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瑞珍

作品数:46 被引量:510H指数:13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1篇宫颈
  • 20篇乳头
  • 20篇瘤病毒
  • 19篇人乳
  • 18篇宫颈癌
  • 16篇人乳头瘤
  • 16篇乳头瘤
  • 15篇人乳头瘤病毒
  • 15篇乳头瘤病毒
  • 12篇上皮
  • 12篇上皮内
  • 12篇皮内
  • 11篇上皮内瘤
  • 11篇内瘤
  • 11篇宫颈上皮
  • 11篇宫颈上皮内
  • 11篇宫颈上皮内瘤
  • 10篇肿瘤
  • 10篇细胞
  • 9篇子宫

机构

  • 45篇北京大学深圳...
  • 5篇深圳市妇幼保...
  • 4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陕西省人民医...
  • 1篇浙江大学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北京协和医院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安徽省妇幼保...
  • 1篇石家庄妇幼保...
  • 1篇北京市丰台区...

作者

  • 46篇李瑞珍
  • 28篇吴瑞芳
  • 27篇乌兰娜
  • 19篇刘志红
  • 17篇周艳秋
  • 12篇李鹃
  • 12篇王纯
  • 9篇黄斌
  • 9篇翁雷明
  • 7篇张礼婕
  • 7篇汤惠茹
  • 6篇楼宝阳
  • 6篇王国萍
  • 6篇李环
  • 5篇乔友林
  • 5篇刘植华
  • 4篇张长淮
  • 4篇李霓
  • 4篇柳双燕
  • 4篇唐国亮

