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慧文

作品数:24 被引量:36H指数:4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2篇细胞
  • 15篇干细胞
  • 11篇充质干细胞
  • 10篇间充质干细胞
  • 8篇间充质
  • 7篇移植后
  • 6篇造血
  • 6篇造血干
  • 6篇造血干细胞
  • 6篇基因
  • 5篇异基因
  • 5篇异基因造血干...
  • 5篇脐带
  • 5篇脐带间充质干...
  • 5篇淋巴
  • 4篇造血干细胞移...
  • 4篇增殖
  • 4篇增殖性
  • 4篇细胞毒
  • 4篇干细胞移植

机构

  • 24篇苏州大学
  • 2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卫生部

作者

  • 24篇刘慧文
  • 22篇吴德沛
  • 21篇陈广华
  • 18篇乔曼
  • 10篇孙爱宁
  • 10篇田竑
  • 9篇薛胜利
  • 9篇唐晓文
  • 9篇陈峰
  • 8篇仇惠英
  • 8篇王荧
  • 7篇马骁
  • 7篇苗瞄
  • 7篇金正明
  • 6篇杨婷
  • 6篇徐杨
  • 6篇顾斌
  • 4篇乔淑敏
  • 4篇冯宇锋
  • 4篇韩悦

传媒

  • 5篇中国实验血液...
  • 4篇中华血液学杂...
  • 4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浙江临床医学
  • 1篇白血病.淋巴...
  • 1篇中华器官移植...
  • 1篇中国血液流变...
  • 1篇江苏省第十七...
  • 1篇第13届全国...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10篇2012
  • 2篇2011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H26.无血清和含胎牛血清培养基培养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
陈广华孙爱宁吴德沛杨婷乔曼刘慧文田竑乔淑敏陈峰薛胜利陈志哲
文献传递
双份脐血移植后受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嵌合情况
2012年
目的研究双份脐血移植(DCBT)受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的嵌合状态。方法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2a型男性患者1例,接受改良白消安环磷酰胺方案+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预处理,输注5个抗原(5/6)相合和4个抗原(4/6)相合的非血源脐血各1份,移植后19d粒系造血重建。移植后87d,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DCBT后受者及正常供者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分别培养MSC,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诱导其向成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分化,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MSC表面造血及免疫相关分子的表达,短串联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受者MSC、外周血、骨髓中供者细胞嵌合率。结果移植后受者MSC与正常供者MSC具有相似的细胞形态、免疫表型以及分化潜能,均能表达白细胞介素6、干细胞因子、白血病抑制因子和粒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造血及免疫相关分子的mRNA。DCBT后受者骨髓优势脐血嵌合度达96.4%,外周血嵌合度达95.7%,MSC的优势脐血嵌合度为5.4%,MSC中受者本身部分占94.6%。结论DCBT后,受者造血重建仅来自于其中1份脐血。移植后骨髓MSC大部分来源受者本身,部分嵌合的供者MSC来源于植入的单份脐血。
田竑陈广华吴德沛徐杨乔曼刘慧文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嵌合状态
巨细胞病毒特异性T细胞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难治性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研究
陈广华顾斌刘慧文乔曼马骁陈峰何雪峰薛胜利王荧仇惠英唐晓文金正明苗瞄孙爱宁吴德沛
血浆Reg3α蛋白水平与肠道aGVHD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本研究探讨血浆Reg3α蛋白水平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IaGVHD)的临床诊断及预后的相关性。以我院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行allo-HSCT的10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移植前9 d、0 d、移植后14 d、移植后28 d、腹泻时多个时间点抗凝外周血,对发生aGVHD的患者进一步采集治疗1周及4周后抗凝外周血,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浆Reg3α蛋白浓度。结果表明,103例患者中无aGVHD17例,非aGVHD腹泻27例,单纯皮肤aGVHD 10例,Ⅰ-Ⅱ度肠道aGVHD(GI-aGVHD)17例,Ⅲ-Ⅳ度GI-aGVHD32例。GI-aGVHD患者和非aGVHD腹泻患者腹泻时血浆Reg3α蛋白水平分别为111.5(54.7-180.2)ng/ml和23.9(14.5-89.5)ng/ml(P<0.001)。Ⅲ-Ⅳ度GI-aGVHD患者治疗4周后,治疗有效组17例与治疗无效组7例血浆Reg3α蛋白水平分别为137.2(51.7-205.4)ng/ml和679.4(122.3-896.8)ng/ml(P=0.028)。治疗无效组7例全部死于aGVHD相关的多器官功能衰竭。血浆Reg3α蛋白浓度≥87.73 ng/ml时预测Ⅲ-Ⅳ度GI-aGVHD的鉴别效度即曲线下面积最大(AUC=0.902),其诊断Ⅲ-Ⅳ度GI-aGVHD敏感度为81.48%,特异性为82.86%。移植后Reg3α蛋白高水平组(≥87.73 ng/ml)患者Ⅲ-Ⅳ度GI-aGVHD发生率明显高于低水平组(<87.73 ng/ml)(P<0.001)。结论:移植后血浆Reg3α蛋白水平升高提示Ⅲ-Ⅳ度GI-aGVHD的发生,Ⅲ-Ⅳ度GI-aGVHD患者免疫抑制治疗后血浆Reg3α蛋白水平不降低与预后不良相关,血浆Reg3α蛋白水平可作为提示GI-aGVHD的生物学标志物。
