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谭丽菊

作品数:79 被引量:372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908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6篇期刊文章
  • 6篇专利
  • 5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9篇天文地球
  • 28篇环境科学与工...
  • 7篇生物学
  • 6篇文化科学
  • 5篇理学
  • 2篇化学工程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15篇有机碳
  • 9篇溶解有机碳
  • 9篇近海
  • 9篇沉积物
  • 7篇微藻
  • 6篇DOC
  • 5篇青岛近海
  • 5篇甲藻
  • 5篇教学
  • 5篇海洋微藻
  • 4篇电极
  • 4篇东海原甲藻
  • 4篇毒性
  • 4篇营养盐
  • 4篇原甲藻
  • 4篇中肋骨条藻
  • 4篇实验教学
  • 4篇水体
  • 4篇污染
  • 4篇无机碳

机构

  • 72篇中国海洋大学
  • 7篇青岛海洋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2篇青岛科技大学
  • 2篇盐城工学院
  • 2篇国家海洋局
  • 2篇江苏省水文水...
  • 1篇大连大学
  • 1篇山东科技大学
  • 1篇山东省科学院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青岛海洋地质...
  • 1篇香港城市大学
  • 1篇美国加州大学
  • 1篇浙江省水文地...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79篇谭丽菊
  • 60篇王江涛
  • 6篇李铁
  • 6篇葛田田
  • 6篇李月
  • 6篇张哲
  • 4篇张文浩
  • 3篇周昕
  • 3篇赵卫红
  • 3篇梁成菊
  • 3篇张正斌
  • 2篇李恒
  • 2篇齐红菊
  • 2篇连子如
  • 2篇张凯奇
  • 2篇赵志超
  • 1篇李宁
  • 1篇王睿
  • 1篇贺行良
  • 1篇王昭玉

