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闫亮

作品数:66 被引量:597H指数:15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8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7篇天文地球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经济管理
  • 2篇水利工程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40篇地震
  • 23篇汶川地震
  • 23篇龙门山
  • 17篇地貌
  • 16篇地表破裂
  • 12篇青藏高原
  • 9篇青藏高原东缘
  • 7篇地质
  • 6篇断层
  • 6篇中段
  • 6篇构造地貌
  • 5篇震后
  • 5篇石流
  • 5篇泥石
  • 5篇泥石流
  • 5篇盆地
  • 5篇前陆
  • 5篇前陆盆地
  • 5篇褶皱
  • 5篇龙门山构造带

机构

  • 65篇成都理工大学
  • 27篇四川省地震局
  • 6篇中国石油天然...
  • 6篇中国地质科学...
  • 5篇国土资源部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四川大学
  • 2篇中国石油
  • 2篇四川省蜀通岩...
  • 1篇成都地质矿产...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香港大学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四川省核工业...

作者

  • 66篇闫亮
  • 38篇李勇
  • 36篇颜照坤
  • 23篇赵国华
  • 18篇周荣军
  • 15篇李敬波
  • 15篇乔宝成
  • 15篇董顺利
  • 14篇郑立龙
  • 14篇马博琳
  • 14篇陈浩
  • 10篇李奋生
  • 10篇马超
  • 9篇张毅
  • 9篇李勇
  • 7篇张威
  • 6篇丁海容
  • 6篇聂舟
  • 5篇梁明剑
  • 5篇黄润秋

