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沈洁

作品数:23 被引量:85H指数:5
供职机构: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历史地理
  • 2篇政治法律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晚清
  • 4篇民初
  • 3篇清末
  • 2篇兴学
  • 2篇叙事
  • 2篇印刷
  • 2篇政治
  • 2篇清末民初
  • 2篇主义
  • 2篇迷信
  • 2篇庙产兴学
  • 2篇庙宇
  • 2篇民族
  • 2篇科举
  • 2篇功名
  • 2篇功名意识
  • 2篇反对迷信
  • 2篇村落
  • 1篇大众
  • 1篇大众文化

机构

  • 22篇上海社会科学...

作者

  • 22篇沈洁
  • 1篇戴海斌

传媒

  • 6篇史林
  • 3篇华东师范大学...
  • 3篇学术月刊
  • 2篇社会科学
  • 2篇探索与争鸣
  • 1篇安徽史学
  • 1篇历史教学问题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北京档案史料
  • 1篇山西大同大学...

年份

  • 1篇2021
  • 6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 2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作为“枢纽”的庙宇:1920至1940年代村落场景中的“现代”与“国家”被引量:1
2018年
自晚清始,中国社会被纳入现代改造浪潮之中,至1928年国民政府开展大规模破除迷信运动,“现代性”所具有的意识形态权威对民间文化、乡村社会的精神结构造成一种强势介入。透过1920年代至1940年代一个华北村庄中的信仰状态,我们可以看到外来的、“现代”的力量怎样进入村庄、村庄如何回应。乡村庙宇及围绕其间的乡村生活在现代风暴到来之时,有种种潜流式的抵抗与自我修复,它们柔性地对待现代与国家的侵入。庙宇既担负村庄生活内部的宗教、政治、经济、教育、社交、娱乐等功能,又成为沟通村庄与外部力量的中介,甚至可以说,“现代”的展开极大程度依赖、依附于传统与惯习;“改造”与“被改造”的互动,有许多关于现代国家确立过程的流动情节。反迷信语境底下,国家力量与地方社会之间渗透与反渗透、作用与反作用,这个情境化的变迁形态便是现代中国确立过程之多歧与曲折的具体呈现。
沈洁
汤志钧先生访谈录被引量:1
2014年
戴海斌(以下简称“戴”):我们还是从您小时候开始说起。您上的是新式小学吧?汤志钧(以下简称“汤”):是的,我从小上新式学校。我的父亲是清邮传部高等实业学堂毕业,就是现在的交通大学,那个时候的校长是唐文治。所以我后来进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也是校长唐文治让我进去的。
汤志钧戴海斌沈洁
关键词:访谈录实业学堂邮传部
二十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村落庙宇中的“现代”与“国家”
2018年
信仰空间及其发散性功能有关晚清民初庙产兴学历史的诸多研究显示,现代的、外来的政治力量介入信仰空间,尤其在制度性宗教领域,诸如对佛、道等建筑与寺产的侵夺,曾引发过巨大震荡。而在平郊村,在一个整体的“反对迷信”情境底下,乡村领袖主导的种种改造却未引发冲突。
沈洁
关键词:反对迷信晚清民初庙产兴学情境
革命与颠覆旧秩序:激进民族主义氛围中的反迷信叙事
当民族主义、启蒙、革命与颠覆旧秩序以一种急促的姿态进入现代中国的历史,反对迷信成为了那一时代激进的民族主义者展开其现代化叙事的隐喻方式, 他们将信仰世界整体性地置于批判的对立面。迷信作为旧制度和国家灾难的双重象征成为20...
沈洁
文献传递
“家”“国”与“满”“汉”——再论清帝逊位和1912年大妥协被引量:2
2014年
清帝逊位和1912年妥协是中国政治文化的一次剧变。这不仅在于完成从帝制到共和的转折,还在于,这场妥协在某种程度上更新了传统意义上的"改朝换代"。中国历来的政治文化中,鼎革是惨烈的,"君死社稷,臣死封疆,士死制"。"死",构成了一种政治规约。而1912年,在家国与种族的种种缠结当中,"坚守"丧失了合法性以及价值支撑,"妥协"则成为"奉天时""循尊养"的正当表达。妥协引导了一种平衡——皇亲、贵族、袁世凯,皆成为无负和平、齐赴共和的成员。西方世界的革命与现代转型大多循契约而成,这种由契约精神引领的妥协在中国传统政治中是鲜见的。因此,如果将妥协视为议会、宪政的一种基本原则,那么,辛亥年底的这场大妥协即具备了更为特殊的意义。革命,因种族之辨聚拢而成,却又在形成风暴之日迅速摆脱、超拔出这种单一的动员策略;进而,"家""国"与"满""汉"在平衡中达成和解。从反满到共和,撼动的不仅是帝制,还是随同帝制一起日渐消亡的政治与历史,它至少在形式上终结了帝制时代的政治文化,诠释并启航了中国政治的现代转型。
