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绪才

作品数:16 被引量:84H指数:5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西安市卫生局科技计划项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攻关计划陕西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神经阻滞
  • 6篇麻醉
  • 4篇手术
  • 4篇骨折
  • 3篇置换术
  • 3篇股骨
  • 3篇股神经
  • 3篇股神经阻滞
  • 2篇血流
  • 2篇血流动力学
  • 2篇镇痛
  • 2篇止血
  • 2篇止血带
  • 2篇全膝关节
  • 2篇全膝关节置换
  • 2篇全膝关节置换...
  • 2篇膝关节
  • 2篇膝关节置换
  • 2篇膝关节置换术
  • 2篇下肢

机构

  • 10篇西安交通大学
  • 6篇西安市红十字...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河北省医学情...
  • 1篇广西中医药大...
  • 1篇西安医学院
  • 1篇宝鸡市中医医...

作者

  • 16篇吴绪才
  • 11篇董补怀
  • 3篇肖莉
  • 3篇肖莉
  • 3篇吴丽
  • 2篇肖莉
  • 2篇何非
  • 2篇张晗
  • 2篇李靖
  • 1篇赵欣
  • 1篇徐涛
  • 1篇王强
  • 1篇王仿
  • 1篇柴超峰
  • 1篇张红星
  • 1篇李静
  • 1篇杨宜科
  • 1篇李靖
  • 1篇张洁
  • 1篇鲍永娟

