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少青
- 作品数:77 被引量:286H指数:9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 睡眠剥夺对缺血再灌注后心肌Caveolin-3表达与细胞凋亡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探究睡眠剥夺对缺血再灌注(I/R)后心肌Caveolin-3(Cav-3)表达与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多平台水环境法建立小鼠急性睡眠剥夺模型,睡眠剥夺4 d后通过结扎小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45 min,随后再灌注120 min建立心肌I/R模型。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小鼠心肌病理改变,TTC染色测定I/R后小鼠心肌梗死面积,ELASA法测量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含量,脱氧核糖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Cleaved caspase-3和Cav-3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睡眠剥夺4 d后小鼠变得易怒、激惹,病理学观察提示睡眠剥夺后心肌组织纤维排列紊乱,进一步研究发现小鼠睡眠剥夺后血浆CK-MB含量及心肌细胞凋亡水平明显增加(TUNEL染色阳性细胞与Cleaved caspase-3水平均显著增加),而心肌Cav-3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在睡眠剥夺小鼠进一步遭受心肌I/R后,其心肌梗死面积、CK-MB含量及细胞凋亡水平进一步增加,而Cav-3表达进一步下调(P<0.05)。结论:睡眠剥夺可导致心肌更不易耐受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Cav-3表达下调及心肌细胞凋亡过度激活有关。
- 刘宇彤郭俊凡张岳甫雷少青夏中元
- 关键词:睡眠剥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凋亡
- 基于人工智能的麻醉辅助预警方法及系统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人工智能的麻醉辅助预警方法及系统,其中,基于人工智能的麻醉辅助预警系统,包括:数据采集终端,用于采集内镜操作信息和目标患者的当前患者监测信息;药物浓度计算终端,用于基于内镜操作信息和当前患者监测信息确定麻...
- 徐城雷少青夏中元翟春春宋文沁
- 内质网-线粒体结构偶联在糖尿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17年
- 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心肌缺血性疾病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心肌缺血性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恢复缺血心肌的有效灌流.然而,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是指缺血心肌在恢复血液灌流后其缺血性损伤进一步加重的现象.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不仅IRI发病率高于非糖尿病患者,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较非糖尿病患者更为严重[1].目前,糖尿病加重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尚不明确.以下几种机制可能参与其中:内质网应激、线粒体自噬、钙信号传导异常及细胞凋亡、炎症反应、磷脂代谢障碍等.
- 张琼霞夏中元苏娃婷张元雷少青
- 关键词:非糖尿病线粒体结构心肌缺血性疾病偶联缺血心肌
- 抑制CD36过表达减轻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 2018年
- 目的:探讨抑制CD36过表达在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成年雄性健康大鼠,体重210-240g。大鼠糖尿病模型采取腹腔注射1%链脲佐菌素60mg/kg制备。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分结扎30min后再灌注2h来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正常大鼠和造模成功的糖尿病大鼠被分为3组(n=16):非糖尿病心肌缺血/再灌注组(IR组)、糖尿病心肌缺血/再灌注组(DIR组),CD36的抑制剂SSO处理的糖尿病心肌缺血/再灌注组(DIRS组)。再灌注结束,获取心肌组织和血样本。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CD36表达,TTC法检测心肌梗死面积,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变化,检测血糖,血清中胰岛素、甘油三酯(TGs)和游离脂肪酸(FFAs)。检测血清15-F2t-isoprostane、LDH、CK-MB及BNP。结果:DIR组的心肌CD36表达明显高于IR组而低于DIRS组(P〈0.05),DIRS组的心肌缺血面积和梗死面积均减少(P〈0.05);DIR和DIRS组糖尿病大鼠的胰岛素、TGs和FFAs的浓度均高于非糖尿病大鼠IR组(P〈0.05),SSO处理的大鼠血清中胰岛素、TGs和FFAs的浓度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DIR组的15-F2t-isoprostane、LDH、CK-MB和BNP浓度均高于IR组(P〈0.05),而经SSO处理后,DIRS组这些指标的浓度均有所下降(P〈0.05)。结论:SSO部分抑制CD36过表达,减轻了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 刘慧敏施思孟庆涛陈榕李维唐玲华吴洋雷少青夏中元
- 时钟基因与昼夜节律在缺血性心脏病中的研究进展
- 2018年
- 缺血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心肌组织缺血缺氧导致心肌细胞坏死,进而产生心脏泵血功能以及循环障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及生活质量。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在一日中呈周期性节律振荡,并在早晨至上午这一时段达到高峰。时钟基因与昼夜节律参与缺血性心脏病病程的机制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重点。大量研究表明,时钟基因与昼夜节律的紊乱通过调节代谢、自噬与氧化应激水平,介导血管损伤,影响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在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王雅枫夏中元雷少青赵博
- 关键词:缺血性心脏病时钟基因昼夜节律
- 睡眠剥夺对大鼠凝血功能及血红蛋白的影响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探讨睡眠剥夺(SD)对大鼠凝血功能及血红蛋白的影响。方法:将32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220±10)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笼饲养组(CN组)、大平台饲养组(TC组)、睡眠剥夺组(SD组)及睡眠剥夺恢复组(SR组),每组各8只。采用改良多平台睡眠剥夺法(MMPM)建立睡眠剥夺模型,连续剥夺5d,颈内静脉采血,置于抗凝管内,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血细胞计数,包括白细胞总数(WBC)、红细胞总数(RBC)、血红蛋白(Hb)含量及血小板(PLT)计数;采用自动分析仪检测止血参数,包括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结果:与CN组和TC组比较,SD组大鼠毛色暗淡,易激惹,体重减轻(P<0.05);WBC明显增加(P<0.05),RBC及Hb含量明显减少(P<0.05),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TT、PT及TT值明显延长(P<0.05),FIB值明显降低(P<0.05)。与SD组比较,SR组大鼠WBC明显下降(P<0.05),RBC及Hb含量明显增加(P<0.05),PLT及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TT、PT及TT值明显缩短(P<0.05),FIB值明显升高(P<0.05)。SR组与CN组及TC组比较,体重明显减轻(P<0.05),其余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N组与TC组比较,体重、WBC、RBC、Hb、PLT、APTT、PT、TT及FIB值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持续长时间SD可能导致大鼠凝血功能障碍及贫血倾向,睡眠剥夺后可通过延长合适的睡眠时间来改善机体的凝血功能障碍及贫血倾向。