传媒

  • 6篇罕少疾病杂志
  • 4篇中国妇产科临...
  • 3篇国际妇产科学...
  • 2篇中国癌症杂志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中华流行病学...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中国妇幼健康...
  • 1篇智慧健康
  • 1篇吉林医学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河北医药
  • 1篇现代妇产科进...
  • 1篇中国肿瘤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重庆医学
  • 1篇右江医学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5
  • 2篇2014
  • 5篇2013
  • 4篇2012
  • 4篇2011
  • 8篇2010
  • 9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HPV L1壳蛋白在宫颈脱落细胞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21
2009年
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L1壳蛋白在宫颈不同病变脱落细胞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09年5月到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宫颈门诊就诊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标本309例,其中正常或慢性宫颈炎33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级168例、CINⅡ/Ⅲ级84例和鳞状细胞癌(SCC)24例,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HPV L1壳蛋白在宫颈脱落细胞中的表达。结果在正常宫颈或慢性宫颈炎、CINⅠ、CINⅡ/Ⅲ和SCC中,HPV L1壳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7.3%(9/33)、66.7%(112/168)、25.0%(21/84)、0%(0/24)。其中CINⅠ组、SCC组与正常或慢性宫颈炎组比较,CINⅠ组与CINⅡ/Ⅲ组比较,CINⅠ、CINⅡ/Ⅲ组与SC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随病变程度的加重,HPV L1壳蛋白阳性表达率呈下降的趋势。分别以30岁和40岁为界分组,不同年龄组间HPV L1壳蛋白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高危型HPV DNA负荷量≥1 000 RLU/PC组HPV L1壳蛋白表达率为73.1%,与负荷量<1 000 RLU/PC的各组相比,其表达率明显增加(均P<0.05)。HPV L1壳蛋白检测CINⅡ/Ⅲ以上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6%、60.2%、52.1%和85.2%。结论HPV L1壳蛋白在CIN和SCC中的阳性表达率随着病变程度加重呈下降趋势,有望成为预测宫颈癌前病变进展的生物学标志物。
黄斌李瑞珍刘志红乌兰娜李鹃王纯周艳秋翁立明吴瑞芳
关键词:宫颈上皮内瘤变鳞状细胞癌液基细胞学
人乳头瘤病毒载量和人端粒酶RNA组分基因与子宫颈病变的关系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研究子宫颈脱落细胞中人乳头瘤病毒(HPV)载量和人端粒酶RNA组分(hTERC)基因的表达与子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之间的关系。方法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子宫颈癌早诊早治中心诊断CINⅠ、CINⅡ/Ⅲ及浸润癌的患者分别为105例、59例、10例,并以51例非CIN(病理正常或炎症)者为对照。所有研究对象均取宫颈脱落细胞行HC-Ⅱ法高危型HPV(HR-HPV)和检测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hTERC基因检测。结果 (1)根据组织学结果分为非CIN、CINⅠ、CINⅡ/Ⅲ和浸润癌组,各组HPV的阳性率分别为58.82%、67.62%、98.31%和100.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CIN、CINⅠ、CINⅡ/Ⅲ和浸润癌组病毒载量均值分别为135.67、345.04、535.08和612.62,CINⅡ/Ⅲ和浸润癌组的HPV病毒载量均值高于非CIN组(P<0.05)。随着病变程度加重,HPV阳性率和病毒载量均增加。(2)非CIN、CINⅠ、CINⅡ/Ⅲ和浸润癌组hTERC扩增率分别为3.92%、5.71%、57.63%和90.00%,各组间hTERC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在CINⅡ/Ⅲ及浸润癌组hTERC扩增率显著增高,为非CIN和CINⅠ的10~15倍。各组hTERC扩增均数分别为6.50、9.00、17.81、36.50,扩增均数随病变加重明显升高,CINⅠ与非CIN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INⅡ/Ⅲ及浸润癌组hTERC扩增均数为非CIN和CINⅠ的2~4倍。(3)hTERC扩增在HPV阳性与阴性组分别为28.99%与3.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CIN组51例中,不伴有HPV感染的21例无hTERC扩增;CINⅠ与CINⅡ/Ⅲ组不伴HPV感染者各仅有1例hTERC扩增。结论 HPV载量和hTERC扩增均与CIN病变程度密切相关;hTERC扩增主要发生在HPV阳性病例,且与高度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关系更为密切,有望作为早期子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生物学标记物。
李一冰李瑞珍周艳秋王国萍乌兰娜刘志红王纯翁雷明吴瑞芳
关键词: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基因成分
