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易武

作品数:15 被引量:52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2篇理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8篇聚氨酯
  • 5篇人工血管
  • 4篇酸酯
  • 4篇碳酸
  • 4篇碳酸酯
  • 4篇聚氨酯脲
  • 3篇顺应性
  • 3篇抗凝血性
  • 3篇活性
  • 3篇氨解
  • 2篇血小板
  • 2篇血小板黏附
  • 2篇偶联
  • 2篇纤溶
  • 2篇纤溶活性
  • 2篇小口径人工血...
  • 2篇耐水解
  • 2篇聚乙二醇
  • 2篇口径
  • 2篇活性评价

机构

  • 15篇中山大学附属...
  • 3篇中山大学

作者

  • 15篇易武
  • 15篇潘仕荣
  • 10篇郑欢玲
  • 6篇陶军
  • 4篇王琴梅
  • 2篇杨世方
  • 2篇黄宝鑫
  • 2篇冯敏
  • 2篇贾磊
  • 1篇邱鹏新
  • 1篇莫家聪
  • 1篇何藻鹏
  • 1篇廖凯荣
  • 1篇姚尖平
  • 1篇戴刚
  • 1篇李松奇
  • 1篇殷胜利
  • 1篇王碧
  • 1篇颜光美
  • 1篇唐兴奎

传媒

  • 3篇生物医学工程...
  • 3篇中国生物医学...
  • 2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高分子材料科...
  • 1篇北京生物医学...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生物医学...