传媒

  • 3篇陕西医学杂志
  • 2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吉林医学
  • 1篇内蒙古中医药
  • 1篇中华麻醉学杂...
  • 1篇临床麻醉学杂...
  • 1篇海南医学
  • 1篇川北医学院学...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 1篇西部医学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21
  • 4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连续髂筋膜阻滞和硬膜外阻滞下行全髋置换后镇痛的比较被引量:19
2014年
背景:硬膜外持续镇痛曾被认为是下肢术后镇痛的金标准,其效果确切,全身不良反应较少,临床上普遍采用。但此法有低血压及尿潴留等不良反应,且患者在术后常规需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有增加硬膜外血肿的可能性,限制了硬膜外镇痛的临床使用。目前超声引导下连续髂筋膜腔隙阻滞技术的相关研究报道甚少。目的:评价连续髂筋膜间隙阻滞和连续硬膜外阻滞两种不同镇痛方法对全髋关节置换后镇痛效果和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择期行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分为2组:连续髂筋膜间隙阻滞组和连续硬膜外镇痛组(n=30)。两组患者在全身麻醉诱导前均接受预注量,连续髂筋膜间隙阻滞组经髂筋膜间隙注入0.25%罗哌卡因30 mL,连续硬膜外阻滞组经硬膜外导管注入0.20%罗哌卡因10 mL,均留置导管。待镇痛效果明确后,全麻插管。术毕两组分别经髂筋膜间隙、硬膜外连接镇痛泵持续给药,未使用术后自控镇痛单次给药。若疼痛难以忍受时,视其疼痛程度,予补救镇痛(帕瑞昔布20-40 mg/次)。记录目测类比评分、帕瑞昔布补救剂量、麻醉并发症、髋关节Harris评分、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与结论:目测类比评分、额外追加的镇痛药量、Harris评分、住院日两组无明显差别。但是下床时间连续髂筋膜间隙阻滞组早于连续硬膜外阻滞组,而且连续髂筋膜间隙阻滞组并发症明显低于连续硬膜外阻滞组。提示全髋关节置换后,两种镇痛方式均可提供满意的术后镇痛效果,髋关节功能可得到良好的恢复;但连续髂筋膜间隙阻滞并发症少且有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对于髋关节置换后镇痛是更好的选择。
孙晓娟张红星董补怀李靖吴绪才肖莉张晗蔡亮王强
关键词:人工假体连续硬膜外阻滞镇痛
吸入低浓度七氟烷对合并冠心病的非心脏手术患者的围术期心肌保护效应分析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观察吸入低浓度(1.0%~2.5%)七氟烷并保持脑电双频指数(BIS)为45~55对合并冠心病的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的心肌保护效应。方法选取100例合并冠心病的非心脏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投掷法分为A组、B组、C组,3组麻醉诱导方案相同。A组未吸入七氟烷,保持BIS为35~44;B组吸入2.6%~4.0%七氟烷,保持BIS为35~44;C组持续吸入1.0%~2.5%七氟烷,并保持BIS为45~55。结果3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补液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低血压、心动过缓及心肌缺血的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诱导前、插管时,3组患者心肌肌钙蛋白T(cTn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即刻,C组cTnT、hs-CRP水平低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入1.0%~2.5%七氟烷并保持BIS为45~55,可改善合并冠心病的非心脏手术患者的围术期心肌保护效果,并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吴绪才高子军肖莉董补怀
关键词:七氟烷非心脏手术冠心病麻醉诱导脑电双频指数
右美托咪定复合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下肢神经阻滞麻醉缓解止血带痛的效果观察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复合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下肢神经阻滞麻醉缓解止血带痛的效果。方法:选择髌骨骨折、膝远端下肢骨折手术患者100例,ASA分级Ⅰ-Ⅱ级。采用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n=50):右美托咪定复合甲磺酸罗哌卡因组(DR)和甲磺酸罗哌卡因组(R)组。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分别行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和坐骨神经阻滞。DR组为含右美托咪定100μg的0.5%的甲磺酸罗哌卡因50ml,其中股神经注射15-20ml,股外侧皮神经注射8-10ml,坐骨神经注射15-20ml。R组为0.5%的甲磺酸罗哌卡因50ml,阻滞方法和局麻药剂量与DR组相同。用下肢止血带固定于患侧大腿中上1/3处,充气压力36-42kPa,压迫时间设定90min。观察两组患者阻滞后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和止血带痛情况。用VRS评分法评估止血带痛程度,用Ramsay法评价DR组镇静程度。结果:两组比较DR组止血带耐受时间延长,平均延长在30min以上。止血带痛减轻,VRS疼痛评分法基本在0-1级。两组均未见严重止血带相关并发症,DR组未见镇静过度。结论:右美托咪定100μg复合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下肢神经阻滞麻醉可安全、有效缓解止血带痛。
何非吴丽董补怀吴绪才
关键词:止血带下肢
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对脊柱手术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和应激反应的影响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对脊柱手术患者围术期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和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ASA I^II级拟行脊柱手术(非外伤性、手术时间≤4h)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氟比洛芬酯组(F组,n=50)和生理盐水对照组(N组,n=50),F组于手术切皮前30min缓慢静注氟比洛芬酯1mg/kg(生理盐水稀释至5ml),N组则以生理盐水5ml缓慢静注。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手术切皮后2h(T2)、术毕(T3)、术后2h(T4)、术后24h(T5)采肘静脉血,放免法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10(IL-10);肿瘤坏死因子a(TNF-a)、前列腺素(PGE2)水平。并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尿量和手术输液量及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用量。结果:①血清IL-6水平:F组T2~T4时点与T1时点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5时点则显著高于T1时点(P<0.05);N组T3~T5时点与T1时点比较显著升高(P<0.05),且N组T3~T5时点均显著高于F组(P<0.05);两组T1~T2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血清IL-10水平:两组T3~T5时点与T1时点相比较均显著升高(P<0.05);且F组T3~T5时点均显著高于N组(P<0.05)。③血清TNF-α水平:与T1时点相比较F组T3时点升高,N组T2点显著升高(P<0.05);且N组T2~T4时点均显著高于F组(P<0.05);④血清PGE2水平:F组T2~T5时点与T1时点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N组T2~T5时点与T1时点比较显著升高(P<0.05),且N组T2~T5时点均显著高于F组(P<0.05)。结论:使用氟比洛芬酯注射液超前镇痛可以有效地调节细胞因子和抑制脊柱手术患者围术期的应激反应。
王仿张晗肖莉赵欣吴丽吴绪才董补怀
关键词:镇痛氟比洛芬前列腺素E
左旋布比卡因与甲磺酸罗比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临床观察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比较甲磺酸罗哌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40例ASA Ⅰ~Ⅱ级择期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0.375%左旋布比卡因组(A组)和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组(B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均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观察感觉与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评价麻醉效果。结果: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甲磺酸罗哌卡因较左旋布比卡因慢;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甲磺酸罗哌卡因较左旋布比卡因短。甲磺酸罗哌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左旋布比卡因与甲磺酸罗哌卡因应用于臂丛神经阻滞均为临床麻醉适宜浓度,但左旋布比卡因药效强于甲磺酸罗哌卡因。
