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德源
- 作品数:32 被引量:371H指数:10
- 供职机构:地质矿产部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攀登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西昆仑—塔里木接合带地壳细结构
- <正>横过西昆仑—塔里木结合带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出该带地壳与上地幔顶部的精细结构,发现了西昆仑山与塔里木盆地岩石圈尺度的“V”型耦合关系,追踪出塔里木岩石圈俯冲到西昆仑之下,与青藏高原岩石圈相碰撞的过程和席卷规模.研...
- 高锐黄东定卢德源钱桂华李英康匡朝阳李德兴冯如进管烨李秋生
- 文献传递
- 大别山造山带深部地质初探被引量:10
- 1997年
- 大别山造山带之所以成为造山带研究热点,是因为出露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以柯石英榴辉岩(见封3照片1)(Xu Z.Q.1987,Wang X.et al.1989.Okay et al.1989)和含金刚石榴辉岩(Xu S.T.et al.1992)为代表的超高压(UHP)
- 董树文吴宣志高锐卢德源李英康何义权汤加富曹奋杨侯明金黄德志
- 关键词:造山带深部地质
- 横跨天山的人工爆炸地震剖面被引量:60
- 2000年
- 横跨天山的人工爆炸地震测深剖面揭示出天山的地壳结构.结果表明,天山地壳分为上地壳和下地壳两层结构,层速度和厚度纵向和横向变化都很大.上地壳底部断续分布低速层.莫霍面深度在奎屯地区为 47 km,沙雅地区为 50 km.天山之下莫霍面变深,北天山和南天山交界处之下达到最深,为 62 km.地壳P波平均速度6.1~6.3 km/s,上地幔顶部 P波速度为 8.15 km/s.奎屯炮记录的剖面识别出两组可靠的莫霍面反射波震相P_(m1)和P(m2).P_(m1)和P(m2)在炮检距190~210km段有 20~30 km的叠置和错断.计算结果表明,莫霍面在北天山之下发生 10 km左右的错断,南深达 62 km,北浅达 52 km,莫霍面北倾下插.天山莫霍面的结构样式与某些碰撞型造山带相比有类似的结构,这可解释为塔里木板块向天山之下俯冲.这个陆内俯冲是导致新生代天山隆升的动力学机制.P_(m1)和P_(m2)震相的发现是塔里木板块向北俯冲的地震学证据.
- 卢德源李秋生高锐李英康李德兴刘文张之英
- 关键词:地壳结构造山带隆升
- 天山壳幔结构
- 本文介绍根据宽角反射和折射地震资料得到的天山地区的壳幔结构,并讨论天山造山带的隆升机制。本文认为导致天山造山带中、新生代以来的隆升诸因素当中,除了印度洋板块和西伯利亚块体在天山两侧相向挤压之外,天山上地幔软流圈物质上涌所...
- 卢德源李秋生高锐李德兴李英康刘文张之英
- 关键词:地壳结构壳幔结构隆升机制低速带天山造山带
- 文献传递
- 大别造山带地壳泊松比结构与超高压变质带——来自宽角反射与近垂直反射剖面的启示被引量:10
- 2002年
- 综合宽角反射、近垂直反射的探测结果和有关地质资料,对大别造山带地壳结构和超高压变质带研究显示:大别造山带地壳具有层块结构特征。沿安义—庄墓剖面,上地壳有7个弹性块体,中地壳有5个,下地壳有4个。扬子与华北地块的主缝合带是超高压变质带,扬子地块与大别造山带的现今分界线是与郯庐断裂相交的太湖—马庙断裂,磨子潭—晓天断裂是大别造山带的北界,北淮阳构造带呈楔状向下插入,它与华北地块的分界是肥中断裂。郯庐断裂在中、上地壳近于直立,下地壳向西倾斜。超高压变质带的厚度为5~7km,产状向北插入到北大别块体之下,折返过程是构造就位,不是大别山的均匀抬升,折返的主运动面是水吼—五河高温剪切带。
- 李英康董树文张中杰高锐卢德源
- 关键词:大别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带缝合带地壳结构
- 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带上地壳地震结构特征——INDEPTH-Ⅱ顺带REFTEK广角地震资料分析结果
- <正>1.根据1992年中美INDRPTH-Ⅰ项目顺带Reftek广角地震资料,进行二维计算,获得了测区6.0km/s左右的上地壳P波平均速度;其厚度,南自帕里之下的24km左右北讫达吉的40km左右。上地壳由四层组织:...
- 黄立言卢德源赵文津Yizhaq MakovskySimon L.Klemperer
- 文献传递
- 大别造山带地壳速度结构与动力学被引量:101
- 1998年
- 1994年完成的大别造山带深地震测深剖面(全长420km)穿越了华北地块,大别造山带和扬子地块三个构造单元.获得了垂向成层、横向分块的地壳纵、横波速度结构.结合地质、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大别山地壳可分为三层:上地壳是多重叠覆的构造岩石层,中地壳为韧性变形层,下地壳整体成分偏酸性.大别山地表及浅部的超高压变质岩石具有典型的薄皮构造特征.本文提出大别山不同期双向俯冲造山模式和超高压变质岩石的反向加楔退拔折返机制;大别山腹地至今仍保留6-8km厚的山根.
- 董树文吴宣志高锐卢德源李英康何义权汤加富曹奋扬侯明金黄德志
- 关键词:大别造山带地壳速度结构动力学
- 喜马拉雅山脉及其南缘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深部背景
- 1.喜马拉雅山脉及其南缘的地壳结构恒河平原北部上地壳厚20km,层速度6.0-6.1km/s;下地壳厚20km,层速度6.6-6.9km/s。喜马拉雅山北侧,西起佩枯错,东至康马、普莫拥错,上地壳厚33-38km,平均速...
- 卢德源
- 文献传递
- 横过西昆仑造山带与塔里木盆地结合带的深地震反射剖面被引量:75
- 2000年
- 横过西昆仑造山带与塔里木盆地结合地带的深地震反射剖面, 揭示出青藏高原西北缘山-盆结合地带地壳与上地幔顶部的精细结构, 发现了青藏高原西北缘岩石圈向北俯冲, 并与向南俯冲的塔里木岩石圈在西昆仑山下相碰撞的证据. 这种大陆岩石圈相向俯冲碰撞图像, 确定了西昆仑山与塔里木盆地在岩石圈尺度的耦合关系, 反映出陆内大陆-大陆的碰撞过程.
- 高锐黄东定卢德源钱桂李英康匡朝阳李秋生李朋武冯如进管烨
- 关键词:西昆仑造山带塔里木盆地结合带
- 西昆仑—塔里木—天山深地震测深剖面
- 1.测线位置与观测系统西昆仑—塔里木—天山深地震测深剖面,南起西昆仑山(泉水沟),沿和田河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再沿独库公路翻越天山到达奎屯,长约1200km.共设12个炮点,总共用20000kg炸药,多井组合激发,120...
- 李秋生高锐卢德源张之英刘文李英康李敬卫范井义熊贤明
-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地壳结构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