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世英

作品数:110 被引量:797H指数:14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艺术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05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8篇哲学宗教
  • 11篇文化科学
  • 10篇艺术
  • 6篇历史地理
  • 5篇文学
  • 4篇社会学
  • 3篇经济管理
  • 3篇语言文字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41篇哲学
  • 17篇审美
  • 14篇艺术
  • 13篇境界
  • 12篇自我
  • 11篇西方哲学
  • 9篇道德
  • 9篇文化
  • 9篇美意
  • 8篇审美意识
  • 8篇现象学
  • 7篇主客二分
  • 7篇万物一体
  • 6篇形而上学
  • 6篇哲学史
  • 6篇美学
  • 6篇精神现象学
  • 5篇思维
  • 5篇古典
  • 5篇黑格尔

机构

  • 108篇北京大学
  • 1篇贵州大学
  • 1篇安徽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夏威夷大学
  • 1篇中国青年政治...

作者

  • 108篇张世英
  • 2篇杨澜洁
  • 1篇雷永生
  • 1篇吴根友
  • 1篇陆玉林
  • 1篇魏英敏
  • 1篇杨寿堪
  • 1篇张新民
  • 1篇成中英
  • 1篇钱耕森

传媒

  • 22篇北京大学学报...
  • 12篇社会科学战线
  • 11篇江海学刊
  • 6篇学术月刊
  • 4篇江苏社会科学
  • 4篇中国文艺评论
  • 3篇哲学研究
  • 3篇中国大学教学
  • 3篇中国人民大学...
  • 3篇湖南社会科学
  • 2篇哲学动态
  • 2篇新华文摘
  • 2篇文艺研究
  • 2篇师资建设
  • 1篇人民论坛
  • 1篇新视野
  • 1篇中国青年政治...
  • 1篇马克思主义与...
  • 1篇新华月报
  • 1篇文史哲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3
  • 4篇2012
  • 8篇2011
  • 6篇2010
  • 8篇2009
  • 6篇2008
  • 7篇2007
  • 7篇2006
  • 5篇2005
  • 3篇2004
  • 5篇2003
  • 3篇2002
  • 2篇2001
  • 10篇2000
1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哲学要美——哲学之美:从西方后现代艺术谈起(节选)
2009年
哲学要美,首先就要与人的生活紧密结合。如前所述,那种专讲脱离人生的超感性的概念哲学,不可能产生哲学之美。哲学乃是“对攸关人生问题所作的理性的、方法上的和系统的思考”。哲学是讲人生境界之学,以提高人生境界为最高任务。一个人或一个群体有什么样的生活境界,就有什么样的哲学:有悲观主义的哲学,有乐观主义的哲学;有极端个人主义的哲学,有民胞物与的哲学;有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
张世英
关键词:后现代艺术哲学极端个人主义节选人类中心主义
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被引量:13
1994年
中国传统哲学以天人合一为主导,西方传统哲学以主客二分(包括主体性原则)为主导.中西传统哲学的主导思想之不同带来了两者一系列不同的特征,其中有的特征又有共同之点.中国传统哲学因重天人合一,不分主客,故较少关于主体如何认识客体的认识论,不重自然科学而侧重于讲人如何生活于世界之中的人生哲学和人伦道德哲学;中国哲学史上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因重天人合一,而又把封建道德原则的义理之天与天人合一紧密结合在一起,于是造成了中国传统哲学长期以“天理”压人欲的特征.这两个特征可以简单归结为缺乏科学与缺乏民主两者.西方传统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因重主客二分,故注意发挥人对自然的主体性和人对统治者的主体性,这两方面的主体性在近代哲学中就表现为科学与民主这两个概念的明确建立和发展,这也是西方近代哲学的两大特征.
张世英
关键词:中国传统哲学后现代主义哲学主客二分西方传统哲学西方后现代主义西方近代哲学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完全的人”“审美的人”被引量:4
2012年
"主客二分"是人之为人的起点和标志。但人之为人的意识的特点,不仅在于主客二分,而且更在于由此而进入主客的结合。只有主客的结合,才有自由的可能。求知意识以主客关系为基础,主客间的结合还具有外在性,客体及其规律仍外在于主体,是对主体(自我)的一种限制,限制就是不自由。道德意识作为人生追求自由而成为"完全的人"的一个更高境域,虽然在结合主客的程度上前进了一大步,但对于实现人的自由而言也有其局限性。人生意识发展的最高境域是审美意识。只有审美意识才完全超越了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而进入到主客融为一体的领域。审美意识,依主客结合程度之高低深浅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其中,"超理性之美"既是审美意识的最高层次,也是人生整个意识发展过程的最高峰,"主客符合"意义的求知意识和"应然"意义的道德意识都在它的门前终止。"新的万物一体"("万物不同而相通之一体")主张主客的最终融合,在这里,真善美融为一体。人能达到此境,就是一个既美且善且真的"完全的人"。一个"完全的人"所处之境,就是"有我"而又"忘我"之境。
张世英
哲学的身份——哲学的非哲学化被引量:9
2006年
