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国才

作品数:24 被引量:85H指数:5
供职机构: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3篇细胞
  • 6篇免疫
  • 6篇骨髓
  • 6篇白血
  • 6篇白血病
  • 4篇异常综合征
  • 4篇增生
  • 4篇增生异常综合...
  • 4篇杀伤
  • 4篇综合征
  • 4篇淋巴
  • 4篇基因
  • 4篇急性
  • 4篇骨髓增生
  • 4篇骨髓增生异常
  • 4篇骨髓增生异常...
  • 3篇凋亡
  • 3篇造血
  • 3篇杀伤细胞
  • 3篇淋巴瘤

机构

  • 24篇广东医学院附...
  • 2篇广东医学院
  • 2篇暨南大学
  • 1篇佛山市第一人...

作者

  • 24篇吴国才
  • 15篇杨志刚
  • 10篇熊丹
  • 9篇梁亮
  • 9篇李庆华
  • 5篇张宇明
  • 4篇王珍
  • 4篇蔡静怡
  • 4篇聂丽容
  • 3篇吴祖常
  • 3篇林斌
  • 2篇周碧云
  • 2篇彭晓东
  • 2篇曾耀英
  • 2篇陈育华
  • 2篇吴东红
  • 2篇李宁
  • 1篇汤斌
  • 1篇吕俊廷
  • 1篇陈永振

