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东华

作品数:59 被引量:224H指数:8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期刊文章
  • 13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6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46篇病毒
  • 44篇肝炎
  • 32篇肝炎病毒
  • 26篇乙型
  • 25篇乙型肝炎
  • 21篇乙型肝炎病毒
  • 16篇丙型
  • 16篇丙型肝炎
  • 10篇慢性
  • 10篇基因
  • 10篇丙型肝炎病毒
  • 8篇核酸
  • 6篇慢性丙型
  • 6篇慢性丙型肝炎
  • 6篇核苷
  • 6篇HCV
  • 5篇抗病毒
  • 5篇分子
  • 4篇蛋白
  • 4篇米夫

机构

  • 59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复旦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 2篇上海中医药大...
  • 2篇中国科学院上...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上海市儿科医...
  • 1篇临沂市人民医...
  • 1篇安徽中医学院...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济南市传染病...
  • 1篇上海市传染病...
  • 1篇杭州市第六人...
  • 1篇无锡市传染病...
  • 1篇解放军第三〇...

作者

  • 59篇张东华
  • 34篇陆志檬
  • 33篇张欣欣
  • 25篇金根娣
  • 18篇于德敏
  • 12篇姜节洪
  • 9篇龚启明
  • 8篇孔晓飞
  • 8篇张申英
  • 6篇韩悦
  • 5篇陈立
  • 5篇邓俊
  • 4篇廖祥伟
  • 4篇高健
  • 4篇李新华
  • 4篇陈楠
  • 3篇杨之涛
  • 3篇周同
  • 3篇詹勤
  • 3篇吴佩

