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鲍江

作品数:24 被引量:53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更多>>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艺术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著

领域

  • 11篇经济管理
  • 11篇社会学
  • 6篇艺术
  • 4篇文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建筑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5篇人类学
  • 9篇影视
  • 8篇影视人类学
  • 6篇电影
  • 3篇多模态
  • 3篇田野
  • 3篇民族志
  • 2篇多样性
  • 2篇遗产
  • 2篇艺术
  • 2篇音像
  • 2篇智能手机
  • 2篇手机
  • 2篇田野研究
  • 2篇文化
  • 2篇文化多样
  • 2篇文化多样性
  • 2篇文化遗产
  • 2篇文字
  • 2篇纳西族

机构

  • 21篇中国社会科学...
  • 4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新疆师范大学
  • 1篇全南大学

作者

  • 24篇鲍江
  • 1篇朱靖江
  • 1篇刘湘晨

传媒

  • 7篇中央民族大学...
  • 6篇民间文化论坛
  • 1篇人民论坛
  • 1篇电影艺术
  • 1篇民族研究
  • 1篇上海大学学报...
  • 1篇民族艺术
  • 1篇北京规划建设
  • 1篇高等学校文科...
  • 1篇云南民族大学...
  • 1篇黄海学术论坛

年份

  • 3篇2022
  • 5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07
  • 1篇2005
  • 2篇2003
  • 1篇2001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多模态与智能手机片:展望影视人类学3.0版被引量:2
2021年
从屏幕视角梳理影视人类学史,可以建构影视人类学1.0版、2.0版和3.0版的三分模型。最初的电子音像屏幕是电影院银幕,影视人类学作品是在那上面呈现的,这是学术史第一阶段,即影视人类学1.0版,始于20世纪50年代。学术史第二阶段,即影视人类学2.0版,始于70年代,从那时起,电视屏幕逐渐普及,并催生了专业影视人类学教学和研究机构。立足现在以展望未来,学术史第三阶段即影视人类学3.0版的特征,应该是手机屏幕作为成果呈现载体。影视人类学2.0版和3.0版之间,存在着一个基于电脑的DV阶段,从1995年持续至今。DV阶段可以视为阈限期,它既包含过去的因素,也包含未来的因素。
鲍江
关键词:影视人类学多模态
在结构中吐纳:从萨林斯与奥比耶斯科尔之争说起被引量:6
2007年
马歇尔.萨林斯与加纳纳什.奥比耶斯科尔之间的争论,从一个侧面彰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学纷纭繁芜的实验状态基调——对学科本体论的反思与批判。通过廓清争论双方各自的理论立场和观点,可以再认识结构主义人类学蕴藏的能量及其界限。文章在后半部分采用结构主义的方法论,整体性地透视长时段的人类学学科史,提出一个人类学学科实践结构的模型:我—他者—我们,并对其显现在学科史中曾经的结构转化以及当下的转化态势做出简明扼要的说明。
鲍江
节日影像志:多模态民族志探索
2022年
民族志作为田野研究方法,1851年摩尔根《易洛魁联盟》出版为其开创起点。它在学术史上历经单模态(文本)到双模态(文本和影片)再到多模态(文本、影片和其他)的迭代。“中国节日志”和“中国史诗百部工程”两个课题对多模态民族志进行了探索,并创新性提出“影像志”概念。为此我们特别组织“节日影像志:多模态民族志探索”讨论,以阐明节日影像志对影视人类学多模态民族志田野研究方法的贡献。
鲍江李松刘湘晨朱靖江
关键词:民族志田野研究影视人类学多模态摩尔根双模态
观自在者:现象学音像民族志被引量:7
2014年
