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伯奇

作品数:25 被引量:248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季风
  • 4篇气候
  • 4篇青藏
  • 4篇青藏高原
  • 3篇动力学
  • 3篇热带
  • 3篇夏季
  • 3篇季风爆发
  • 3篇降水
  • 3篇ENSO
  • 2篇动力学研究
  • 2篇对流层
  • 2篇汛期
  • 2篇年际
  • 2篇气旋
  • 2篇纬向
  • 2篇位涡
  • 2篇夏季风
  • 2篇夏季风爆发
  • 2篇流层

机构

  • 16篇中国气象科学...
  • 1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0篇南京信息工程...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福建省气象局
  • 1篇湖北省气象局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山大学
  • 1篇国家自然科学...
  • 1篇上海市气象局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黑龙江省气候...
  • 1篇黑龙江省气象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佛罗里达州立...
  • 1篇广东省江门市...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25篇刘伯奇
  • 7篇祝从文
  • 5篇刘屹岷
  • 5篇吴国雄
  • 4篇何金海
  • 3篇任荣彩
  • 3篇毛江玉
  • 2篇段安民
  • 2篇王黎娟
  • 2篇梁旭东
  • 2篇何编
  • 2篇李菲
  • 1篇刘舸
  • 1篇王晓芳
  • 1篇左志燕
  • 1篇张正秋
  • 1篇李忠贤
  • 1篇车云飞
  • 1篇吴翀
  • 1篇林海