年份

  • 1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4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2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聚谷氨酸苄酯的氨解及其共聚物表面血小板黏附研究被引量:2
2002年
通过聚谷氨酸苄酯部分氨解的方法制备谷氨酸苄酯 -羟乙谷氨酰胺共聚物 ,氨解时间越长 ,共聚物中羟乙谷氨酰胺含量越大。氨解后样品具有更高的亲水性。材料表面黏附的血小板有明显的减少 ,当共聚物中羟乙谷氨酰胺含量为 0 .13 3 (摩尔分数 )时 ,材料表面黏附的血小板为最小 。
潘仕荣易武王琴梅
关键词:氨解血小板黏附抗凝血性
重组蛇毒纤溶因子rF Ⅱ偶联到聚氨酯表面及其纤溶活性评价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通过聚氨酯表面偶联重组蛇毒纤溶因子rF Ⅱ来提高其纤溶活性。方法:在聚氨酯(PU)表面上涂覆含羧基硬段的聚氨酯溶液(PU1)制备羧基化表面聚氨酯(CPU),并用次甲基蓝吸附法测定表面羧基含量;在CPU表面上用EDC接枝双端氨基聚乙二醇(PEG),并用滴定法测定该表面的PEG接枝量;在CPU-PEG表面用EDC偶联重组蛇毒纤溶因子(rF Ⅱ),并用放射性同位素法测定该表面的rF Ⅱ偶联量,最后用试管定量法评价样品的纤溶活性。结果:CPU表面羧基含量为6.9μmol/cm2,CPU-PEG2k和CPU-PEG4k表面PEG含量分别为0.162和0.180μmol/cm2,CPU-PEG2k-125-ⅠrF Ⅱ和CPU-PEG4k1-25-ⅠrF Ⅱ表面rF Ⅱ含量分别为13.6和38.9ng/cm2,与对照样品相比都有很大的提高。纤溶活性评价表明,所有偶联rF Ⅱ样品的纤溶活性都有提高,抗血栓性能得到有效改善。结论:具有PEG间隔臂偶联rF Ⅱ的样品其纤溶活性比没有PEG间隔臂的样品更优,采用PEG4k间隔臂偶联rF Ⅱ样品的纤溶活性为最高。
潘仕荣冯敏易武邱鹏新颜光美
关键词:聚氨酯偶联聚乙二醇纤溶活性
小径微孔聚氨酯人工血管的顺应性被引量:8
2006年
由激光测微器、压力传感器、A/D卡、微电脑和循环回路等组成的装置测定了小径人工血管的径向顺应性,由微注射器、压力传感器等组成的装置测定了体积顺应性,轴向顺应性由体积顺应性和径向顺应性计算出。体积顺应性,径向顺应性和轴向顺应性都随血管材料弹性的增大、盐/胶比的增加(孔隙率)和浸渍层数(血管壁厚度)的减小而增大。PU血管的外周模量与径向模量分别由径向顺应性。轴向顺应性计算,外周模量与径向模量之比值接近1,即两模量大小与变形方向无关。外周模量与径向模量随血管材料弹性和盐/胶比增加而变小。但管壁厚度对其的影响不大。通过合理选择更具弹性的PU材料(Chro佳,PCU1500次之),最佳盐/胶比例(6:1)以及控制浸渍层数(4~6层),可以制备出顺应性接近天然血管的小径人工血管。
潘仕荣陶军郑欢玲易武
关键词:聚氨酯
聚六亚甲基碳酸酯聚氨酯脲的制备与性能评价
2005年
目的评价聚六亚甲基碳酸酯聚氨酯脲(PCU)的性能。方法通过拉伸试验、96℃±4℃热水水解试验、次氯酸钠溶液中氧化实验、全血凝血时间实验、测定动态凝血时间实验、血小板黏附实验等,分别测定了PCU的力学性能、耐水解性、耐氧化性和抗凝血性,并与国外产品Chronoflex(Chro)进行对比。结果PCU的强度与Chro相近,但其弹性和柔性逊色于Chro,PCU的耐水解性能和耐氧化性能略优于Chro,PCU和Chro都具有良好的抗凝血性能。结论PCU是一种性能与Chro相近的“生物稳定”聚氨酯。
潘仕荣何藻鹏黄宝鑫贾磊易武郑欢玲陶军
关键词:耐水解耐氧化抗凝血性生物材料
聚羟乙谷氨酰胺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002年
本文报告了由聚谷氨酸苄酯 (PBLG)薄膜与乙醇胺和脂肪族二胺反应制备聚羟乙谷氨酰胺(PHEG)交联膜。对材料的溶胀实验发现 ,交联剂用量越多或交联剂的碳链越长 ,其交联密度越大 ,水溶胀度就越小。拉伸试验结果也证明 ,氨解交联后干膜的抗张强度有所减少 ,交联膜的抗张强度随交联剂用量的提高而略有增加。PHEG湿交联膜比干膜有很好的弹性和更弱的强度。体外酶解实验表明 ,水溶胀度越大的样品 ,其半量酶解时间也越大 ,生物降解性就越小。因此 ,PHEG交联膜的生物降解性可以通过改变交联剂种类和交联剂用量的方法来控制。
