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颖

作品数:27 被引量:76H指数:6
供职机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4篇专利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6篇视网膜
  • 16篇网膜
  • 8篇黄斑
  • 8篇光学相干
  • 6篇血管
  • 6篇近视
  • 6篇光学相干断层
  • 5篇视网膜病
  • 5篇视网膜病变
  • 5篇脉络膜
  • 5篇病变
  • 4篇电图
  • 4篇多焦
  • 4篇多焦视网膜
  • 4篇多焦视网膜电...
  • 4篇视网膜电图
  • 4篇玻璃体
  • 3篇断层扫描
  • 3篇新生血管
  • 3篇术前

机构

  • 26篇上海市第一人...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27篇吴颖
  • 8篇张皙
  • 8篇吴星伟
  • 7篇宫媛媛
  • 7篇许迅
  • 6篇孙晓东
  • 6篇王卫峻
  • 6篇樊莹
  • 4篇钱锦
  • 4篇王泓
  • 4篇李百文
  • 3篇姜媛
  • 3篇孙勇
  • 3篇陈凤娥
  • 3篇汪枫桦
  • 3篇宋毅
  • 3篇朱萍
  • 3篇汪晖
  • 3篇王雯秋
  • 3篇倪建波

传媒

  • 5篇上海交通大学...
  • 4篇中华眼底病杂...
  • 2篇临床眼科杂志
  • 2篇眼视光学杂志
  • 1篇眼科研究
  • 1篇眼科新进展
  • 1篇中国新药与临...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华眼视光学...
  • 1篇中华实验眼科...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16
  • 1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5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2
  • 2篇2000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荧光造影与多焦视网膜电图
<正>目的:观察视网膜静脉阻塞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的特征及其与荧光造影、黄斑区厚度及视力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40人41眼,分别行多焦...
宫媛媛吴星伟宋毅汪晖吴颖
文献传递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振荡电位和荧光血管造影的相关性被引量:2
2002年
目的 :研究在荧光素钠血管造影 (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ICGA)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R)在不同阶段、形态改变时的振荡电位 (OPs) ,了解DR的功能学与形态学改变的特点及其之间的联系。方法 :选择 4 9名糖尿病患者(89只患眼 ) ,按在FA下DR的不同阶段分 4组 (88眼 ) ,按ICGA分 2组 (6 0眼 ) ,选择 4 3只正常眼为对照组 ,对所有眼按国际标准化方法进行OPs检测。结果 :OPs总和振幅在FA有改变时下降 ,OP2 振幅在FA无改变时下降 ,有改变时进一步下降 ;无灌注期与新生血管期的OPs总和振幅及各子波振幅改变相同 ;ICGA晚期 ,部分眼出现晚期弥散性高荧斑和极晚期高荧伴低荧的“椒盐状”外观 ,与此相应 ,OP3 振幅和OP4潜伏期较对照组下降和延长。结论 :OP2 振幅较OPs总和振幅在DR早期诊断方面敏感 ,无灌注期和新生血管期的视网膜循环状态相似 ,无灌注区可与新生血管一样作为DR进展的质变标志 。
孙勇吴星伟张皙许迅朱萍宫媛媛吴颖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振荡电位视网膜电流图荧光素钠血管造影吲哚青绿
不同类型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玻璃体切割手术后疗效分析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MTM)患者玻璃体切割手术后黄斑区结构和视功能的变化。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0年1月至2014年5月连续收治的不伴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MTM患者47例47只眼纳入研究。患者中,男性9例9只眼,女性38例38只眼。平均年龄(65.13±6.98)岁,平均眼轴长度(29.23±1.77)mm。根据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显示的黄斑病变形态将患眼分为单纯黄斑劈裂(MRS)组、无裂孔性视网膜脱离(FD)组、全层黄斑裂孔(MH)组,分别为18、13、16只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眼轴、A/B型超声、眼底彩色照相、OCT、微视野检查。BCVA记录时转换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患眼平均logMARBCVA1.43±0.52。MRS组、FD组患眼平均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RT)为(528.45±167.61)μm。