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微微

作品数:11 被引量:25H指数:2
供职机构: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手术
  • 4篇术后
  • 3篇医院感染
  • 3篇外科
  • 2篇医务
  • 2篇医务人员
  • 2篇医务人员洗手
  • 2篇切口
  • 2篇切口感染
  • 2篇外科手术
  • 2篇洗手
  • 2篇现状与管理对...
  • 2篇管理对策
  • 2篇肺炎
  • 2篇ICU
  • 1篇原体
  • 1篇院内获得性
  • 1篇院内获得性肺...
  • 1篇置胃管
  • 1篇伤患者

机构

  • 11篇九江市第一人...
  • 1篇九江学院
  • 1篇南昌大学
  • 1篇南昌大学第一...

作者

  • 11篇宋微微
  • 5篇刘曼丽
  • 3篇芦英
  • 3篇杨晓金
  • 1篇刘丹
  • 1篇陈霞
  • 1篇黄邵鑫
  • 1篇黄琼

传媒

  • 4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包头医学
  • 1篇数理医药学杂...
  • 1篇江西医药
  • 1篇现代诊断与治...
  • 1篇中国感染控制...
  • 1篇九江学院学报...
  • 1篇抗感染药学

年份

  • 2篇2024
  • 4篇2023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5
  • 1篇201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神经外科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暴发调查与控制被引量:12
2019年
目的对某院神经外科一起疑似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医院感染暴发事件进行调查,查找感染源及传播途径,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对2018年6月12日—7月2日该院神经外科11例CRKP感染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采取综合性控制措施控制CRKP感染。结果 11例CRKP感染患者中7例诊断为医院感染。对其中6株CRKP采用肠杆菌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聚合酶链反应技术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检出A、B两种基因型,2例患者感染的CRKP菌株为A型基因,4例患者(包括3例医院感染患者)感染的CRKP菌株为B型基因。患者环境物体表面,以及部分医务人员手、咽拭子检出CRKP。结论该院存在医院感染暴发,可能是CRKP感染患者的病原体污染环境和医务人员的手导致感染的传播。早期识别感染暴发,并采取手卫生、环境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以及隔离等措施是控制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暴发的关键。
章明明宋微微柯有韬刘曼丽曾凌
关键词:医院感染流行病学调查
外科手术患者术后院内获得性肺炎发生的影响因素
2024年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患者术后院内获得性肺炎(HAP)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择2020年1月至2023年2月在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行外科手术治疗的2824例患者临床资料,按患者术后是否发生HAP分为HAP组(31例)和非HAP组(n=2793例),分析外科手术患者术后HAP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不同年龄、手术性质、麻醉方式、合并糖尿病、吸烟史、气管切开、留置胃管、手术时间>3 h与患者术后HAP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手术切口类型、术中出血量、合并高血压与外科手术患者术后HAP发生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β=0.899,OR=2.458,95%CI=1.205~5.011)、急诊手术(β=1.985,OR=7.279,95%CI=3.488~15.188)、全麻(β=2.739,OR=15.464,95%CI=2.106~113.569)、合并糖尿病(β=0.983,OR=2.672,95%CI=1.310~5.450)、吸烟史(β=1.150,OR=3.157,95%CI=1.537~6.484)、气管切开(β=1.043,OR=2.837,95%CI=1.331~6.047)、留置胃管(β=0.753,OR=2.123,95%CI=1.035~4.355)、手术时间>3 h(β=2.198,OR=9.006,95%CI=4.384~18.501)是外科手术患者术后HAP发生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易发生HAP,其发生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临床可针对各因素制定相应的防治对策,可减少HAP发生。
宋微微
关键词:院内获得性肺炎外科手术吸烟史气管切开留置胃管
HFMEA联合SHEL降低ICU患者院感及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研究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HFMEA联合SHEL模式在降低ICU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及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研究分析。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12月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7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抗感染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HFMEA联合SHEL的护理干预模式,比较两组微生物标本送检率、医院感染发生率、多重耐药菌感染率及转归情况、医疗物品专用及废弃物处理合格率、隔离标识完善率、感染防控知识考核合格率、手卫生依从性合格率、个人防护用品使用合格率及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微生物送检率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多重耐药菌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的多重耐药菌感染转归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2例多重耐药经治疗后全部治愈,对照组4例有2例治愈,2例死亡。本次选择RPN排名前6位的高风险点分别为病原菌送检项目单一且送检意识薄弱、科室护士感染防控意识不强、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发生多重耐药后抗菌药物治疗措施单一、科室环境卫生消毒不及时。采用HFMEA联合SHEL模式后,观察组医疗物品专用及废弃物处理合格率、隔离标识完善率、感染防控知识考核合格率、手卫生依从性合格率及个人防护用品使用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调查中的每一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FMEA联合SHEL模式可以显著提高微生物样本送检率,降低ICU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和科室护理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在全员护理中推广应用。
