及浸润的慢性炎细胞包括淋巴细胞、浆细胞及胶原纤维形成,多种成分相互混杂,免疫组织化学Vimentin、SMA、MSA等表达阳性;63例均行手术切除,随访3月~4年,无复发与转移。结论 IIP是较罕见的间叶性肿瘤,临床表现及影象学检查、内镜检查无特征性,综合分析临床、检查,有一定特点,术前易误诊为恶性肿瘤,依靠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确诊,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预后良好。
李明信马建青彭光明陈晓东廖秋林陈育洪
关键词:炎性假瘤
肝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超声表现被引量:2
2016年
肝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 of the liver,IMTL)是一种少见的间叶性肿瘤,被认为是一种炎性反应性瘤样病变,也称为肝炎性假瘤,其超声影像呈多样化,易误诊为恶性肿瘤。本组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13例ITML患者的超声检查情况,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
李明信朱贤胜陈育洪陈晓东马建青
关键词:瘤样病变间叶性肿瘤肝炎性假瘤
脾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4例报告及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15年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是一种少见肿瘤,而脾IMT则更少见。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2001-2010年收治4例脾IMT,结合2001年1月至2012年1月国内文献报道的4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探讨脾IMT的临床病理特点[1-15]。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共纳入50例脾IMT,
李明信陈晓东马建青廖秋林陈育洪
关键词: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脾脏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24例诊治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肝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FNH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及治疗方法。结果我院近10年来收治24例FNH,大多数无临床症状,占75.0%(18/24),CT扫描有中央星状瘢痕14例,占63.6%(14/22),影像学检查符合率:B超33.3%(6/18),超声造影60.0%(3/5),CT77.3%(17/22),MRI50.0%(2/4),DSA88.8%(8/9),PET-CT100%(5/5),手术切除8例,术后随访1~3年无复发。B超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2例,随访1年,1例病灶消失,1例明显缩小。肝动脉硬化栓塞治疗5例,其中1例破裂出血急诊介入治疗,随访6个月至3年,1例病灶消失,明显缩小4例。继续观察9例,随访1~3年无明显增大。结论 FNH的诊断主要依据影像学检查,对无症状的FNH可继续密切随访,定期观察,对诊断不明或不能排除肝癌者应手术治疗,对诊断明确、有症状或要求治疗者可采用射频消融或肝动脉硬化栓塞治疗,肝动脉硬化栓塞治疗尤其适用于FNH破裂出血。
李明信马建青陈育洪
关键词:肝肿瘤局灶性结节增生
肝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949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2
2014年
目的探讨肝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HIMT)的临床病理、诊断与治疗。方法收集949例HIMT(笔者诊治13例,文献报道9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和总结其主要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学诊断依据及治疗方法与疗效。结果HIMT常发生于成年男性,大部分以右上腹痛为首发,常伴有发热、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实验室检查可有白细胞、甲胎蛋白(AFP)升高;乙肝表现抗原阳性54例。影像学检查617例,其中547例(88.7%)单发局限性包块;B型超声检查409例,均为肝内不均匀回声包块,彩色多谱勒血流成像(CDFI)示:肿块内多无明显血供,少部分其内及周围探及血流信号,血流阻力指数(RI)〈0.5;CT检查485例示:肝内均匀或不均匀低密度肿块,增强各期强化不明显,部分门脉及延迟期呈周边环状强化、中央核心样强化、分隔样强化等;MR检查216例示:T1W1序列多为低或稍低信号,T2W1序列多为高或稍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表现与CT相似。病理学检查:镜检可见增生的梭形细胞及浸润的慢性炎细胞包括淋巴细胞、浆细胞及胶原纤维形成;免疫组化示Vimentin、Aetin、MSA、SMA、CD68等表达阳性555例(83.7%)患者行手术切除,手术方式有局部切除、肝段切除及半肝切除等。132例手术患者随访3个月-15年,1例术后1年复发,1例并发腹腔出血后治愈,1例合并肝硬化,并发肝衰竭死亡。99例(14.9%,99/663)行保守治疗,随访3个月~8年,部分病灶消失、缩小,部分无变化。结论HIMT是较罕见的交界性间叶性肿瘤,临床无特征性,影像学检查有一定特征性,易误诊为恶性肿瘤,确诊需靠肝穿刺活检、手术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局部切除和保守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预后良好,需长期随访。
李明信陈育洪陈晓东钱民廖秋林马建青
关键词: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肝脏
与肠套叠和黏膜脱垂相关的结肠旺炽型血管增生2例被引量:4
2017年
与肠套叠和黏膜脱垂相关的结肠旺炽型血管增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消化道良性肿瘤,目前归属脉管肿瘤,临床极罕见,且易与其他类似肿瘤混淆而造成漏诊或误诊。我院于2009年和2015年共收治了2例该疾病患者,现将相关诊治经验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病例1:男,48岁;主诉反复右下腹痛1年余,加重伴头晕、乏力、心慌1个月。
陈育洪张玉新周祥武周宏锋赖日权
脾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附7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脾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SIMT)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治疗。方法:收集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收治的4例与文献报道68例SIM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和总结患者主要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学诊断依据、治疗方法及疗效。结果:患者多为成年男性,大部分以左上腹痛为首发主要症状,常伴有发热、乏力、消瘦、贫血等全身症状,影像学检查示绝大部分为单发、边界多清楚的局限性包块。B超检查为脾内不均匀回声包块,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肿块乏血供或少血供;CT检查示脾内均匀或不均匀低密度肿块,部分增强各期强化不明显,大部分动脉期轻度强化,静脉与延迟期持续进一步强化,稍低于或等于脾密度,以周边较明显;MRI检查示T1WI、T2WI序列多为低信号,大部分增强扫描各期未见强化,部分动脉期轻微强化,静脉及延迟期进一步明显强化。镜下可见增生的梭形细胞及浸润的慢性炎细胞及胶原纤维形成;免疫组化vimentin、SMA、Desmin、CD68等表达阳性。72例均行脾切除,随访4个月至14年,1例术后2年复发,1例术后4年发生肝转移。结论:SIMT是较罕见的交界性间叶性肿瘤,临床无特征性,易误诊为恶性肿瘤,影像学检查有一定的诊断意义,确诊需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脾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预后良好,但需长期随访。
李明信陈育洪朱贤胜陈晓东廖秋林马建青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9例介入诊治的体会
2013年
目的探讨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介入诊断及肝动脉硬化栓塞治疗的意义。方法分析9例FNH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特点。行肝动脉硬化栓塞治疗5例,采用平阳霉素碘油乳剂栓塞,其中1例加用PVA(聚乙烯醇);行手术切除2例;B超引导下射频消融1例;继续观察、定期复查1例。结果 8例有较典型的DSA表现:供血动脉增粗、迂曲,血管分支多,病灶内富血管,新生血管分布均匀,由粗渐细,供血动脉进入病灶后向周边辐射状供血,未见新生的血窦和血管湖,无动静脉瘘,实质期肿块染色均匀,明显高于肝组织,肿块染色消退明显延迟,其中4例实质期中心部位染色缺损。DSA诊断为FNH 8例,与临床诊断符合率为88.9%。5例进行肝动脉硬化栓塞治疗,术后随访0.5~3.0年,患者症状消失,1例病灶消失,4例病灶明显缩小,无并发症。手术切除治愈2例;射频消融病灶消失1例;继续观察1例,病灶未见增大。结论 DSA检查能较全面显示FNH的病理特征及血供特点,肝动脉硬化栓塞治疗FNH安全、有效。
李明信马建青陈育洪王伟中赵玮
关键词: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