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任艳芹

作品数:5 被引量:62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污染
  • 2篇水体
  • 1篇悬浮颗粒物
  • 1篇营养
  • 1篇营养状况
  • 1篇有机气溶胶
  • 1篇溶胶
  • 1篇沙尘
  • 1篇沙尘颗粒
  • 1篇湿地
  • 1篇水花
  • 1篇水花生
  • 1篇水体营养
  • 1篇漂浮植物
  • 1篇气溶胶
  • 1篇气态
  • 1篇气态污染物
  • 1篇总悬浮颗粒
  • 1篇总悬浮颗粒物
  • 1篇污染水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5篇任艳芹
  • 3篇陈开宁
  • 2篇王格慧
  • 2篇成春雷
  • 2篇黄蔚
  • 2篇李建军
  • 1篇陈效民
  • 1篇柏祥
  • 1篇程玉婷
  • 1篇孙涛
  • 1篇王佳媛
  • 1篇陈玉宝
  • 1篇黄耀
  • 1篇孟静静

传媒

  • 1篇海洋湖沼通报...
  • 1篇湖泊科学
  • 1篇环境科学
  • 1篇地球环境学报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1
  • 1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大溪水库水体营养现状分析被引量:5
2010年
于2008年6月—2009年5月对大溪水库水体氮磷营养盐(总氮(TN)、总磷(TP)、硝态氮(NO3-N)、亚硝态氮(NO2-N)、氨态氮(NH4-N)、磷酸根(PO4-P))和pH、透明度(SD)、温度(T)、化学需氧量(CODMn)、叶绿素a含量(Chla)等理化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大溪水库水体水质总体状况良好,水温季节变化明显,pH为中性至弱碱性,水体理化指标时空变化不明显;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大溪水库水体总体为中营养型,水体水质接近或优于地表水Ⅲ类水质要求;最后对水体水质的管理和保护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柏祥陈开宁黄蔚任艳芹陈效民
关键词:营养状况
一种漂浮湿地构建方法
一种漂浮湿地构建方法,由漂浮载体和种植在漂浮载体内的植物构成漂浮湿地单元,将多个漂浮湿地单元拼接在水面上,通过绳与脚桩在水底固定,构成漂浮湿地;漂浮载体为一个无盖的丝网桶体,桶顶边上穿连浮球;在桶底面铺设蒲包后,将漂浮植...
陈开宁黄蔚任艳芹
文献传递
沙尘暴期西安大气颗粒物化学组成及吸湿性能小时变化特征被引量:4
2015年
于2013年3月9—12日沙尘暴时期,在西安市运用大流量大气采样器进行每小时1次TSP样品采集,对其进行有机碳(OC)、元素碳(EC)、无机离子及吸湿性能分析,同时利用ECOTECH公司EC系列气体监测仪,在线监测NO_x、SO_2及O_3等污染气体,研究沙尘暴期间城市大气颗粒物化学演化特征,探讨硫酸盐、硝酸盐、铵盐及钠盐等主要无机盐的来源、形成机制及其对颗粒物吸湿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此次沙尘暴期间有两次沙尘峰值过境西安,TSP小时浓度最高分别达到7527μg·m^(-3)和3200μg·m^(-3),同期SO_4^(2-)分别为180μg·m^(-3)和38μg·m^(-3)。沙尘暴初入西安时NO_3^-与NH_4^+浓度较低,其后,二者以1:1的摩尔比同步渐增,至沙尘过后第48小时(即非沙尘期)达最大值(分别为34μg·m^(-3)和8.7μg·m^(-3))。整个观测期间,SO_4^(2-)均与Ca^(2+)、Na^+等强线性相关,沙尘期SO_4^(2-)、Cl^-与Na^+的相关系数大于0.95,NH_4^+与NO_3^-的相关系数沙尘期为0.78。除O_3外,CO、NO_x、SO_2等污染气体的浓度变化趋势均是在沙尘过境后逐渐升高。在沙尘期间Na^+离子主要是以NaCl和Na_2SO_4的形式存在。而在整个观测期,SO_4^(2-)和Cl^-主要以NaCl、Na_2SO_4和CaSO_4的形式存在,其来源是戈壁上的干涸湖泊中的岩盐、芒硝、石膏和钙芒硝等矿物;但NH_4^+和NO_3^-主要来源于沙尘颗粒表面的非均相反应,并以NH_4NO_3的形式存在。由于TSP样品水溶性组分中大部分是无机离子,因此样品水溶性组分显示出了一定的吸湿性,整个观测期其吸湿增长因子变化范围为1.27~1.44。
