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戴海斌

作品数:58 被引量:121H指数:7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上海市社科规划青年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文化科学军事更多>>

文献类型

  • 5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1篇历史地理
  • 5篇政治法律
  • 3篇文化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军事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20篇庚子
  • 17篇事变
  • 16篇庚子事变
  • 15篇张之洞
  • 11篇东南互保
  • 8篇中日关系
  • 5篇盛宣怀
  • 4篇庚子年
  • 3篇洋务
  • 3篇义和团
  • 3篇战争
  • 3篇时报
  • 3篇史料
  • 3篇外交
  • 2篇义和团运动
  • 2篇张佩纶
  • 2篇政治
  • 2篇失序
  • 2篇史料价值
  • 2篇史实

机构

  • 39篇上海社会科学...
  • 20篇复旦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民主建国...

作者

  • 58篇戴海斌
  • 1篇陈景甫
  • 1篇王亮
  • 1篇沈洁
  • 1篇瞿骏
  • 1篇张仲民
  • 1篇陈军

传媒

  • 11篇史林
  • 4篇近代史研究
  • 3篇学术月刊
  • 2篇历史研究
  • 2篇历史教学问题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社会科学研究
  • 2篇清史研究
  • 2篇中华文史论丛
  • 2篇中国出版史研...
  • 1篇文献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历史档案
  • 1篇民族研究
  • 1篇安徽史学
  • 1篇江海学刊
  • 1篇福建论坛(人...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史学月刊
  • 1篇复旦学报(社...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5篇2018
  • 3篇2017
  • 5篇2016
  • 1篇2015
  • 7篇2014
  • 7篇2013
  • 10篇2012
  • 8篇2011
  • 4篇2010
5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庚子年张之洞对日关系的若干侧面——兼论所谓张之洞的“帝王梦”被引量:7
2010年
晚清的重要地方大员张之洞与日本的关系,是值得研究并有待深入的课题。庚子事变之际,张之洞动用甲午以来逐步建立的多种与日联络的渠道,积极推动战时交涉的展开,同时期其子嗣游学日本、招聘日本军官、派员考察军事、求购军火物资等事实,也凸显了湖北一省与日本政府特殊的连结关系。但以上活动均不足以证明张之洞有谋异动的野心,作为湖北驻日代表的学生监督钱恂,向日方透露所谓"设立新政府"事,也不出于张氏本意。孔祥吉提出的"张之洞在庚子年的帝王梦"之说法难以成立。
戴海斌
关键词:张之洞中日关系庚子事变
上海制造局:影响“东南互保”进程的一个关键因素被引量:1
2016年
义和团事变发生后,围绕上海制造局及吴淞炮台安全问题的纷争,成为"东南互保"发起的一大诱因;这一纷争点在后来保护章程的具体谈判中,成为中外双方持续争论的一个焦点,并影响到"东南互保"最终的实现形式。因清政府对外宣战,清军急需军火供应,当时华北最大的军工生产基地天津机器东局被毁,同时外国对华实施武器禁运,上海制造局的战略地位愈发凸显,并在以和平为基调的"东南互保"进程中扮演了一个相当关键且特殊的角色,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发展现状。
戴海斌
关键词:东南互保军事工业盛宣怀张之洞
“题外作文、度外举事”与“借资鄂帅”背后--陈三立与梁鼎芬庚子密札补证被引量:9
2011年
上世纪70年代海外学者周康燮先生披露了陈三立写作于庚子年六月十三日(1900年7月9日)的一通密札,并附跋语谓:“文中隐寓别辟蹊径,乘势举事,廓除障碍,以为扭转枢机之图,欲谋拥帝复辟之情,盎然活跃于纸上。如此艰巨任务,唯有寄望于炙手可热之刘坤一与张之洞。”
戴海斌
关键词:陈三立梁鼎芬作文补证海外学者
“一部近代中国的综合记录”:论郭廷以“史事日志”系列写作
2012年
