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比洛芬酯联合吗啡用于术后镇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用于术后病人自控静脉吗啡镇痛的节俭作用。方法随机选择ASAI~II级择期行妇科恶性肿瘤根治手术的病人30例,随机分成三组,术后均采用病人自控静脉吗啡镇痛。M组:术毕缝皮时开启镇痛泵。F1组:手术结束前约30分钟静注氟比洛芬酯50mg,术毕开启镇痛泵。F2组:手术结束前约30分钟、术后8小时各静注氟比洛芬酯50mg,术毕开启镇痛泵。镇痛药液配制如下:吗啡0.3mg/ml,背景输注速度1ml/h,患者自控量(PCA)2ml,锁定时间5min。术后4小时、24小时、48小时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镇痛效果,并记录镇痛药物用量和不良反应。结果三组4hVAS评分有差异(p<0.05),24h和48hV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24h和48h吗啡总量、PCA按压次数和有效次数M组较F1及F2组多,有显著性差异(P<0.01)。恶心、呕吐、瘙痒的发生以M组为多,F1及F2组较少。头晕的发生两组相似,无明显差异。结论氟比洛芬酯用于术后病人自控静脉镇痛,能够节俭吗啡的用量,减少吗啡的副作用,提高术后镇痛质量。 魏薇 汪忠玉 张华丹 王明玲关键词:氟比洛芬酯 吗啡 自控镇痛 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与围术期镇痛 被引量:18 2008年 近年来,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NSAIDs)越来越多地用于围术期镇痛以减少阿片类药的副作用。NSAIDs药物通过抑制环氧化酶而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达到镇痛的目的。此综述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NSAIDs药物用于围术期镇痛:①短小手术后镇痛;②停用PCA以后镇痛;③辅助阿片类药物用于中等和大手术后镇痛;④抗炎效应;⑤超前镇痛。NSAIDs药物主要的副作用是胃肠道反应、出血以及目前关注较多的心血管问题,但短时间用于术后镇痛是很安全的。随着越来越多的选择性或特异性环氧化酶-2抑制剂的研制,NSAIDs药物将为病人带来更安全更有效的围术期多模式镇痛。 汪忠玉 吴新民关键词: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 镇痛 阿片类药 小剂量氯胺酮用于瑞芬太尼麻醉后痛觉过敏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2009年 目的观察小剂量氯胺酮是否能抑制瑞芬太尼复合吸入麻醉所致的痛觉过敏。方法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60例,20~60岁,ASA分级I~II级,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组)术中仅用吸入麻醉;瑞芬太尼组(R组)术中持续靶控输注靶浓度4μg/L的瑞芬太尼;氯胺酮组(K组)术中持续靶控输注靶浓度4μg/L的瑞芬太尼,缝皮时给予氯胺酮0.5mg/kg。记录3组患者拔管时间、拔除气管导管后的口述疼痛评分,拔管后2、4、12、24h的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4h内再次要求镇痛的人数和拔管后24h内的不良反应。结果R组和K组患者苏醒和拔管时间显著短于C组(P<0.05)。拔管15min时,R组患者疼痛评分显著高K组和C组(P<0.01),拔管后2、4h的VAS评分R组患者疼痛评分显著高K组和C组(P<0.05),12hR组和K组VAS评分显著高于C组(P<0.05)。术后4h内R组患者再次要求镇痛时间较K组和C组多。术后3组患者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结论手术中大剂量应用瑞芬太尼会诱发术后痛觉过敏,氯胺酮对瑞芬太尼麻醉术后疼痛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汪忠玉 魏薇 郑利民关键词:瑞芬太尼 氯胺酮 痛觉过敏 小剂量氯胺酮用于瑞芬太尼全麻患者苏醒期清醒无痛拔管 2009年 目的探讨小剂量氯胺酮用于瑞芬太尼全麻患者苏醒期清醒、无痛拔管的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行腹腔镜检和宫腹腔镜检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n=30):Ⅰ组,手术近结束缝合皮肤时静脉注射氯胺酮0.5 mg/kg,术毕停用瑞芬太尼;Ⅱ组,术毕停用瑞芬太尼。比较两组苏醒期有无呛咳、躁动,呼唤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术前(T0)、术毕(T1)、拔管即刻(T2)、拔管后5 m in(T3)血压、心率以及T2、T3时VRS评分。