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秀花
- 作品数:158 被引量:478H指数:12
-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抑制胶质细胞对大鼠镜像痛的影响及相关机制
- 胶质细胞参与中枢痛敏已被公认,但在镜像痛的发生发展中除了中枢胶质细胞的参与外,脊神经节周围的卫星胶质细胞的作用尚未明确。本实验选用成年健康SD大鼠128只,制作SNL神经病理痛模型,利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
- 张振华曹靖李治华任秀花臧卫东
- 蛛网膜下腔移植APA-NIH3T3/rPENK对大鼠神经痛的镇痛效应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探讨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APA)微囊化转鼠前脑啡肽原基因NIH3T3细胞(APA-NIH3T3/rPENK)移植对大鼠神经痛的镇痛作用。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CCI(坐骨神经慢性压迫)组、假手术组、APA空囊组、NIH3T3/rPENK组和APA-NIH3T3/rPENK组。测定CCI组和假手术组手术前后,APA空囊组、NIH3T3/rPENK组和APA-NIH3T3/rPENK组移植前后CCI术侧热痛阈,观察腹腔注射纳洛酮对细胞镇痛效应的影响,同时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脑脊液灌流液中亮氨酸脑啡肽(L-EK)含量。结果:CCI术后7~33d术侧后爪热痛阈明显低于非术侧后爪(P<0.05)。APA空囊组移植前后热痛阈未见明显变化;移植后NIH3T3/rPENK组和APA-NIH3T3/rPENK组热痛阈都明显高于APA空囊组(P<0.05)。移植15d后NIH3T3/rPENK组热痛阈显著低于APA-NIH3T3/rPENK组(P<0.05)。移植21d后APA空囊组脑脊液灌流液中L-EK含量显著低于NIH3T3/rPENK组和APA-NIH3T3/rPENK组(P<0.05);NIH3T3/rPENK组脑脊液灌流液中L-EK含量显著低于APA-NIH3T3/rPENK组(P<0.05)。结论:NIH3T3/rPENK或APA-NIH3T3/rPENK植入大鼠的蛛网膜下腔可以明显减轻神经痛大鼠的热痛敏感行为。APA-NIH3T3/rPENK效果更明显,提示APA微囊具有良好的免疫隔离作用。
- 曹靖王振全任秀花张华张宏伟臧卫东
- 关键词:镇痛脑啡肽
- 食管癌细胞株Eca109中人乳头瘤病毒(HPV)DNA的检测被引量:1
- 1992年
- 应用分子生物学核酸杂交技术,以人乳头瘤病毒HPV6及HPV11型混合探针对食管ECA109鳞癌细胞株进行DNA斑点杂交。检测结果为阳性。为HPV与食管癌关系的研究进一步提供了证据。
- 项芸岩常福聚王东煜沈琼阎爱华任秀花任知春
- 关键词:分子杂交人乳头瘤病毒食管肿瘤
- 氦氖激光穴位照射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脑组织五羟色胺能神经元的影响
- 2007年
- 目的:研究氦氖激光穴位照射对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大鼠脑组织五羟色胺能神经元的影响。方法:SD大鼠40只,体质量200—230g,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Ⅰ组为假损伤组,Ⅱ组为AD模型组,Ⅲ组为氦氖激光非穴位治疗组,Ⅳ组为氦氖激光穴位治疗组。采用大鼠脑组织立体定位微量注射技术,用鹅膏蕈氨酸(IBO)损毁大鼠双侧迈纳特基底核(nbM)制作AD模型。术后用氦氖激光照射AD大鼠“百会”、“大椎”穴进行治疗,用非穴位组作为对照。造模23d后处死动物,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脑组织五羟色胺(5-HT)能神经元数目,并用图像分析系统检测5-HT阳性细胞的平均积分光密度值。结果;氦氖激光穴位治疗组脑组织5-HT能阳性神经元的数目与AD模型组和非穴位治疗组比较增高(P〈0.05),平均积分光密度值上升(P〈0.05);与假损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氖激光穴位照射可作为治疗AD的一种尝试。
- 李宛青陈雪梅任秀花刘华
-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脑组织
- 宫颈鳞癌组织中E-钙粘附素的表达被引量:5
- 2004年
