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康
- 作品数:39 被引量:410H指数:13
- 供职机构:国土资源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地质行业科学技术发展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西昆仑—塔里木接合带地壳细结构
- <正>横过西昆仑—塔里木结合带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出该带地壳与上地幔顶部的精细结构,发现了西昆仑山与塔里木盆地岩石圈尺度的“V”型耦合关系,追踪出塔里木岩石圈俯冲到西昆仑之下,与青藏高原岩石圈相碰撞的过程和席卷规模.研...
- 高锐黄东定卢德源钱桂华李英康匡朝阳李德兴冯如进管烨李秋生
- 文献传递
- 横跨天山的人工爆炸地震剖面被引量:60
- 2000年
- 横跨天山的人工爆炸地震测深剖面揭示出天山的地壳结构.结果表明,天山地壳分为上地壳和下地壳两层结构,层速度和厚度纵向和横向变化都很大.上地壳底部断续分布低速层.莫霍面深度在奎屯地区为 47 km,沙雅地区为 50 km.天山之下莫霍面变深,北天山和南天山交界处之下达到最深,为 62 km.地壳P波平均速度6.1~6.3 km/s,上地幔顶部 P波速度为 8.15 km/s.奎屯炮记录的剖面识别出两组可靠的莫霍面反射波震相P_(m1)和P(m2).P_(m1)和P(m2)在炮检距190~210km段有 20~30 km的叠置和错断.计算结果表明,莫霍面在北天山之下发生 10 km左右的错断,南深达 62 km,北浅达 52 km,莫霍面北倾下插.天山莫霍面的结构样式与某些碰撞型造山带相比有类似的结构,这可解释为塔里木板块向天山之下俯冲.这个陆内俯冲是导致新生代天山隆升的动力学机制.P_(m1)和P_(m2)震相的发现是塔里木板块向北俯冲的地震学证据.
- 卢德源李秋生高锐李英康李德兴刘文张之英
- 关键词:地壳结构造山带隆升
- 榆木山构造带深部结构及隆升成因被引量:7
- 2019年
- 新生代以来,欧亚与印度两大板块间的碰撞拼合及后续的汇聚挤压塑造了现今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形地貌和巨厚地壳。位于青藏高原最北缘的榆木山构造带,其内部构造变形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记录了地球最新演化历史过程中,构造、剥蚀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复杂关系。长期以来,其构造成因和属性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对最近完成的深地震反射剖面的初步处理,其反射剖面初步揭示了榆木山构造带的深部地壳结构:榆木山构造带之下莫霍面深度为45~48 km,整体由北向南加深;同时,深部反射和地表层析速度成像结果显示榆木山下方存在明显的反射透明区、高速异常体,结合地表地质调查,推测其可能为花岗岩体,同早古生代祁连洋的闭合有关;在榆木山构造带之下存在明显的壳内滑脱面,推测其隆升受控于两条背向逆冲断裂带的控制。本文同时结合其他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初步提出了青藏高原北缘的演化模型,为青藏高原北缘的向北扩展、盆山耦合及块体间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 熊小松高锐酆少英酆少英李英康陈宣华常玉举
- 关键词:祁连造山带深部结构
- 藏北地壳东西向结构与“下凹”莫霍面——来自宽角反射剖面的启示被引量:40
- 2001年
- 根据藏北色林错-雅安多510余公里长地震剖面上纵横波特征所识别的来自于莫霍反射及壳内反射震相,通过正演拟合解释了该纵剖面地壳纵横波速度与Poisson比结构.研究结果显示,雅鲁藏布江与班公湖-怒江两条缝合带之间地壳结构东西向变化剧烈,岩石圈结构在剖面中部厚度最深,达到80余公里;莫霍面东西向变化呈现“下凹”特征,自莫霍面“下凹”处沿剖面东西方向呈阶梯状抬升,且西向抬升速度较东向大;地壳内纵横波速度纵向(深度域)与横向(东西方向)均存在非均一性现象,且上地壳内27~34km深度处存在厚度约5~7km的低速层.上地壳内,剖面中段介质的Poisson比较剖面东段与剖面西段的低;下地壳内,剖面东段的Poisson比较剖面西段的Poisson比低.上地壳内介质的刚性变化特征不同于下地壳内介质的刚性变化特征,剖面东段下地壳内物质较剖面西段的刚度小,并蕴含着藏北地区下地壳物质伴随欧亚与印度板块碰撞而东向流动.藏北地区地壳结构东西向变化趋势与莫霍面“下凹”特征可能源于多期构造作用的叠加效应.