黄耀王格慧韩艳妮成春雷李建军任艳芹陈玉宝王佳媛
关键词:沙尘颗粒总悬浮颗粒物无机离子气态污染物吸湿性
西安冬季非灰霾天与灰霾天PM_(2.5)中水溶性有机氮污染特征比较被引量:21
2014年
2012年12月4-13日在西安市运用大流量大气采样器进行每小时1次PM2.5样品采集,对其进行有机碳(OC)、元素碳(EC)、水溶性有机碳(WSOC)、水溶性总氮(WSTN)、水溶性有机氮(WSON)以及无机离子分析,探讨其浓度、组成、时间变化特征和来源.结果表明,采样期间西安PM2.5中WSON小时平均浓度为(12±9.4)μg·m^-3,最高达31μg·m^-3,平均占水溶性总氮(WSTN)的47%±9.8%,而无机氮NH+4-N和NO-3-N则平均分别占WSTN的29%±8.5%和23%±8.1%.WSON∶WSOC(N∶C)质量比值范围为0.04-0.65,平均为0.31±0.13.在非灰霾天(能见度〉10 km)、轻霾天(5 km〈能见度〈10 km)和重霾天(能见度〈5 km),WSON分别为(1.6±0.9)、(6.5±3.9)和(23±4.7)μg·m^-3.WSOC/OC质量比值在整个观测期间无明显变化,但是WSON/WSOC(N∶C)质量比值从非灰霾天、轻霾天到重霾天呈逐步增大趋势,其均值分别为0.2±0.1、0.3±0.1和0.4±0.1,与颗粒物碱度减弱酸度增强相一致.此外,整个采样期间WSON与NH+4、SO2-4和NO-3呈强线性相关(R^2〉0.80),阴阳离子当量平衡进一步显示:WSON与颗粒物中和度呈负相关(R^2=0.53).研究结果表明,大气中有机胺等气态水溶性含氮有机物可通过酸碱中和与颗粒相酸性物质反应,由气相转移到颗粒相,并且重霾天低温、高湿和静风的气象条件有利于这种酸碱中和导致的气固相转化,促使更多的WSON生成.
程玉婷王格慧孙涛成春雷孟静静任艳芹李建军
关键词:PM2.5灰霾二次有机气溶胶
巢湖沉水植物现状(2010年)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33
2011年
在对巢湖2010年沉水植物和环境因子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巢湖沉水植物群落特征、分布规律,应用冗余分析探讨了沉水植物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现场观测到的沉水植物共计4科5属6种,全湖生物量约为8077.8t,分布面积仅占巢湖总面积的1.54%,其中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 Miq.)分布面积占沉水植物分布总面积的90.7%,是巢湖沉水植物中绝对优势种.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 Linn.)、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 Linn.)和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Linn.f.)Royle)等沉水植物稀少,已濒临消失.Monte Carlo测试检验的结果表明,水体总磷、正磷酸盐、化学需氧量、透明度和水深等与沉水植物群落分布的相关性极显著,但是水体总氮的影响并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巢湖流域沉水植物的群落分布受磷的限制要大于氮.检验结果还表明底泥的总氮和总磷与沉水植物的分布没有很好的相关性,而底泥总有机碳的影响达到了极显著水平.
任艳芹陈开宁
关键词:巢湖沉水植物环境因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