传媒

  • 13篇中国海洋大学...
  • 12篇海洋科学
  • 7篇海洋学报
  • 6篇海洋环境科学
  • 4篇生态毒理学报
  • 3篇厦门大学学报...
  • 2篇生态学报
  • 2篇海洋湖沼通报
  • 2篇化学教育(中...
  • 1篇光学精密工程
  • 1篇食品与发酵工...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大学化学
  • 1篇环境化学
  • 1篇中国粉体技术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2
  • 5篇2021
  • 11篇2020
  • 6篇2019
  • 6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1
  • 14篇2010
  • 8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4
  • 1篇2000
  • 6篇1999
  • 1篇1998
7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海水中天然细菌对不同生源要素有机物的矿化作用被引量:5
2016年
海洋异养细菌是微食物网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消耗海洋中的溶解有机物并进行细菌的二次生产。细菌对不同种类的溶解有机物分解速率不同,并且有机物的生物利用率影响细菌的生长。研究了含有不同生源要素的4种溶解有机物(DOM)在海洋异养细菌存在下的矿化作用及对细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不同生源要素的有机物,对海洋天然异养细菌的生长均有促进作用,其比生长速率(μ)的大小顺序为:N>C>P>S>对照组,说明含氮有机物更有助于细菌的生长;细菌生长效率(BGE)的大小顺序为:对照组>C>P>N>S,说明细菌的二次生产跟有机物的分解速率没有直接相关性;单个细菌对有机物的消耗速率I为:N>C>P>S>对照组,说明细菌生长速率与有机物消耗速率直接相关;有机物的生物可利用性顺序为:N>C>P>S>对照组,与有机物的消耗速率顺序一致。上述结果表明,具有相同结构但不同生源要素的有机物的矿化速率存在差异,含氮有机物最容易分解,其次是含碳有机物,然后是含磷有机物,含硫有机物分解最慢,说明细菌对含有不同生源要素有机物的分解利用存在差异。
谭丽菊肖慧Craig A.Carlson王江涛
关键词:异养细菌溶解有机物生源要素矿化作用
青岛李村河-胶州湾流域水体中雌激素的研究
为了有效富集水体中的痕量雌激素(雌酮、雌二醇、雌三醇、雌炔醇),本文对常用的C-18硅胶颗粒进行了表面改性。将含疏水烷基的20碳烷或25碳烷加入到C-18硅胶吸附剂中,通过正交试验研究改性作用的最佳条件。用填有上述改性填...
周昕王江涛谭丽菊
关键词:表面改性雌激素水体GC-MS
文献传递
长江口邻近海域总悬浮颗粒物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4
2020年
于2016年7月对长江口邻近海域进行了5个连续站位的周日观测,对该海域夏季总悬浮颗粒物(TSP)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全水层分析,并结合2014年7月和2015年7月该海域的调查资料,分析了TSP与其他物理化学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该海域TSP质量浓度的空间分布为底层高、表层低,并在一天时间内存在周期性波动.TSP整体质量浓度变化主要由陆地输入、垂向混合和生物初级生产三者共同决定.中层水的TSP质量浓度变化与半日潮周期相吻合,初步判断是由生物作用主导;海流引起的沉积物再悬浮则对底层TSP质量浓度的分布起主要作用.此外,特殊天气如台风也会显著改变TSP的质量浓度,可使其增加一个数量级.
梁洲潘扬航祝嗣腾罗承书谭丽菊
关键词:总悬浮颗粒物长江口影响因素
长江口邻近海域化学需氧量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20年
基于2016年7月长江口邻近海域海洋调查项目测得的化学需氧量(COD)等调查数据,对该海域COD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进而通过对比2015年和2016年的COD数据,对2016年夏季该海域的有机污染程度进行评价.结果显示:2016年7月该海域COD范围为0.07~3.21 mg/L,平均值为0.62 mg/L.相比于2015年同一时段,10 m层与底层COD水平较为稳定,而表层COD水平有所下降(低约0.44 mg/L),表明COD主要受到生源有机物和陆源有机物输入的共同影响.
潘扬航梁洲王浩男万霖谭丽菊葛田田
关键词:化学需氧量长江口有机污染
海洋微塑料来源、分布及生态效应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20年
微塑料广泛分布于世界范围内的大洋和近海海域。作为新兴的污染物,微塑料对海洋生态环境威胁巨大。微塑料可以直接或间接被海洋动物摄入,导致其生长减缓或停滞、繁殖被抑制、寿命减短、进食量降低、耗氧量以及酶活性改变。微塑料与海洋浮游植物相互作用会对其生长、光合作用、氧化应激能力等产生影响。然而,微塑料对海洋浮游植物的致毒机理尚未完全明朗,还需更多的相关研究以探明其毒性效应机制。为保护海洋环境安全,更好的治理微塑料污染问题,有必要加强微塑料的相关研究,同时采取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法规来监管塑料及微塑料的使用。
王江涛赵婷谭丽菊黄文秋朱晓琳赵卫红
关键词:污染生态效应致毒机制
2016年夏季长江口邻近海域海洋参数的数据分析被引量:2
2020年
于2016年7月19—24日,在长江口邻近海域5个连续站获取了温度、盐度、营养盐浓度、化学需氧量、叶绿素a浓度和总悬浮颗粒物浓度等18个海洋参数数据,通过综合运用K值聚类、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及主成分分析法等,划分了夏季在122.7°E附近的水团分布情况,并进一步探究了各海洋参数间的相关性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夏季长江口调查海域可划分为3个水团,初步判断为长江冲淡水、陆架混合水以及两者相互混合而成的水团;海洋参数主要受物质垂向输送、浮游植物生产和悬浮颗粒物3个因素控制.
梁洲潘扬航张锦辉董洪哲谭丽菊
关键词:长江口
一种自动监测海水中总有机碳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动监测海水中总有机碳的装置,它包括无机碳去除单元、进样单元、氧化单元、冷却单元、气液分离单元和二氧化碳检测单元,待测样品通过无机碳去除单元吹除无机碳,然后通过六通阀送入到管路中,与过硫酸钾硼酸钠溶液...
王江涛谭丽菊李月
文献传递
浙江南部近海沉积物柱状样中脂类生物标志物的组成及形态分布被引量:2
2011年
分析了浙江南部近海(东海陆架泥质区)沉积物柱状样中游离态和碱不稳定结合态脂类生物标志物的组成。沉积物中的脂肪酸呈现以C16脂肪酸为主峰的单峰形分布趋势,具明显偶碳优势,除表层沉积物中脂肪酸以游离态为主外,结合态为柱状样中脂肪酸的主要存在形态,脂肪酸的垂直分布主要由降解作用控制;以甾醇和脂肪醇为主体的醇酮组分主要以游离态形式存在于沉积物中,但植醇主要分布于结合态中,降解作用同样是决定醇酮组分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只是对于烯酮来说,东海水体的富营养化很可能也极大影响了其垂直分布,另外在1950—1969年左右的沉积物中,多种脂类物质的含量出现异常,经分析这很可能反映了1954年长江特大洪水和1969年长江中下游洪水对当时东海上层水体生态系统的影响;烷烃呈现以C29,C31和C17烷烃为主峰的双峰形分布趋势,游离态为烷烃的主要存在形式,且UCM(不可分辨成分)峰仅出现在游离态烷烃组分的气相色谱图中。
王江涛杨庶谭丽菊胡佶
关键词:沉积物
纳米TiO_2对中肋骨条藻和杜氏盐藻的毒性效应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纳米材料的广泛应用增加了其进入海洋环境的风险,目前急需探明纳米材料的毒性效应和致毒机理。本文选用常见的纳米TiO_2(nano-TiO_2)作为实验材料,通过进行微藻的生长抑制实验,测定微藻叶绿素的含量和脂质过氧化水平,探究了nano-TiO_2对两种海洋微藻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杜氏盐藻(Dunaliella salina)的毒性效应。同时利用扫描电镜观测了微藻对nano-TiO_2的吸附作用,并初步研究了nano-TiO_2的沉降效应。结果表明,nano-TiO_2对海洋微藻S.costatum和D.salina的生长和光合作用均有抑制,且对两种微藻的毒性大小相似;nano-TiO_2会被微藻吸附,对微藻产生氧化损伤,抑制微藻的生长和光合作用,是nano-TiO_2对微藻产生毒性的主要原因;因nano-TiO_2在实验介质中会发生沉降,实际所有实验结果均在低于原设定浓度下获得。
张偲陈晓华谭丽菊王江涛
关键词:纳米TIO2海洋微藻毒性效应
我国沙尘暴与赤潮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2004年
总结了近十几年来我国北方沙尘暴和近海赤潮的危害和发生趋势 ,并对两者间的相关性做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 :我国东海和南海赤潮的发生受沙尘暴的影响很小 ,而黄海和渤海赤潮的发生与北方的沙尘暴有一定的相关性。要正确估价沙尘暴对海洋生态系 (包括赤潮 )的影响 ,必须对沙尘暴的迁移规律、入海通量以及沙尘暴粒子在海洋中的物化反应做详细的调查和研究。
邢磊张正斌林彩吴真真谭丽菊
关键词:沙尘暴赤潮入海通量自然灾害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