- 张中杰王光杰滕吉文陈赟李英康李敬卫范进义S.Klemplerer
- 关键词:纵横波速度地壳结构
- 大别造山带地壳泊松比结构与超高压变质带——来自宽角反射与近垂直反射剖面的启示被引量:10
- 2002年
- 综合宽角反射、近垂直反射的探测结果和有关地质资料,对大别造山带地壳结构和超高压变质带研究显示:大别造山带地壳具有层块结构特征。沿安义—庄墓剖面,上地壳有7个弹性块体,中地壳有5个,下地壳有4个。扬子与华北地块的主缝合带是超高压变质带,扬子地块与大别造山带的现今分界线是与郯庐断裂相交的太湖—马庙断裂,磨子潭—晓天断裂是大别造山带的北界,北淮阳构造带呈楔状向下插入,它与华北地块的分界是肥中断裂。郯庐断裂在中、上地壳近于直立,下地壳向西倾斜。超高压变质带的厚度为5~7km,产状向北插入到北大别块体之下,折返过程是构造就位,不是大别山的均匀抬升,折返的主运动面是水吼—五河高温剪切带。
- 李英康董树文张中杰高锐卢德源
- 关键词:大别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带缝合带地壳结构
- 山东金翅岭金矿成矿构造及应力场研究被引量:9
- 2014年
- 金翅岭金矿位于胶东西北部招远-莱州的中部,为石英脉型金矿。基于构造填图和古构造应力场反演,初步查明了该矿床控矿断裂的运动学特征和构造演化历史。研究表明:在侏罗纪-白垩纪时期,该矿床控矿断裂大致经历三期活动:成矿前构造应力场为NW-SE向挤压,成矿期为NE-SW向挤压,成矿后为NW-SE向挤压;成矿作用发生在构造应力场从NW-SE挤压到NE-SW向挤压转换时期。正是由于构造应力场转化使得控矿断裂开启,才导致成矿作用的发生。
- 高建伟李英康赵国春李宏星李秋叶姚聿涛米胜信
- 关键词:构造应力场石英脉型金矿
- 横过西昆仑造山带与塔里木盆地结合带的深地震反射剖面被引量:75
- 2000年
- 横过西昆仑造山带与塔里木盆地结合地带的深地震反射剖面, 揭示出青藏高原西北缘山-盆结合地带地壳与上地幔顶部的精细结构, 发现了青藏高原西北缘岩石圈向北俯冲, 并与向南俯冲的塔里木岩石圈在西昆仑山下相碰撞的证据. 这种大陆岩石圈相向俯冲碰撞图像, 确定了西昆仑山与塔里木盆地在岩石圈尺度的耦合关系, 反映出陆内大陆-大陆的碰撞过程.
- 高锐黄东定卢德源钱桂李英康匡朝阳李秋生李朋武冯如进管烨
- 关键词:西昆仑造山带塔里木盆地结合带
- 实物地质资料服务需求现状与分析
- 实物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成果的重要体现,是广大地质工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晶和历史纪录,是地质产品的重要物质体现,它在今后的地质工作和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科学研究价值。但是,由于社会环境、行业领域、使用者的文化...
