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锦

作品数:45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40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8篇天文地球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理学

主题

  • 17篇脉泽
  • 15篇恒星
  • 11篇星际
  • 8篇分子云
  • 7篇CO
  • 5篇星云
  • 5篇行星
  • 5篇行星状星云
  • 5篇射电
  • 5篇恒星形成
  • 4篇星体
  • 4篇年轻星体
  • 4篇恒星演化
  • 4篇分子
  • 4篇AGB星
  • 4篇成协
  • 4篇H
  • 3篇射电连续谱
  • 3篇谱线
  • 3篇外向流

机构

  • 44篇北京师范大学
  • 10篇北京大学
  • 7篇中国科学院国...
  • 2篇中国科学院上...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44篇孙锦
  • 8篇唐歌实
  • 7篇吴月芳
  • 6篇李守中
  • 5篇张燕平
  • 4篇刘汉淜
  • 3篇孙艳春
  • 3篇吕静
  • 3篇梁世光
  • 3篇刘汉朋
  • 3篇孙金江
  • 3篇毛信杰
  • 3篇范英
  • 2篇雷成明
  • 2篇季德盛
  • 2篇张海燕
  • 2篇韩溥
  • 2篇平劲松
  • 2篇张国金
  • 1篇沈家健

传媒

  • 12篇北京师范大学...
  • 10篇天文学报
  • 9篇天体物理学报
  • 4篇中国科学院上...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科学(A...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天文学进展
  • 1篇紫金山天文台...

