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铁

作品数:49 被引量:312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文化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1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29篇天文地球
  • 7篇文化科学
  • 5篇生物学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理学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电气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13篇沉积物
  • 8篇教学
  • 7篇金属
  • 7篇金属元素
  • 7篇近海
  • 7篇表层沉积物
  • 5篇化学形态
  • 4篇营养盐
  • 4篇青岛近海
  • 4篇化学海洋学
  • 4篇海洋沉积
  • 4篇海洋沉积物
  • 4篇海洋学
  • 4篇
  • 3篇新月菱形藻
  • 3篇有机碳
  • 3篇藻类
  • 3篇植物
  • 3篇中肋骨条藻
  • 3篇实验教学

机构

  • 45篇中国海洋大学
  • 4篇青岛海洋大学
  • 3篇教育部
  • 1篇复旦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青岛海洋地质...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49篇李铁
  • 18篇朱茂旭
  • 12篇杨桂朋
  • 6篇葛田田
  • 6篇谭丽菊
  • 5篇姬泓巍
  • 4篇刘春颖
  • 4篇李文君
  • 4篇祝陈坚
  • 4篇史致丽
  • 4篇马伟伟
  • 3篇卢彦宏
  • 3篇毕彩丰
  • 3篇石晓勇
  • 3篇宋国栋
  • 3篇李永立
  • 3篇郝珍珍
  • 2篇韩秀荣
  • 2篇包木太
  • 2篇李万超