结果①Ⅰ组患者呛咳、躁动发生率均明显低于Ⅱ组(P<0.01);②Ⅰ组呼唤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均比Ⅱ组稍延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Ⅰ组T2、T3时BP和HR均低于Ⅱ组(P<0.01),VRS评分亦低于Ⅱ组(P<0.05)。结论手术近结束时应用小剂量氯胺酮有利于瑞芬太尼全麻患者在苏醒期清醒、无痛、安全地拔管。 魏薇 汪忠玉 张燕 郑利民关键词:氯胺酮 瑞芬太尼 不同药物减轻瑞芬太尼急性痛觉过敏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3 2009年 目的观察分别应用小剂量氯胺酮、曲马多、氯诺昔康减轻瑞芬太尼麻醉后痛觉过敏的效果。方法上腹部择期手术患者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四组,均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术中以持续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吸入异氟醚、间断给予维库溴铵维持麻醉。关腹前静脉分别给予氯胺酮0.5mg/kg(K组,n=15)、曲马多1.5mg/kg(T组,n=15)、氯诺昔康0.15mg/kg(L组,n=15),对照组不给予任何药物(C组,n=15)。记录各组苏醒时间、拔管时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苏醒后的VAS评分及再次要求镇痛距离拔管的时间。结果四组患者苏醒时间及拔管时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无显著性(>0.05);苏醒后VAS评分C组明显高于其他三组(<0.05),K组最低(<0.05)。结论小剂量氯胺酮、曲马多、氯诺昔康均可减轻瑞芬太尼麻醉后的痛觉过敏,氯胺酮效果优于曲马多和氯诺昔康。 汪忠玉 徐纳新 魏薇 咸云淑关键词:氯胺酮 曲马朵 氯诺昔康 瑞芬太尼 过敏 右美托咪定对糖尿病大鼠肺组织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对糖尿病大鼠肺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 4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n=10):正常组(N组)、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处理组(DEX1组、DEX2组)、糖尿病组(DM组)。DM组和DEX1组、DEX2组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60mg/kg的方法制备糖尿病模型,N组仅腹腔注射等容量枸橼酸缓冲液。模型建立8周后,DEX1组和DEX2组每日在腹腔内分别注射右美托咪定5μg/kg、10μg/kg,N组和DM组每日仅腹腔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1周后,各组大鼠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经股动脉插管抽取动脉血作血气分析,随后处死,取肺组织,测定湿/干重比(W/D比)、光学显微镜观察并进行病理学评分、用ELISA法检测肺泡灌洗液(BALF)中TNF-α、IL-6的含量。结果与N组比较,DM组、DEX1组和DEX2组的PaO2显著下降(P<0.05),肺组织病理评分、TNF-α、IL-6含量显著升高(P<0.05)。DEX1组和DEX2组与DM组比较,大鼠动脉血PaO2明显提高(P<0.05),W/D比值、肺组织病理评分、TNF-α、IL-6含量显著下降(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可抑制糖尿病大鼠肺组织炎性反应,减轻糖尿病大鼠肺损伤。 汪忠玉 曾资平 张燕 张景辉关键词:糖尿病 肺损伤 炎症反应 氯诺昔康对术后吗啡静脉镇痛患者细胞因子的影响 2007年 目的:研究氯诺昔康用于术后吗啡静脉自控镇痛(PCA)患者对体内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ASA I~II级择期行上腹部手术的患者69例,随机分成三组(M,L2,L3组),每组23例,术后均采用吗啡静脉自控镇痛。M组:术毕缝皮时开启镇痛泵。L2组:术毕开启镇痛泵,术毕缝皮时及术后8 h各静注氯诺昔康8 mg。L3组:术毕开启镇痛泵,术毕缝皮时、术后8 h及16 h各静注氯诺昔康8 mg。镇痛药液配制如下:吗啡0.25 mg.mL-1,背景输注速度1 mL.h-1,患者自控量(PCA)4 mL,锁定时间5 min。术后4,24,48 h随访,记录VAS评分、镇痛药物用量和不良反应。