年份

  • 1篇2006
  • 1篇2004
  • 1篇2002
  • 7篇2000
  • 3篇1999
  • 4篇1998
  • 2篇1997
  • 1篇1996
  • 6篇1995
  • 3篇1994
  • 1篇1993
  • 1篇1992
  • 2篇1991
  • 4篇1990
  • 1篇1989
  • 4篇1988
  • 1篇1987
  • 1篇1982
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银道面HⅡ区复合体G18.2—0.3的射电及红外发射
1995年
使用上海天文台的25米天线和12.ZGHZ的接收系统,对银道面附近的一个H江区复合本G18.2-O.3进行了射电连续谱观测。采用沿源运动轨迹,对观测曲线进行多子源模型拟合南方法将该复合体中的6个子源从延展的HⅡ区辐射中离了出来,并导出了每个子源在12.2GHz频率上的流量和角大小。结合国外台站在2695MHZ、475OMHZ和10.55GHZ上的流量还得到了这些子源的辐射频谱分析表明它们具有热辐射性质。对具有射电复合线(H;76)资料和角尺度的4个子源导出了它们的电子密度在门一引XIOzcm‘间。此外通过对GIS.2—O.3复合体子源IRAS资料的对权和模型拟合还得到了每个子源周围冷尘埃的等效黑体温度。其中4个子源并具有IRAS一LRS资料。分析它们得到了该HI区成协尘埃的性质。根据5个子源的IRAS流量、频带以及色改正因子又求出了这些子源在1—SOOPm间的总红外光度在ZXIO‘一ic5间。它表明与G18.2—O.3中各子源成协的新形成星是一些大质量的OB型星,它们在同一个延展H正区中如此密集证明了大质量星“致密一堆积”形成模式的会理性。
孙锦吴月芳梁世光黄心永季德盛
关键词:银道面VLBI观测射电连续谱甚长基线干涉测量
在强IRAS远红外源中搜寻新的H_2O脉泽源
1995年
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站的13.7米射电望远镜对一批强IRAS远红外源(流量F100μ>500Jy)进行了H2O脉泽谱线的搜寻,发现了10个新的H2O)脉泽源。其中9个源均与恒星形成区成协,它们是正在形成中的大质量星的标志。另一个则是著名的富碳星IRCIO216,在富碳星包层中H2O对脉泽活动的出现是罕见的。文章还讨论了这些新发现源的演比特性和时变特性。
孙锦唐歌实范英吕静雷成明韩溥
关键词:射电源VLBI观测射电望远镜
行星状星云M1-7,M1-16和VV47的CO成图观测
1995年
观测表明行星状星云(PN)是由高度演化的AGB星在一个非常短的时标内(~IO‘年)形成的。因此现在认为即是不是全部,许多PN的周围将保留AGB星的中性包层遗迹。分子的观测是示踪PN中性包层的重要探针。1991年IO月使用美国五大学射电天文台(FCRAO)的14m望远镜和QUARRY接收系统对两个较年青的行星状星云MI-7和MI-16以及一个年老的行星状星云VV47进行了COJ一IO的谱线成图观测,得到了这些星云CO谱线积分强度的空间分布和谱线发射的速度范围。主要结果如下:(1)M1-7的CO(1-O)发射类似CO(2-1)的接近于球形分布,整个辐射区略向东北一西南方向倾斜,且稍大于CO(2-1)的发射区,约为44”×44”。而膨胀速度则小于CO(2-l)的结果,约为20km/s。(2)MI-16是我们观测样本中光学星云最小的一个年青PN(~3”.6)。没有找到对应CO(2-1)成图资料。我们的观测表明,CO(1-0)的分子射区呈椭圆形壳层结构。凸α×凸δ~82”×45”。可见尽管源的星云半径很小,但分子发射区有很大的伸展。该源的CO(1-0)包层的膨胀速度类似MI-7也小于CO(2-1)的,大约是20km/s。这一现象味着COJ=1-0跃迁相对2-1跃迁而言分布在离电离星云较远的部分。(3)VV47是一个年老的行星状星云。最近Bachfler等?
孙锦张承岳谢书定唐歌实
关键词:行星状星云谱线轮廓AGB星
主序前星PP11和V1515 Cyg成协分子云的CO成图观测
1995年
年青星一旦从分子云中诞生后,它将与产生它的母分子云发生相互作用。CO转动谱线已广泛地用于揭示恒星形成区分子云的运动学和空间结构。我们考查了71个光学选择的主序前星(PMS)的COJ=2-1谱线资料,发现除已确定的20个具有分子外向流特征的谱型外,还有其它多种谱型。如起因于自吸收的自反转轮廓和明显的双峰频谱。1991年10月用美国五大学射电天文台(FCRAO)的14m天线和新建立的QUARRY接收系统对中心区CO(2-1)谱线呈现双峰特征的两个PMS星一PP11和V1515Cgg进行了CO(1-O)的谱线成图观测。主要结果如下:(1)对与PP11成协的分子云以半波束间距(25”)对其周围4’.2×5.1天区进行了观测,得到了12O个CO(1-O)的发射谱。发现它们与中。已处的CO(2-1)谱类似,大多为明显的双峰特征。在分子辐射开始变弱的东北边缘其双峰谱的峰谷反而比中心区下降许多,排除了CO自吸收的可能性。在PP11附近约2’.1×1’.7(也即O.21pc×0.17pC)的中心区有近乎各向同性的物质分布。它应该是PP11吹出的星风所致。中心区的四周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团块,由I-RAS检索证明这些团块不对应任何红外源。它可能是新形成的PMS星与母分子云相互作用导致分子云碎裂的结果。分析PP11峰谷速度(视向速度为零)上CO(1-
