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明伟
- 作品数:79 被引量:497H指数:14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疼痛灾难化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
- 2024年
- 目的 探究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患者疼痛灾难化(PC)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就诊的PHN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收集PHN患者的一般资料、疼痛灾难化量表(PCS)得分、住院期间治疗措施、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和抑郁筛查量表(PHQ-9)得分。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探究PCS得分的影响因素。结果 最终纳入303例PHN患者的调查数据,PCS得分为(30±10)分,其中有65例患者的PCS得分≥38分,占21.5%;164例(54.1%)患者的PHQ-9得分≥5分;176例(58.1%)患者的GAD-7得分≥5分。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未接受椎旁神经阻滞和止痛药物治疗、GAD-7和PHQ-9得分≥5分患者PCS得分更高(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椎旁神经阻滞和止痛药物治疗、PHQ-9得分和GAD-7得分是PHN患者PCS得分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PHN患者中出现PC的比例较高,超过一半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此外,椎旁神经阻滞治疗可能是减轻PC的有效方法之一。同时,抑郁和焦虑的严重程度也需要被重视,因为它们可能与PC的发生和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 张文文张喜维何明伟孙海燕庞金磊
- 关键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 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中针尖裸露长度和射频温度对三叉神经痛疗效及并发症的影响被引量:20
- 2014年
- 目的:探讨不同针尖长度的穿刺套管针及不同射频温度对于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的三叉神经痛缓解、术后复发及面部麻木等并发症的关系。方法:8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患者,随机分为四组,均在CT引导下经皮行穿刺半月节射频热凝手术,A组应用穿刺套管针针尖裸露端长为5mm的射频针进行治疗,持续热凝温度为75℃;B组针尖裸露端5mm,温度为70℃;C组针尖裸露端2mm,温度为75℃;D组针尖裸露端2mm,温度为70℃。射频热凝的时间均为120s,2次。术后24h、3d、7d、1m、3m随访观察4组间疼痛强度(VAS评分),生存质量评分(QOL),麻木范围及程度,以及咀嚼无力、角膜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有无显著差异。结果:80例患者全部随访成功。4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VAS及QOL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的改善(P<0.05),且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面部麻木感(发生率100%),麻木程度评分随术后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术后1个月及3个月时,A组麻木程度评分均明显高于B、C、D组,B组高于C、D组,C组的麻木程度评分也显著高于D组(P<0.05)。术后3m,A组的麻木范围和咀嚼无力发生率显著高于C、D两组(P<0.05),B组显著高于D组。结论:CT引导下半月节射频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在相同的射频温度下,应用针尖裸露端为2mm的穿刺套管针进行射频治疗,术后所产生的麻木范围、麻木程度以咀嚼无力明显少于针尖裸露端为5mm的穿刺套管针;应用相同穿刺套管针,75℃射频热凝,术后麻木程度评分明显高于70℃组。
- 刘京杰李玄英杨立强曹国庆何明伟杨惠婕倪家骧
- 关键词: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三叉神经痛
- 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技术
- 本文从头面部的疼痛传导通路的环节构成和三叉分支的构成阐述了三叉神经的解剖学结构,然后探讨了三叉神经痛的病理生理、诊断和治疗,并着重讨论了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技术,即射频热凝疗法的优点,及其适应症、禁忌症和术后处理等。
- 何明伟
-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适应症禁忌症术后处理
- 文献传递
- 疑难腰椎间盘突出症3例诊疗体会
- 2005年
- 姚军倪家骧何明伟
-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胶原酶溶解术
- 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被引量:27
- 2014年
-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定位下星状神经节阻滞术(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选择76例需行SGB治疗且无禁忌证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将患者分为2组,超声组(n=38)应用超声引导定位SGB,常规组(n=38)应用传统SGB治疗。观察手术总操作时间,霍纳征发生率,操作中患者是否出现明显不适,多次阻滞后注射部位疼痛发生率,喉返神经阻滞、臂丛神经阻滞,局部麻药醉中毒等不良反应。结果超声组SGB阻滞霍纳征出现率(98.5%),高于常规组(81.1%);超声组穿刺中出现明显不适发生率(1.2%),远低于常规组(23.5%)。超声组多次阻滞后注射部位疼痛发生率(2.7%),明显低于常规组(18.3%)。喉返神经阻滞(0.6%),臂丛神经阻滞(0.9%),局部麻醉药中毒(0.3%)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传统穿刺组(分别为5.6%、7.7%、2.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定位下SGB比传统盲探穿刺法操作更安全,成功率更高,有较多优势,值得临床选用。
- 岳剑宁武百山王琦郭玉娜刘京杰何明伟李玄英倪家骧
- 关键词:超声引导星状神经节阻滞有效性安全性
- 半月神经节联合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5
- 2011年
