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欧阳林

作品数:10 被引量:27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成像
  • 3篇骨折
  • 3篇磁共振
  • 3篇磁共振成像
  • 2篇乳腺
  • 2篇乳腺癌
  • 2篇术后
  • 2篇盆骨
  • 2篇肿瘤
  • 2篇纤维瘤
  • 2篇腺癌
  • 2篇骨盆
  • 2篇骨盆骨折
  • 1篇动态增强扫描
  • 1篇压缩骨折
  • 1篇抑郁
  • 1篇抑郁症
  • 1篇影像
  • 1篇影像特点
  • 1篇预后

机构

  • 8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解放军第17...
  • 1篇厦门大学附属...

作者

  • 10篇欧阳林
  • 2篇周丽娟
  • 1篇何平
  • 1篇易凡
  • 1篇周水添
  • 1篇寿元苗
  • 1篇禹乐
  • 1篇何明长
  • 1篇蔡宏杰
  • 1篇陈水斌
  • 1篇洪加源
  • 1篇罗爱芳
  • 1篇何平
  • 1篇陈懿
  • 1篇彭新建
  • 1篇陈妙红
  • 1篇黄俊珊

传媒

  • 1篇临床骨科杂志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临床急诊杂志
  • 1篇实用医学影像...
  • 1篇实用医院临床...
  • 1篇临床合理用药
  • 1篇骨科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2
  • 1篇2005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剂量利培酮联合文拉法辛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观察小剂量利培酮联合文拉法辛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2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医院收治的138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红蓝球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9例。对照组予以盐酸文拉法辛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小剂量利培酮片治疗。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量表(WHOQOL-100)评分,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66.67%,高于对照组的46.38%(χ^(2)=5.779,P=0.016)。治疗4周后,2组HAMA评分、HAMD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2组完成分类数、持续性错误数、非持续性错误数、总反应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正确反应数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4周后,2组PSQI评分低于治疗前,WHOQOL-100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降低/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10.14%、7.2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65,P=0.546)。结论小剂量利培酮联合文拉法辛应用于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确切,有利于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认知功能,提高睡眠质量和生存质量,且安全性较高。
易凡欧阳林黄秋娟
关键词:难治性抑郁症利培酮文拉法辛
乳腺癌ALK-1表达与18F-FDG PET/CT显像的肿瘤学特点分析
2019年
目的比较乳腺癌人活化素受体样激酶1(ALK-1)表达与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显像的肿瘤学特点。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202例作为观察对象,患者均在病理活检前、后或术前行18F-FDG PET/CT检查,且病理标本均行ALK-1检测。其中ALK-1表达阳性62例,ALK-1表达阴性140例,比较两组患者肿块的大小、形态、边缘、内部密度、钙化、淋巴结或远端转移和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结果ALK-1阳性组与ALK-1阴性组比较,肿块大小、肿块边缘有无毛刺、淋巴结有无转移、SUVmax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形态、肿块内部密度和有无钙化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LK-1表达阳性乳腺癌患者常见于肿块直径≥2 cm、肿块边缘有毛刺、有淋巴结或远端转移、SUV-max≥3.5的患者,乳腺癌病灶肿块大小、肿块边缘是否有毛刺、淋巴结或远端转移及SUVmax可能是乳腺癌患者ALK-1表达阳性的肿瘤学特点预测因素。
周丽娟任德标禹乐欧阳林
关键词:乳腺癌^18F-FDGPET/CT
24例腱鞘纤维瘤MRI表现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腱鞘纤维瘤(FTS)的MRI表现特点。方法将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FTS患者的MRI资料对照病理及免疫组化进行分析,总结FTS的MRI影像学特点。结果24例FTS患者病灶边界均显示清楚,在T1WI上均呈低信号,内夹杂更低信号影,与肌肉信号类似或稍低于肌肉信号。9例病灶在T2WI上呈均匀低信号,与肌腱信号类似;另15例病灶在T2WI上信号不均,边缘光滑或分叶,但边界均显示清晰。肿物由梭形和(或)星形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以及透明胶原纤维性间质组成,束状或交织状排列,核梭形或类圆形,胞浆粉染,内含数量不等的血管腔隙。免疫组化:Vim(+),SMA(+),CD34(血管+),Ki-67约5%,低表达。结论FTS大多数边界清楚且形态规则,MRI上多序列扫描均表现为低信号且增强扫描轻-中度不均匀强化等特点。
陈懿林杨伍乾涛欧阳林
关键词:腱鞘纤维瘤磁共振成像软组织肿瘤
椎体成形术之陷阱:术后感染与术前误诊(附3例报告)被引量:2
2022年