西方哲学史上,从柏拉图起,“哲学”一词就意味着召唤人们追求超感性的实在而疏离现实的感性世界,“哲学”成了“形而上学”的同义语。柏拉图主义在西方哲学史上长期占统治地位。中世纪的基督教形而上学和近代哲学创始人笛卡尔的主体性形而上学(主体性哲学)都不过是柏拉图主义的变种。但是,同此种意义的哲学之发展相伴随的,是对形而上学的不断批评的历史:从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起到近代哲学家休谟以至康德、黑格尔,都对这种旧形而上学进行了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批评。黑格尔所提出的现象学观念“关心事情本身”和“实体在本质上即是主体”的著名命题,使他成了以反传统形而上学为主要特征的胡塞尔、海德格尔的现代现象学的先驱。海德格尔以时间为存在的本质,宣告了崇尚超感性世界的传统形而上学意义下的“哲学”的终结,强调今后的“思之事”(与旧的“哲学之事”相对立)应是崇奉时间之内的现实有限性,而又注重“有限的超越”。哲学从此由疏离人生的超感性的天国下到了具有诗意的人世,西方现当代哲学正以不同形式实现着传统意义的哲学之非哲学化,亦即哲学的现实化,哲学在其他非哲学的人生活动如科学、道德、审美等活动中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位置。哲学的仙女,作为对人生各种凡俗活动的理性反思和追问之学,既来自人生,又高于人生。哲学永远在仙凡之间翱翔。
张世英
关键词:爱智慧哲学形而上学澄明
西方现代画派的哲学:人的主体性与自我表现被引量:5
2009年
中西两种不同的哲学覌表现为两种不同的自我观:中国人的自我是"互依型的自我",西方人的自我是"独立型的自我";中国人欣赏"无我之境",西方人重视人的主体性,重视"自我表现"。从绘画来看,中国古典画缺乏表现主义精神,属于"前科学的文化"范畴;西方现代表现主义画作重自我表现、重主体性,属于"后科学的文化"范畴。中华文化在由前科学文化状态向后科学文化状态的转化过程中,应在保存传统写意画强调写出"天人合一"之"道"的高远境界之优点的同时,能突破"前科学"的窠臼,汲取西方现代画之重主体性、重自我表现的优点——独立自主、自我创造的精神,走出一条中西会通的艺术道路。
张世英
关键词:表现主义自我表现
思维与想象——兼谈中国古典诗被引量:9
1997年
思维以把握事物间的相同性(同一性、普遍性)为己任,想象以把握不同事物间即在场的显现的事物与不在场的隐蔽的事物间的结合为目标。思维中,普遍性概念重在界定在场的某类事物,而想象则重在冲破界限,超越在场,不仅冲破某一个别事物的界限以想象到同事物中其它的个别事物,而且冲破同类的界限以想象到不同类的事物。西方哲学在从旧的“在场的形而上学”传统转向在场与不在场相结合的新思想以后,想象因其飞离在场的特性而受到尊崇。中国古典诗重隐秀和言外之意,其要旨就在于通过在场的东西(所谓“状溢目前曰秀”)想象到不在场的东西(所谓“情在词外曰隐”),让读者感到“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张世英
关键词:思维在场不在场隐秀胡塞尔
“东方睡狮”自我觉醒的历程——中华精神现象学大纲(之一)被引量:5
2010年
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群体意识。其优点是,一事当前,大家群策群力以赴之,故中华民族具有大一统的雄狮般威力;缺点或流弊是,"个体性自我"被湮没、沉睡于社会群体之中,个性不得解放,缺少"个体性自我"的独立性和创造性。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前后,中华民族由此而被西方人称为"东方睡狮"。本文从人生精神境界的角度,探讨了整个中华传统文化自古至今的历史,得出结论:中华文化史是"个体性自我"长期被湮没于社会群体之中,为争取独立自由而不断奋力挣扎和自拔的历史,这一历史进程至今尚未终结。作者认为,"东方睡狮"之彻底觉醒——中华文化之光辉未来,有待于"个体性自我"的进一步解放。
张世英
关键词:自我觉醒
审美意识与道德意识
1997年
道德上"应该"的根据应建立在审美意识即超越主客两分所达到的"高级的天人合一"之上,建立在高级基础上对原始的万物之一的回复之上。只有加强人们审美意识的修养,才有可能提高道德水平。
张世英
关键词:道德意识审美意识道德观禁欲主义卢梭
和而不同,开创中西马融合的新境界被引量:3
2011年
我们身处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多元文化的冲突与碰撞既带来文化质素的嬗递与新变,又招致身份认同的焦虑与彷徨。如何重新底定一种新的文化价值观,重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这一文化选择与文化发展问题正以前所未有的急迫态势无法回避地摆在每一个中国人面前。毫无疑问,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既要与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相承继相接续,又要合理地采撷西方文化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成果。复返其根,会通创新,这是中国文化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回到中华文化原典,我们的文明创造才有根脉可寻,才可能元气充沛;也只有主动地汲取西方现当代文化的优秀滋养,借鉴他者镜像,才可以使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利弊有更清醒的认知,从而在与西方文化的视界融合中,推展中国文化自觉的思想起点,延拓中国文化自信的原创空间,锚定中国文化自强的现实出场路径。正是基于会通创新的理念,北京大学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近期邀请黄枬森、张世英、杜维明三位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学者,相聚于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以"文化选择与文化发展"为题进行"中西马高端对话",为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拨云廓雾,开路前驱。这样高层次的中西马对话与交流,在当前国内学术界应是一大创举。本刊现将三位学者的讲话录音按照演讲次序整理发表,以飨广大读者。
张世英
关键词:中西文化文化发展文化选择非此即彼西方哲学
民主与科学与西方的人文主义被引量:2
1999年
民主与科学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但自五四运动至今80年来,却又总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原因很简单,五四以来,中国人民为民主与科学而奋斗的道路走得太曲折、太缓慢、太沉重了,故虽老调,重弹亦不失为一种促进。西方的文艺复兴“发现了自然和人自己”(黑格尔语),其...
张世英
关键词:人文主义思想主体性哲学文艺复兴时期哲学原则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