- 目的:观察CT引导下半月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连续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9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RF组,单纯采用75℃连续射频进行治疗,N=45)和联合射频组(采用42℃脉冲射频和75℃连续射频进行治疗,CRF+PRF组,N=45),比较治疗前、治疗后1d、3d、7d、3个月、6个月、1年、2年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缓解率,以及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的生存质量评分(QOL)、麻木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随访2年两种方法治疗的有效率均达100%(P>0.05);治疗后7d联合射频组的VAS显著低于CRF组(P<0.05),但治疗后2年联合射频组的VA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治疗后2年联合射频组的麻木发生率和麻木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半月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连续射频可有效缓解三叉神经痛,尽管短期疗效超过了连续射频,但长期疗效低于连续射频,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连续射频。
- 李玄英倪家骧杨立强武百山何明伟张秀双马玲
- 关键词:半月神经节脉冲射频三叉神经痛
- 连续硬膜外镇痛及射频毁损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被引量:29
- 2007年
- 目的:探讨连续硬膜外腔镇痛后行神经根热凝射频毁损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方法:选择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48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26例)硬膜外置管连续镇痛;B组(22例)连续硬膜外置管镇痛后行神经根热凝射频毁损手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法),分别测评术前、出院时及出院后6个月的VAS评分,同时评估两组的疗效和并发症。结果:出院时及出院后6个月时,A、B两组的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降低(P<0.01);两组间VAS评分比较,出院时B组较A组显著性降低(P<0.05),出院后6个月时B组较A组显著性降低(P<0.05);出院时B组病变区域麻木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0.01)。结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连续硬膜外腔镇痛后神经根热凝射频毁损方法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连续硬膜外腔镇痛方法,其主要并发症为射频毁损神经支配区域麻木。
- 杨立强朱丽萍倪家骧何明伟张春雷刘京杰
- 关键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 CT引导下靶点射频联合臭氧注射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观察CT引导下靶点射频联合臭氧注射与单纯臭氧注射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120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靶点射频热凝结合臭氧注射治疗组(A组,n=60);臭氧注射治疗组(B组,n=60)。分别于术后48小时、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术后48小时、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优良率分别为:A组:93.3%、95%、91.7%、90%;B组:88.3%、88.3%、85%、83.3%,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各时间点的平均VAS评分A组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无明显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 CT引导下靶点射频联合臭氧注射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恢复迅速、疗效确切、并发症少,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有效方法。
- 何明伟王琦孙海燕马骏倪家骧
- 关键词: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臭氧注射颈椎间盘突出症
- 双氯芬酸钠对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及机制被引量:9
- 2009年
-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双氯芬酸钠灌胃对坐骨神经结扎(CCI)大鼠机械痛阈、背根神经节(DRG)及脊髓背角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表达及胃肠黏膜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坐骨神经结扎后慢性缩窄性损伤(CCI)组(n=32)和假手术组(n=8)。自术后第8天分别给予不同剂量双氯芬酸钠灌胃,测定灌胃前及灌胃第1、3、5、7天时大鼠右后肢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PWMT)及用药7d后测定L4/5背根神经节细胞及腰膨大处(L4/5节段)脊髓背角SP和CGRP表达。结果:①对照组、2mg/kg组、4mg/kg组、10mg/kg组在用药前及用药后各时间点的右后肢PWMT与假手术组相比显著降低。4mg/kg组在用药第5、7天时右后肢PWMT与用药前及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10mg/kg组用药后各时间点右后肢PWMT与用药前及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②对大鼠背根神经节及脊髓背角SP、CGRP表达的影响。对照组、2mg/kg组、4mg/kg组、10mg/kg组SP及CGRP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4mg/kg组、10mg/kg组SP及CGRP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明显低于对照组。③用药后,4mg/kg与10mg/kg两组可见胃肠黏膜损伤,而2mg/kg组则无。结论:一定剂量双氯芬酸钠灌胃能够减轻CCI大鼠机械性痛敏反应,但对胃肠黏膜有一定损伤,两者均具有剂量依赖效应。
- 于翠萍王琦何明伟杨立强安建雄倪家骧
- 关键词:双氯芬酸钠背根神经节背角P物质
- CT引导下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治疗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远期疗效分析被引量:10
- 2011年
- 三叉神经痛为面部爆发性、短暂性、刺激性、周期性的疼痛,疼痛分布在三叉神经单支或多支分布区,发生率3—5/10万人年,并且随着年龄上升。另有报道,三叉神经痛的国内及国外发病率分别为47.8/10万人口和62.6/10万人口。该病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研究显示,三叉神经痛患者伴随高发的抑郁和焦虑异常[1]。
- 张秀双杨立强何明伟武百山倪家骧
- 关键词:远期疗效分析半月神经节治疗术射频热凝CT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