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卿

作品数:11 被引量:46H指数:5
供职机构:株洲市一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动脉
  • 4篇血压
  • 4篇高血压
  • 3篇介入
  • 3篇冠状
  • 3篇冠状动脉
  • 2篇动脉疾病
  • 2篇心绞痛
  • 2篇心率
  • 2篇中层厚度
  • 2篇稳定性心绞痛
  • 2篇内膜
  • 2篇内膜-中层厚...
  • 2篇内皮
  • 2篇内皮功能
  • 2篇颈动脉
  • 2篇绞痛
  • 2篇高血压患者
  • 2篇冠状动脉疾病
  • 2篇冠状动脉介入

机构

  • 11篇株洲市一医院
  • 1篇中南大学

作者

  • 11篇陈卿
  • 4篇吴健
  • 4篇郭书红
  • 3篇罗晓波
  • 3篇伍建红
  • 3篇何毅
  • 2篇周小勇
  • 2篇杨金云
  • 1篇刘启明
  • 1篇李正初
  • 1篇谢秋平
  • 1篇马慧峰
  • 1篇查丽黄

传媒

  • 4篇医学临床研究
  • 2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中华临床医学...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年份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5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血压患者长期服用氨氯地平对动脉弹性和左心室肥大的影响被引量:10
2007年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长期服用氨氯地平对动脉弹性及左心室肥大的影响。方法观察76例坚持服用氨氯地平治疗36月高血压病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后用动脉弹性功能测定仪检测动脉弹性,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质量指数。结果治疗后小动脉弹性指数(3.80±2.09mL/Pa)较治疗前(2.60±0.77mL/Pa)显著增加(P<0.01);治疗后左心室质量指数(131.7±24.3g/m2)较治疗前(147.3±26.8g/m2)明显降低(P<0.01)。结论钙通道阻滞剂氨氯地平在平稳降压的同时,能恢复受损的动脉血管弹性,改善血管功能,减轻甚至逆转左心室肥大。
陈卿吴健伍建红罗晓波李正初
关键词:内科学氨氯地平高血压动脉弹性左心室肥大
植入药物洗脱支架患者应用不同负荷剂量氯吡格雷的安全性研究
2008年
【目的】观察不同负荷剂量氯吡格雷在药物洗脱支架(DES)植入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将315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按时间分为治疗组(153例)和对照组(162例)。PCI术前治疗组给予氯吡格雷600 mg顿服,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300 mg顿服。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24 h血小板(PLT)变化,术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24 h PLT结果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住院期间严重出血,一般出血及轻微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与300mg负荷剂量的氯吡格雷相比,600 mg负荷剂量的氯吡格雷不增加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
周小勇谢喜仁陈卿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过氧化氢酶的变化以及海捷亚的干预效果
2005年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过氧化氢酶(CAT)的变化以及海捷亚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随机分为海捷亚组30例(海捷亚每日1次,每次1片,无效者2周后改为2片)和对照组(非洛地平2.5mg,每日1次,无效者2周后改为5mg)30例,治疗4周,分别检测治疗前后患者平均动脉压和血清CAT的活力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平均动脉压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平均动脉压均较治疗前下降(P均<0.05),但海捷亚组治疗前后差值较对照组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中CAT活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中CAT的活力均较治疗前增加(P均<0.01),但海捷亚组血清CAT治疗前后差值较对照组高,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海捷亚除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外,还能够增加患者的CAT活力,清除过多的氧自由基,防止血管内皮细胞的脂质过氧化。
何毅陈卿杨金云
关键词:高血压海捷亚过氧化氢酶
血栓抽吸术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探讨血栓抽吸术+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8月至2010年10月株洲市一医院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52例,分成血栓抽吸术+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组与血栓抽吸术+标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组,比较两组间2 h内患者胸痛缓解率、ST段回落率、肌酸激酶及同工酶峰值、心肌梗死溶栓血流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是否支架植入及术后1个月内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两组术后靶血管心肌梗死溶栓血流、术后2 h ST段回落(ST段回落较ST基线>50%)、2 h内患者胸痛缓解率、心肌梗死溶栓血流分级、肌酸激酶及同工酶峰值、5~7天后左心室射血分数、术后1个月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栓抽吸术+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组支架植入构成比明显低于血栓抽吸术+标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组。结论血栓抽吸术是急性心肌梗死直接介入治疗的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手段,能有效改善心肌灌注。血栓抽吸术+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均较好,有一定临床参考价值。
陈卿谢喜仁郭书红周小勇查丽黄马慧峰
关键词:血栓抽吸术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
缬沙坦对高血压患者粥样硬化动脉形态及功能的影响
2007年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粥样硬化动脉形态及功能的影响。方法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8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按照IMT值将89例患者分为三组(A、B、C组),连续服用缬沙坦36个月后检测颈动脉IMT和未受干预状态下、肱动脉反应性充血时以及含服硝酸甘油后颈动脉内径,与治疗前进行比较。结果使用缬沙坦8周后血压能控制在140/90mmHg以下且保持平稳。治疗前A、B、C三组的颈动脉IMT值分别为(1.04±0.06)、(1.23±0.04)、(1.33±0.05)mm,治疗36个月后,三组的颈动脉IMT值分别为(0.95±0.03)、(1.08±0.10)、(1.19±0.19)mm,各组治疗前后比较,均P〈0.01.A组IMT值恢复达正常,B组IMT值接近正常。A、B、C三组治疗前肱动脉反应性充血时颈动脉内径的变化率分别为(6.9±2.3)%、(6.1±2.1)%、(5.9±1.2)%,治疗后分别为(24.7±7.0)%、(20.6±4.7)%、(14.3±3.8)%,各组治疗前后比较,均P〈0.01,A组疗效优于B组(P〈0.05)、C组(P〈0.01),B组疗效优于C组(P〈0.01),含服硝酸甘油后颈动脉内径在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结论缬沙坦在平稳降压的同时,能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改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延缓甚至逆转IMT的进展。
