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宇宸

作品数:24 被引量:134H指数:6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河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颈椎
  • 6篇头坏死
  • 6篇坏死
  • 6篇骨头
  • 6篇骨头坏死
  • 6篇股骨
  • 6篇股骨头
  • 6篇股骨头坏死
  • 5篇节段
  • 4篇三维有限元
  • 4篇三维有限元分...
  • 4篇手术
  • 4篇人工颈椎间盘
  • 4篇人工颈椎间盘...
  • 4篇椎间盘
  • 4篇椎间盘置换
  • 4篇颈椎病
  • 4篇颈椎间盘
  • 4篇颈椎间盘置换
  • 4篇骨折

机构

  • 19篇河北医科大学...
  • 6篇河北医科大学...
  • 4篇河北医科大学
  • 2篇沧州中西医结...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唐山市第二医...

作者

  • 24篇张宇宸
  • 14篇张国平
  • 12篇吕亚军
  • 12篇王伟
  • 8篇李宜炯
  • 8篇任立中
  • 8篇高宏阳
  • 5篇李亚丽
  • 5篇李瑞琦
  • 4篇申勇
  • 4篇王健
  • 3篇赵峰
  • 3篇董威
  • 2篇徐佳欣
  • 2篇李晓明
  • 2篇李志远
  • 2篇丁文元
  • 2篇刘文宣
  • 1篇任虎
  • 1篇刘艳兵

