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对人外周血单核细胞IL-10、IL-12分泌以及CD25^+ Foxp3^+ Treg细胞分化的影响
- 2012年
- 背景: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FP)是人体肠道中常见的共生厌氧菌,与炎症性肠病的关系密切。目的:研究FP对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白细胞介素(IL)-10、IL-12分泌以及CD25+ Foxp3+ Treg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将FP、长双歧杆菌、大肠杆菌、不同浓度的FP上清或不同细菌培养基分别与人PBMCs体外共培养后,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0和IL-12浓度;流式细胞术检测CD25+ Foxp3+ Treg细胞比例。结果:与培养基相比,FP、长双歧杆菌均可刺激PBMCs分泌大量IL-10和IL-12,IL-10/IL-12比值明显增高,CD25+ Foxp3+ Treg细胞分化明显增加,且FP的效果优于长双歧杆菌。FP上清对IL-10/IL-12比值的作用呈浓度依赖性,稀释10倍的FP上清组IL-10/IL-12比值升高最为明显,且CD25+ Foxp3+ Treg细胞分化能力亦最为显著。结论:FP及其上清均具有抗炎作用和促进外周血CD25+ Foxp3+ Treg细胞分化的能力,提示FP是一种潜在的益生菌。
- 邱新运洪娜张明明杨晓彤于成功
- 关键词:外周血单核细胞细胞因子类有益菌种
- 以肝肿大为特征的肝淀粉样变性1例被引量:3
- 2011年
- 病例:患者女,55岁,因"上腹胀痛5个月,加重1个月"于2010年8月12日收治入院.患者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持续性上腹胀痛伴纳差,1个月前症状加重,伴乏力、厌油、食欲减退.至我院门诊检查示总胆红素26.4μmol/L,直接胆红素10.4 μmol/L,GGT 425.54 U/L,ALP 624.7 U/L.肝炎病毒血清学、血清自身抗体、免疫球蛋白、补体均阴性.腹部彩超示肝体积明显肿大,脾脏轻度肿大.患者曾有血吸虫疫区生活史,否认传染病史、系统性疾病史、食物和药物过敏史.入院查体:体温36.9 ℃,脉搏93次/min,呼吸19次/min,血压147/78 mm Hg(1mm Hg=0.133 kPa).
- 邱新运于成功钱铖张晓琦
- 关键词:肝病淀粉样变性肝肿大
- 结直肠腺瘤患者肠黏膜产肠毒素脆弱拟杆菌和表达pks基因的大肠埃希菌的分布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通过比较结直肠腺瘤患者腺瘤组织、腺瘤旁正常结肠黏膜组织和健康人结肠黏膜组织的总菌、脆弱拟杆菌(BF)、产肠毒素脆弱拟杆菌(ETBF)、表达聚酮合酶(pks)基因的大肠埃希菌(E.coli)(pks+E.coli)等的差异,了解各细菌在结直肠腺瘤组织、瘤旁组织及正常黏膜组织中分布的差异。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科经结肠镜检查和病理学诊断确诊为结直肠腺瘤的患者36例,提取36例结肠腺瘤患者的腺瘤组织、腺瘤旁正常结肠黏膜组织和18名健康对照人群的结肠黏膜组织DNA,并对其中总体细菌、BF、ETBF、pks+Ecoli的含量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并分析所测指标与结肠腺瘤发生的联系。结果(1)结肠黏膜中细菌总数在健康人结肠黏膜组织、腺瘤旁正常结肠黏膜组织、腺瘤组织中的含量是依次递减的,中位数分别为:3.18×10^8、1.57×10^8、7.91×10^8拷贝/g组织,3组间及两两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BF在这3类组织中的含量是依次递减的,中位数分别为:6.03×10^5、4.28×10^4、5.48×10^3拷贝/g组织,3组间及两两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3)ETBF分泌的脆弱拟杆菌毒素在这3类组织中的含量是依次递增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73±0.30、6.15±1.52、8.54±1.80,其在腺瘤组织中的表达与健康人结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而其余两两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pks+E.colipks基因5’端的标记基因clbB在这3类组织中的含量是依次递增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6±0.08、2.79±0.19、2.96±0.28,腺瘤组织、腺瘤旁正常结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健康人结肠黏膜组织(均P〈0.001),腺瘤组织与腺瘤旁正常结肠黏膜组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解玲玲武娜朱元民邱新运陈国栋张黎明刘玉兰
-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聚酮合酶
- Treg/Th17细胞分化失衡与炎症性肠病被引量:4
- 2011年
- 炎症性肠病(IB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初始CD4^+T细胞分化异常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初始CD4^+T细胞可分化为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和Th17细胞,Treg/Th17细胞间的失衡将导致包括IBD在内的多种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初始CD4^+T细胞周围的细胞因子和芳香烃受体对维持该平衡起重要作用。本文就Treg细胞和Th17细胞及其与IBD的关系作一综述。
- 邱新运于成功
-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细胞因子类
- 真菌在慢性肠炎小鼠体内移位及其发生机制
- 目的 真菌作为一类有别于细菌的肠道微生物,在肠道炎症发生中的重要作用已经日益得到的关注.白念珠菌等致病真菌在IBD患者和实验性肠炎动物模型体内含量增加已经得到证实.既往研究发现,慢性肠炎小鼠肠道中的细菌会从肠腔向肠道周围...