椎体成形术广泛应用于疼痛性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和病理性压缩骨折[1-3]。虽然具有微创特点,但随着开展范围增加和手术适应证扩大,椎体成形术后发生化脓性脊柱炎的病例逐年增多[4-5],应引起重视。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共收治行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或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病人989例,发现3例椎体成形术后化脓性脊柱炎,其中本院手术术后感染1例,另2例为误诊误治后转入我院。
洪加源李延炜欧阳林
关键词:椎体成形术化脓性脊柱炎术后感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疼痛性术前误诊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增强扫描在鉴别乳腺癌术后复发与瘢痕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1
2017年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联合动态增强扫描(DCE)在鉴别乳腺癌术后复发与瘢痕中的价值。方法收集因怀疑乳腺癌复发就诊于我院的患者35例,35例患者均有乳腺癌手术史,自手术至MR检查时间为6~52个月。所有患者接受MR检查,加常规扫描加扫DWI与DCE,且所有病灶均于MR检查后2周内行经穿刺活检或再次手术获得病理证实。结果 35例乳腺癌术后复查患者中,DWI联合DCE共检出病灶39个,病理证实其中23个病灶为瘢痕,16个病灶为肿瘤复发,复发的肿瘤ADC值为(1.02±0.31)×10^(-3)mm^2/s,明显低于术后炎症改变或纤维瘢痕的ADC值(1.34±0.29)×10^(-3)mm^2/s(P<0.05)。DWI联合DCE诊断乳腺癌复发灶的敏感性为93.8%、特异性为91.3%、阳性预测值为88.2%、阴性预测值为95.5%;准确性为92.3%。结论 DWI联合DCE鉴别乳腺癌复发与术后瘢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以及阳性预测值,建议在乳腺癌患者术后的随访MRI检查将DWI联合DCE纳入常规扫描序列。
黄俊珊郏潜新欧阳林何平周丽娟黄小锦罗爱芳
关键词:乳腺癌磁共振成像
骨促纤维增生性纤维瘤影像特点及鉴别诊断
2015年
目的结合病理基础分析骨促纤维增生性纤维瘤的影像特点,复习文献,总结骨促纤维增生性纤维瘤影像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促纤维增生性纤维瘤6例患者,回顾性分析其X线、CT、MRI特征。结果 6例中位于股骨颈4例,胫骨下端2例,均为单发,其中1例患者术后4年复发。X表现主要表现为骨质的溶骨性破坏,其内无钙化和骨化影,病灶呈囊性膨胀性扩张,边界清晰,无明显的骨膜反应,边缘见网状分隔影;CT表现为髓腔内骨质破坏影,正常骨小梁被软组织密度肿块所取代,软组织肿块基本均匀,密度低于周围肌肉的密度,其内未见骨化、钙化,边界清晰。部分骨皮质中断,未见明显软组织肿块影;MRI表现为T1WI、T2WI为均匀低信号,与周围肌肉信号一致,病灶与周围组织间见线性长T1、稍长T2信号影环绕,增强扫描病灶明显不均匀性强化。结论骨促纤维增生性纤维瘤术后具有一定的复发性,其X线、CT、MRI影像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提高其术前诊断正确率。
刘利姗欧阳林
关键词:纤维瘤磁共振成像
腹腔巨大神经鞘瘤囊变一例
2005年
何平寿元苗欧阳林
关键词:巨大神经鞘瘤囊变腹腔腹式呼吸减弱腹部膨隆耻骨联合
一种适于临床诊治技术操作的骨盆外固定带
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适于临床诊治技术操作的骨盆外固定带,其包括两个夹板条和多个带体,所述多个带体的两端均设有锁扣进行可拆卸连接,形成可包绕盆骨的多个固定环,所述多个固定环上均设有供夹板条穿过的夹板套,所述多个固定环通过夹板套...
欧阳林
文献传递
影响急诊介入治疗骨盆骨折预后的多因素分析被引量:8
2020年
目的:探讨与分析影响急诊介入治疗骨盆骨折预后的因素。方法:2014-02-2019-02期间在本院进行急诊介入的骨盆骨折患者160例,调查患者一般资料、骨折情况、临床诊治与预后情况。结果:在160例患者中,经过急诊介入后死亡16例(死亡组),存活144例(存活组),病死率为10.0%。死亡组的性别、年龄、收缩压、体重指数、舒张压、骨折分型、骨折原因、骨折部位与死亡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的伤后到院前时间、合并创伤状况、手术时间、输血情况等与死亡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入院时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CS)、简明损伤评分(AIS)、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估Ⅱ(APACHEⅡ)评分与存活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急诊期间的呼吸衰竭、休克、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为50.0%,显著高于存活组的6.3%(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CS评分、AIS评分、ISS评分、APACHEⅡ评分、伤后到院前时间、合并创伤为患者预后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骨盆骨折的预后相对比较差,多伴随有各种并发症,GCS评分、AIS评分、ISS评分、APACHEⅡ评分、伤后到院前时间、合并创伤为患者预后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
胡添松何明长陈水斌彭新建欧阳林
关键词:骨盆骨折急诊介入治疗预后
淋巴结病变CT灌注时间-密度曲线形态变异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分析良、恶性淋巴结病变的CT灌注时间-密度曲线(TDC)形态变异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60例纵隔、腹盆腔淋巴结病变患者行双源螺旋CT灌注检查。所有病例均取得手术或穿刺病理诊断结果,包括良性淋巴结病变11例,恶性淋巴结病变49例。观察CT灌注TDC特征,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曲线形态变异情况及临床相关性。结果淋巴结病变CT灌注TDC在不同阶段有多种变异形态,良、恶性淋巴结病变TDC在上升速度、上升方式、有无平台期、下降速度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开始增强时程、灌注峰值、下降方式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淋巴结病变行CT灌注诊断时,分析TDC各个阶段的变异特征,有利于鉴别诊断良、恶性淋巴结病变。
欧阳林周水添陈妙红蔡宏杰
关键词:淋巴结病变灌注成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