传媒

  • 10篇中国海洋大学...
  • 5篇海洋湖沼通报
  • 4篇海洋与湖沼
  • 4篇海洋学报
  • 2篇海洋科学
  • 2篇厦门大学学报...
  • 2篇实验室科学
  • 2篇化学教育(中...
  • 1篇青岛海洋大学...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大学化学
  • 1篇海洋通报
  • 1篇材料开发与应...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高等理科教育
  • 1篇中国地质教育
  • 1篇第十届全国大...
  • 1篇第十一届全国...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4篇2021
  • 5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6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5篇2014
  • 3篇2013
  • 4篇2012
  • 5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3
  • 2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8
4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长江口邻近海域浑浊水体中夏季颗粒氮的特征与影响因素
2020年
2016年7月在长江口邻近海域5个观测站进行调查,观测了颗粒氮(PN)浓度及其变化.结果显示PN浓度相对稳定,平均值为4.01μmol/L,其中透明度最高的C3站PN浓度高于其他站.研究发现PN浓度与溶解氧(DO)、叶绿素a(Chl-a)呈线性相关,与总悬浮颗粒物(TSP)无显著相关关系,表明调查海域PN大多为生源颗粒物;同时发现PN浓度与磷酸盐(DIP)、溶解无机氮(DIN)、硅酸盐(DSi)相关关系不显著,表明在浑浊水体中,生源PN不受营养盐限制,水体浑浊度制约生物生长,进而影响PN浓度.进一步探讨发现颗粒磷(PP)与TSP间可能存在吸附-解吸作用,造成PP浓度偏高,导致PN/PP比值相对恒定且低于Redfield比值.
朱禹澄崔冰瑞祝嗣腾王松朵侯玉杰李铁韩秀荣
海底微生物燃料电池钴硫化物MOF改性阴极及其电化学性能被引量:2
2020年
阴极改性是提高海底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MSMFC)输出功率的方式之一.钴硫化物MOF作为一种有效的氧还原反应催化剂,可望显著提高MSMFC阴极和电池性能.将钴硫化物MOF应用于海底微生物燃料电池阴极改性并研究其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钴硫化物MOF改性阴极具有最佳的抗极化能力、最高的反应动力学活性和最高的输出功率.其交换电流密度为11.11mA/m^2,是空白碳毡的2.14倍;其最大输出功率密度是8.27 mW/m^2,约是空白碳毡阴极的5倍.
江飞逸李铁毛楚儒郝耀康侯少鑫李洋李佳付玉彬
关键词:电化学性能
海洋化学国家理科基地特色课程体系建设
面向新世纪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明确海洋化学国家理科基地的人才培养宗旨,改革和优化课程结构,建立了“四层面-三领域-二类别”海洋化学特色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并通过师资队伍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
李铁杨桂朋毕彩丰王江涛石晓勇姬泓巍
关键词:教学体系精品课程
文献传递
东海沉积物中铁(Ⅲ)氧化物还原活性的动力学表征被引量:3
2012年
运用还原性溶解动力学实验和活性连续体(reactive continuum)模型表征了东海表层和柱状沉积物中铁(Ⅲ)氧化物的还原活性及反应进程中的动力学行为,通过动力学数据拟合得到了活性铁氧化物理论含量m0、表观速率常数k′和活性非均匀度γ。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铁氧化物的m0在26.14~60.51μmol/g之间,变化较小;表征高活性铁氧化物还原动力学行为的标准化初始还原速率(J/m0=k′)变化也较小,最大相差仅7.25倍;但不同站位沉积物中铁氧化物活性的非均匀度变化较大,当铁氧化物溶解达到90%时,其速率与初始速率相差2~4个数量级。表层沉积物中铁氧化物的m0,k′和γ3个动力学参数之间不存在相关性;柱状沉积物中m0,k′和γ3个动力学参数都随深度的增加呈总体减小的趋势,且三者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这是沉积物早期成岩作用中铁成岩循环的结果。与传统的化学提取相比,活性连续体模型得到3个动力学参数(m0,k′和γ)能从多个角度表征铁氧化物还原活性和动力学行为的细微差别。
朱茂旭范长清杨桂朋李铁
关键词:铁氧化物海洋沉积物动力学
科研训练在化学海洋学实验中的应用和实践被引量:2
2021年
实验教学在创新性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以海水络合容量实验为例,介绍了科研训练在化学海洋学实验中的应用和实践过程。学生在掌握实验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应用,拓展出几个感兴趣的科学问题进行探究性研究。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结果及文献资料,解决科学问题。这些融入教学的科研训练,增强了学生的科研兴趣,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以后从事科研工作打下了基础。
葛田田李铁谭丽菊林锟
关键词:实验教学
南海东北部海水碳酸盐体系的观测研究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是我国管辖海域中的深海区。海底大陆架、大陆坡和中央海盆呈环状分布,具有边缘海和深海的共同特点,环境、气候和物质交换特征不同于渤、黄、东海。碳循环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问题之一,对海水无机碳酸盐体...
李铁郝珍珍李永立刘春颖
关键词:海洋观测碳酸盐体系碳循环
网采海洋浮游植物中生源硅的提取与测定
2009年
浮游植物生产是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环节,其产物之一的生源硅是海洋沉积物中的主要生源成分。为了解浮游植物中生源硅的含量、分布、变化以及对沉积物生源组分的贡献,在近岸海域用浮游生物网采集了浮游植物样品,选用碳酸钠为提取剂,对提取和测定的条件进行了实验,确定了近岸海域网采海洋浮游植物试样中生源硅测定的化学提取方法。该方法的适宜提取条件为:碳酸钠浓度为2 mol/L,固液比以5 mg/mL为佳,在85℃恒温水浴间歇震荡1.5 h提取生源硅,以硅钼蓝法测定,所得结果有很高的重现性。方法的检出限为0.005%,精密度可达0.03%~0.36%。
岳金萍李铁杨桂朋
关键词:浮游植物近岸海域
浅海原油净化过程的模拟实验──悬浮物对油的吸附作用被引量:9
1998年
1989年3—7月在实验室内采用模拟实验的方法进行黄河口悬浮泥沙对胜利油田的河口油和东营油吸附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下悬浮物对油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关系式:分配系数(Kd)和最大吸附量(Qm)随海水温度、盐度及颗粒物粒径的增大而降低,并且东管油的分配系数和最大吸附量大于河口油。黄河口悬浮泥沙对两种油的吸附作用主要是物理吸附,吸附热约为-8.6-34kJ/mol。实验结果同时表明,悬浮泥沙对油的吸附速率比较快,在20min左右即可达到吸附平衡。
郝恩良祝陈坚李铁石晓勇于圣睿王永辰史致丽孙秉一
关键词:海洋石油污染悬浮物
实施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确保教学工作中心地位
提高大学教学质量是提高人才培养和大学生素质的关键,大学教学质量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以调动教师教学主动性,提高大学教学质量,培养具有主动学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大学生为目标,从牢固树立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大力推进教...
包木太王卫栋杨桂朋李铁姬泓巍
关键词:教学质量教学改革
文献传递
长江河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铁溶解和磷释放活性的动力学表征被引量:3
2019年
运用溶解动力学实验及活性连续体模型表征了长江河口至东海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铁(Fe)和磷(P)的活性。通过动力学数据拟合得到了活性组分的理论含量m0和表观速率常数k。结果表明,Fe(Ⅱ)普遍存在于表层沉积物中,这应是高活性有机络合态Fe(Ⅲ)絮凝/沉淀到沉积物中后快速还原的结果。沉积物中黏土及总有机碳(TOC)含量对Fe(Ⅱ)的m0及其k值起重要控制作用。从长江河口至邻近海域沉积物中Fe(Ⅱ)均以FeCO3形态为主,FeCO3的溶解及与之相结合磷(主要为交换态P和自生P)的释放导致Fe(Ⅱ)和P具有相似的溶解动力学特征。与吸附于Fe(Ⅱ)矿物相的P相比,与Fe(Ⅱ)矿物相共沉淀的P的m0较高,但k较低。与TOC含量较低的粗粒沉积物中的Fe(Ⅲ)相比,TOC含量较高的细粒沉积物中Fe(Ⅲ)的m0值较小,但k值较大。以上特征是Fe不同的氧化还原过程导致的。Fe(Ⅲ)氧化物的含量(m0)和活性(k)总体上控制着与之相结合P的含量(m0)及溶解活性(k)。虽然传统活性Fe形态分析未能揭示出长江河口沉积物中活性Fe的富集作用,但溶解动力学表征结果表明,Fe的絮凝/沉淀导致河口沉积物中活性Fe的明显富集,且该过程主要发生在盐度明显增加的低盐度河口区。
肖丽王迪马伟伟李文君李铁朱茂旭
关键词:活性絮凝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