- 邱新运刘玉兰
- 肠道微生态重建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的意义被引量:3
- 2015年
- 尽管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肠道中定植的大量微生物在肠道疾病发生中有着重要作用已是共识。既往的研究大多只关注细菌导致肠道炎症,而忽略了肠道中真菌、病毒、寄生虫等其他微生物对IBD的影响;并且饮食因素在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和IBD症状上的重要作用也被很多研究者所忽略。近年来,"粪菌移植"作为一种整体的改善患者肠道微生态环境的方法也在IBD治疗过程中有良好的疗效。因此,本文就肠道微生态重建在IBD治疗中的意义作一概述。
- 邱新运刘玉兰
- 关键词:肠道炎症性肠病肠道微生态
- 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产物对大鼠脾细胞促炎因子IL-17分泌的抑制作用被引量:1
- 2012年
- 背景: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F.prausnitzii)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肠道内减少,与IBD发生有一定相关性。目的:研究F.prausnitzii及其产物体外对大鼠脾细胞分泌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IL)-17的抑制作用和机制。方法:以IL-6、转化生长因子(TGF)-β或骨髓来源树突细胞(BMDC)分别刺激大鼠脾细胞。将脾细胞分为阳性对照组、F prausnitzii上清液组、F.prausnitzii组、长双歧杆菌组、丁酸钠组,以未进行任何干预的脾细胞作为阴性对照。以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IL-10、IL-12、IL-17、IL-23含量。结果:以细胞因子或BMDC刺激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阳性对照组脾细胞IL-17含量均明显升高[(309.24±21.30)pg/mL对(182.20±89.12)pg/mL;(20.54±2.12)pg/mL对(17.36±0.38)pg/mL](P<0.05)。与阳性对照组相比,F.prausnitzii上清液可明显抑制细胞因子或BMDC诱导的脾细胞IL-17含量[(58.11±19.20)pg/mL对(309.24±21.30)pg/mL;(17.25±0.42)pg/mL对(20.54±2.12)pg/mL](P<0.05)。结论:F.prausnitzii可通过其产物调节免疫反应,可能与抑制Th17细胞活化有关。
- 张明明杨晓彤邱新运洪娜于成功
-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细胞因子类
- 共生菌普拉梭菌对大鼠实验性结肠炎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研究普拉梭菌(F户)及其产物对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大鼠实验性结肠炎的保护作用和机制。方法40只SD大鼠分为健康对照组、结肠炎模型组、Fp上清液组、F声活菌组、双歧杆菌组,后4组用TNBS灌肠造模并于造模前5d和造模后ld分别用PBS、F户上清液、Fp活菌、双歧杆菌活菌灌胃。造模48h后,处死大鼠,取结肠行病理学检查;用气相色谱法检测结肠粪便短链脂肪酸(SCFA)含量;ELISA法检测血浆IL-10、IL-12、IL-17和IL-23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肠黏膜IL-17的表达。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大鼠相比,结肠炎模型组大鼠体质量下降、组织学评分增加[(193.57±14)g比(170.25±19.18)g,(1.00±0.99)分比(3.34±0.38)分,t值分别-2.83和7.55,P值均〈0.053。各治疗组中F户上清液组效果最为明显,体质量和组织学评分显著优于结肠炎模型组[(187.00±14.67)g,(2.50±0.44)分,t值分别-2.1和2.9,P值均〈O.053。与健康对照组相EB,结肠炎模型组大鼠血浆和结肠组织中的IL,17表达水平均上调[(16.61士2.45)pg/ml比(20.47±1.45)pg/ml,(O.83±0.98)分比(5.14±0.90)分,t=2.88、7.84,P值均〈0.05)]。与结肠炎模型组相比,Fp上清液组的血浆和结肠组织IL-17表达则明显下调[分别为(17.54±1.51)pg/ml和(2.86±0.69)分,t=2.1和2.9,P值均〈0.053。结论Fp菌可以调节免疫反应,抑制大鼠结肠黏膜炎性反应,其作用可能和抑制IL-17表达有关。
- 张明明杨晓彤邱新运洪娜于成功
- 关键词:结肠炎三硝基苯磺酸白细胞介素17
- 真菌在实验性肠炎小鼠肠道中的改变情况及其对肠道的保护作用
- 目的 肠道真菌对肠炎发生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旨在观察真菌在无特定病原体(SPF)级小鼠肠道中的分布情况,小鼠肠道炎症发生时真菌在肠黏膜与粪便中的改变情况,以及真菌在肠道炎症中的作用.方法 20只C57B/L6...
- 邱新运刘玉兰
-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及肠粘膜屏障损伤的研究
- 蒋伟伟武娜王雪梅迟毓婧张媛媛邱新运胡莹李晶刘玉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