- 目的 :探讨宫颈鳞癌组织中E 钙粘附素 (E cad)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SP免疫组化法观察1 2例正常宫颈上皮、4 6例宫颈鳞癌和 2 2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CIN)组织中E cad的表达。结果 :从正常宫颈→CIN→宫颈鳞癌组织 ,E cad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1 0 0 % ,6 3.6 %和 2 8.2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4 1 .1 6 ,P <0 .0 1 )。宫颈鳞癌病理Ⅰ、Ⅱ、Ⅲ级E cad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5 7.1 4 %、2 5 .0 0 %和 6 .2 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1 0 .70 ,P <0 .0 5 ) ,无淋巴结转移者阳性率 30 .77% ,高于有淋巴结转移者的 1 8.1 8% (χ2 =1 3.33,P <0 .0 0 1 ) ,临床Ⅰ~Ⅱ期与Ⅲ~Ⅳ期阳性表达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1 .74 8,P >0 .0 5 )。结论 :E cad在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望成为判断宫颈鳞癌恶性程度。
- 吴丹李珊珊张红燕高冬玲任秀花
- 关键词:宫颈肿瘤鳞状细胞癌E-钙粘附素
- 食管鳞癌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P65蛋白及IκBα的表达被引量:2
- 2004年
- 目的 :探讨食管鳞癌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NF -κB)P6 5蛋白及其抑制物IκBα蛋白的表达。方法 :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 4 9例食管鳞癌及癌旁黏膜组织 (正常食管上皮 32例 ,单纯增生上皮 33例 ,轻度不典型增生 19例 ,重度不典型增生 14例 ,原位癌 12例 )中NF -κBP6 5、IκBα蛋白的表达。结果 :在癌旁正常上皮、单纯增生上皮、轻度不典型增生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上皮、原位癌和浸润癌中NF -κBP6 5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6 .2 5 % (2 /32 )、18.18% (6 /33)、36 .84 % (7/19)、4 2 .86 % (6 /14 )、5 8.33% (7/12 )和 5 7.14 % (2 8/49) ,正常上皮阳性表达率低于其他各类组织 (P均 <0 .0 1)。IκBα蛋白在上述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15 .6 3% (5 /32 )、5 7.5 8% (19/33)、6 3.16 % (12 /19)、71.4 3% (10 /14 )、6 6 .6 7% (8/12 )和 93.88% (4 6 /49) ,正常上皮阳性表达率低于其他各类组织 (P均 <0 .0 1) ,浸润癌组织中阳性率高于其他各类组织 (P均 <0 .0 5 )。 2者的表达与食管鳞癌的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无关。 2者表达无相关关系 ,IκBα在食管鳞癌组织中表达率高于NF -κBP6 5。结论 :NF -κBP6 5、IκBα蛋白表达均与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2者相互独立 。
- 李道明李珊珊赵志花任秀花高冬玲阎爱华
- 关键词:鳞状细胞癌IΚBΑ
- 大肠癌组织中KAI1/CD82蛋白的表达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 :探讨KAI1 /CD82蛋白表达与大肠癌浸润和转移的关系。方法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 2 4 1例大肠癌中KAI1 /CD82蛋白的表达。其中高分化腺癌 74例 ,中分化腺癌 90例 ,低分化腺癌 4 2例 ,未分化腺癌 35例 ;肿瘤位于黏膜层 (T0 ) 88例 ,黏膜下层 (T1 ) 1 9例 ,肌层 (T2 ) 5 5例 ,浆膜层 (T3 ) 4 2例 ,侵及外周组织 (T4) 37例。血道转移 1 4例 ,淋巴道转移 4 4例 ,种植性转移 4例。结果 :KAI1 /CD82蛋白的表达随大肠癌恶性程度、浸润深度及临床分期的增高而降低。临床分期有淋巴道和血道转移者KAI1 /CD82蛋白表达阳性率低于无转移者 (P <0 .0 1 )。结论 :大肠癌浸润和转移可能与KAI1
- 陈壬寅李珊珊高冬玲任秀花阎爱华
- 关键词:大肠肿瘤
- 食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P33/ING1、Survivin蛋白的表达被引量:6
- 2004年