深圳育龄妇女宫颈糜烂与生殖道HR-HPV感染的关系分析被引量:12
2011年
目的:研究深圳育龄妇女宫颈糜烂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的相关性,探讨宫颈糜烂程度与HR-HPV病毒载量的关系。方法:2004年3月~2008年3月对深圳市城区育龄妇女1943例进行宫颈癌筛查,包括问卷调查、妇科检查,收集宫颈脱落细胞。采用第二代杂交捕获(HC-Ⅱ)法检测13种高危型HPV。结果:深圳妇女HR-HPVDNA阳性率19.6%,宫颈糜烂患病率41.8%。不同程度宫颈糜烂患者HR-HPV感染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中度、重度宫颈糜烂组分别与轻度宫颈糜烂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中度糜烂组和重度糜烂组无显著差异(P>0.05)。宫颈糜烂患者感染HR-HPV的OR值1.569(1.310~1.878),随着宫颈糜烂程度的加重,OR值升高,其中重度宫颈糜烂的OR值2.439(1.815~3.278)。不同程度宫颈糜烂患者感染HR-HPV病毒载量之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随宫颈糜烂程度升高,感染较高数值病毒载量的OR值也升高。结论:本地区宫颈糜烂患者有较高的HR-HPV感染率,并与糜烂程度呈正相关;宫颈糜烂程度与HR-HPV病毒载量也具有正相关。
柳双燕李瑞珍张礼婕程德敏吴瑞芳
关键词:人乳头瘤病毒宫颈糜烂
盆底重建手术31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了解压力性尿失禁与盆腔脏器脱垂患者采用Prolene网片和ProliftTM系统行全盆底重建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08年6月31例压力性尿失禁及Ⅰ度-Ⅲ度盆腔脏器脱垂的患者施行全盆底重建术的疗效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手术平均时间117.58min,放置网片平均时间77.90min,术中出血平均180.48mL,平均住院时间10.85d。随访1~22个月。患者压力性尿失禁基本治愈,相关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盆腔器官脱垂患者术后有3例出现阴道前壁1度膨出,1例阴道后壁1度膨出,1例阴道前壁网片侵蚀。结论:该全盆底重建术可用于纠正压力性尿失禁及各种程度的盆腔器官脱垂,无论保留或切除子宫,都能同时完成全盆底结构和功能的全部和部分重建,手术安全可行.短期疗效良好,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李环吴瑞芳李瑞珍曾荔萍
关键词: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盆底重建手术
热休克蛋白10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10(HSP10)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30例正常子宫内膜、30例增生过长子宫内膜、15例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50例子宫内膜癌中HSP10的分布及表达。结果 HSP10在正常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癌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6.67%(5/30)、43.33%(13/30)、66.67%(10/15)、100.00%(5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HSP10的阳性表达程度与子宫内膜癌的肌层浸润深度、宫颈受累情况有关(P<0.05),与手术病理分期、病理分级、组织学类型、腹腔积液细胞学、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 HSP10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段律芳李瑞珍胡艳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热休克蛋白10免疫组织化学临床病理因素
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和杂交捕获二代HPV检测在宫颈癌群体筛查中的价值被引量:14
2010年
目的评价液基细胞学检查(LCT)和杂交捕获二代(HC-Ⅱ)人乳头状瘤病毒(HPV)两种方法不同组合的筛查方案在宫颈癌群体筛查中的价值。方法采用LCT和HC-ⅡHPV两种方法对2004年5月~2009年5月深圳市25~59岁群体妇女共5217例进行同步宫颈癌筛查,对两种检查方法任一项有异常者行阴道镜检查,以病理结果作为最终诊断,评价不同组合的筛查方案在宫颈癌群体筛查中的价值。结果随着宫颈病变级别升高,高危型HPV感染率及LCT阳性率增加(P<0.05)。比较六种方案对筛查宫颈上皮内瘤变(CIN)2级及以上病变的价值:HC-ⅡHPV比LCT敏感性高,HPV-LCT平行实验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高,以HPV为基础的筛查其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高,HPV-LCT系列实验可减少阴道镜检查的数目,以LCT为基础的筛查可减少筛查实验的数目。结论LCT和HC-ⅡHPV检测均是目前宫颈癌筛查有价值的方法,在宫颈癌群体筛查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两种方法不同组合的筛查方案。
黄斌李瑞珍乌兰娜刘志红李鹃汤惠茹杜辉王国萍周艳秋王纯翁立明吴瑞芳
关键词:宫颈癌人乳头状瘤病毒杂交捕获薄层液基细胞学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在宫颈癌筛查中的评价被引量:56
2006年
