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瀚之

作品数:15 被引量:90H指数:6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渭河盆地
  • 4篇锆石
  • 3篇沙地
  • 3篇盆地
  • 3篇气候
  • 2篇地表
  • 2篇新生代
  • 2篇山间盆地
  • 2篇始新世
  • 2篇释光测年
  • 2篇同位素
  • 2篇气候意义
  • 2篇阶地
  • 2篇季风
  • 2篇古气候
  • 2篇光释光
  • 2篇光释光测年
  • 2篇河流阶地
  • 2篇测年
  • 1篇底图

机构

  • 15篇南京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陕西师范大学
  • 2篇安康学院
  • 1篇河海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自然资源部第...

作者

  • 15篇张瀚之
  • 14篇鹿化煜
  • 4篇弋双文
  • 3篇张红艳
  • 3篇徐志伟
  • 2篇朱芳莹
  • 2篇赵琳
  • 2篇陈英勇
  • 2篇王社江
  • 2篇王先彦
  • 2篇雷昉
  • 2篇周亚利
  • 1篇曾琳
  • 1篇东丽娜
  • 1篇刘志飞
  • 1篇王晓勇
  • 1篇季峻峰
  • 1篇李艳丽
  • 1篇冯晗
  • 1篇张文超

传媒

  • 6篇第四纪研究
  • 2篇中国科学:地...
  • 1篇地理学报
  • 1篇中国沙漠
  • 1篇沉积学报
  • 1篇高校地质学报
  • 1篇第十一届全国...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3篇2013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雅鲁藏布江中游12kaBP前后的黄土堆积及其气候意义被引量:11
2016年
在青藏高原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的河流阶地上堆积着1~3m厚的风成黄土,颗粒较粗,发育有不同程度的垂直节理。经光释光测试年代,发现它们形成于12ka BP前后,是沉积速率达到0.47~1.49m·ka-1的快速黄土堆积。河流两岸高山上岩体经风化产生的碎屑物质汇集在河流谷地,在新仙女木(Younger Dryas,YD)时期干冷的气候条件下,经强劲的地表风搬运至山前平坦的河流阶地上,形成黄土堆积。这些黄土沉积揭示出YD时期青藏高原南部气候干冷,风沙活动强。
吴海锋鹿化煜张瀚之弋双文杨文斌
关键词:黄土堆积光释光测年
东秦岭卢氏盆地中始新世沉积-充填过程及其驱动机制
2024年
秦岭山间盆地发育的厚层新生代沉积,对于认识秦岭新生代地貌演化及东亚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对东秦岭地区众多中-新生代山间断陷盆地的沉积-充填过程及其记录的构造、气候信息研究不够。本研究对东秦岭卢氏盆地中始新世河湖相沉积展开沉积学与物源分析,测试了27个层位的碎屑锆石U-Pb年龄。盆地中始新世地层自下而上可划分为张家村组、卢氏组和大峪组。张家村组为冲积扇-河流相沉积,卢氏组为浅湖-半深湖相沉积,大峪组为河流-冲积扇相沉积。张家村组和卢氏组锆石U-Pb年龄均以200~250 Ma(T-J)和400~500Ma(D-S-O-■)为主要特征峰,700~1000 Ma(Pt_(3))为次要峰,部分样品具有1800 Ma(Pt_(1))、 2500 Ma(Ar3)的年龄峰值,通过与周边地区地质资料比对,认为张家村组、卢氏组沉积物主要来自于相对远源的北秦岭造山带和南秦岭造山带。大峪组下部锆石U-Pb年龄以1000~1100 Ma(Pt_(2))、 1800 Ma(Pt_(1))和2300 Ma(Pt_(1))为特征峰值,物源转变成以近源的北秦岭造山带和华北克拉通南缘两个构造单元为主。近源的物质贡献先升高后降低,可能与河流溯源侵蚀作用有关。大峪组上部地层沉积环境转变为冲积扇,130 Ma(K)的锆石占比加大,可能与东南方栾川地区晚中生代花岗岩的抬升-剥露有关。卢氏盆地中始新世河湖相沉积序列揭示了卢氏古湖从形成到消亡的过程和山-盆地貌侵蚀、搬运和堆积的历史,并记录了秦岭山脉两期区域隆升事件。
吕帆鹿化煜张瀚之赖文邵可涵梁承弘高鑫
关键词:中始新世锆石U-PB年龄盆地充填东秦岭
渭河盆地始新世-渐新世沉积物源变化的钻探样品Sr和Nd同位素证据
2024年
