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琪
- 作品数:39 被引量:24H指数:2
- 供职机构:九江学院外国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 高校英语教师“叙事”研究
- 2013年
- “叙事”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从教育教学中的“叙事”角度围绕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等相关方面探讨了“叙事”研究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简要论述了“叙事”在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三个作用:有利于教师形成个人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完善个人的教学行为,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 吴琪
-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师叙事
- 《尤利西斯》中的叙事与翻译被引量:1
- 2013年
- “叙事”是小说文本构建的主要手段,不仅为作品的意义提供了一个表达框架,更主要的是还制约着文本意味的充分表达。《尤利西斯》有着复杂多变的叙事视角,特别是主人公的“内聚焦”叙事对于突出小说主题作用明显,因此,文本翻译只有遵照相应的“叙事”方式才能获到丰富的“叙事”效果。
- 吴琪
- 关键词:尤利西斯叙事内聚焦翻译
- 巴顿·华兹生与陶渊明诗歌——以《归田园居》(其一)的隐喻翻译为例
- 2012年
- 巴顿·华兹生是当代美国著名的汉学家和翻译家,他译介了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其中包括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其一)等诗篇。该文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合成理论框架下探讨华兹生对该诗的英译(隐喻翻译),旨在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西方的接受习惯,从而促进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
- 吴琪
- 关键词:陶渊明
- “接受理论”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 2014年
-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处于边缘化地位。本文结合"接受理论"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将学生视为积极的"读者",旨在通过"强化学生在翻译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拓展学生的"期待视野"和构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系统体系"等途径以提高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整体效果。
- 吴琪
- 关键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 “读者反应论”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
- 2013年
-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写作教学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处于边缘化位置。本文从“读者反应论”角度分析了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以学生为积极的“读者”,探讨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强化、学生期待视野的拓宽和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系统体系构建”等方面的问题,旨在为提高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整体效果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 吴琪
- 关键词:大学英语写作教学
- 文化翻译的“第三空间”
- 2013年
- 本文从后殖民理论视阈下的"第三空间"概念入手,探讨了文化翻译与文化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具体阐述了建构"第三空间"理论的原因和路径。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为人们从事文化翻译提供了非常有效的指导原则与研究视角。
- 吴琪
- 关键词:文化翻译文化差异
- 文化语境补偿与《红楼梦》中文化动物词的翻译
- 2012年
- 《红楼梦》中有关"猴"的文化动物词,散布于很多章回之中,涉及到了汉语特有的搭配、俗语、成语、称呼语、粗痞语以及诗词、谜语和笑话等。因为文化语境直接关系到译语读者的理解和欣赏程度,所以本文从"文化语境"角度探讨《红楼梦》中有关"猴"的词语的翻译补偿问题就显得很有必要。
- 吴琪
- 关键词:《红楼梦》文化语境翻译
- 《红楼梦》两译本中的翻译叙事研究
- 2013年
- “隐含作者”是叙事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这对译者解读原语文本,进行角色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了杨宪益和霍克斯在英译《红楼梦》过程中的不同叙述策略选择,旨在证明译本生产与“隐含作者”的关系,这为我们从新的角度审视和评价不同译者的翻译提供了相对客观的标准。
- 吴琪
- 关键词:红楼梦隐含作者
- 杨绛的翻译观对科技翻译的启示被引量:2
- 2016年
- 杨绛先生的翻译观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她提出的"翻译度"的概念不仅对文学翻译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科技翻译也有重要启示。本文首先探讨杨先生"翻译度"概念的具体内涵及其翻译观对于翻译活动的适用性,进而分析了"翻译度"在科技翻译中的具体运用和启发性意义。
- 吴琪
- 关键词:翻译观科技翻译
- 语法隐喻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饮酒》(其五)的四种汉学家译文研究被引量:2
- 2012年
- 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是其二十首诗当中非常有名的一首。从汉学家的角度研究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是一种重新领略诗歌魅力和中华文化的独特方式。目的语语境下的西方译者的翻译过程是其认知和感受中华文化的过程,特别是他们在译语层面的表现与中国译者有很大不同。因此,系统研究汉学家们对中国经典作品的翻译无疑为国内译者研究提供了一种极佳的途径。本文从“语法隐喻”的视角分析了《饮酒》(其五)的四种英译,具体探讨了四位杰出的西方汉学家在语言形式和意义层面的翻译策略。
- 吴琪
- 关键词:诗歌翻译《饮酒》(其五)语法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