传媒

  • 4篇广东医学院学...
  • 2篇当代医学
  • 2篇中国实验诊断...
  • 2篇齐齐哈尔医学...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临床荟萃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肿瘤学杂志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中国热带医学
  • 1篇现代肿瘤医学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中华全科医学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3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4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脂与同型半胱氨酸检测的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脂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86例SLE组和86例对照组,检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B(APOB)、载脂蛋白A1(APOA-1)、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变化和其他临床指标,并分析血脂变化和高Hcy的关系及临床意义。结果 SLE组TG、APOB和Hcy水平高于对照组,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SLE患者TC、LDL-C、APOA-1、APOB只与24Upro呈正相关;TG与C3呈负相关,与24Upro呈正相关;Hcy与C3、C4呈负相关,与24Upro呈正相关,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SLE患者肾脏受累组TC、TG、LDL-C、APOA-1、APOB和Hcy水平高于非肾脏受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LE患者血清中血脂和Hcy变化与免疫炎症反应、活动性和肾脏受累程度有关,联合检测对预防各脏器损害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陈育华周碧云吴国才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血脂同型半胱氨酸狼疮肾炎
我院血液病房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通过对我院血液病房分离的所有致病菌进行分析,了解血液内科病原菌分布特点和细菌耐药情况。方法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分析。结果共收集致病菌27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38株(49.64%),革兰阳性菌99株(35.61%),真菌41株(14.75%)。标本主要来源于血液117份(42.09%);其次为痰液80份(28.78%)。致病菌主要以肺炎克雷伯氏菌(12.59%)、大肠埃希氏菌(10.43%)、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0.07%)、白色念珠菌(8.63%)、铜绿假单胞菌(6.83%)为主。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氏菌及大肠埃希菌阳性率分别为28.57%和65.52%。甲氧西林耐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占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92.59%。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仍有较好敏感性;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仍较敏感。结论了解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情况,对血液病房感染患者的经验性用药有重要参考价值。
李庆华郑桂仙蔡木发蔡静怡熊丹吴国才
关键词:血液病病原菌耐药性
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在ITP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在ITP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血液科住院的30例ITP患者为观察组,同期本院健康体检正常者30例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两组对象的外周血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PAIgG、PAIgM、PAIgA)水平。结果 FCM检测观察组患者血小板抗体,PAIgG阳性率为70%,平均荧光强度为(25.15±2.61),对照组平均荧光强度为(5.09±0.5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PAIgM阳性率为80%,平均荧光强度(27.28±2.25),对照组平均荧光强度为(5.18±0.5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PAIgA阳性率为30%,平均荧光强度为(6.28±0.65),对照组平均荧光强度为(5.98±0.6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吴国才王珍
关键词:流式细胞术血小板相关抗体ITP
自然杀伤细胞对异基因骨髓移植中移植排斥和造血及免疫重建的影响(英文)
2010年
背景:近几年,自然杀伤细胞与异基因骨髓移植的关系备受关注。目的:探讨自然杀伤细胞在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中对移植排斥、造血及免疫重建的影响。方法:以C57BL/6(H-2b)小鼠为供鼠、BALB/c(H-2d)小鼠为受鼠,分别在致死剂量和非致死剂量(≤7.0Gy)全身照射的预处理条件下进行异基因骨髓移植,移植同时输注供鼠外周T细胞和(或)自然杀伤细胞。结果与结论:在致死剂量全身照射的移植中,输注自然杀伤细胞与不输注自然杀伤细胞的移植组比较,存活率显著增高;白细胞计数、CD19+细胞表达及骨髓CD34+细胞计数恢复快;H-2Kb+细胞的表达水平高。移植后28d,输注自然杀伤细胞组CD3+细胞表达水平明显低于不输注自然杀伤细胞组,60d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非致死剂量全身照射的移植中,移植30d,异基因骨髓组H-2Kb+细胞表达百分率明显下降,60d已下降至移植前水平;而输注高浓度和低浓度自然杀伤细胞的两组在移植后60d仍能检测到80%以上的H-2Kb+细胞表达。提示,在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中,同种异基因反应性自然杀伤细胞可以抑制移植排斥,提高造血干细胞的植入水平,促进造血及免疫重建并增加移植受鼠的生存率。
杨志刚熊丹曾耀英梁亮李庆华吴国才
关键词:自然杀伤细胞骨髓移植全身照射
H195.雷公藤内酯醇对淋巴瘤Raji细胞凋亡及DNA甲基转移酶的影响研究
蔡静怡张宇明吴国才梁亮杨志刚
文献传递
利妥昔单抗应用前后Ki-67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表达与意义
2014年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应用前后Ki-67表达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预后意义。方法收集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69例接受R—CHOP和50例接受CHOP治疗的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Ki-67表达及其与DLBCL预后的关系。结果119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83:1,平均(50.4±12.8)岁,Ki-67高表达(≥85%)患者占28.6%,多见于IPI3~5分患者(P=O.059),与其他临床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CHOP组和R—OHOP组,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B症状、LDH水平、ECOG、病理分期、结外累及、IPI评分及Ki-67表达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线资料可比。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Ki-67高表达在CHOP和R-CHOP组均提示不良的OS(p=0.002,0004)和PF8(P=0.034,0.034)。多因素分析提示:在CHOP组,删评分和Ki-67高表达均是独立的预后因素;在K-CHOP组,Ki-67高表达是唯一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利妥昔单抗应用前后,Ki-67高表达均是DLBCL的不良预后因素。