所有患眼均接受标准经睫状体平坦部三通道23G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手术。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23.4个月。观察手术后患眼视力、微视野及黄斑区解剖结构变化。结果末次随访时,47只眼平均logMARBCVA为0.86±0.42;与手术前平均logMAR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6,P〈0.001)。MRS组、FD组患眼平均CRT为(250.90±91.81)μm;与手术前平均CR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7,P〈0.001)。MRS组18只眼视网膜结构均复位或改善。FD组13只眼中,黄斑区视网膜结构复位11只眼;MH形成2只眼。MH组16只眼中,MH性视网膜脱离复发1只眼。MRS组、FD组、MH组患眼之间IogMARBCVA(x2=6.38)、黄斑区视敏度(x2=11.0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0.004)。结论近视性MRS手术后黄斑区结构与视功能恢复优于近视性MH、无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夏惠娟王卫峻吴颖陈伟邱庆华陈凤娥樊莹
关键词: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多焦视网膜电图分析
2007年
目的观察视网膜静脉阻塞的黄斑区厚度与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变化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36例(37只眼),分别行多焦视网膜电图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多焦视网膜电图选取中央4环内(约13°),分为黄斑中心凹及其上方、下方、颞侧和鼻侧共5部分,与OCT视网膜厚度分析相对应。结果黄斑各部位视网膜厚度与mf-ERG各波反应密度负相关,与潜伏期呈正相关,且与潜伏期相关程度较高。其中中心凹及其鼻侧、下方与各波的相关性较好。结论mf-ERG与OCT相结合能更好显示视网膜静脉阻塞眼受损状况,其黄斑区形态与功能改变不完全一致,与部位有关,中心凹及其鼻侧、下方厚度改变对mf-ERG各波影响相对较明显。N1波潜伏期是较好的观察指标。
宫媛媛吴星伟宋毅汪晖吴颖
关键词: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多焦视网膜电图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老年人高度近视眼眼后极部形态学改变及其对视力的影响
谢田华樊莹邵珺吴颖蔡正元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bevacizumab兔眼玻璃体腔重复注射的安全性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观察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bevacizumab(商品名Avastin)兔眼玻璃体腔重复注射的眼内安全性。方法14只青紫兰兔分为3组,其中12只兔的右眼设为实验组,左眼设为实验对照组,2只兔为正常对照组。实验组右眼予以25mg/ml的bevacizumab玻璃体腔注射,实验组根据不同注射剂量分为2.5、5.0mg 2个剂量组,左眼分别注射等剂量0.9%生理盐水作为实验对照。玻璃体腔共注射3次,每次间隔2周。每次注射前、注射后2d,第3次注射后1、4周采用裂隙灯显微镜、+90D前置镜、B型超声、超生生物显微镜(UBM)、光相干断层扫描(0CT)进行临床指标观察,视网膜电图(ERG)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进行视网膜功能检测。第3次注射完毕后1、4周分别摘取眼球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和凋亡细胞检测。结果所有实验眼和实验对照眼均未见明显炎症反应,各组眼底未见明显异常,玻璃体无混浊、出血。B型超声、UBM和OCT检查均未见明显改变。注射前后不同剂量实验组与实验对照组、正常对照组眼压、前房闪辉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剂量实验组与注射前、实验对照组、正常对照组最大反应ERGa、b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前后,F-VEPN,波潜伏期和P。波振幅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不同剂量实验组第3次注射后1周玻璃体腔可见少量炎症细胞,注射后第4周未见炎症细胞;实验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注射前后视网膜组织形态未见明显改变。5.0mg实验组第3次注射后1周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炎症细胞,个别视细胞细胞核呈空泡样改变,其余未见明显异常。凋亡细胞计数显示,第3次注射后1周,5.0mg实验组与2.5、5.0mg实验对照组(Z=0.227)和正常对照组(Z=1.341)组间凋亡细胞数量比�
许薇琦钱锦孙晓东张娴吴颖许迅张皙