李靖吴绪才
关键词:左旋布比卡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
地塞米松明胶海绵在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后的应用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明胶海绵在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后的应用效果,为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后患者92例进行研究。按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生理盐水复合胶原海绵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地塞米松明胶海绵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48 h的疼痛等级评定量表(VAS)评分及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6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和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8 h,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VAS评分、OD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1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后应用地塞米松明胶海绵治疗能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神经根疼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徐涛董补怀吴绪才石川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地塞米松明胶海绵并发症
不同丙泊酚麻醉时间对老龄大鼠血浆和脑脊液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分析丙泊酚不同麻醉时间对老龄大鼠血浆和脑脊液炎性因子水平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丙泊酚麻醉2 h组(A组)、丙泊酚麻醉4 h组(B组)和对照组(C组)。A组和B组大鼠均静脉输注10 mg/kg丙泊酚进行麻醉诱导,分别给予A组和B组大鼠24 mg/(kg·h)静脉输注丙泊酚维持麻醉2 h和4 h,给予C组大鼠生理盐水处理。麻醉苏醒后24 h取各组大鼠10只进行Morris水迷宫测试,记录各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和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A、B组另外10只在麻醉苏醒后24 h立即处死,C组另外10只大鼠在同样时间进行处死,采集静脉血液和脑脊液,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4、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核因子κB(NF-κB)水平。结果:B组大鼠血浆和脑脊液IL-1β水平、血浆IL-6和TNF-α水平、脑脊液NF-κB水平均明显高于A组和C组,而血浆和脑脊液IL-4水平、脑脊液IL-10水平明显低于A组和C组(P<0.05)。B组大鼠第1天至第3天Morris水迷宫测试逃避潜伏期和潜伏期内游泳距离明显长于A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大鼠Morris水迷宫测试穿越原平台所在区域的次数和时间明显少于A组和C组(P<0.05)。结论:丙泊酚麻醉能够引起老龄大鼠外周和中枢性炎症,导致认知功能障碍。
杜克信邱正国张静贻吴绪才
关键词:丙泊酚麻醉时间老龄大鼠炎性因子
股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股骨头置换术中的效果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观察股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股骨头置换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拟行择期股骨头置换手术而有椎管内麻醉禁忌患者40例,随机分成两组各20例。A组为股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组,B组为全身麻醉组。患者入室后,A组先行股神经阻滞,股神经阻滞起效后,两组按常规给予全身麻醉。比较两组病人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全麻药用量,随访术后镇痛效果。结果:与全身麻醉组相比较,股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股骨头置换手术中具有血流动力学稳定,全麻药用量少,术后镇痛效果好。结论:股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有椎管内麻醉禁忌拟行股骨头置换手术患者是一种较好的麻醉方法。
吴绪才肖莉董补怀
关键词:股神经阻滞全身麻醉股骨头置换术麻醉效果
股神经阻滞用于股骨骨折患者麻醉前镇痛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观察股神经阻滞用于股骨骨折患者麻醉前镇痛的镇痛效果、操作难度、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将50例股骨骨折患者随机分成镇痛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25例,手术均在硬腰联合麻醉下完成,A组在入手术室后上手术床前10 min行患侧股神经阻滞,同时监测并记录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麻醉操作难度和血流动力学变化;B组直接上手术床行麻醉。结果:股神经阻滞能显著减轻患者的疼痛,麻醉操作一次性成功率高,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结论:股神经阻滞用于股骨骨折患者麻醉前镇痛,效果确切,有较高的实用性。
肖莉吴绪才董补怀
关键词:股神经阻滞血流动力学
徒手法收肌管阻滞用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效果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比较徒手法收肌管阻滞(ACB)与超声引导法ACB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术后镇痛及术后患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0月至12月择期行初次单侧TKA的患者77例,男28例,女49例,年龄50~80岁,BMI 20~40 kg/m^2,ASAⅠ—Ⅲ级。随机分为徒手法组(T组,n=38)和超声引导法组(B组,n=42)。T组采用徒手法ACB;B组采用超声引导法ACB。记录两组患者术前1 d和术后24 h股四头肌肌力分级和膝关节活动度(ROM)。记录两组患者术前1 d、术后2、8、12、24 h静息和活动时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记录两组患者阻滞后15 min、术后2 h内踝感觉消失率,患者满意度评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T组患者穿刺深度与年龄、身高、体重、BMI和穿刺点腿围的相关性并进一步进行相关性分析。记录是否发生口唇麻木、味觉异常、头晕、耳鸣等局麻药中毒事件,术后24 h内阿片类药物使用情况,恶心、呕吐、谵妄、尿潴留等不良反应情况,穿刺部位是否有出血/淤伤、感染和跌倒/坠床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不同时点股四头肌肌力分级和膝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1 d、术后2、8、12、24 h静息和活动时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阻滞15 min T组内踝感觉消失率明显低于B组(P<0.05),术后2 h两组均完全被阻滞。两组患者满意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组患者穿刺点腿围与穿刺深度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r=0.764,P<0.01)。两组患者术后24 h内均未使用阿片类镇痛药,两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采用高容量徒法收肌管阻滞与超声法比较,均镇痛效果明显而且不影响术后患肢运动功能,有助于患者的术后快速康复。
吴绪才高子军卢志方李静董补怀
关键词:超声引导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