传媒

  • 8篇第四纪研究
  • 8篇成都理工大学...
  • 5篇自然杂志
  • 4篇防灾科技学院...
  • 3篇现代地质
  • 2篇地质论评
  • 2篇西北地震学报
  • 2篇岩石学报
  • 2篇四川师范大学...
  • 2篇四川地震
  • 2篇四川地质学报
  • 2篇地震工程学报
  • 1篇地球学报
  • 1篇工程地质学报
  • 1篇地震地质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科技创业月刊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9篇2016
  • 8篇2015
  • 14篇2014
  • 5篇2013
  • 3篇2012
  • 7篇2011
  • 1篇2010
  • 8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6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致密砂岩储层岩石脆性评价及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22
2016年
致密砂岩脆度是致密油气藏勘探开发的关键因素之一。以龙门山前陆盆地为例,基于野外露头岩样、钻井岩心、岩石薄片、地球化学特征等地质资料,通过镜下砂岩成分鉴定和X射线衍射矿物含量分析,发现研究区砂岩岩屑含量较高,因此建立了符合区域背景的岩石脆度公式,结果表明龙门山前陆盆地致密砂岩储层脆度较高。岩石力学特征分析表明,研究区内储层岩体具有杨氏模量高、泊松比低的特点,具有较好的脆性特征和可压裂潜力。最后,进行了砂岩体地球化学特征指数和砂岩脆度的相关性分析,论证了致密砂岩成分变异指数(ICV)和化学风化指数(CIA)与岩石脆度的关系。
王伟明李勇汪正江聂舟陈斌颜照坤闫亮邵崇建陆胜杰
关键词:致密砂岩力学特征地球化学油气勘探
龙门山地区水系发育特征及其对青藏高原东缘隆升的指示被引量:11
2015年
龙门山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既是青藏高原周缘山脉中陡度最大的山脉,也是构造活动和地貌景观塑造最为强烈的地区之一。因此,该区域成为研究构造-地貌-水系之间相互关系的实验场。本文基于ASTER GDEM数据,提取了青藏高原东缘地区15条基岩河道的纵剖面,采用简单数学函数拟合河流纵剖面形态,并结合基岩水力侵蚀模型,分析龙门山不同位置的地形特征。本次研究获得以下几点认识:①通过对龙门山地区河流纵剖面的分析,龙门山整体上具有较高的隆升速率,导致这一地区强烈的河流侵蚀作用;②龙门山中段和南段的河流双对数图以上凸型为主,说明该区域尚未达到均衡状态,处于前均衡期;③龙门山北段的河流双对数图呈直线形态,说明该区域达到均衡状态,处于均衡期;④龙门山不同地区的水系发育特征,表明龙门山中段和南段具有更强的构造活动性、更高的隆升速率,龙门山北段则具有较弱的构造活动性、较低的隆升速率,并反映了青藏高原东缘的隆升作用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
李奋生赵国华李勇李勇颜照坤梁明剑闫亮李敬波郑立龙
关键词:龙门山造山带青藏高原东缘
构造、地貌和气候对汶川地震同震及震后地质灾害的控制作用——以龙门山北段通口河流域为例被引量:7
2012年
通过对汶川地震驱动的通口河流域同震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野外实地考察和遥感影像分析,获得通口河流域同震及震后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情况,结合对通口河流域构造、地貌和气候等因素的分析,获得以下认识:(1)构造因素(汶川地震)是导致通口河流域同震地质灾害的根本原因;(2)地貌因素为同震及震后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的环境条件;(3)以降雨为主的气候因素是导致震后通口河流域地质灾害发生的直接诱发因素。
李奋生李勇颜照坤闫亮赵国华马超DENSMORE Alexander L.
关键词:汶川地震地质灾害龙门山
青藏高原东缘的隆升及其水系的响应被引量:4
2016年
本文基于ASTER GDEM数据,采用简单数学函数拟合龙门山地区15条河流的河流纵剖面形态,并结合基岩水力侵蚀模型来分析龙门山不同段落的地形形态特征。初步获得以下几点认识:(1)通过对龙门山地区河流纵剖面的分析,龙门山整体上具有较强的隆升速率,导致这一地区强烈的河流侵蚀作用;(2)龙门山中段和南段的河流双对数图以上凸型为主,说明该区域未达到均衡状态,处于前均衡期;(3)龙门山北段的河流双对数图呈直线形态,说明该区域达到均衡状态,处于均衡期;(4)龙门山中段和南段具有更强的构造活动性、更高的隆升速率,控制了该地区地貌、水系演化过程,并且导致这一地区容易发生地质灾害。
李奋生赵国华李勇李勇梁明剑闫亮颜照坤李敬波
关键词:龙门山造山带青藏高原东缘
龙门山构造带晚新生代剥蚀作用与均衡隆升的地表过程研究被引量:4
2019年
基于SRTM DEM数据,以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为研究区域,本文通过条带状剖面分析、古地形面(残余面)恢复以及弹性挠曲模拟等研究手段,计算了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晚新生代地壳均衡隆升与地表剥蚀之间的定量关系,探讨了龙门山地区表面剥蚀作用与均衡隆升作用之间的地表响应过程,从而为研究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晚新生代以来的剥蚀—成山作用的隆升机制提供定量依据。研究表明:(1)晚新生代以来龙门山的地表剥蚀量为(0.74~1.14)×105km3;(2)大量的地表剥蚀作用驱动了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的地壳均衡反弹,使龙门山隆升了近2 km;(3)龙门山地区地表剥蚀量和均衡隆升量具有空间匹配性,岷山断块及龙门山中、南段的均衡隆升量高于青藏高原东缘其它区域,反映了晚新生代以来龙门山地区在不同分段内差异化的构造地貌形态及与剥蚀—隆升相关的地表过程。(4)龙门山的隆升是多期、多种隆升机制叠加的产物,其隆升过程具有历史性和复合性。均衡隆升和剥蚀作用在相似的时间尺度上和空间尺度上控制着龙门山地貌的形成,约束了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的隆升机制。