OCT对玻璃体腔内注射Bevacizumab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疗效评价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在玻璃体腔内注射Bevacizumab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疗效评价中的作用。方法CNV患者23例(24眼),其中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19例(20眼),病理性近视(PM)4例(4眼)。所有患者每月玻璃体内注射Bevacizumab 2.5 mg/次,连续治疗3次;治疗前后检查视力,应用OCT观察黄斑区视网膜形态,并对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进行测量。随访期1~7个月。结果24眼接受75次治疗(平均3.1次),无1眼发生不良反应。治疗后17眼(70.8%)早期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ETDRS)视力提高8个字符以上,7眼(29.2%)视力稳定。OCT检查显示,黄斑中心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治疗前为(355.83±113.21)μm,治疗后为(258.46±74.55)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所有患眼黄斑区视网膜水肿均明显减轻,黄斑囊样水肿(4眼)、视网膜下积液(7眼)和色素上皮脱离(3眼)都有改善甚至消失。结论玻璃体内注射Bevacizumab治疗AMD和PM引起的CNV近期疗效良好;OCT具有准确、客观、方便、可重复性和定量的特点,为临床随访和评估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治疗效果提供了客观的指标。
钱锦许薇琦王卫峻孙晓东吴颖许迅张皙
关键词:BEVACIZUMAB脉络膜新生血管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与玻璃体后皮质——术前超声、OCT检查联合术中观察
目的:通过术前眼科超声检查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检查,并结合玻璃体手术中使用曲安奈德(TA)识别玻璃体皮质,来联合观察玻璃体后皮质在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时的状态,并了解其在裂孔形成中的作用。
刘海芸吴颖张皙
文献传递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视网膜振荡电位被引量:9
2000年
目的研究振荡电位(OPs)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不同阶段的表现,探讨DR早期诊断的敏感性指标、并为DR国内分期提供功能学信息。方法选择83名糖尿病患者、155眼,进行眼底检查、眼底摄像;按国内DR分期将患眼分成眼底无改变、1期、2期、3期、4期但无玻璃体出血等5组,对所有患眼按国际标准化方法进行OPs检测。选择43只正常眼作对照。结果OPs总和振幅、OP2振幅在眼底无改变时下降.在1期时进一步下降;OP3振幅在1期时较对照下降,OP1振幅在2 期时较对照和无改变组下降,OP4在3 期时较对照下降4期的OP2振幅以及3期和4期的OPs总振幅分别与0期、1期和对照组的相应指标有差异。结论OPs和OP2振幅在DR临床前期下降,是DR早期诊断的敏感与客观性指标;OPs及其子波振幅在DR早期和病变分期呈负相关,在DR后期的阶段性改变不明显。
孙勇吴星伟张皙许迅朱萍吴颖宫媛媛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振荡电位视网膜电流图
迈之灵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探讨迈之灵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临床效果及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的运用价值。方法:33例(36眼)临床诊断为CSC的病人随机分为2组,芦丁组15例(15眼),迈之灵组18例(21眼),分别给予迈之灵和复方芦丁片口服,2片,每日3次,均4wk为一个疗程,随访12wk。比较2组在治疗前后logMAR对数视力变化,并通过OCT检查,比较治疗前后视网膜神经上皮和(或)色素上皮脱离程度的变化。结果:治疗wk2,迈之灵组视力改善优于芦丁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wk4和wk12,2组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wk2和wk4,迈之灵组视网膜脱离面积减小(116347±s88445)和(171104±120636)μm2,减小幅度大于芦丁组(53858±46561)和(85486±114607)μm2,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wk12时2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2组均无不良反应。结论:迈之灵治疗CSC,可缩短病人主观视力改善及黄斑部水肿消退的时间。OCT能客观、定量地进行黄斑部微结构的测量和分析,对CSC治疗效果的评价有一定价值。
王卫峻宫媛媛王泓吴颖吴星伟许迅
关键词:视网膜疾病脉络膜疾病七叶素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迈之灵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