始新世暖期和始新世-渐新世降温阶段(EOT)在地球气候系统演化中具有代表性,对认识现代全球变暖过程和机制有参考价值。渭河盆地堆积了始新世以来连续的河湖相沉积序列,对其进行沉积物源示踪研究有助于重建渭河流域地貌演化、沉积过程和气候环境变化。本研究对渭河盆地新生代沉积中心固市凹陷荔参1井(钻探井深6535 m)下部的始新世红河组(6527~5529 m)和渐新世白鹿塬组(5315~4759 m)样品进行了Sr和Nd同位素分析,探索古近纪渭河盆地的物源变化过程。结果显示,红河组样品Sr和Nd同位素平均值分别是87Sr/86Sr=0.716127和εNd=-13.5,白鹿塬组Sr和Nd同位素平均值分别是87Sr/86Sr=0.720461和εNd=-12.4。分粒级(<2μm, 2~64μm和> 64μm)Sr和Nd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粒度效应对渭河盆地始新世-渐新世沉积物硅酸盐矿物的Sr同位素值影响较大,而对Nd同位素影响较小,表明硅酸盐矿物Nd同位素值可作为渭河盆地沉积物物源的指示。结合潜在源区Sr和Nd同位素分布特征,发现渭河盆地始新世和渐新世沉积物主要来自于秦岭造山带和鄂尔多斯地块的贡献,其物源变化与构造抬升和气候演变密切相关。渭河盆地始新世和渐新世沉积物传输和堆积过程与晚新生代相似,具有相对稳定的两端元物源,为利用红河组和白鹿塬组沉积序列重建古气候古环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胡少磊鹿化煜李小强冯晗张瀚之张瀚之
关键词:始新世渐新世SR-ND同位素深部钻探
碎屑锆石年龄反映的渭河盆地~7Ma以来风成沉物物源变化及其气候指示意义
张瀚之鹿化煜雷昉蒋品欣张红艳
美国比格内尔山黄土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2018年
黄土是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地表分布范围最广的沉积物之一,其中末次冰期形成的皮奥瑞亚黄土(Peoria loess,PL)质量累积速率(Mass Accumulation Rate,MAR)在比格内尔山(Bignell Hill,BH)达到世界最高。探究此地区黄土快速沉积的原因一直是北美中部大平原黄土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对内布拉斯加州中部BH样品的Nd、Sr同位素、主微量和稀土元素的分析,发现内布拉斯加黄土的化学成分相对均一,与上部大陆地壳(UCC)和中国洛川黄土相比,Fe、Mg值较低,K、Na含量相对较高。BH黄土的化学风化指数(CIA)值平均为65.7,小于洛川黄土,显示出较弱的化学风化强度。Sr-Nd同位素结果显示,除了普遍认为的怀特组沉积为黄土的主要源区外,还存在另一个^(87)Sr/^(86)Sr比值更高,ε_(Nd)更负的源区,推测这个源区为北美劳伦冰盖冰川沉积,其对黄土的贡献达30%~45%。BH黄土剖面的CIA、Na/K和碳酸盐含量变化表明,在PL形成时期(约25~18 ka),化学风化较弱,气候干冷,有助于风尘产生与堆积。
杨洋张瀚之刘连文
关键词:内布拉斯加黄土化学风化ND-SR同位素
汉江上游早—中更新世河流地貌演化促进南秦岭山间盆地古人类扩散被引量:1
2023年
秦岭与大巴山之间的汉江连通了汉中、安康等山间盆地,其间分布着众多旧石器遗址,是探究地貌过程对古人类活动影响的理想区域。本文通过黄土地层学、磁性地层学、碎屑锆石U-Pb年龄谱物源示踪,限定了安康盆地汉江高阶地时代及汉江自东向西贯通安康和汉中盆地的年代,讨论了轨道尺度气候变化背景下汉江地貌和水系格局演化对古人类在南秦岭山间活动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①汉江在安康盆地发育了8级阶地,其中第六级阶地形成于约1.82 Ma;②汉江阶地大多形成于间冰期—冰期转换期,且随着1.2 Ma中更新世气候转型与秦岭隆升速率的增加,形成更多的阶地;③汉江自东向西袭夺、贯通安康盆地和汉中盆地的时代不晚于1.82 Ma。河流袭夺和山间盆地连通为古人类在至少约1.5 Ma沿宽阔河谷往来秦巴山地提供了便利的地貌条件,此后形成的多级阶地为古人类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
张丹枫王先彦张瀚之刘全玉王社江鹿化煜
关键词:黄土地层磁性地层河流阶地古人类活动
中国北方沙漠(沙地)地理底图绘制与地表动态过程分析——基于3S技术的新结果被引量:6
2013年