传媒

  • 8篇中华传染病杂...
  • 6篇中华肝脏病杂...
  • 3篇中国病毒病杂...
  • 2篇上海医学
  • 2篇上海第二医科...
  • 2篇上海医学检验...
  • 2篇肝脏
  • 2篇中国医药导刊
  • 2篇检验医学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传染病信息
  • 1篇中华泌尿外科...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儿科杂志
  • 1篇安徽医学
  • 1篇中华妇产科杂...
  • 1篇临床内科杂志
  • 1篇中华肾脏病杂...
  • 1篇肝脏病杂志
  • 1篇诊断学理论与...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6篇2011
  • 5篇2009
  • 1篇2008
  • 5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6篇2003
  • 2篇2002
  • 6篇2001
  • 2篇2000
  • 7篇1999
  • 2篇1998
  • 1篇1997
  • 1篇1995
  • 2篇1994
5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粘附分子在缺血再灌注肾损伤中的作用及阻断意义被引量:18
2001年
目的 探讨粘附分子P 选择素和细胞间粘附分子 1(ICAM 1)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以及P 选择素单克隆抗体的阻断意义。方法 建立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 ,观察P 选择素单抗处理前后的大鼠肾组织中P 选择素及ICAM 1表达 ,及其丙二醛 (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和细胞凋亡等变化。结果 缺血再灌注后 ,大鼠肾组织中P 选择素和ICAM 1先后明显表达 ,且MDA含量增加和SOD活性下降 ,出现明显的细胞凋亡及组织学病理改变。经给予P 选择素单抗处理 ,肾组织中P 选择素和ICAM 1表达受到抑制 ,MDA含量降低和SOD活性增高 ,细胞凋亡减少及组织学病理改变减轻。结论 粘附分子P 选择素和ICAM 1参与了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 ,以单抗抑制P 选择素可明显减少肾内炎症细胞浸润 ,脂质过氧化反应 ,细胞凋亡及组织损伤。
周同李晓宋巍吴佩张东华张明均陈楠董德长
关键词:肾缺血再灌注损伤P-选择素细胞间粘附分子
肝炎药物疗效评价中的病毒定量指标
1999年
定量检测病毒核酸有多种方法,从技术类型分有两大类,即分子杂交和PCR法,前者包括:①分支链DNA信号扩增技术(bDNA),②放射性核索标记液相分子杂交,③DNA-RNA双抗体夹心杂交,④膜印迹杂交。后者有①PCR-ELISA,②荧光-PCR及③竞争性PCR。
张东华陆志檬
关键词:肝炎药物疗法病毒核酸
乙型肝炎病毒免疫逃避株包膜蛋白N-糖基化变异研究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包膜蛋白N-糖基化变异在免疫逃避株中的特点及其对病毒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方法:对210例乙型肝炎病毒免疫逃避株进行序列分析,采用体外病毒重组蛋白方法验证糖基化的发生,并检测N-糖基化变异对病毒抗原...
于德敏李新华廖祥伟张东华张欣欣
关键词:乙型肝炎包膜蛋白
H3N2亚型流感病毒分离株全基因组序列特征分析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分析H3N2亚型流感病毒流行株的全基因组序列及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检测2014年12月—2015年3月收集的呼吸道感染患者鼻拭子样本,对其中H3N2亚型流感病毒株PCR扩增后直接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其核酸序列特征及氨基酸变异情况。结果与WHO推荐2014—2015流感疫苗株参考病毒株相比,来自不同患者的14个病毒株HA1蛋白抗原决定簇均发生不同程度突变,抗原决定簇结构改变较明显的病毒株其宿主具有更高的体温和更严重的临床表现。全部14个病毒株发生HA1蛋白E190D氨基酸突变。6个病毒株NA蛋白出现1个新增糖基化位点。1个病毒株存在导致金刚烷胺耐药的M2蛋白V27A突变。全部14个病毒株PB1-F2蛋白发生I18T突变。结论 M2蛋白耐药突变的出现和PB1-F2蛋白氨基酸突变提示分离获得的H3N2流感病毒株在进化过程中曾经结合H1N1亚型流感病毒基因片段。HA1蛋白抗原决定簇突变的增加可能引发患者更强的免疫反应。
韦栋张博张东华王铭杰于德敏周敏时国朝张欣欣
关键词:甲型流感病毒H3N2亚型基因组
宿主IL28B基因型联合病毒基因型对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疗效的预测被引量:26
2011年
目的综合分析宿主IL28B基因型和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对12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进行全程联合治疗,其中92例患者完成了治疗后24周随访,同时分析HCV基因型及宿主IL28B基因型对治疗结束时应答(ETR)及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的影响。结果 IL28B基因CC型在这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占89%。在HCV基因1b型患者中,IL28B基因CC型患者可以获得比非CC(N-CC)型更高的ETR率(P=0.001 4)和SVR率(P=0.000 7),但在HCV基因非1b(N-1b)型患者中,CC型与N-CC型患者间的抗病毒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IL28B基因N-CC型患者中,HCV基因N-1b可以获得比1b型更高的ETR率(P=0.035 0)和SVR率(P=0.022 2),但在CC型患者中,HCV基因N-1b与1b型间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CV基因型及宿主IL28B基因型对我国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疗效具有重要影响。联合检测宿主IL28B基因型和病毒基因型可以更加科学、准确地预测抗病毒疗效,为真正实现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廖祥伟凌云李新华韩悦张申英谷雷雷张东华金根娣陆志檬龚启明张欣欣
关键词:HCV基因型抗病毒治疗
