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啟泽
- 作品数:7 被引量:21H指数:2
- 供职机构: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卫生厅资助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磁共振全身弥散技术临床应用价值初探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初步探讨磁共振全身弥散技术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我院行磁共振全身弥散扫描患者10例,设置10个原发灶观察区及110个转移灶观察区。采用最大密度投影法重建及反窗,获得三维的磁共振全身弥散图像。阳性区域与常规CT和/或MRI的检查进行比较,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磁共振全身弥散技术对肿瘤原发病灶、淋巴结转移灶及骨转移灶的诊断效果与常规CT和/或MRI一致性良好;而磁共振全身弥散技术对实质性脏器转移灶的诊断效果较常规CT和/或MRI稍低,但差异无极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磁共振全身弥散技术对全身各系统的恶性肿瘤原发灶及淋巴结与骨转移灶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 刘啟泽刘国瑞陈俊斌
- 关键词:恶性肿瘤
- 自动移床主髂动脉及下肢动脉CE MRA成像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确定自动移床主髂动脉和下肢动脉磁共振增强血管成像(CE MRA)的对比剂最佳注射速度。材料与方法:15名健康志愿者随机分成3组。采用1.5T MRI扫描仪进行主髂动脉和下肢动脉三站CE MRA成像。马根维显0.25mmol/kg经肘静脉注射,一半对比剂以2.0ml/s的速度注射,另一半分别以1.0ml/s、0.8ml/s和0.5ml/s注入。应用自动移床和对比剂自动跟踪软件进行图像的自动采集,根据主要动脉分枝的显示情况、有无静脉增强重叠影以及主要动脉的信号噪声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对每组图像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所有受试者均获得了主髂动脉到小腿远端动脉树的图像。3组主要动脉分枝的SNR和CNR进行组间t检验,P>0.05,无显著性差异,但第三组SNR和CNR的均值最高。第一组大腿段和小腿段静脉增强较严重,第二组有部分增强,第三组小腿远端有轻度的浅静脉强化。与第一组和第二组比较,第三组静脉强化最少,三组间静脉增强评分进行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2.0ml/s和0.5ml/s对比剂双相注射速度,可以获得动脉显示好、静脉增强最少的主髂动脉和下肢动脉CE MRA图像。
- 程英张远芳郭岳霖关计添方文辉刘啟泽
- 关键词:动脉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 磁共振3DSPIR脂肪抑制技术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断价值
- 2009年
- 目的:探讨磁共振3DSPIR技术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膝关节损伤拟行手术的病人行术前MRI扫描,50只患膝在常规MRI序列完成后加扫3DSPIR序列。先评估常规MR图像,然后评估3DSPIR图像,评估内容限于ACL完整或撕裂的表现。最后以关节镜检查结果为准,分别计算常规MRI和3DSPIR MRI诊断ACL损伤检出率。结果:常规MRI诊断ACL损伤的检出率为94%,3DSPIR MRI诊断ACL损伤的检出率为98%。结论:3DSPIR技术可以提高前交叉韧带损伤诊断检出率。
- 刘啟泽刘国瑞陈俊斌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前交叉韧带
- 64层螺旋CT三维和二维图像在眼眶骨折诊断中的对比研究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比较三维影像(3D)和二维影像(2D)在眼眶骨折诊断中的准确性,并探讨3D影像的临床价值。方法:对临床诊断有骨折的87例眼眶外伤患者行CT薄层扫描和3D影像重建,分析对比3D影像和2D影像的表现。结果:3D影像显示骨折线的走行方向、骨折范围、位置、类型及骨折块的移位等空间信息方面优于2D影像,3D影像对临床处理起着较明确的指导作用。但2D影像在发现细小骨折、深部结构骨折及骨壁菲薄处的骨折等方面优于3D影像。且3D影像是在2D影像的基础上重建的。结论:3D影像在对骨折的畸形表现等空间关系上具有优势,其临床价值大于2D影像。但2D影像仍是诊断眼眶骨折可靠的基本方式。两者结合应用,为最佳检查方法。
- 刘啟泽刘国瑞陈俊斌
- 关键词:螺旋CT眼眶骨折
- 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检查和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11
- 2009年
-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经临床及影像检查证实的40例新生儿HIE患者,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横轴面T1WI、T2WI、SWI扫描。比较各序列对新生儿出血性病灶的检出及表现,评价SWI在检查和诊断中的作用。结果SWI总检出病灶164个,明显高于T1WI和T2WI检出的病灶数,且病灶边界显示更加清晰,可以发现更多、更小的病灶。在SWI图像上表现为大小不等的明显低信号。结论SWI对新生儿出血性病灶的检出具有极高的敏感性,能够检出更多、更小病灶,且病灶显示更加清晰,可作为新生儿HIE检查的常规。
- 刘啟泽刘国瑞陈俊斌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 高磁场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扫描技术及体会
- 2006年
- 刘啟泽刘国瑞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胰胆管造影
- 64层螺旋CT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应用心电门控管电流调节模式,降低冠状动脉成像辐射剂量.方法:76例患者被随机分为2组,标准组与低剂量组各38例.应用回顾性心电门控管电流调节模式进行冠状动脉成像,其他扫描参数不变,标准组在R-R周期的40%~80%使用管电流660 mA,其余时相使用280 mA;低剂量组在40%~80%R-R时相管电流输出值为550 mA,其余时相为110 mA.计算2组图像的平均SNR、CNR及每组ED值,进行组间比较.结果:2组图像平均SNR分别为122.2±29.69和121.69±31.58,平均CNR分别为8.61±1.17,9.05±1.86,进行组间t检验,P值>0.05,均无显著性差异.2组平均ED值分别为(25.01±2.54)mSv和(18.14±1.40)mSv,进行组间t检验,P值为1.40±10-18,有显著性差异,低剂量组ED值较标准组降低了约27.5%.结论:采用电流调节模式进行冠状动脉成像,分别降低心动周期不同时相管电流输出值,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明显降低了冠状动脉成像有效剂量.
- 程英蔡新琦刘啟泽郭岳霖关计添詹海勇
- 关键词:冠状动脉成像信噪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