郭廷以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先驱人物,所著《近代中国史事日志》等多种编年系事型作品,嘉惠学林甚多。"日志"体裁的写作,几乎贯穿郭廷以学术生涯的始终,堪谓其史学著述中最具特色的一种。他认为史事日志等于"一部近代中国的综合记录",或曰"近代中国史的工具书",由于强调历史事实在时间上的连续性,故视此史学体裁特别重要。考察郭廷以撰写"史事日志"的具体缘起和过程,并以此为中心重建近代史研究前辈学术交往的史实,可由一个重要侧面了解中国近代史研究作为一门"学科"早期发展的特点,并对当下研究有所启发。
戴海斌
试析1900年“东南互保”中的几个问题被引量:7
2014年
对于"东南互保"的既有研究,多强调来自帝国主义的外力冲击,或将中央和地方割裂看待,各重其是,较少注意到南北政治的实际联系。本文注意到东南事件背后朝局变迁的大背景,通过对"停还洋款",李秉衡、鹿传霖北上及"东南互保"向朝廷备案等问题的考订,勾勒当时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实相。"互保"之创议和实行固然为东南自行其是,但一个不能忽视的前提是,当时中央政府仍然存在,并且不断向地方发号施令。东南督抚行事不乏自主决定的一面,但无论如何"违旨"或"僭越",均不能掩盖其忠于清王朝的另一面,只是其中多了"权宜应之"、"因势利导"的"达变"成分。又因战时"诏旨两歧",中枢已不复一体,"东南互保"的出现并非偶然,而在事后得到朝廷默许,也有其内在根据。
戴海斌
关键词:东南互保张之洞
“无主之国”:庚子事变北京城陷后的失序与重建
2016年
1900年8月15日(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一日)凌晨,八国联军由东便门、东直门、朝阳门、安定门、广渠门等处相继攻破北京城,扑入使馆区,并有一部由前门入内城。几乎同时,慈禧太后携光绪帝、皇后、大阿哥及少数王公大臣,由神武门出西直门,仓皇奔逃。在经历了失陷最初几天完全失控的屠戮、焚烧、抢劫和奸淫之后,八国联军在当地建立起殖民统治秩序,对北京皇城、内城和外城各街区实行分片接管。近代通史或义和团运动史的相关著述,多辟有'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专章。
戴海斌
关键词:庚子事变庚子年殖民统治
义和团事变中的日本在华外交官——以驻上海代理总领事小田切万寿之助为例被引量:6
2012年
日本在华领事官是近代中日关系史上值得注意的一个群体。19、20世纪之交的中日关系处在一个很特殊的时期,当时驻上海代理总领事小田切万寿之助的表现十分活跃,在沪任内为扩张日本在华利权不遗余力,与中国各阶层人士均有密切交往。义和团事变发生后,上海领事官一跃为对华交涉的重心,小田切在东南互保、战时交涉、战后和议等问题上发挥了重要影响,又因个人禀赋、才能及政治抱负,在其外交实践中表现出某些值得注意的"个性"。考订小田切在庚子前后的事迹,通过观照其人,可透视当时日本对华外交的底蕴,并深入了解日本外交官与清朝人士交往的一般形态。
戴海斌
关键词:中日关系
“无主之国”:庚子北京城陷后的失序与重建——以京官动向为中心被引量:5
2016年
庚子事变,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城,慈禧太后偕光绪帝西逃,直至钦命议和全权大臣庆亲王奕劻回京,在这二十余日里,北京城实际上处于"无主之国"的极端状态,当时留守大小诸臣各自为群,为恢复秩序、打开交涉之门,"各树标帜",各有使力方向。本文聚焦于非常时期的京官群体,考察其政治活动、对外交往的具体情状,以及面临空前国难时的心态,并尝试将"庚申"、"庚子"并置,审视两次"国变"的异同及历史意义。
戴海斌
关键词:庚子事变八国联军
张之洞与德国军事教习被引量:2
2011年
张之洞在编练江南自强军时已形成'取法于德'的认知,招募德国军官担任统兵之责;及回任湖广总督,聘用德人的场域由军队转向军校,不再令其直接带兵,而只充任教习。应募来华的德国教官来源各异,对地方军事近代化改革亦有所推动。但由于德国教习自身个性及中德关系大环境的变化,他们很难与中国人充分合作,更由于清朝对军事改革缺乏必要准备。
戴海斌
关键词:教习军事场域
甲午后“商办”铁路的一例实证——姚锡光日记所见之刘鹗被引量:2
2012年
甲午战后,清廷诏令招商举办芦汉铁路,刘鹗作为"四商"之一起而相应,继又悄然出局。这是刘鹗个人在"借径实业,富国养民"道路上一次功败垂成的经验,也是印证近代中国铁路史上"商办"、"官办"持续争议的一个特殊标本。今据新刊《姚锡光江鄂日记》可清晰勾勒刘鹗倡办芦汉路的实相。在观念上,刘鹗认定"洋债可借,洋股不可招",对维护铁路利权不乏自觉;但在具体操作时缺乏凭借,对政府、洋行两面皆有不实之言。而清廷鼓励"商办"口惠而实不至,以张之洞、盛宣怀为代表的官方力量,更对华商缺乏信任,并相互结成利益联盟。"商办"芦汉路终究无果而终,折射了国家举办新政之际官、商不复同心的现实,也透露出刘鹗作为华商个体格于形势、举步维艰的无奈,并预示了他悲剧性人生的结局。
戴海斌
关键词:商办张之洞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