罗晓波伍建红陈卿
关键词:高血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内皮功能
75岁以上老年患者冠脉介入诊疗后造影剂肾病危险因素分析
2012年
[目的]分析75岁以上老年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造影剂肾病(CIN)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在本院行PCI治疗患者212例,年龄>75岁患者92例(老年组),年龄<75岁者120例(对照组),于PCI治疗前后检测肾功能指标,以肌酐清除率对肾功能损害程度进行分级,并分析危险因素.[结果]212例中有13例(6.13%)患者PCI治疗后发生CIN.老年组CIN发生率为8.69%(8/9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17%(5/120),老年患者易患CIN的危险因素共在6个方面有统计学意义:212例中:肌酐清除率<60 mL/min、急诊PCI、造影剂用量>150 mL、糖尿病、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其RR值(95%的可信区间)分别为7.6(6.1~9.8)(P=0.003),5.3(3.7~7.9)(P=0.026),4.8(3.2~6.9)(P=0.028),4.3(3.0~6.6)(P=0.034),3.9(2.9~6.5)(P=0.036) 和2.4(1.4~3.2)(P=0.042).[结论]老年患者行PCI发生CIN风险较高.肾功能不全、急诊PCI、造影剂用量>150 mL、糖尿病、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等6个因素均与老年患者易患CIN有关,其中肾功能不全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吴健何毅郭书红陈卿
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QTd及HRV的变化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前后QT离散度(QTd)和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特点与趋势,探讨PCI术对QTd和HRV的影响,从而估计PCI对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入院的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适合PCI的患者80例,其中单支病变组42例、双支病变组24例及三支病变组14例 ,在术前d3、术后d10、术后1个月分别测QTd、HRV.[结果]PCI术前[d3(58.59±12.69 ms)]和术后[d10(45.64±10.45)、1个月(43.31±9.86)ms]的QT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术后d10和术后1个月的QTd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PCI术前d3 HRV 与术后d10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与术后1个月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单支病变组术后QTd和HRV改善程度[(22.09±2.01) 、 (36.69±5.61) ms]高于双支病变组[(18.37±2.25) 、(31.14±4.62)ms](P<0.05),双支病变组QTd和HRV改善程度高于三支病变组[(15.16±2.05) 、(26.10±3.36)ms](P<0.05).[结论]成功的PCI使缺血的心肌重新获得充足的血供,QTd改善迅速而显著,HRV在术后1月改善显著 ;且PCI术对冠心病患者QTd和HRV的影响与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数目密切相关.
谢秋平郭书红陈卿谢喜仁
关键词:心率心电描记术
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观察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2月~2010年2月,将我院收治的112例UA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6例,观察用药前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心脏缺血事件发生频率。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组用药后血TC、TG明显下降,心脏缺血事件发生率也明显降低。结论:对UA患者在抗缺血、抗栓经典治疗的基础上,早期给予阿托伐他汀,可明显降低血TC、TG,降低心脏缺血事件的发生频率,从而可更好地稳定病情和缓解临床症状。
陈卿
关键词:心绞痛阿托伐他汀疗效
长期服用缬沙坦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影响
2007年
目的探讨缬沙坦对高血压患者粥样硬化动脉形态及功能的影响。方法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83例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按照IMT大小将83例患者分为3组,连续服用缬沙坦36个月后检测颈动脉IMT和未受干预状态下、肱动脉反应性充血时以及含服硝酸甘油后颈动脉内径,与治疗前进行比较。结果使用缬沙坦8周后血压能控制在140/90mmHg以下且保持平稳。治疗前A、B、C三组的颈动脉IMT值分别为(1.04±0.07)mm、(1.23±0.05)mm、(1.33±0.03)mm,治疗36个月后,三组的颈动脉IMT分别为(0.95±0.04)mm、(1.08±0.11)mm、(1.19±0.21)mm,各组治疗前后比较,P均〈0.01,A组IMT恢复达正常,B组IMT值接近正常。A、B、C三组治疗前肱动脉反应性充血时颈动脉内径的变化率分别为(6.87±2.23)%、(6.13±2.11)%、(5.88±1.26)%,治疗后分别为(24.71±7.02)%、(20,57±4.72)%、(14.32±3.81)%,各组治疗前后比较,P均〈0.01,A组疗效优于B组(P〈0.05)、C组(P〈0.01),B组疗效优于C组(P〈0.01),含服硝酸甘油后颈动脉内径在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结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桔抗剂缬沙坦在平稳降压的同时,能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改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延缓甚至逆转IMT的进展。
陈卿伍建红罗晓波
关键词:高血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内皮功能
稳心颗粒及倍他乐克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心率震荡的影响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分析稳心颗粒对不稳定心绞痛(uAP)患者心率震荡(HRT)的影响。【方法】89例患者分为三组:对照A组32例均采用标准扩血管抗凝抗血小板等治疗;治疗B组30例在A组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口服1个月;治疗C组27例在A组基础上加用倍他乐克口服1个月。采用动态心电图(DCG)比较三组治疗前后室性心律失常及HRT,分别计算震荡初始(T0)及震荡斜率(TS)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三组室性心律失常均明显减少,T0负值及TS均明显增大(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差异更显著(P〈0.01),但治疗B组与治疗C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稳心颗粒及倍他乐克均可明显改善UAP患者HRT现象,从而改善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状态和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倍他乐克效果优于稳心颗粒。
吴健郭书红陈卿
关键词:心绞痛心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