干扰素信号传导相关蛋白和基因检测方法的初步建立和应用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建立α鄄干扰素(IFN鄄α)信号传导蛋白和基因检测的方法。方法:收集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自愈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健康对照者的外周静脉血并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建立EB病毒(EBV)转化的B淋巴细胞系。体外分别用不同浓度的IFN鄄α(0、100、1000、10000IU/ml)刺激细胞,用凝胶电泳迁移率试验(EMSA)检测IFN活化的干扰素刺激基因因子3(ISGF鄄3)和γ鄄干扰素活化因子(GAF);设计特异的引物和探针,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IFN诱导抗病毒蛋白MxA、OAS1、PKR的相对表达。结果:成功建立了EBV转化的B淋巴细胞系。建立了EMSA检测ISGF鄄3和GAF转录蛋白的方法,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能够准确地检测样本中MxA、OAS1和PKR的表达。结论:建立了IFN信号传导蛋白和基因检测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IFN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提供依据。
孔晓飞张欣欣张申英张东华金根娣陆志檬
关键词:干扰素信号传导蛋白基因
表面抗原插入突变乙型肝炎病毒免疫逃避株的生物功能学分析
2013年
目的我们在121例血清HBsAg/抗一HBs双阳性HBV感染者中发现2例HBsAg编码区114-115位氨基酸插入突变,本研究分析了其中1种插入突变(NTT)对病毒生物学特性包括抗原性和复制能力的影响。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对发生插入突变的HBsAg的抗原性改变进行模拟分析,同时构建带有该插入突变的复制型质粒,体外表型研究突变株的抗原性和复制能力变化。结果HBsAg114-115位氨基酸的插入突变对HBsAg的抗原性指数、亲水性、表面可能性和蛋白骨架柔韧区域均产生影响,导致抗HBsAg抗体对抗原亲和力降低,但病毒的复制能力无明显改变。结论HBsAg114-115位的NTT氨基酸插入突变可导致病毒的免疫逃避,同时维持了病毒的正常复制能力。
于德敏张东华姜节洪陈嘉邓琳张欣欣
关键词:突变
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1896、基本C区启动子区1762/1764变异对拉米夫定抗病毒疗效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前C区G1896A变异和基本C区启动子(BCP)区A1762T/G1764A双变异对拉米夫定(LAM)抗病毒疗效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上海及其周边地区3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单用LAM或LAM+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进行抗病毒治疗共48周,应用Trugene HBV genotyping试剂盒测定分析治疗前(0周)、治疗过程中(24周)、治疗结束时(48周)及随访结束时(72周)RT区YMDD变异;采用HBV基因多态性检测芯片试剂盒测定前C区1896、BCP区1762/1764位点的变异情况。结果在治疗前有9例患者检测出前C区G1896A变异,均为HBVe抗原(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例前C区G1896A变异患者中7例治疗应答(77.8%,7/9),BCP区A1762T/G1764A变异在治疗应答者与无应答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例患者分别在治疗24和48周时检测到YMDD变异,对治疗均无应答。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血清HBV DNA变异状态可能影响LAM抗病毒治疗应答及YMDD耐药变异株的复制能力。
詹勤张欣欣张东华于德敏金根娣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拉米夫定
丙型肝炎病毒母婴宫内传播的研究被引量:8
1998年
目的为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母婴宫内传播,评估HCV母婴传播的危险性。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HCV,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HCV-RNA。结果检测的4277例孕晚期孕妇血清抗-HCV,其中6例阳性,进一步检查HCV-RNA,结果6例中有5例阳性,且均有受血史,5例阳性孕妇其配对婴儿脐血抗-HCV均阳性,其中2例HCV-RNA阳性,肝功能异常;1例出生时HCV-RNA阴性,到24个月时HCV-RNA阳转。HCV母婴宫内传播率为2/5。结论表明上海地区存在HCV母婴宫内传播,应重视有受血史的生育妇女孕期及孕前的HCV检查及HCV感染儿的随访。
敖黎明钱丽清张东华张东华钱龙华金根娣钱龙华蒋明华吴圣楣
关键词:丙型肝炎母婴传播
慢性乙肝患者血清HBVDNA检测的临床意义探索
2002年
目的 寻求HBVDNA和HBeAg、ALT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branchDNA法动态检测 5 9例慢性乙肝患者HBVDNA15 8例次 (下称bDNA) ,同时检测HBeAg、ALT。 结果  (1)bDNA >2 0 0 0MEq/ml仅 8例次 ,占5 .1% ,而bDNA <2 0 0 0MEq/ml15 0例次 ,占 94.9%。 (2 )HBeAg阳性时 ,bDNA >10MEq/ml,肝功能多数异常 (85 .5 % ) ;反之 ,肝功能多数正常 (62 .3 % )。 (3 )HBeAg阴性时 ,bDNA >10MEq/ml,肝功能全部异常 (10 0 % ) ;反之 ,肝功能多数正常 (82 .8% )。结论  (1)不同bDNA值反映患者不同感染程度和自身清除能力的代数和。 (2 )HBeAg阳性 ,bDNA持续波动在 10MEq/ml以上 ,患者处于隐性或显性活动状态 ,反之处于稳定期。 (3 )HBeAg阴性 ,bDNA <10MEq/ml且ALT正常提示处于稳定期 ;反之可能是变异株感染或是抗HBeAg正在转换中。前者仍需抗病毒治疗 ,后者应动态观察。 (4 )动态观察HBeAg阳性、ALT升高未予特殊治疗 13例患者 ,其bDNA波动亦十分明显。因此反复检测、动态观察bDNA的变化 ,方能正确评估其价值。
施卫兵高健罗振辉张东华
关键词:HBVDNAHBEAG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