曾掌宋微微冷从玉余碧碧
关键词:ICU医院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
某三甲综合医院术后肺炎的发生现状及危险因素研究
2023年
目的探讨某三甲综合医院术后肺炎(POP)的发生现状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9666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术后根据患者是否发生POP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是否伴有基础疾病、术前有无使用免疫抑制剂、术后卧床时间、手术情况、是否气管切开、术后有无使用呼吸机、术后是否使用抗生素、术中出血量、术后联合用药时间,分析POP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结果96664例手术患者中,有773例发生POP,发生率为0.8%(773/9666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伴有基础疾病、使用免疫抑制剂、术后卧床时间≥3 d、急诊手术、气管切开、术后使用呼吸机、术后未合理使用抗生素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β=0.708,OR=2.030,95%CI:1.757~2.344)、伴有基础疾病(β=0.571,OR=1.770,95%CI:1.536~2.039)、使用免疫抑制剂(β=0.984,OR=2.675,95%CI:2.310~3.099)、术后卧床时间≥3 d(β=0.522,OR=1.686,95%CI:1.462~1.943)、急诊手术(β=0.826,OR=2.285,95%CI:1.979~2.638)、气管切开(β=0.735,OR=2.086,95%CI:1.778~2.448)、术后使用呼吸机(β=0.605,OR=1.831,95%CI:1.538~2.180)、术后未合理使用抗生素(β=0.657,OR=1.929,95%CI:1.661~2.240)是PO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医院POP发生率较高,年龄≥60岁、伴有基础疾病、使用免疫抑制剂、术后卧床时间≥3 d、急诊手术、气管切开、术后使用呼吸机、术后未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其独立危险因素,临床需予以高度重视。
宋微微刘曼丽柯有韬黄琼
关键词:手术术后肺炎
某市三甲医院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研究手术部位感染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手术部位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某市6家三甲医院2014年1月1日—2018年12月1日连续5年手术病例,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收集的190612份病例中,发生手术部位感染754例,感染发生率为0.40%;病原体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占54.6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麻醉类型、围手术期是否规范使用抗菌药物、手术持续时间、切口类型、是否急诊手术、ASA评分及NNIS评分等为影响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应根据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宋微微宋微微黄邵鑫
关键词:手术部位感染SSI切口感染
医务人员洗手现状与管理对策
2015年
目的:探讨某院医务人员洗手情况,针对洗手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对策,检验管理对策对于洗手情况的有效性。方法:调查抽取某院部分科室医务人员共100名作为对照组,对以上人员的手细菌携带情况进行细致统计,并于同期抽取100名医务人员作为观察组,按照临床六步洗手法每日进行洗手,对比两组医务人员的手细菌携带情况。结果:两组医务人员手部的细菌携带情况有较为显著的差异,具体观察组100名医护人员中,洗手后细菌携带率为32.5%,洗手后细菌携带合格率高达64.5%;相比较对照组100名医护人员中,洗手后细菌携带率为42.2%,洗手后细菌携带合格率为54.8%,经统计学软件对以上两组医务人员的手部细菌携带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组间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医务人员的手细菌携带菌属经统计得出,组间数据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共221株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多,有61株,其次为大肠埃希菌,有52株;对照组共243株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多,有68株,其次为大肠埃希菌,有58株。即观察组医务人员的手细菌携带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医务人员的手细菌携带率。结论:观察组医务人员均按《医院消毒技术规范》中的洗手方法严格洗手,相比较对照组医务人员未按照《医院消毒技术规范》中的洗手方法严格洗手,手细菌携带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即有效的洗手管理对策对降低临床医务人员的手细菌携带率有较为明显的效果。
芦英陈霞刘曼丽宋微微柯有韬杨晓金
关键词:医务人员洗手管理对策
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继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与防控措施分析
2023年
目的:探究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继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据此制定针对性防控措施,为该类患者颅内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情况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收集患者性别、年龄、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ore,GCS)、手术时间、开放性颅脑损伤、低蛋白血症、脑室外引流、脑脊液漏、胃管鼻饲、广谱抗菌药物使用时间等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继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82例颅脑损伤患者中,术后继发颅内感染者38例(占46.34%),未继发颅内感染者44例(占53.66%);单因素分析显示,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继发颅内感染可能与患者年龄、术前GCS评分、手术时间、低蛋白血症、脑室外引流、脑脊液漏、广谱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具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术前GCS评分<8分、手术时间≥4 h、低蛋白血症、脑室外引流、脑脊液漏、广谱抗菌药物使用时间≥14 d均为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继发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继发颅内感染的风险较高,与年龄、术前GCS评分、手术时间、低蛋白血症、脑室外引流、脑脊液漏、广谱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均相关,临床需早期识别,采取有效防控措施。