分别于麻醉前、术后24,48 h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检测血清IL-2,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三组VAS评分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CRP术后均升高(P<0.01),但术后24 h L2和L3组增幅比M组小(P<0.05)。与麻醉前比,术后24 h血浆IL-6含量增幅L3组较M组低(P<0.05),48 h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IL-2术后48 h降低,降幅组间比较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氯诺昔康用于术后PCA能够减少体内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控制炎性反应,调节细胞因子平衡。 汪忠玉 吴新民关键词:氯诺昔康 吗啡 自控镇痛 细胞因子 免疫 氯诺昔康对术后病人镇痛中吗啡的节俭作用 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氯诺昔康用于术后病人自控静脉镇痛吗啡的节俭作用。方法:选择ASAI~II级择期行上腹部手术的患者69例,随机分成3组,术后均采用病人自控静脉吗啡镇痛。M组:术毕缝皮时开启镇痛泵。L2组:术毕开启镇痛泵,术毕缝皮时及术后8h各静脉注射氯诺昔康8 mg。L3组:术毕开启镇痛泵,术毕缝皮时、术后8h及术后16 h各静脉注射氯诺昔康8 mg。镇痛药液配制如下:吗啡0.25 mg/ml,背景输注速度1 ml/h,病人自控量(PCA)4 ml,锁定时间5 min。术后4、24、48 h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镇痛效果,并记录镇痛药物用量和不良反应。结果:各组24 h和48 h VA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24 h和48 h吗啡总量、PCA按压次数和有效次数M组最多,L2其次,L3组最少,M组分别与L2组、L3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恶心呕吐和嗜睡的发生以M组最多,L2组和L3组均较少。头晕的发生3组相同。结论:氯诺昔康用于术后病人自控静脉镇痛,能够节俭吗啡的用量,减少吗啡的不良作用,提高术后镇痛质量。 汪忠玉 吴新民关键词:氯诺昔康 吗啡 自控镇痛 肌松拮抗对麻醉恢复室患者残余阻滞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 探讨肌松拮抗药对麻醉恢复室患者残余阻滞作用的影响.方法 从入麻醉恢复室(PACU)患者中选出相似的患者进行配对,分为实验组(J组)和对照组(F组),每组26例,术后PACU内用四个成串刺激(TOF)监测肌松,TOF为4时J组给予新斯的明40 μg/kg、阿托品20 μg/kg;F组给予5ml生理盐水.按临床指征拔管,记录拔管时的TOF值、PaO2、PaCO2、离开PACU时SpO2、PACU停留时间以及是否出现呼吸抑制和副作用.结果 J组拔管时的TOF值(0.96 ±0.04)明显较F组(0.92±0.06)高(P<0.05),PACU停留时间[(26 ±5)min]也短于F组[(33±7)min](P <0.01).F组有2例出现呼吸抑制.拔管时的PaO2及PaCO2、拔管时间、离开PACU的SpO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术后恶心呕吐(PONV)等副作用.结论 常规肌松拮抗使术后残余肌松作用风险降低,缩短PACU停留时间,且无PONV等副作用. 汪忠玉 吴新海 郑利民关键词:肌松弛 药物作用 药物拮抗作用 药理学 药理学 残余肌松与全麻术后呼吸功能不全关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了解全麻手术后在麻醉恢复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内呼吸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并评估其与残余肌松的关系。方法择期全麻手术成年患者623例,术后PACU内用4个成串刺激(TOF)监测肌松,按临床指征拔管,根据拔管后即刻测量TOF值将患者分成3组,TOF〉0.9为A组;TOF0.7—0.9为B组;TOF〈0.7为C组,记录每组出现呼吸功能不全的例数。结果全麻手术后在PACU内呼吸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为4.5%,A组患者472例,其中有7例(1.5%)出现呼吸功能不全,B组患者112例,9例(8.0%)出现,C组患者39例,有12例(30.8%)出现,最常见的是低氧血症和上呼吸道梗阻。c组与A组和B组比较及B组与A组比较,出现呼吸功能不全比例明显增高(P〈0.01)。结论存在残余肌松(TOF〈0.9)的患者更易出现术后呼吸功能不全,应加强围手术期肌松监测,掌握恰当的拔管时机。 汪忠玉 吴新海 郑利民 肖军关键词:残余肌松 呼吸功能不全 非去极化肌松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