人类学"再现危机"(crisis of representation)是胡塞尔现象学对实证科学的批判延伸出来的一个具体领域,人类学再现"转危为机"的根本路径是返回胡塞尔的现象学,从他对整个实证科学的批判脉络里寻找重新点燃人类学生机与活力的哲学支点——观自在者。观自在者可区分为"学理观自在者"和"文化观自在者"两个层次,通过"现象学悬搁"(phenomenological epoché),我们即可超越"实证人类学",抵达学理观自在者。通向文化观自在者必须回到人类学自身的根基——民族志,并对民族志进行"版本升级",升级为兼容实证人类学的"现象学民族志"。现象学民族志的终极指向是文化观自在者。按现象学民族志理路,我们依然承袭实证人类学的田野工作路径,即参与观察、访谈对话等,但我们的期待不再是田野对象的客观性再现的终极版本,而是在此田野工作过程中随着"自我·我思"(ego cogito)如其所是的展开,启迪参与者,探寻跃入文化观自在者境界的可能性。
鲍江
关键词:现象学民族志
感觉人类学视野中符号与意义的研究
2003年
 纳西象形文字与仪式象征符号体系关系至密,给我们澄清仪式象征意义的本源提供了重要线索;反过来,象征符号的意义一旦被澄清,相关的文字符号即可获得触类旁通的理解。从东巴教的各种祭祀仪式的场面布置、过程及东巴文字的书写来看,"魂灵"是东巴文化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人、鬼、神是魂灵存在于不同时空的不同形式。
鲍江
关键词:语言文字灵魂
西方人类学电影史述评被引量:6
2001年
在人类学理论史和纪录电影史背景下,本文对西方人类学电影的历史作了梳理。着重评价自活动摄影机诞生以来出现的人类学电影主要潮流及其代表性人物和作品,并且对摄影机技术的发展对影片制作和作品风格的影响给予关注。
鲍江
关键词:西方人类学电影史影片制作摄影机
开显田野诸多生活世界视域的二阶电影
2022年
影视人类学自20世纪50年代奠基迄今70年,从业者稀罕,但创造力旺盛,已建立起八条一阶电影道路,即解说电影、象征电影、观察电影、相处电影、谈话电影、分析电影、方人电影和能动电影。以生活世界为导向从电影制作视角考察一阶电影,我们发现它是作者作品,它的完整性来自人类学家“我”的生活世界视域。以生活世界为导向从电影接受视角考察一阶电影,我们发现它作为田野再现作品位于人类学家“我”与田野本身之间,它朝向观众的可接受性大于人类学家“我”的生活世界视域而小于田野本身。也就是说,我们发现观众尤其田野本地观众据其生活世界视域在一阶电影作品中发现被人类学家“我”所忽视的田野内容是可以理解的。据此,着眼于超越一阶电影内生的局限性,并提升民族志电影描写田野生活世界的广度、深度和清晰度,我们提出二阶电影理论和方法。二阶电影是一种以生活世界、电影概念性和电影非概念性为三足鼎立理论支撑,旨在有效开显田野诸多生活世界视域的民族志电影理论和方法。我们在一阶电影完整的工作流程基础上增设一个新的工作阶段,并在其中开展把“前片”(已完成的一阶电影作品)带回田野放映、与田野本地人交流该片的得失和“后片”(新制作的又一部作品)制作。经过这样完整的工作流程,前片与后片合二为一构成完整的二阶电影作品,它的前片特别开显人类学家“我”的生活世界视域,它的后片特别开显田野诸多本地人的诸多生活世界视域。
鲍江
关键词:影视人类学胡塞尔
电影人类学在中国的开创——杨光海导演《丽江纳西族的文化艺术》《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访谈录被引量:1
2016年
以学术访谈形式回顾杨光海导演我国民族志经典电影《丽江纳西族的文化艺术》《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的历程,旨在祛除缠绕中国民族志电影经典——"民纪片"(全称"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影片")的西方中心主义魅影,还原影片制作过程的本来面目——兄弟民族相处之道,彰显其对电影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的启发价值。
鲍江
关键词:纳西族影视人类学
文化多样性及文化遗产实践:西方视角与非西方视角
2017年
从人类学视角切入文化遗产实践,通过语境拓展,将文化遗产实践置于现代门与地方性的张力下加以考察,结合西方视角与非西方视角,追根溯源,就能够探寻到文化遗产实践背后的理念支撑——文化多样性,从而为重新把握当下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实践提供一种观察与思考的视角。
鲍江
关键词:文化多样性
生活世界影视人类学理论被引量:7
2020年
本文提出生活世界影视人类学的理论框架。理路如下:借鉴哲学家胡塞尔的悬搁方法,通过悬搁"文化""社会""民族"概念,重新把握人类学的历史和逻辑起点,即一门以发现和发明人类多样性统一为职志的学问;从宏观和微观两种视角梳理人类学史,评议"民族""社会""文化"研究进路的成就和局限;将胡塞尔"生活世界"概念引入人类学;提出微型社区研究的一种生活世界影视人类学实践进路。
鲍江
关键词:胡塞尔人类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