本文结合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简称3S技术),通过对有关中国沙漠(沙地)遥感资料、主题地图的分析,结合实地考察,制作了新的中国沙漠(沙地)地理底图数据库。结合气候数据,分析了中国沙漠(沙地)的环境特点,为重建末次盛冰期和全新世大暖期中国沙漠(沙地)环境格局提供了依据。通过对中国沙漠(沙地)时空分布和变化的分析,认为水分条件的差异,尤其是相对湿度的差异,对中国沙漠(沙地)的地貌过程、植被与土壤类型的影响最为显著。
朱芳莹鹿化煜张文超陈英勇曾琳徐志伟张瀚之东丽娜
关键词:地理底图
末次盛冰期和全新世大暖期毛乌素沙地的空间变化被引量:30
2013年
沙漠/沙地边缘和内部的古风成沙层、砂质古土壤是重建晚第四纪以来地表变化的直接地质证据。位于我国北方半干旱区的毛乌素沙地,其地表过程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在对毛乌素沙地进行野外拉网式调查以及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在沙地南部和东部的沙漠-黄土过渡带发现了大量的埋藏古风成沙丘沉积,指示了干冷期沙漠扩张的最南、东界限;沙地内部广泛发育的砂质古土壤则表明在气候相对暖湿期地表植被生长,土壤发育,沙丘基本被固定。对14个典型风成沙/黄土/古土壤沉积剖面进行了光释光年代学样品的采集和测试,结合空间分析和他人研究结果,发现在末次盛冰期(约26~16ka),毛乌素沙地的流动沙丘向南、东扩张,扩张距离现代边界约30~50km,面积扩大至少约10000km^2,占现代沙地面积的25%;在全新世大暖期(约9~5ka),毛乌索沙地大部分被固定,发育了较厚的砂质古土壤。研究结果揭示了毛乌素沙地的地表过程对末次盛冰期和全新世大暖期气候变化的直接响应。
徐志伟鹿化煜弋双文周亚利Joseph A Mason王晓勇陈英勇朱芳莹张瀚之翟秀敏
关键词:毛乌素沙地风成沉积光释光测年地表过程
中国北方沙漠/沙地锆石形态特征及其对物源的指示被引量:13
2013年
单颗粒锆石的形态、颜色等特征记录了其母岩结晶过程的温度、压力、结晶介质的化学性质等信息,鉴定不同沙漠/沙地碎屑错石的晶体形态特征可以指示沉积物的原岩类型,进而可以帮助追溯物源。本文分析了中国北方塔克拉玛干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等6个沙漠/沙地36个地表样品的碎屑锆石形态特征。结果显示,同一沙漠/沙地样品锆石形态特征较为一致,而不同沙漠/沙地样品锆石形态有差异。塔克拉玛干沙漠锆石多为无色或淡紫色,包裹体较少,锆石颗粒锥面较发育,短柱状锆石含量较多,指示该沙漠物质主要来自其北缘天山山脉早中生代碱性花岗岩。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锆石形态特征较类似,相比较而言巴丹吉林沙漠锆石多为淡粉色,形态上锥面较发育,较少见到包裹体;而腾格里沙漠锆石颗粒细长柱较多和含包裹体颗粒较多,这两个沙漠物质可能来自其南部中央造山带的变质岩和其北缘中亚造山带早中生代碱性花岗岩。毛乌素沙地多为深色、锥面发育和短柱状颗粒锆石较常见,含包裹体颗粒较多,该沙地物质主要来自其西北孔兹岩带以及北部阴山山脉碱性花岗岩。浑善达克沙地锆石形态似毛乌素沙地,指示其物源与毛乌素沙地类似。科尔沁沙地锆石磨蚀严重,扁柱状锆石颗粒较常见,指示该沙地物质大部分来自其南缘燕山山脉的显生宙浅海沉积岩。本研究表明碎屑锆石形态特征可以指示沙漠或沙地沉积物的源区。
张瀚之鹿化煜弋双文徐志伟周亚利谭红兵
关键词:沙地锆石
渭河流域沉积矿物组合定量分析及示踪被引量:2
2022年
扫描电镜定量分析沉积物矿物组合的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得到大量详细的矿物组合、矿物颗粒大小和岩屑组成等信息。尝试利用这一方法,研究渭河流域现代河流样品的矿物组合和沉积物碎屑组分,探究其在沉积物源示踪上的应用。研究表明,渭河流域现代沉积重矿物组合主要以角闪石、帘石类矿物和石榴石为主,不同区域沉积物矿物组合通过主成分分析图表(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可以较好地区分开。轻矿物以石英和长石为主。碎屑组分石英—长石—岩屑(QFL)三角图解显示渭河干流和流经鄂尔多斯高原的两大主要支流北洛河和泾河的沉积物碎屑组分,主要位于再旋回造山带区域;而北秦岭山前河流沉积碎屑组分则主要位于岩浆岛弧区域。这一结果符合区域地质构造背景,表明扫描电镜定量分析手段可很好地应用于沉积物碎屑组分QFL三角图解、重矿物组合物源示踪研究。
张瀚之鹿化煜周亚利崔颖颖张津吕帆陈泽宇
关键词:扫描电镜渭河流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