吴国才王珍
关键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利妥昔单抗KI-67
丙戊酸钠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HL-60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2011年
目的研究丙戊酸钠(VPA)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HL-60细胞的增殖抑制及诱导凋亡作用,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经瑞氏-姬姆萨(Wright-Giemsa)染色,光镜下观察经VPA处理后细胞的形态学改变;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率。结果 VPA对HL-60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经2.0mmol/L VPA处理HL-60细胞48h后,显微镜下可见凋亡细胞胞体固缩、核固缩、核碎裂及凋亡小体。经1.0和2.0mmol/L VPA处理HL-60细胞48h后,流式细胞仪检查结果表明细胞凋亡率由处理前的(1.25±0.457)%分别上升为(3.27±0.984)%和(10.3±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0/G1期细胞比例逐渐上升,S期细胞比例及细胞增殖指数(PI)呈下降趋势,细胞被阻滞在G0/G1期(P<0.01)。结论 VPA对HL-60细胞具有增殖抑制和诱导细胞凋亡作用,且呈剂量-时间依赖性;作用机制与细胞周期阻滞有关。
李庆华杨志刚熊丹吴国才吴祖常蔡康明
关键词:丙戊酸钠HL-60细胞增殖凋亡
伴11q23/MLL基因重排白血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分析
2014年
目的研究伴11q23/MLL基因重排阳性白血病的临床与形态学、免疫学、遗传学特征。方法对10例伴11q23/MLL基因重排初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6例初治白血病患者中,10例伴有11q23/MLL基因重排,发生率为6.4%。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4例(M4a、M4b及M5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L2型3例,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1例,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1例,分类不明细胞白血病1例。所有患者均伴有CD33、HLA-DR表达;1例AML及CMML患者伴有淋系抗原表达,ALL(均为B细胞ALL)及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伴有CD19、HLA-DR表达;1例伴有CD56表达。FISH检测11q23/MLL基因重排荧光信号为23%-95%。10例中,有9例接受了诱导缓解化疗,首次诱导化疗完全缓解率为66.7%(6/9),2例经2次诱导后完全缓解,1例未缓解后死亡。共有6例复发,其中5例因复发死亡,生存期为4-14个月。仅1例M4a患者持续完全缓解至今,生存期为11个月。结论 11q23/MLL基因重排主要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伴淋系和髓系抗原混合表达,具有高白细胞、复发率高及易于髓外浸润等临床特点,为预后不良的细胞遗传学改变。
梁亮刘佳文瑞婷王巍吴国才林斌张宇明杨志刚
关键词:基因重排白血病免疫表型预后
干细胞生长因子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心肌梗死大鼠体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迁移被引量:6
2011年
背景:外周静脉移植间充质干细胞只有1%~5%的移植细胞能归巢到心肌梗死区域。目的:观察干细胞生长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的影响。方法:采用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传至3~5代细胞。建立SD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干细胞生长因子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干细胞生长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前3d和移植后3d单独或混合皮下注射干细胞生长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不注射细胞因子。结果与结论: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至心肌梗死组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干细胞生长因子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迁移至心肌梗死区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量没有明显的区别(P>0.05),干细胞生长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显示,植入的部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心肌特异蛋白cTnI。结果说明干细胞生长因子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两种细胞因子联合应用可以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至心肌梗死区域,在体内微环境的诱导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转化为心肌样细胞。
吴祖常吴国才吴智明吴智明吕俊廷熊丹
关键词:干细胞生长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心肌梗死诱导分化归巢
Jak2v617f基因过表达及SAA患者血清对小鼠32D细胞体外培养中细胞因子浓度的影响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观察Jak2v617f转染小鼠32D细胞后,与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severe aplastic anemia,SAA)血清共培养,了解Jak2v617f对SAA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利用DNA克隆技术,将mut JAK2(v617f)慢病毒转染至32D细胞,检测未转染组与转染组细胞分别与正常血清与SAA患者血清培养后,血清细胞因子(IL-2、CD69、IFN-γ、TNF-α)水平的变化;同时观察未转染组细胞与SAA患者血清培养,加入Jak2抑制剂AZD148后,上述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结果 SAA组(SAA血清+32D)与对照组(正常血清+32D)比较,血清细胞因子CD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A组IL-2、IFN-γ则下降(P<0.05),TNF-α下降更明显(P<0.01);Jak2v617f组(Jak2v617f+正常血清+32D)则相反,除TNF-α外,余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Jak2v617f+SAA组(Jak2v617f+SAA血清+32D)除CD69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外(P<0.01),余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ZD148组(正常血清+32D+Jak2抑制剂)与对照组比较,除CD69(P>0.05)外,余细胞因子均较对照组减少(P<0.05或P<0.01);SAA+AZD148组(SAA血清+32D+Jak2抑制剂)与对照组比较,除CD69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外,余均显著减少(P均<0.01)。结论小鼠32D细胞Jak2v617f基因的过表达,有利于弥补SAA血清细胞因子的消耗;小鼠32D细胞加入Jak2抑制剂则有可能加重SAA血清细胞因子的消耗。
张宇明李宁吴国才聂丽容何红华彭晓东
关键词:JAK2V617F转染SAA细胞因子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