- 目的 :探讨食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P33/ING1、Survivin蛋白的表达及其与食管癌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33/ING1、Survivin蛋白在 6 0例食管癌手术后大体标本中食管正常黏膜、单纯增生、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及浸润癌组织的表达。结果 :P33/ING1蛋白从正常黏膜→单纯增生→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癌呈渐进性低表达 ,而Survivin蛋白则呈渐进性高表达。正常黏膜与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及浸润癌中P33/ING1、Survivin蛋白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P33/ING1蛋白表达情况与食管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 (P <0 .0 5 )。食管浸润癌组织中P33/ING1蛋白的低表达与Survivin蛋白的高表达呈负相关 (r =- 0 .4 80 ,P <0 .0 1 )。结论 :P33/ING1、Survivin 2种蛋白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
- 任秀花李珊珊阎爱华张红燕
- 关键词:不典型增生原位癌食管P33/ING1SURVIVIN
- JNK信号转导通路在丹参酮ⅡA抗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观察氨基末端蛋白激酶(Jun N-terminal kinase,JNK)通路在丹参酮ⅡA抗坐骨神经慢性压迫(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of the sciatic nerve,CCI)模型大鼠中的作用。方法:3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0)和模型组(n=20)。模型组又分为生理盐水组和处理组(n=10)。模型组在手术当日及术后每日在大鼠鞘内注射生理盐水0.1m L和丹参酮ⅡA 20 mg·kg-1,连续注射14 d。检测各组大鼠在手术前及术后14 d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术后第14天,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脊髓背角内p-JNK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生理盐水组大鼠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明显降低,p-JNK的表达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处理组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明显升高,脊髓背角内p-JNK的表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鞘内注射丹参酮ⅡA对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模型大鼠的镇痛作用可能与降低脊髓背角内p-JNK的表达有关。
- 游言文徐玉英任秀花张艳霞
- 关键词:神经病理性疼痛
- 神经干细胞移植修复兔面神经缺损的实验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面神经损伤修复的“金标准”是自体神经移植,但自体神经移植将不可避免造成患者的二次损伤而使其在临床的应用受到限制。通过观察神经干细胞移植修复面神经损伤的效果以探讨其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4-07/2005-06在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解剖教研室神经生物学研究室完成。20只健康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只。治疗组:神经干细胞移植+内置胶原蛋白海绵的硅胶管;对照组:无细胞只有内置胶原蛋白海绵的硅胶管。术后12周,进行系列神经电生理检测、神经组织学观察、BrdU和S100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等检查。结果:实验兔20只均进入分析。①术后12周,神经电生理检测治疗组神经肌肉动作电位的潜伏期明显短于对照组[治疗组(1.65±0.21)m s,对照组(2.93±0.44)ms,P<0.01],而治疗组神经肌肉动作电位的波幅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6.1±0.35)m V,对照组(1.9±0.46)mV,P<0.01]。②术后12周,行BrdU单标、BrdU和S100双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治疗组有大量BrdU阳性细胞,且部分阳性细胞同时呈现S100双标阳性。对照组未见BrdU阳性细胞。③术后12周,半薄和超薄切片显示治疗组的再生纤维以有髓神经纤维为主,髓鞘板层结构清晰,轴浆内细胞器丰富。对照组的再生纤维髓鞘发育差,但能看到典型的髓板层结构,轴浆内细胞器较少。结论:神经干细胞移植能显著提高面神经损伤后修复的效果。
- 郭宝凤董明敏任秀花
- 关键词:面神经损伤神经再生细胞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