潘仕荣王琴梅易武
关键词:氨解交联高分子材料
小径微孔聚氨酯人工血管的制备与性能
<正>自体动脉和自体隐静脉一直以来被用作小径血管重建术,由于来源有限,临床使用受到很大的限制,6mm以下的小径人工血管由于移植后过早发生堵塞,导致小径人工血管移植常常失败。聚氨酯(PU)是一种弹性良好的高分子材料,小径微...
潘仕荣杨世方易武郑欢玲陶军
文献传递
小径微孔聚氨酯人工血管的制备条件对微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被引量:16
2005年
目的 研究小径微孔聚氨酯 (polyurethane,PU)人工血管的制备条件对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浸渍 -沥滤法制备 PU小径微孔人工血管 ,通过改变模径、PU材料、盐粒大小、盐胶比和浸渍次数等制备条件 ,控制人工血管的尺寸参数和微观结构 ,测定 PU血管的力学性能 ,观察血管尺寸参数和微观结构对其性能的影响。 结果  PU小径血管内径 2~ 4 mm,壁厚 0 .6~ 1.2 mm,密度 0 .2 3~ 0 .4 9g/ cm3,孔径 4 2~ 95μm,孔隙率5 6 %~ 80 %。血管的径向顺应性 1.2 %~ 7.4 %· 13.3k Pa- 1 ,水渗透性 0 .2 9~ 12 .4 4 g/ (cm2 · min) ,轴向抗张强度1.5 5~ 4 .36 MPa,爆破强度 6 0~ 30 0 k Pa,缝线撕裂强度 19.5~ 96 .2 N/ cm2 。相同尺寸时 ,Chro- noflex制备的小径血管的顺应性和水渗透性优于 PCU- 15 0 0制备的小径血管 ,而 PCU- 15 0 0小径血管的轴向抗张强度、爆破强度和缝线撕裂强度优于 Chro- noflex小径血管。 结论 通过选择材料和优化制备条件 ,可制得具有合适孔径和孔隙率 ,顺应性和其它性能与天然血管匹配的 PU小径血管。
潘仕荣杨世方易武郑欢玲陶军
关键词:人工血管PU顺应性缝线微观结构浸渍
小口径微孔聚氨酯人工血管的动物体内植入研究被引量:9
2008年
将内径4mm的聚氨酯微孔人工血管植入Beagle狗体内,置换一段腹主动脉,研究血管内腔的内皮细胞化过程。该小口径血管具有以下特点:内腔偶联水蛭素以增加抗血栓性;顺应性接近天然血管;血管内表面孔径为40μm,并且管壁的孔径由内到外呈梯度增大。植入初始,人工血管内腔先吸附血浆纤维蛋白。14d见有少量梭形内皮样细胞生成。41d后形成完整内膜,由表面的内皮细胞单层和其下的平滑肌细胞组成。90d后生成稳定的内膜,平均厚度223μm。偶联水蛭素组和无偶联水蛭素组的通畅率分别为88.9%和75.0%。结果表明,改善抗血栓性、顺应性和微观结构可提高小口径人工血管的性能,有效促进内腔自然内皮细胞化,显著提高长期通畅率。
潘仕荣李松奇唐兴奎郑欢玲易武陶军
关键词:小口径人工血管水蛭素顺应性内皮细胞化
O-羧甲基壳聚糖溶液预防腹膜术后粘连的实验研究被引量:5
2009年
以甲壳素为原料,批量(1000g)制备O-羧甲基壳聚糖(O-CMC),经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分析,产物化学结构为O-CMC。不同材料用在腹膜粘连的动物模型中,术后7d其粘连程度按Belluco标准评分,O-CMC组、透明质酸钠(HA)组和生理盐水组分别为2.5±3.1、3.3±3.6和10.3±1.0分。组织学检查表明,O-CMC组的腹膜及盲肠浆膜表面的间皮细胞已基本修复;HA组腹膜损伤面的间皮细胞大部分已修复,但盲肠浆膜损伤面修复程度较低;生理盐水组在腹膜和盲肠之间生成了广泛的粘连,炎症反应严重。动物试验结果表明,O-CMC和透明质酸钠都有良好的防粘连效果,但两者相比,O-CMC的防粘连的效果略优于透明质酸钠。
潘仕荣莫家聪郑欢玲易武黄达泉王碧
聚氨酯表面偶联重组蛇毒纤溶因子rFⅡ及其纤溶活性评价
<正>本文通过聚氨酯表面偶联重组蛇毒纤溶因子 rF Ⅱ来提高其纤溶活性。在聚氨酯(PU)表面上涂复含羧基硬段的聚氨酯溶液(PU1)制备羧基化表面聚氨酯(CPU)并用次甲基蓝吸附法测定表面羧基含量:在 CPU 表面上用 E...
潘仕荣冯敏易武邱鹏新颜光美
关键词:聚氨酯偶联聚乙二醇纤溶活性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