沈洁
关键词:反满政治转型
晚清史上的“义理”与“事功”——《衰世与西法:晚清中国的旧邦新命和社会脱榫》读后
2017年
在晚清史研究领域,杨国强先生的名字,大概已经成为一种独特文法的象征.自1987年发表《曾国藩简论》,在后来的近30年中,由曾文正,继而胡文忠、左文襄、李文忠、张文襄,及李越缦、王湘绮……,他沿着“千年徊徨”与“百年嬗蜕”的命题,探讨近世中国的历史变迁.他笔下的百年,是一个“四海变秋气”的百年.中国由“变局”,进于“危局”,至于“残局”;由“衰世”而人“乱世”,以“百年”改变了“二千多年”.在这个过程中,世道与人心,利益、主张与理想,思想状态、政治状态、经济状态经历了多少冲突和动荡.
沈洁
关键词:晚清史社会事功清史研究历史变迁
城市、日常与文化政治——近十年间上海史研究前沿焦点述评被引量:4
2018年
有关都市与日常的研究,将我们对上海的观察推进到了一个更加微观的程度。由此,近现代中国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的变迁,也在更多的细节和久被湮没的人群与问题中被微观地呈现出来。在印刷文化、报章杂志,新式教育,婚姻、家庭、性别与性,新的社团与组织,时间与空间,这些林林总总的问题中,城市史、社会史、文化史的关系被层层叠叠地渲染出来,构筑出一个交错、缠结、复杂多元的城市生活。正是在对这些问题的触摸与理解当中,我们获得了对中国革命、中国现代民族主义、民族国家、现代变迁更多、更真实的理解。由此看来,大众文化的研究为城市史乃至整个中国历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在这个维度当中,历史被重新审视,更多的细节被发掘。更重要的,细节不仅仅是对历史的丰富,它提供了另一条可能的出路,进而在去宏大叙事、去熟悉化的过程中,帮助我们重新观察和解释历史。这些建构性的指向,或许才是大众文化研究最重要的意义所在。
沈洁
关键词:城市大众文化
礼俗改造的学术实践——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民俗学家的礼俗调查被引量:4
2008年
本文叙述和分析20世纪20、30年代兴起的礼俗调查,通过对从事调查者人员构成、调查方法、调查目的等问题的类型分析,探讨现代改造在中国展开的复杂历程。当拯救愚昧贫弱的民众成为现代主义者眼中具有客观进步意义的象征事件,礼俗调查无疑也是服务于这一现代目标的:调查出于"了解"的本意,"了解"则源于改造的目标;然而,民俗学家的学术努力却让我们看到,"了解"之后的"理解"在极大程度上导致了初始改造目标的位移。由礼俗改造的学术实践所揭示出来的是一种更为宏阔的文化视野,以及历史、传统、现代在中国社会交融与矛盾的多重经验。
沈洁
关键词:文化主义反思现代性
现代化建制对信仰空间的征用——以二十世纪初年的庙产兴学运动为例被引量:10
2008年
庙产兴学运动是20世纪初年反迷信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启蒙主题与实践的联结,现代国家将反对迷信的知识氛围转化为了一场大规模的社会动员。在此过程中,传统的、文化的、制度的、意识形态的资源被一一动员;改造者与被改造对象之间的矛盾、博弈与相互妥协的过程展现了极为丰富的历史现场。这些情境和细节也让我们看到.自上而下的权力建构与被改造世界的抵抗与复归其实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历史过程。
沈洁
关键词:庙产兴学
反对迷信与民间信仰的现代形态——兼读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被引量:16
2008年
在清末民初现代民族国家兴起的过程中,中国民众的信仰世界经历了急速的断裂与嬗变。"反迷信"运动将改造民间信仰整体性地纳入到了创建现代国家的话语体系及其社会展开过程。然而破除迷信作为一种启蒙形态,并非现代性的独创,它也是精英主义对于民众世界论述与改造传统的绵延。在反对迷信的同一性态度底下,还有启蒙主义在不同层次、不同立场叙事场景中的复杂呈现。民众信仰空间的多重叠合功能,使其现代改造并不表现为一种"传统—现代"绝然对立的线性进程。在地方性状态下,正统与民间、传统与现代交互而行,信仰空间依存于民众的日常实践,在现代改造中强固地延续着。
沈洁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