孙锦张承岳谢书定唐歌实
关键词:分子云星际物质
星际H_2O与OH分子脉泽的统计与激发机制探讨
2006年
报告了大质量恒星形成区的星际分子脉泽巡天观测结果。所观测到的H2O与OH分子脉泽可分为三类,它们的数量近似相等,寿命亦近似相等~10^5年,但HⅡ区普遍短缺。提出了一种新的辐射机制模型,它克服了旧辐射模型的缺点,可以解释星际H2O与OH脉泽的成因,以及作者的观测统计结果。
刘汉淜Forster J R孙锦
关键词:巡天观测
不同年龄行星状星云的CO成图观测
1994年
在行星状星云周围可能存在其前身星──AGB星的中性包层遗迹和弱的分子谱线发射,使用美国五大学射电天文台(FCRAO)的14m天线和新建立的QUARRY毫米波接收系统对2个较年轻的行星状星云M1-7和M1-16以及一个年老的行星状星云VV47进行了CO分子的J=1-0的谱线成图观测,得到了这些星云CO谱线积分强度的空间分布和谱线发射的速度范围,观测表明从AGB星到行星状星云分子的分布有从球对称向非球对称过渡的趋势,对于年老的行星状星云如VV47,分子仅残留在一些碎裂的团块中。通过对M1-7和M1-16观测谱的理论模型拟合导出了这2个行星状星云离开AGB星阶段的演化寿命分别为2600和2100a,前身星的质量流失率分别为2.7×10-5和7.0×10-5M⊙·a-1.中性包层的质量分别为0.07和0.4M⊙,它表明在年轻的行星状星云周围确实存在相当数量的中性物质。
孙锦张承岳谢书定唐歌实
关键词:恒星行星状星云一氧化碳
NGC 1333/IRAS6-9区域中的致密分子云核被引量:1
2000年
利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站的13.7m毫米波望远镜,对NGC1333/IRAS6-9附近的一个10.3'X10'和6.8'X8'的恒星形成区,进行了13CO(1-0)和C18O(1-0)的成图观测,发现了多个新的分子云核和沿SSV12-IRASS方向的13CO(1-O)双极外向流.本文给出了每个云核的观测特性和物理参数.分析了这一区域的云核分布和速度场结构.详细讨论了该区域的云核分布、双极外向流和群集的年轻天体、红外源以及HH天体的关系.
孙锦沈家健张燕平孙金江
关键词:分子云外向流恒星形成
激波后分子云的加热和冷却
1993年
本文从激波模型出发,考虑到在激波速度V_s≥100Kms^(-1)的情况下,波阵面后的氢分子将被离解,且进一步所有的氢将被电离的事实,研究了几种典型的加热冷却机制对分子云温度的影响,通过解定态下的动力学方程,得到了V_s=100Kms^(-1)的致密分子云从温度为4×10~5K降到80K左右的过程以及各种粒子数密度和各种冷却率随温度的变化曲线.比较分子云初始数密度n。不同时的结果,发现n_0不同时,分子云冷却到80K时的尺度将不同,n_0越大冷却尺度越小.但是,不论n_0为多大,在T<4000K时,起主要作用的冷却机制均是H_2振——转辐射,总冷却速率极大值恒在T=20000K处,与n_0的大小无关.计算还表明,激波通过分子云后,金斯质量判据M_(J2)远小于激波通过前的M_(J1).
张国金李守中孙锦
关键词:激波分子云
SiO脉泽星的近红外测光与分析
1998年
本文给出35个不同类型含SiO(v=1,J=1-0)脉泽发射的AGB星的近红外观测结果(其中包括6个Ⅰ型OH星,13个Ⅱ型OH星,9个仅有SiO脉泽的星以及7个无OH脉泽但有SiO和H2O脉泽的星).得出了它们的JHK星等和流量.同时经认证找出了它们对应的IRAS观测数据.通过对它们的近红外、中远红外以及OH射电资料的同时分析,得出了不同类型SiO脉泽星的色指数、谱斜率以及在近红外波段上拟合的等效黑体温度Teq.由红外及OH射电资料导出了其中心星的质量损失率M,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已知的SiO脉泽源资料,找出了不同类型SiO脉泽星各量之间的关系.计算结果表明,SiO脉泽具有普遍性,在各类脉泽星中都可出现.SiO脉泽的光度与质量损失率弱相关,并且从(Mira)SiO到(OH/IR)SiO逐渐增加.SiO脉泽的流量与近红外“色”以及等效黑体温度Teq的关系较为密切.SiO脉泽积分流量的上限与IRAS在12μm和25μm上流量分别都相关.本文对SiO脉泽在AGB演化中的地位和特殊性进行了简单讨论.
孙锦张海燕
关键词:AGB星
强远红外源中CO(1—0)谱线的新观测
1999年
利用紫金山天文台13.7m射电望远镜对20个强IRAS远红外源(F(100μm)>500Jy)进行了CO(1—0)的谱线观测,全部观测到CO发射.其中6个源为第1次观测到CO(1—0)谱线.在新观测的源中,5个可能有分子外向流.这些观测源的红外性质暗示出它们是仍深埋在分子云中的年轻星,显示出远红外源与分子云有关.
张海燕孙锦平劲松
关键词:年轻星体谱线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