- 张琼霞夏中元苏娃婷赵博王雅枫张元雷少青
- 关键词:睡眠剥夺凝血功能血红蛋白
- HO-1在缺血后处理抗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其对STAT-3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研究血红素加氧酶-1(hemeoxygenase-1,HO-1)在缺血后处理(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IPO)抗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对STAT-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40只SD雄性大鼠(250-280 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缺血再灌注组(IR)、缺血后处理组(IPO)及缺血后处理+HO-1抑制剂组(IPO+ZnPP)。称重法计算缺血肺组织干/湿比(W/D),试剂盒检测缺血肺组织MDA水平及MPO与HO-1活性,Western Blot检测HO-1,p-STAT-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S组比较,IR组大鼠W/D、MDA、MPO、HO-1活性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增加,而p-STAT-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IPO可以逆转上述变化,而HO-1特异性抑制剂可以消除IPO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论 IPO可以通过促进HO-1活性及蛋白表达的增加从而激活STAT-3信号通路而发挥抗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
- 徐波苏娃婷徐金金刘慧敏夏中元夏正远雷少青
- 关键词:血红素加氧酶-1缺血后处理缺血再灌注损伤STAT-3
- 阿片受体介导的心肌保护作用及糖尿病病理状态对其影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18年
- 缺血性心脏病( ischemic heart disease, IHD)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并发症,并且是糖尿病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1,2].临床上,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原则是尽早有效恢复缺血心肌组织的血液供应,从而最大程度缩小心肌缺血范围、缩短心肌缺血时间.然而,矛盾的是,血流的恢复即再灌注可能造成缺血组织进一步损伤,这种现象被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IRI)"[3,4].心肌IRI的防治策略长期受到高度关注.1986年,Murry等[5]首先观察到在长时间缺血之前通过四个循环的短期缺血-再灌注措施,即缺血预处理(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可以明显减轻心肌IRI.
- 苏娃婷夏中元周璐张元王雅枫雷少青
- 关键词:阿片受体心肌保护糖尿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 14例潜伏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手术室传染性及术后转归观察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回顾性分析潜伏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在手术室环境下的传染性及术后临床转归特征。方法:选取2020年1月份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手术室诊治的处于潜伏期的14例COVID-19患者为研究对象,调查手术室医护人员与患者接触感染情况,分析患者一般情况、临床症状与体征及术后转归情况。结果:手术室有42名医护人员(共47人次)与患者接触而被居家隔离或医学观察,最终有3名医护人员被确诊感染。14例潜伏期患者在术后3~7 d均被确诊感染(SARS-CoV-2核酸阳性);在症状体征方面,12例术后出现发热、10例感到疲劳乏力、9例出现干咳;在术后转归方面,1例患者死亡,13例(包括1例轻型、7例普通型、5例重型)患者转至定点单位继续隔离观察治疗。结论:潜伏期COVID-19患者在手术室环境下亦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应提高疫情期间医护人员的防护级别;麻醉手术应激会加重新冠肺炎患者病情,恶化患者术后转归,疫情爆发期间不宜进行择期手术。
- 苏娃婷雷少青贾一帆夏正远夏中元
- 关键词:潜伏期传染性术后转归
- 伴有胃肠道症状的COVID-19患者临床特征的回顾性研究
- 2021年
- 目的:深入了解COVID-19患者的胃肠道表现,回顾性分析具有消化系统症状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20年2月1日至2月29日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治疗的137例COVID-19住院患者资料。根据患者入院前及住院期间是否出现消化系统异常及胃肠道症状,将患者分为有胃肠道表现组(GI组)与无胃肠道表现组(非GI组)。通过收集137例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应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GI组与非GI组患者间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GI组与非GI组之间一般资料与发热、干咳等临床表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GI组患者出现乏力疲倦的比例高于非GI组(P<0.001),GI组重症及危重症患者的比例大于非GI组(P=0.011),GI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慢性肝病的比例高于非GI组(均P<0.05),GI组死亡率远高于非GI组(P<0.001);GI组患者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高于非GI组(P<0.001),两组间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淋巴细胞计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GI组患者单核细胞比例低于非GI组(P=0.033),两组间血小板计数及C-反应蛋白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GI组患者的LDH、TBIL及Urea高于非GI组(P<0.05),两组间其他心脏及肝肾功能各项检查结果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PT、APTT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GI组患者D-二聚体高于非GI组(P<0.001)。结论:胃肠道症状是COVID-19感染中的常见症状,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出现胃肠道症状的风险更大,而伴有胃肠道症状的COVID-19患者病情进展更加迅速,死亡率更高,同时表现出某些伴随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的特异性,要提高临床工作中对COVID-19患者出现的消化系统异常及胃肠道症状的重视。
- 张爱宁张艺冷燕贾一帆雷少青夏中元
- 关键词:胃肠道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