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燕军

作品数:11 被引量:28H指数:3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院长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乙型
  • 8篇肝炎
  • 6篇乙型肝炎
  • 5篇病毒
  • 4篇慢性
  • 4篇表面抗原
  • 3篇血清
  • 3篇慢性乙型
  • 3篇慢性乙型肝炎
  • 3篇抗体
  • 3篇肝炎病毒
  • 3篇氨基转移酶
  • 3篇丙氨酸氨基
  • 3篇丙氨酸氨基转...
  • 2篇血清学
  • 2篇乙型肝炎表面...
  • 2篇乙型肝炎表面...
  • 2篇乙型肝炎病毒
  • 2篇转氨酶
  • 2篇抗-HBS

机构

  • 1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甘肃省人民医...
  • 1篇南昌市第九医...
  • 1篇解放军第81...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兰州医学院第...

作者

  • 11篇王燕军
  • 7篇侯金林
  • 6篇陈金军
  • 3篇钟春秀
  • 2篇梁敏锋
  • 2篇周元平
  • 2篇万铁林
  • 2篇尹军花
  • 2篇王战会
  • 2篇曾艳丽
  • 2篇耿书英
  • 2篇马世武
  • 2篇魏君锋
  • 1篇黄辉红
  • 1篇汪茂荣
  • 1篇丁彦青
  • 1篇吴爱华
  • 1篇彭道波
  • 1篇涂鸣汉
  • 1篇赖福才

