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守中

作品数:7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外向流
  • 2篇分子外向流
  • 1篇地震
  • 1篇地震预报
  • 1篇远地震
  • 1篇远震
  • 1篇震时
  • 1篇天体
  • 1篇天体物理
  • 1篇天体物理学
  • 1篇脉泽
  • 1篇激波
  • 1篇激光
  • 1篇供热
  • 1篇拱星包层
  • 1篇恒星
  • 1篇恒星演化
  • 1篇红外
  • 1篇红外源
  • 1篇发震

机构

  • 7篇北京大学
  • 6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国...

作者

  • 7篇李守中
  • 6篇孙锦
  • 3篇吴月芳
  • 3篇毛信杰
  • 1篇高建国
  • 1篇施建荣
  • 1篇张国金

传媒

  • 2篇天文学报
  • 2篇天体物理学报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中国激光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1999
  • 1篇1996
  • 1篇1993
  • 1篇1991
  • 2篇1990
  • 1篇1978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激波后分子云的加热和冷却
1993年
本文从激波模型出发,考虑到在激波速度V_s≥100Kms^(-1)的情况下,波阵面后的氢分子将被离解,且进一步所有的氢将被电离的事实,研究了几种典型的加热冷却机制对分子云温度的影响,通过解定态下的动力学方程,得到了V_s=100Kms^(-1)的致密分子云从温度为4×10~5K降到80K左右的过程以及各种粒子数密度和各种冷却率随温度的变化曲线.比较分子云初始数密度n。不同时的结果,发现n_0不同时,分子云冷却到80K时的尺度将不同,n_0越大冷却尺度越小.但是,不论n_0为多大,在T<4000K时,起主要作用的冷却机制均是H_2振——转辐射,总冷却速率极大值恒在T=20000K处,与n_0的大小无关.计算还表明,激波通过分子云后,金斯质量判据M_(J2)远小于激波通过前的M_(J1).
张国金李守中孙锦
关键词:激波分子云
S140红外源的近红外观测——成协气体的供热
1990年
对S140中的红外源用北京天文台1.26米红外望远镜进行了近红外测光,获得了J.H.K三个波段的流量值,并利用红外天文卫星及地面红外和亚毫米波观测资料作了光谱综合分析,得出光谱斜率、红外光度和红外源的壳层结构。 本文还结合CO及NH_3等观测结果分析了红外源成协气体的供热,除了通过尘埃的作用,中心源还可能通过激波对气体输入能量;我们还讨论了外部热源及光电过程和宇宙线的加热作用。
吴月芳孙锦毛信杰李守中
关键词:红外源供热
分子天文学的发展与展望被引量:3
1996年
介绍分子天文学及其在天文研究中的重要作用;综述近年来在分子云大尺度分布、分子云与恒星形成、拱星包层和恒星演化晚期、天体脉泽等方面的主要成果和进展;讨论了分子天体化学发展的情况及其重要意义;
李守中孙锦
关键词:天体物理学
分子外向流源的近红外测光
1990年
星际介质中相对致密的区域是分子云,观测与理论已确认,恒星诞生于分子云。近10年来在恒星形成区不断观测到冷分子气体的高速外流,证明了在恒星演化早期,大多数星都将经历一个高能量的物质喷发阶段。目前对这类源的研究主要是通过CO分子谱线的观测与分析进行的。部分工作涉及分子外向流的中、远红外分析,采用的是红外天文卫星(IRAS)的资料。为了进一步弄清这类天体整个红外谱特征以及它与恒星早期物质喷发的关系,1988年1月、8月和1989年1月、8月。
孙锦毛信杰吴月芳李守中
关键词:恒星演化
激光与地震预报
1978年
地震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因此.地震预报问题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我国古代在地震科学上曾有过卓越的贡献.张衡发明了地动仪,这是世界上第一台测量地震的仪器.我国古代的县志曾经记载了大量的关于地震前后的宏观现象及地震破坏的情况,为现今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李守中吕大炯高建国
关键词:地震预报发震时间远震远地震激光
Mira星包层中的OH脉泽模型
1999年
采用拱星包层物质轴对称分布的模型,计算了Mira星拱星包层的物质分布和速度场分布,并通过解统计平衡方程得到了OH18cm的四条谱线的反转区.模型假定辐射压来自中心星和尘埃本身的辐射.计算中考虑了中心星的辐射、OH分子与电子的碰撞、尘埃本身的辐射和微波背景辐射等抽运机制,计算结果基本上反映了观测到的OH脉泽的径向分布和角向分布等性质.
施建荣李守中孙锦
关键词:拱星包层OH脉泽
分子外向流源的近红外观测及红外谱分析
1991年
本文给出了21个分子外向流源和两个具有稠密核的非分子外向流源的近红外观测结果.同时结合它们的IRAS和其它地面台站的红外观测资料,分析了分子外向流源红外谱的某些特性,平均地看,在2.28μ和25μ间分子外向流源的谱斜率要大于非外向流源的谱斜率.大多数双极外向流的谱斜率则大于2.采用修正的黑体光球模型计算了分子外向流源中心年青天体和拱星包层对JHK观测流量的贡献.对那些已知热光度的源,通过模型拟合导出了其中心星的光球温度和拱星消光.结果表明:与分子外向流成协的年青星,大多数可能是 TTauri星(5000—7000K)或发射线—星(9000—26000K).由JHK流量导得的拱星消光大约在10—20星等.所有这些事实,陡的红外能谱,强的拱星消光和高的红外光度比率都说明分子外向流源仍然是深嵌在分子云稠密核内部或附近的年青天体.本文采用普朗克函数和λ>35μ时的λ^(-1)尘埃发射率模型对(3.5—25μ)和(60—160μ)的红外谱进行了模型拟合,由5个源的计算结果得到的分子外向流源拱星包层的温度分布规律为Td(r)ocr^-(0.39-0.48),与和HII区成协分子云的理论结果相近.
孙锦吴月芳毛信杰李守中
关键词:分子外向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