目的 评价人乳头瘤病毒(HPV)分型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在子宫颈癌筛查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4年11月至2004年12月,在深圳南山区华侨城社区内15~59岁有性生活妇女中进行以人群为基础的横断面调查研究。对所有筛查妇女宫颈脱落细胞采用第二代杂交捕获技术(HC2)和基因芯片技术进行高危型HPV的检测,同时以液基细胞薄层涂片技术(1ET)行宫颈细胞学检查。对HPV阳性并且LCT≥未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或HPV阴性但LCT≥低度鳞状上皮内瘤样病变(LSIL)的妇女行阴道镜下活组织病理学检查,以病理结果作为验证两种HPV检测的参考标准。结果 共取组织标本122例。病理学结果证实该人群中无宫颈癌病例,子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Ⅲ级3例,CINⅡ级11例,CINⅠ级36例,慢性宫颈炎和鳞状上皮化生69例,正常宫颈3例。人群的HPV总检出率在HC2法为14.0%,基因芯片法为9.8%,HC2法HPV检出率明显高于基因芯片法(P〈0.001),二者一致性一般(Kappa=0.498);随子宫颈病变级别升高,两种检测方法HPV阳性率均呈趋势性增加(P〈0.001和P〈0.005)。HC2法检测高危HPV对高度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HSIL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分别为100%、87.1%、87.3%、8.8%、100%、7.7和0.000;HPV分型基因芯片法以上各指标分别为78.6%、91.1%、90.9%、9.9%、99.7%、8.8和0.235。结论 第二代杂交捕获技术(HC2)高危型HPV检测仍是目前宫颈癌筛查较好的方法,基因芯片HPV分型检测除灵敏度尚需提高外,其余各指标均可与HC2法相媲美。
李瑞珍石菊芳周庆芝吴瑞芳李霓乌兰娜周艳秋王倩刘志红刘彬乔友林
关键词:宫颈肿瘤杂交捕获基因芯片
深圳妇女人乳头瘤病毒的型别分布被引量:44
2006年
目的 调查深圳市妇女生殖道不同型别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感染状况以及在人群中的分布。方法 采用整群分层的抽样方法对深圳市南山区华侨城社区15—59岁的女性开展以人群为基础的宫颈癌筛查。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对合格对象进行流行病学问卷调查。采集受试者宫颈脱落细胞,进行液基细胞学检测、HPV-DNA的第2代杂交捕获(hc2)试验和HPV分型基因芯片检测。结果 共1137名妇女入选。hc2和基因芯片对13种高危型HPV的检出率分别为14.0%和9.8%,前者检出率显著高于后者(Х^2=27.198,P〈0.001),两种方法一致性较好(kappa=0.498,P〈0.001)。基因芯片对低危型和其他型别HPV的检出率分别为1.9%和0.2%。高危型HPV阳性人群中16、18和58型HPV百分比依次为29.7%、18.9%和18.9%。低危型HPV的年龄别人群检出率(17—34、35—44和45—59岁)依次为1.4%、1.7%和3.2%。结论 16、18和58型为该人群最常见的3种高危型HPV,高危型HPV的年龄别感染率差别主要表现为HPV16在人群中的变化。低危型HPV的感染机会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大。
石菊芳吴瑞芳刘植华周庆芝李霓乌兰娜李晴王倩刘彬李瑞珍乔友林
关键词:人乳头瘤病毒宫颈癌
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宫颈脱落细胞中人类染色体末端酶基因的扩增及临床意义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人类染色体末端酶(hTERC)基因在宫颈不同病变脱落细胞中的扩增和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09年5月来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宫颈门诊就诊的309例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标本,按细胞学分组分为未见上皮内瘤变(NILM)72例,未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71例、不除外高度上皮内病变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H)19例、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80例、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49例和鳞状细胞癌(SCC)18例;按组织学分组分为正常或慢性宫颈炎33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级168例、CINⅡ/Ⅲ级84例和SCC组24例。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检测宫颈脱落细胞中hTERC基因的扩增。结果在NILM、ASC-US、LSIL、ASC-H、HSIL和SCC中,hTERC基因扩增阳性率分别为5.56%、14.09%、15.00%、42.11%、67.35%、100%。在正常或慢性宫颈炎、CINⅠ级、CINⅡ/Ⅲ级和SCC中,hTERC基因扩增阳性率分别为6.06%、7.74%、54.76%、100%。随细胞学和组织学病变程度增加,hTERC基因扩增阳性率均增加(P<0.001)。hTERC基因在HR-HPV阳性与阴性组中扩增率为29.08%与11.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TERC基因检测CINⅡ/Ⅲ级以上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4.81%、92.54%、82.35%和83.04%。结论 hTERC基因扩增与宫颈细胞学和组织学异常密切相关,且随着病变程度增加其扩增阳性率增加,可作为预测宫颈癌前病变进展的生物遗传学标志物。
黄斌李瑞珍汤惠茹刘志红乌兰娜李鹃王纯周艳秋翁雷明吴瑞芳
关键词:宫颈上皮内瘤变液基细胞学
产前诊断发现Beckwith-Wiedemann综合征1例
2012年
Beckwith-Wiedemann综合征(BWS)是源于印迹基因表达紊乱、生长调节及肿瘤发生异常的多基因遗传病。自1963年由Beckwith首次报道以来,国内外陆续有相关报道。本病产前诊断易漏诊,影像学发现明显畸形时多处于妊娠中、后期。其预后不良,除轻症者外,
刘彬彬李瑞珍乌兰娜邹嫦娥
关键词:妊娠产前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