传媒

  • 4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第一军医大学...
  • 1篇肝脏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实用肝脏病杂...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病毒性肝炎慢...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4
  • 1篇1994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HBV基因型和S基因序列特点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sAg/抗-HBs共存关系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探讨HBV基因型及S基因序列特点与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HBsAg和抗-HBs共存的内在相关性以及HBsAg+/抗-HBs+的发生机制及意义。方法共收集49例HBsAg+/抗-HBs+CHB患者的血清HBVDNA样本,采用PCR-RFLP及测序法鉴定其基因型,并与267例HBsAg+/抗-HBs-CHB患者的HBV基因型分布进行比较。对6例HBsAg+/抗-HBs+CHB患者(Ⅰ组)的HBVS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并与HBsAg+/抗-HBs-CHB患者(Ⅱ组)进行对比,分析变异种类及频率等的差异。结果 HBsAg+/抗-HBs+CHB患者HBV基因型B、C及B/C混合感染的构成比分别为63.3%(31/49)、26.5%(13/49)、10.2%(5/49),而对照组上述构成比分别为52.8%(141/267)、46.1%(123/267)、1.1%(3/267),两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组HBsAg各区段,特别是主要亲水区(MHR)的变异位点明显多于Ⅱ组;发现了若干新变异、少见的W196和C69终止突变,1例患者检测到G145R变异。某些患者HBsAgMHR-2(包含a决定簇)并未发现变异。结论 HBV基因型的差异及HBsAg变异增多可能是部分CHB患者出现HBsAg+/抗-HBs+的原因之一;基因型B或B/C混合感染相对更易出现HBsAg+/抗-HBs+。HBsAg变异增多是CHB患者出现HBsAg+/抗-HBs+的重要机制之一。某些患者HBsAgMHR-2并无变异,提示HBsAg/抗-HBs共存还存在其他机制。
于乐成马世武王雪刚王战会梁敏锋王燕军何长伦侯金林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V基因型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HBsAg和抗-HBs共存的不同血清学模式及其意义分析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探讨慢性HBV感染者HBsAg和抗-HBs共存的不同血清学模式及其意义。方法在3042例慢性HBV感染者中筛选出HBsAg和抗-HBs共存患者93例,分析其临床特征、HBsAg和抗-HBs相对滴度模式、HBeAg状态和HBV DNA水平。结果根据HBsAg和抗-HBs水平的高(H)或低(L),将HBsAg+/抗-HBs+血清学模式分为H/L、H/H、L/L和L/H四型,分别占43.0%、14.0%、35.5%和7.5%;其HBeAg+比例依次为H/L(55.0%)>H/H(38.5%)>L/L(18.2%)>L/H(14.3%);H/L与L/L型患者HBV DNA水平之间差别显著(P=0.016),而在H/L与H/H(P=0.569)以及H/H与L/L之间(P=0.095)均无显著性差别。结论在HBsAg和抗-HBs共存患者,HBsAg水平越低和抗-HBs水平越高,则HBeAg阳性率和HBV DNA水平越低。
于乐成侯金林马世武王战会何长伦汪茂荣王燕军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影响HBeAg血清学状态和滴度的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分析病毒和临床因素对HBeAg血清学状态和滴度的影响。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联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30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DNA基因型及pC1896A和Bcp1762A/1764G突变,雅培方法检测HBeAg/HBeAb。结果:HBeAg(+)组HBVDNA(lgcopies/mL)为6.57(3.0~8.32)比HBeAg(-)组的4.76(3.0~8.75)高(P<0.001);HBeAg(+)组pC1896A变异发生率为33.3%,pC1896A和Bcp1762A/1764G两特定位点双变异发生率为10.9%,分别比HBeAg(-)组相应的62.3%、29.9%都低(均P<0.001)。通过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发现HBVDNA载量和pC1896A变异是两个独立影响HBeAg滴度的因素。结论:HBVDNA载量是HBeAg滴度的正影响因素,pC1896A变异是其负影响因素。
万铁林李文凡陈金军周彬王燕军孙婧耿书英侯金林
关键词:肝炎病毒乙型基因型HBEAG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早期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的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了解拉米夫定治疗早期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变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符合条件接受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入研究,早期ALT升高定义为治疗前4周HBV DNA下降而ALT较基线升高。结果:所有158例患者在治疗第4周HBV DNA均较基线下降,31.6%(50/158)患者ALT水平较基线升高。与ALT持续下降组比较,早期ALT升高组患者累积ALT正常化比例低(96.3%vs86.0%,P=0.035),ALT首次正常发生时间晚(治疗后平均14周vs23周,P<0.001);HBeAg阳性患者的HBeAg转阴率较低(23/89vs5/46,P=0.023),但转阴发生时间差别不明显(P=0.097);发生HBV临床耐药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6%vs32.0%,P=0.063)。基线HBVDNA负荷高和ALT水平低是发生治疗早期ALT升高的危险因素。结论:拉米夫定治疗早期ALT升高是常见临床现象,总的来讲不是良性临床事件。