传媒

  • 2篇现代中西医结...
  • 2篇河北医药
  • 2篇中国全科医学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临床荟萃
  • 1篇实用骨科杂志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江苏医药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局解手术学杂...
  • 1篇中国超声诊断...
  • 1篇生物骨科材料...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医学前沿...
  • 1篇中华老年骨科...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9
  • 4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3
  • 1篇2002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弥漫性特发性骨质增生症合并脊柱骨折的临床特点被引量:2
2016年
弥漫性特发性骨质增生症(diffuse idiopathic skeletal hyperostosis,DISH)是一种以软组织钙化、骨化为特征的系统性疾病,最常累及脊柱,并引起脊柱强直。因此,DISH患者很容易并发脊柱骨折.而且与一般脊柱骨折相比,
高宏阳申勇董威张宇宸王伟张国平
关键词:弥漫性特发性骨质增生症脊柱骨折软组织钙化系统性疾病脊柱强直DISH
改良后路手术与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脊髓型合并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安全性对比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改良后路手术与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脊髓型合并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本院收治的78例脊髓型合并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9例。研究组患者行颈后路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联合椎间孔切开治疗,对照组患者行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椎功能残障指数表(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同时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0.05),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术后VAS、JOA及NDI评分均明显优于本组术前(P_均<0.05),研究组患者术后VAS、JOA及NDI评分、JOA改善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_均<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7.690,P=0.006)。结论颈后路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联合椎间孔切开治疗脊髓型合并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更为显著,可有效减轻颈部疼痛,改善脊髓功能,促进颈椎功能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高。
王伟张国平张宇宸任立中吕亚军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纳米仿生骨材料联合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中期疗效观察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纳米仿生骨材料联合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定诊断为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FicatⅡ期),接受纳米仿生骨材料髓芯减压棒联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的成人患者。本组共12例(12髋),患者年龄22-53岁,平均39.4岁,男9例,女3例。术前、术后采用Harris评分系统进行患髋评分并进行配对检验。通过其影像学改变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本组11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Harris评分由术前(54.16±4.23)分提高到术后24个月随访时的(82.68±2.05)分(P〈0.05),所有获得随访的患者均未发现减压棒脱出,未出现股骨头明显坏死塌陷。结论髓芯减压基础上应用新型纳米仿生骨材料联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中期临床疗效满意,远期临床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随访。
高宏阳刘新晖李晓明董威张宇宸王伟赵峰张国平
关键词:中期疗效股骨头坏死间充质干细胞骨支架材料
长节段和短节段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疗效观察
2018年
目的比较长、短节段减压融合内固定两种术式对退变性腰椎侧凸的疗效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手术治疗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最终筛选40例患者,分为A组和B组,A组为长节段减压融合内固定,共23例,男8例,女15例;平均年龄(59.2±9.9)岁;术前腰椎侧凸(26.8±7.1)°,术前腰椎前凸角(17.8±9.7)°。B组为短节段减压融合内固定组,共17例,男6例,女11例;平均年龄(61.7±11.3)岁,术前腰椎侧凸角(19.4±4.5)°,术前腰椎前凸角(20.2±10.8)°。评估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JOA)及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用Cobb法测量腰椎侧凸角、前凸角。结果平均随访(2.5±0.2)年,术后末期随访腰椎侧凸角A组为(9.8±4.1)°,B组为(10.9±4.3)°,长节段固定A组与短节段固定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末期腰椎前凸角A组(31.0±4.9)°和B组(28.2±4.4)°,长节段固定A组与短节段固定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末期JOA评分、术后末次随访ODI评分、术后末次随访VAS评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长节段固定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86±48)min、(619±82)ml,短节段固定B组分别为(138±44)min、(338±28)ml,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A组30.4%,B组11.8%。结论在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治疗上,长、短节段减压融合内固定都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长节段融合内固定在改善生理曲度,抑制侧凸方面效果显著,但长节段固定融合需要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大、总体并发症发生率高,增加手术风险。因此术前应综合考虑患者年龄、基础疾病情况、神经压迫症状体征等多方面因素制定精准化治疗方案。
徐佳欣赵谦张宇宸李显博
关键词:退变性腰椎侧凸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对下颈椎活动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英文)被引量:2
2009年
建立人工椎间盘置入后下颈椎C3~7的三维模型,分析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后下颈椎运动情况。根据1例人工椎间盘置入患者术后6个月CT片,应用有限元方法建立其包含BryanTM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的下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导入Ansys 9.0中,对椎体皮质骨、松质骨、椎间盘用三维十节点四面体结构实体单元进行网格划分后进行分析。对模型加载2N·m的力矩,观察其在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几种状态下的运动情况,了解其运动特性。通过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比较,试验结果基本符合或趋势基本一致。结果提示,颈椎间盘置换后能基本保证下颈椎运动稳定性。
申勇曹俊明李志远张宇宸丁文元杨大龙
关键词:人工椎间盘有限元分析下颈椎
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与椎板植骨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的对照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评价胸腰椎爆裂骨折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经椎弓根向伤椎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粉末型注射剂(ACPC)或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伤椎及相邻节段椎板植入颗粒型磷酸钙人工骨(CCPC)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两种融合方式治疗的6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A组(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植入ACPC)34例,B组(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伤椎及相邻节段椎板植入CCPC)30例。观察2组伤椎Cobb角以及矫正度丢失、手术时间、内固定失效率及术后腰背部疼痛情况变化。结果 2组患者均获随访。末次随访时A组Cobb角及矫正丢失度大于B组(P<0.05),A组手术时间和书中出血量与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内固定失效率低于B组(P<0.05),术后腰背部疼痛率优于B组(P<0.05)。结论经椎弓根植骨并未增加手术时间及更多的创伤,但经椎弓根植骨增加了伤椎前中柱的稳定性,恢复了椎体的高度,加强了伤椎的抗压能力,减少了内固定因应力过大造成的断钉断棒,避免或减少了术后椎体塌陷而导致的迟发性胸腰背部疼痛等远期并发症,临床效果满意。
张宇宸王健吕亚军李宜炯张国平
关键词:爆裂骨折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对邻近节段生物力学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被引量:12
2009年
[目的]建立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前、术后(C4~7)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颈椎间盘置换术的特点,并探讨术后对邻近节段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1名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男性病人的术前、术后CT片,范围为C4~7,(包括椎体、邻近椎体和邻近椎间盘)分别建立术前、术后的三维脊柱功能单元的有限元模型。对模型加载2N.m的力矩和10N.m的转矩,分析其在垂直载荷、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的情况下,手术前后的椎体的变化以及椎体皮质骨、松质骨、椎间盘、终板的应力改变,以及活动度的变化。[结果]手术后轴向负荷力线后移,人工间盘邻近椎体上下终板所受应力,以及邻近椎间盘所受应力有所增加,但所受压力、张力不明显。节段活动度的变化减小不明显。[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有效的改善了脊柱功能单位的生物力学性能,但需谨慎选择人工椎间盘的大小,并且最大限度保留终板骨性组织,以避免出现术后假体下沉、移位、脱出、节段后凸等不良影响。
李志远申勇张英泽王林峰刘艳兵武刚张宇宸任虎
关键词:人工假体颈椎间盘生物力学
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联合椎间孔切开治疗脊髓型合并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联合椎间孔切开治疗脊髓型合并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128例脊髓型合并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4例。研究组行颈后路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联合椎间孔切开治疗,对照组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联合椎间孔切开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颈椎功能残障指数表(NDI)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明显短于或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JOA评分、NDI评分、JOA改善率均明显优于术前(P<0.05),且研究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后路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联合椎间孔切开治疗脊髓型合并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更为显著,能有效减轻患者颈部疼痛,改善脊髓功能,促进颈椎功能恢复,且安全性较高。
王伟张国平张宇宸任立中吕亚军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对多节段下颈椎活动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被引量:5
2008年
近年来,颈椎的传统融合术后可出现多种并发症问题成为困扰广大临床医师的难题,为解决异常应力作用于融合后邻近节段的问题,出现了“非融合固定技术”,又叫做“动态性固定”。颈椎间盘置换手术是在这种理念下发展的一种比较成熟的解决方案,尤其是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在临床取得优良的效果。作为数字模拟分析,区别与以往基于尸体建模的模式采用基于实体建模,更能充分反映出人体的生物学特性,尤其是对韧带及人工椎间盛假体的模拟更接近于真实结构,我们通过力学分析方法对模型在正常范围内的前屈后伸、侧弯等工况的运动情况分析,
张宇宸李颉牛文鑫海涌丁文元丁祖泉申勇
关键词: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三维有限元分析下颈椎多节段
慢性胆囊炎胆囊壁超声表现1例
2003年
张宇宸
关键词:慢性胆囊炎胆囊壁超声检查多普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