蔡成森陈广华孙爱宁乔曼刘慧文陈峰王荧仇惠英韩悦马骁唐晓文金正明傅琤琤吴德沛
关键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血浆
H28.小鼠硬质骨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及多能性研究
陈广华吴德沛杨婷乔淑敏田竑刘慧文乔曼顾斌冯宇锋朱子玲
文献传递
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其JAK2突变的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研究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的生物学特性,检测其BMSC是否存在JAK2基因突变。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健康志愿者和初诊MPN患者BMSC,光学显微镜下行细胞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术鉴定BMSC表面标志;检测BMSC成脂、成骨、成软骨分化能力;检测MPN患者BMSC以及外周血或骨髓单个核细胞是否存在JAK2V617F、JAK2基因12号外显子(JAK2exon12)突变。结果MPN患者的BMsc细胞形态、表面标志、分化能力与正常对照相比无明显差异。检测到21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17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及1例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患者外周血(或骨髓)标本存在JAK2V617F突变,但未发现其BMSC存在该突变。检测到2例PV和1例ET患者外周血(或骨髓)标本存在JAK2exon12突变,但未发现其BMSC存在该突变。结论MPN患者BMSC与健康志愿者BMSC的生物学特性无明显差异;在外周血或骨髓单个核细胞JAK2基因突变阳性及阴性的MPN患者中,均未检测到其BMSC存在该突变。
田竑陈广华徐杨王蓉娴乔曼刘慧文吴德沛
关键词:骨髓增殖性肿瘤间充质干细胞DNA突变分析
骨髓增殖性肿瘤间充质干细胞JAK2基因突变的研究
<正>背景:近年来人们发现骨髓增殖性肿瘤(MPN)广泛存在JAK2基因突变。可是,对于作为造血微环境主要成分的间充质干细胞(MSC)与该病的病理生理之间的关联尚不清楚,MPN患者的MSC是否存在该基因突变仍不得而知。目的...
田竑陈广华吴德沛徐杨乔曼刘慧文
文献传递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嵌合状态的研究
<正>目的:研究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的来源,比较骨髓或外周血嵌合度、GVHD发生与MSC嵌合度的相关性。方法:1.体外分离培养正常人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
田竑陈广华吴德沛徐杨乔曼刘慧文
文献传递
无血清和含胎牛血清培养基培养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比较无血清及含胎牛血清培养基培养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生物学特性,寻求无血清的UC—MSC培养方法。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脐带小块。分别采用MesenCult—XF无血清培养基和含胎牛血清的αMEM完全培养基培养UC—MSC。比较两种方法培养的早期UC-MSC细胞形态、免疫表型、增殖分化潜能、核型及对T淋巴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差异。结果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制备的悬浮UC—MSC平均细胞直径为26(18—39)μm,含血清完全培养基制备的悬浮UC—MSC平均细胞直径为35(20—61)μm。早期UC—MSC采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时连续传代可倍增(5.2±0.2)倍,而采用含胎牛血清的完全培养基培养时传代可倍增(3.5±0.1)倍,UC—MSC采用无血清培养体系传代倍增数明显高于含胎牛血清的培养体系的传代倍增数(P〈0.05)。UC—MSC表达CD29、CD44、CD90、CD73、CD105、HLA—ABC抗原,不表达CIM5及CD34等造血细胞抗原。无血清培养的UC—MSC按MSC:T细胞比例为1:100、1:10及1:5共培养的放射性核素每分钟闪烁计数(CPM)值分别为(4.57±0.14)×10^4、(2.04±0.16)×10^4和(0.42±0.04)×10^4,含胎牛血清制备的UC—MSC共培养对应的CPM值分别为(5.29±0.18)×10^4、(2.55±0.15)×10^4和(0.52±0.03)×10^4,无血清培养的UC—MSC抑制T细胞增殖作用较含血清培养的UC—MSC抑制作用更明显(P〈0.05)。结论与含胎牛血清的完全培养基相比无血清培养的人UC—MSC细胞直径小、早期传代增殖潜能增加、无异种蛋白。无血清培养基制备的UC—MSC抑制T细胞增殖活性高于含胎牛血清培养基制备的UC—MSC。
杨婷陈广华薛胜利乔曼刘慧文田竑乔淑敏陈峰陈志哲孙爱宁吴德沛
关键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胎牛血清无血清培养基异种蛋白
EBV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体外培养及杀伤效果鉴定
目的:研究EB病毒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EBV-CTL)体外诱导和扩增培养的方法,并检测其特异性杀伤的效果.方法:采集EBV血清抗体阳性的6例正常供体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用EBV转化的B淋巴细胞系(BL...
陈广华顾斌陈峰乔曼刘慧文冯宇锋戴丽君朱予玲吴德沛
关键词:EB病毒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