- 张铁奎李英康戴葳葳米胜信
- 关键词:地质资料档案管理信息服务
- 六盘山断裂带及其邻区地壳结构被引量:14
- 2017年
- 新生代期间,中国大陆西部受印度一欧亚板块碰撞和青藏高原隆升影响,以地壳缩短、增厚、陆内造山和强烈地震活动等为主要特征.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高原物质侧向移动被鄂尔多斯地块所阻,在六盘山地区发育了一系列左旋斜冲断裂.断裂带周缘构造变形强烈,地震活动频繁,是研究青藏高原横向扩展控制大陆内部弥散变形的理想场所.本文对穿越青藏高原东北缘一六盘山断裂带一鄂尔多斯地块的宽角反射与折射地震资料使用层析成像和射线反演算法进行成像,获得了研究区地壳速度结构模型,其结果反映出六盘山断裂带两侧地壳结构、构造特征差异显著:1)上地壳层析成像结果显示鄂尔多斯盆地一侧地壳上部速度较低,等值线呈近水平状,具有典型的沉积盆地特征,而青藏高原东北缘一侧上地壳速度相对较高,横向变化剧烈,呈褶皱状,二者的分界为海原一六盘山逆冲走滑断裂;2)全地壳射线反演结果显示鄂尔多斯地块地壳速度梯度大,下地壳底部速度高由铁镁质物质组成,具有典型稳定古老克拉通的特征,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速度总体较低,主要由长英质及长英-铁镁质过渡物质组成,具有典型造山带的特征,而六盘山断裂带下方地壳速度结构复杂,层面呈拱形,部分层出现速度逆转,为两个构造单元的接触过渡带;3)青藏高原东北缘一侧地壳厚度~50 km,鄂尔多斯地块地壳厚度~42 km,六盘山断裂带下方莫霍面发生叠置,揭示出青藏高原东北缘、鄂尔多斯地壳在六盘山下汇聚,较薄且刚性的鄂尔多斯地壳挤入较厚且塑性的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中的构造模式.
- 李文辉高锐王海燕李英康李洪强侯贺晟熊小松郭晓玉徐啸邹长桥梁宏达
-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北缘鄂尔多斯地块地壳结构
- 秦岭造山带的东西向地壳速度结构特征被引量:17
- 2015年
- 跨越东、西秦岭造山带的深地震叫深剖面沿近东一西向布设长约560km。沿测线采用6个1.5~2.0吨的爆炸震源激发地震波,使用260套数字地震仪接收,取得了较高质量的地震资料。通过资料分析扣处理,识别出沉积层及结晶基底的折射波(Pg)、上地壳底面的反射波(P2)、中地壳底面的反射波(P3)、下地壳内的反射波(P4)、莫霍面的反射波(Pro)乖首波(Pn)六个震相。采用地震动力学射线方法(seis88)得到的地壳速度结构表明:(1)在秦岭造山带内反射界面起伏剧烈,西部在略阳-勉县以西明显抬升,断差约3~4km。东部在旬阳-白河县以东呈斜坡状抬升,总体特征呈中间深,两侧浅的态势。东部的速度大于西部,速度差为0.02~0.05km/s。(2)上地壳在略阳-白河县段、中地壳在西乡东-白河县段的速度等值线明显起伏上隆,说明在深度25km之上的区域速度极不均匀,地表上略阳、西乡东对应于勉一略缝合带、犬巴山弧的位置。下地壳的速度等值线变化形态与反射界面形态基本一致。(3)莫霍面与地表高程呈镜像,深度为42~54km,地壳平均速度较大为6.44~6.48km/s。东、西秦岭的地壳厚度变化较大,分界位置大致在勉县一略阳和西乡东一石泉西。勉略带以西为西秦岭造山带,莫霍面深度为52~54km,最深处在略阳一勉县地区为54km。西乡东一石采西以东为东秦岭造山带,莫霍面深度为42~49km,西乡~石泉附近为49~49.5km,安康附近为44.7km,最浅处在十堰附近为42km.东、西秦岭造山带之间是扬子板块的北部边缘带,莫霍面深度为48~49km莫霍面整体形态呈现起伏的向西倾斜台阶式的增深特点,东西深度相差10~12km.(4)勉一略缝合带以西的地壳增厚,可能是由青藏高原隆升及向东北缘的扩张引起的。总之,沿秦岭造山带的东一西方向的地壳�
- 李英康高锐高建伟米胜信姚聿涛李文辉熊小松
- 关键词:秦岭造山带深地震测深地壳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