传媒

  • 7篇大气科学
  • 3篇科学通报
  • 3篇应用气象学报
  • 2篇热带气象学报
  • 2篇气象科技合作...
  • 1篇气象科学
  • 1篇高原气象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中国科学院院...
  • 1篇气象与环境学...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1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09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夏季降水预测因子潜在技巧分布图及应用被引量:7
2020年
影响我国夏季汛期降水异常的因子繁多,不同因子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制约我国夏季降水季节预测水平。目前动力模式对降水预测技巧水平较低,如何开发客观统计预报方法,提高我国夏季降水预报技巧依然存在挑战。该文基于最小二乘法拟合和交叉检验方法,提出一种搜索预测因子潜在预测技巧的方法(潜在技巧分布图),并基于该方法开发预测因子自动选择器,建立中国夏季降水异常自动统计预测模型。与传统线性相关分析相比,潜在技巧分布图不受极端气候事件影响,可直观展现具有显著预测技巧的前兆信号,而预测因子自动选择器则能从潜在技巧分布图中自动筛选最优预测因子,获得逐年不同的预测因子,更符合中国夏季降水异常影响因子多样性的客观事实。在完全剔除预测当年信息的回报试验中,该预测模型对1999—2019年中国夏季汛期降水异常的历史回报技巧明显高于动力模式。通过方差订正,历史回报降水的PS评分从71.00分提高到82.10分,显示了该模型的潜在预报潜力。
刘伯奇祝从文
气候动力诊断和分析系统设计与应用被引量:1
2021年
气候动力诊断和数值模拟是认识气候变化规律、提高短期气候预测与科学决策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但基于气候模拟的动力诊断技术在气候预测业务中还未得到广泛应用,缺乏支撑科研成果转化为业务应用的中试平台。为此,通过集成多种现代计算机通信协议、可视化编辑和气象数值计算等技术,研发可视化交互气候动力诊断和分析系统(Climate Dynamic Diagnosis and Analysis System,CDDAS),以促进气候模拟的动力诊断技术在气候业务中的广泛应用。该系统具有结构开放、诊断方法集成度高、方便易用等特点,包括数据更新备份、气候动力诊断、多模式数值模拟、结果分析4个功能模块,并设计了一种远程交互控制脚本语言,为用户二次开发提供语言环境,可实现本地客户端、服务器端和超级计算机三者交互通信控制可视化管理。该系统使用便捷,目前已在国家级业务和科研单位获得应用,在气候异常成因分析、气候预测和气候决策服务中可显著提高工作效率。
张正秋祝从文苏京志刘伯奇蒋宁陈昊明
关键词:数值模拟可视化
4-5月南亚高压季节突变过程特征及其可能机制
本文使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NOAA的OLR资料,系统分析了4-5月南亚高压季节突变过程的特征、可能机制及其与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 (1)南亚高压通过季节突变过程于4月下旬至5...
刘伯奇
关键词:季节突变对流层
文献传递
美国地球物理学会2017年秋季会议简介
2018年
1概况 2017年12月11-15日,美国地球物理学会(AGU)2017年度秋季会议在美国路易斯安娜州新奥尔良市召开。此次会议是AGU的第48届年会,会议主题是“你将发现什么?”。会议对所有感兴趣的地球和空间科学的人员开放。来自全球地球物理领域的科技人员2万多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与以往历届会议相同,会议涉及大气科学、海洋、地质、地震等所有地球科学领域,交流方式包括口头报告、墙报。
赵平郭学良徐晓斌吕俊梅刘伯奇辛羽飞车云飞
关键词:地球物理秋季新奥尔良
4—5月南亚高压重建过程与中南半岛对流活动的关系被引量:5
2013年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的OLR资料及CMAP降水资料,研究了1979—2008年历年4—5月南亚高压在中南半岛上空建立过程的特征,发现有21年存在西部中心生成加强与东部中心减弱消亡共同进行的过程,称为南亚高压的重建过程。南亚高压重建过程存在明显的年际差异,根据重建开始时间可分为重建正常年、偏早年及偏晚年。重建正常年,重建之前,对流活动中心在中南半岛南面的海洋大陆一带,到重建阶段,对流伸向中南半岛。南亚高压重建偏早年,对流推进至中南半岛上空的时间偏早;而重建偏晚年则刚好相反。说明南亚高压重建过程与中南半岛上空的对流活动有密切关系。南亚高压重建时,中南半岛的对流活动带来充沛的降水,释放出大量的凝结潜热。已有研究表明在由冬向夏的演变过程中,南亚高压表现出"趋热性",因此,对流降水释放的凝结潜热可能是南亚高压在中南半岛上空重建的原因。
秦育婧王黎娟何金海管兆勇卢楚翰刘伯奇
关键词:气候学非绝热加热降水
当前重大厄尔尼诺事件对我国春夏气候的影响被引量:23
2016年
2015年秋冬季发生了21世纪以来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文章在介绍厄尔尼诺事件的定义、特征、成因和影响东亚季风的物理过程的基础上,指出了厄尔尼诺事件对印度洋海温变化的影响,阐述了厄尔尼诺次年我国主雨带华南春雨和夏季主汛期(华南前汛期、江淮梅雨期、华北东北雨期和华南后汛期)将出现降水增加,并给出2015年12月我国东部大范围环境污染与厄尔尼诺事件的联系和对2016年我国主雨带的预测分析。
刘屹岷刘伯奇任荣彩段安民毛江玉
春季青藏高原表面感热加热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对印度夏季风爆发时间的影响被引量:13
2015年
本文基于日本气象厅(JMA)的JRA-25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春季青藏高原表面感热加热年际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其对印度夏季风爆发过程的影响。EOF分析结果表明,春季高原感热加热的年际变化在高原中西部最为明显,这主要与局地地—气温差的年际变率有关。统计分析表明,当春季高原中西部表面感热偏强(弱)时,印度夏季风爆发偏早(晚),且高原中西部表面感热与ENSO事件无显著相关。春季高原中西部感热能够通过改变印度季风区对流层高层和低层的经向热力结构来影响印度夏季风的爆发时间。当春季高原中西部感热偏强时,造成的上升气流在高原以西的印度季风区北部下沉,通过绝热增暖引起局地对流层中上部的异常暖中心,令印度季风区对流层中上部平均温度经向梯度由冬至夏的季节性反转提早。同时,印度季风区北部的下沉运动能够抑制当地降水,令陆面温度升高,并通过非绝热过程造成对流层低层的异常暖中心,进一步增强了印度季风区的海陆热力对比。在印度季风区以北地区对流层高、低层异常增暖的共同作用下,印度夏季风提前爆发。
张盈盈李忠贤刘伯奇
关键词:年际变化
6种地表热通量资料在伊朗-青藏高原地区的对比分析被引量:16
2015年
基于JRA25、ERA40、ERA-Interim、NCEP1、NCEP2和20CR,对比了不同资料中气候平均(1979—2008年)伊朗—青藏高原感热通量和波文比的季节演变,以及夏季高原感热的年际变率和线性趋势。6套资料均表明,由春到夏亚洲大地形区域地表热状况的季节演变存在明显差异,青藏高原东南部低空气旋生成,一方面增多了局地降水,减弱了地表西风,造成潜热加强,感热减弱,波文比减小;另一方面加强了伊朗高原的东北风,抑制了当地降水,令感热加强,波文比增加,构成了青藏—伊朗高原感热通量季节演变的纬向非对称分布。虽然近30 a来伊朗高原(青藏高原)夏季感热线性增加(减小)的趋势一致,但不同资料所反映的伊朗—青藏高原夏季感热通量的年际变化差别明显。
刘超刘屹岷刘伯奇
关键词:感热通量波文比
4~5月南亚高压在中南半岛上空建立过程特征及其可能机制被引量:28
2009年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发现菲律宾群岛以东洋面上空反气旋在4月第5候分裂成位于中南半岛上空的西部中心和仍位于菲律宾以东洋面上空的东部中心两部分,其中位于中南半岛上空的反气旋中心加强后形成南亚高压。中南半岛高空反气旋生成加强和菲律宾群岛以东洋面高空反气旋减弱消亡的同时发生是4~5月南亚高压在中南半岛上空建立过程的主要特征,其主要促发因子是亚洲南部大气非绝热加热状态的改变。事实上,随着对流沿亚澳"大陆桥"北移和中南半岛对流建立,中南半岛上升运动加强,高空辐散加剧,西部中心在中南半岛南部生成,南亚高压初步建立。随后,菲律宾群岛以东洋面上热源突然东撤至150°E以东,中南半岛热源成为主导,在加热区东面对流层高层激发出气旋式环流,造成西太平洋高压在120°E附近分裂。之后,孟加拉湾-中南半岛夏季风建立,孟加拉湾-中南半岛对流加强,在深对流作用下,中南半岛上空释放大量潜热,上升运动进一步加强,西部中心加强北抬。同时,南海对流开始加强,其释放的潜热加热会在加热区东部的对流层高层激发出正涡度变率,令东部中心减弱消亡,南亚高压在中南半岛上空完全建立。
刘伯奇何金海王黎娟
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与科学数据被引量:45
2014年
在阐明气候系统和科学数据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气候变化研究应该重视地球系统研究对科学数据的需求。在回顾我国近10年来全球变化研究概况的基础上,指出了观测资料和数据再分析产品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总结了国外气象数据共享情况,最后对我国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中心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吴国雄林海邹晓蕾刘伯奇何编
关键词:全球变化科学数据地球系统气候系统数据共享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