曾掌宋微微
关键词:颅脑损伤颅内感染防控措施
医务人员洗手现状与管理对策
2015年
目的:探讨本院医务人员至今洗手情况,针对洗手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对策,检验管理对策对于洗手情况的有效性。方法:调查抽取本院部分科室医务人员共100名作为对照组,对以上人员的手细菌携带情况进行细致统计,并于同期抽取100名医务人员作为观察组,按照临床六步洗手法每日进行洗手,对比两组医务人员的手细菌携带情况。结果:两组医务人员手部的细菌携带情况有较为显著的差异,具体观察组100名医护人员中,洗手后细菌携带率为32.5%,洗手后细菌携带合格率高达64.5%;相比较对照组100名医护人员中,洗手后细菌携带率为42.2%,洗手后细菌携带合格率为54.8%,经统计学软件对以上两组医务人员的手部细菌携带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组间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医务人员的手细菌携带菌属经统计得出,组间数据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共221株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多,有61株,其次为大肠埃希菌,有52株;对照组共243株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多,有68株,其次为大肠埃希菌,有58株。即观察组医务人员的手细菌携带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医务人员的手细菌携带率。结论:观察组医务人员均按"医院消毒技术规范"中的洗手方法严格洗手,相比较对照组医务人员未按照《医院消毒技术规范》中的洗手方法严格洗手,手细菌携带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即有效的洗手管理对策对降低临床医务人员的手细菌携带率有较为明显的效果。
芦英刘曼丽宋微微柯有韬杨晓金
关键词:医务人员洗手管理对策
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分析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2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入选者均进行相应的手术治疗,根据术后切口感染发生情况分组,比较两组相关资料,分析外科发生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256例患者中,有20例发生切口感染,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为7.81%(20/25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组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术前贫血、手术时间≥3 h、急诊手术、围手术期输血占比均高于未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OR=6.316,95%CI=2.214~18.018,P=0.001)、合并糖尿病(OR=4.787,95%CI=1.877~12.209,P=0.001)、术前贫血(OR=4.756,95%CI=1.860~12.163,P=0.001)、手术时间≥3 h(OR=6.367,95%CI=2.458~16.491,P<0.001)、急诊手术(OR=6.574,95%CI=2.547~16.968,P<0.001)、围手术期输血(OR=5.441,95%CI=2.111~14.024,P<0.001)是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OR>1)。结论手术为重要的治疗方法,但因本身具有创伤性,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较高,对于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术前贫血、手术时间≥3 h、急诊手术、围手术期输血的患者,需重点管理,尽可能降低切口感染发生率。
宋微微
关键词:外科手术术后切口感染围手术期输血
某三甲医院2014年至2022年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结果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现患率变化趋势,分析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执行效果,为调整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2014年至2022年每年11月某一天,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通过查阅电子病历和床旁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连续9年对当日所有在院患者开展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并由院感部门对数据进行核对、汇总和统计分析。结果 不同年度的社区感染例次发生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957,P<0.05)。医院感染例次率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449,P<0.05)。医院感染以内科、外科为主。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的前几位的部位分别是下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χ~2=114.982,P<0.05)。医院感染病原体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如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其次是革兰氏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再是真菌、其他病原体。抗菌药物使用率较低,不同年度的使用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278,P<0.001)。非预防性用药微生物送检率较高,历年送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752,P<0.001)。结论 该医院的医院感染现患率呈下降趋势,感染多发生在内科科室,同时,仍应高度重视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宋微微曾掌刘丹
关键词:医院感染现患率病原体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