闫亮李勇邓涛颜照坤云锟邵崇建董顺利
关键词:龙门山青藏高原东缘
四川甘孜州高原小城镇生态发展模式研究——构建高原地域特色生态小城镇之三
城市化战略是我国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持续发展战略则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经济发展、社会文脉进步的重要标志。由于甘孜州大部分城镇特殊的自然地理、历史沿革、人文环境、宗教文化...
闫亮
关键词:生态小城镇环境保护
文献传递
甘孜—玉树断裂东南段分形特征及活动性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基于分形理论,使用网格法估算了甘孜—玉树断裂东南段断裂系统不同走向、不同区域断层的分维值,借助等值线图对断裂的分形特征做出分析,结合相关资料探究研究区断裂的活动性。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断裂系统在1~10km的标度区间内具有良好的自相似性,整体断裂分维值为1.5443,NW向断层分维值远大于NE向断层,以甘孜—玉树断裂为主的NW向断裂在研究区内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甘孜—玉树断裂SW盘分维值大于NE盘,表现出更强的活动性和更复杂的断裂分布;研究区分维值的大小能有效反映断裂的活动性及其空间分布情况,研究区内甘孜—玉树断裂尚处于发育的活跃阶段,各段均存在较大的发震可能性。
贾召亮闫亮颜丙雷李术江马景露
关键词:分形分维值容量维活动性
龙门山前陆盆地底部不整合面:被动大陆边缘到前陆盆地的转换被引量:25
2011年
晚三叠世龙门山前陆盆地是在扬子板块西缘被动大陆边缘的基础上由印支造山运动而形成的,盆地中地层充填厚度巨大,包括晚三叠世卡尼期至瑞提期的马鞍塘组、小塘子组和须家河组,持续时间达20Myr,显示为1个以不整合面为界的构造层序。位于晚三叠世龙门山前陆盆地构造层序与下伏古生代-中三叠世被动大陆边缘构造层序之间的不整合面属于龙门山前陆盆地的底部不整合面,标志了扬子板块西缘从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到前陆盆地的转换。该底部不整合面位于晚三叠世马鞍塘组与中三叠世雷口坡组之间,显示为平行不整合面或角度不整合面,在接触面上发育冲蚀坑、古喀斯特溶沟、溶洞、溶岩角砾、古风化壳的褐铁矿、黏土层及石英、燧石细砾岩等底砾岩。该不整合面向南东方向不断地切削下伏地层,且均发育岩溶风化面,上覆的晚三叠世地层沿不整合面向南东超覆,显示了从整合面到不整合面的变化过程,并随着逆冲楔的推进向南东方向迁移,其超覆线、侵蚀带和相带的走向线与龙门山冲断带的走向大致平行。底部不整合面显示为典型的前陆挠曲不整合面,标志着龙门山前陆盆地的形成和扬子板块西缘挠曲下降和淹没过程,底部为古喀斯特作用面,下部为碳酸盐缓坡和海绵礁建造,上部为进积过程中形成的三角洲沉积物,具有向上变粗的垂向结构,表明底部不整合面和前缘隆起的抬升是扬子板块西缘构造负载的挠曲变形的产物,显示了在卡尼期松潘-甘孜残留洋盆的迅速闭合和逆冲构造负载向扬子板块的推进过程。本次在对晚三叠世龙门山前陆盆地底部不整合面的风化壳、残留厚度、地层缺失、剥蚀厚度、地层超覆等研究的基础上,计算了底部不整合面迁移速率、前缘隆起迁移速率、地层上超速率和前缘隆起的剥蚀速率,并与逆冲楔推进速率进行了对比
李勇苏德辰董顺利颜照坤贺佩闫亮
关键词:前陆盆地挠曲变形晚三叠世扬子板块西缘龙门山
汶川Ms8.0地震驱动的同震及震后地质灾害空间分布被引量:4
2011年
汶川大地震驱动了大量的同震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这些地质灾害同时造成了山谷中大量的松散堆积物堆积,并将以泥石流的形式进入河流系统,造成震后大规模的泥石流地质灾害,这也是地震灾区在震后面临的最为严峻的问题。根据本项目组的卫星影像处理和实地观测工作,以及前人对同震地质灾害研究获得的数量资料,对同震地质灾害数量在平行于断裂方向和垂直于断裂方向两个方向上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精确刻画,据此确定了同震地质灾害引发的松散堆积物的空间分布情况,并根据震后三年来泥石流地质灾害发生区域,确定泥石流地质灾害高危区的宏观分布:在北东—南西方向上,映秀与北川之间、平通与青川之间为泥石流地质灾害高危区;在北西—南东方向上,北川—映秀断裂以东10~15km、以西16~37km的范围内为泥石流地质灾害高危区。这些宏观分布数据可为震后群发性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治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颜照坤李勇黄润秋李奋生Densmore Alexander L.张自力张威闫亮Robert G.Hilton
关键词:汶川地震崩塌泥石流
青藏高原东北缘达日断裂中段河流水系地貌的构造响应--以Hack剖面和水力侵蚀模型的应用为例
构造地貌是构造作用导致的地壳隆升和地表过程引起的剥蚀作用相互交织的结果,反映了地球内动力作用和地表过程的耦合关系(王岸等,2005;史兴民等,2006;李勇等,2006).尤其是在构造运动的活跃区,河流水系地貌的变迁对构...
闫亮李勇梁明剑赵国华颜照坤云锟
关键词:地表破裂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