王燕军徐旭雯梁敏锋刘瑾钟春秀万铁林陈金军丁彦青
关键词:谷丙转氨酶拉米夫定临床耐药
替比夫定治疗过程中患者肌酸激酶变化趋势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
2013年
我国2005年《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推荐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应用干扰素或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GLOBE研究结果表明替比夫定作为一种新型有效的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用于治疗CHB,无论对HBeAg阳性或阴性的患者,都有较好的病毒学应答和生物化学应答并有可靠的安全性,但服药过程中容易发生肌酸激酶(creatinekJJlase,CK)升高甚至出现药物相关性肌病。
张婧黄坤祁婷婷陈金军王燕军钟春秀谢新鹏尹军花
关键词:肝炎乙型慢性肌酸激酶
反义寡核苷酸对乙型肝炎病毒基因表达的影响
1994年
将乙肝病毒(HBV)的反义或正义寡核苷酸,加入能复制HBV的肝癌细胞模型HepG2.2.15中,通过检测其上清中HBsAg和HBeAg的含量,初步分析了反义寡核苷酸潜在的抗HBV能力。针对C基因区1974─1955的反义链(CSP)在15μmol/L浓度下可抑制84.8%的HBsAg表达和40.0%的HBeAg表达,停药2日时抑制率仍分别为93.5%和39.0%。实验期间未发现反义链对上述细胞形态或细胞生长状况有明显影响。结果提示反义寡核苷酸CSP在实验条件下具有一定的抑制细胞HBV表达的能力。
卢桥生骆抗先刘建京王燕军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E抗原反义寡核苷酸
HBsAg阳性B超诊断的脂肪肝(男性人群)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分布特征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了解HBsAg阳性的、B超诊断的脂肪肝(SFL)人群的临床特点。方法:采集2006年6-9月参与健康检查的成人(年龄18~70岁,无既往病史,性别不限)人群的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血压、空腹生化指标、血清HBV标志物及腹部B超等数据。结果:HBsAg阳性SFL(HBsAg+/SFL+)的总体流行率为2.24%(100/4 469);HBsAg阳性发生SFL的几率低于HBsAg阴性人群[18.3%(100/547)vs 24.0%(943/3 922),P=0.003]。在男性3 224例中,HBsAg阳性SFL(HBsAg+/SFL+,n=94)与HBsAg阴性SFL(HBsAg-/SFL+,n=837)在年龄>35岁、体重指数>25、血糖异常、总胆固醇异常以及ALT异常[正常值上限(ULN),40 U/L]的比例接近,而明显高于HBsAg阳性或阴性未诊断SFL(HBsAg+/SFL-,n=318和HBsAg-/SFL-,n=1 975)组。与HBsAg+/SFL-组(OR=4.453,95%CI=2.921~6.787,P<0.001)及HBsAg-/SFL+组(OR=4.395,95%CI=3.127~6.178,P<0.001)比较,ALT>1.5 ULN的风险在HBsAg+/SFL+组中最高(OR=6.381,95%CI=3.619-11.250,P<0.001)。在ALT≤1.0 ULN的男性人群中(n=2 512),ALT>0.5 ULN的比例HBsAg+/SFL+组(44/51)高于HBsAg-/SFL+组(356/487,P=0.043)和HBsAg+/SFL-组(157/223,P=0.022)以及HBsAg-/SFL-组(844/1 751,P<0.001)。结论:男性HBsAg阳性B超诊断的SFL人群在临床特征上与一般的HBV感染者明显不同而与HBsAg阴性SFL人群接近,但导致肝脏疾病进展的可能性更大。
陈金军杨洁耿书英王燕军侯金林温淑娟
关键词:脂肪肝B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谷丙转氨酶
膜上反向斑点杂交技术检测HBV Pol/RT耐药变异新技术的建立和应用
目的建立特异、灵敏、简洁、直观的HBV Pol/RT耐药变异的膜上反向斑点杂交检测技术。材料和方法采用LiPA技术原理,设计退火温度高度一致且带有PolyT尾的成组捕获探针,固定在NC膜上,在同一条NC膜上设立各种标准对...
曾艳丽张太松何海棠梁蔚芳黄辉红魏君锋王燕军侯金林周元平
文献传递
158例流行前无偿献血者血清SARS相关冠状病毒抗体检测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探讨输入不稳定的血液及其制品而传播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相关冠状病毒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ELISA法对 1 5 8例医务工作者流行前无偿献血的血清进行SARS相关冠状病毒抗体检测 ,对结果阳性者及其长期接触者进行随访。结果 在所有血清样本中 ,SARS抗体阳性 2例 (1 .2 7% ) ;阳性者本人、长期接触者以及受血者均无感染SARS的病史。结论 SARS病毒既往并未在医院内流行 ,其感染途径不明。输入不稳定的血液制品有感染SARS的危险只是理论上的推断 ,随着对SARS研究的深入 ,其传播途径将更加明确。
彭道波赖福才赵晖王燕军陈家芳陈金军侯金林
关键词: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无偿献血抗体
用强化接种后的特殊PBMC和改良永生化技术制备人源抗HBs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建立乙肝表面抗体(抗HBs)阳性者EBV永生化的B淋巴母细胞系(B-LCLs),筛选、获得人源抗HBs及其分泌细胞。方法常规技术获得乙肝疫苗强化免疫后志愿者的特异性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EBV转染,加入CpGDNA免疫调节基序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环孢菌素A(CyA)抑制T淋巴细胞活性。雅培法定量动态检测永生化细胞培养上清中的抗HBs滴度,取高滴度抗HBs孔的B-LCLs细胞有限稀释法培养,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细胞分化状况及抗HBs表达。结果成功构建了分泌抗HBs的永生化B-LCLs;培养上清抗HBs滴度维持较高水平3周左右,之后逐渐降低;免疫组化鉴定B-LCLs细胞培养3个月时,永生化细胞仍然为抗HBs合成细胞。结论采用改进的EBV永生化技术转化强化接种后获得的特殊PBMC,可高效获得永生化的B-LCLs,并有效表达抗HBs。
娄海波周元平周福元张明霞魏君锋曾艳丽王俊洁王燕军吴爱华侯金林
关键词:人源单克隆抗体乙型肝炎表面抗体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