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卫华

作品数:311 被引量:751H指数:13
供职机构:西南交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6篇期刊文章
  • 112篇专利
  • 10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02篇交通运输工程
  • 154篇机械工程
  • 6篇自动化与计算...
  • 5篇建筑科学
  • 5篇文化科学
  • 4篇医药卫生
  • 3篇电气工程
  • 3篇理学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主题

  • 113篇磁浮
  • 75篇列车
  • 69篇机车
  • 55篇中低速
  • 52篇悬浮架
  • 52篇磁浮列车
  • 50篇磁浮车
  • 42篇动力学
  • 42篇转向架
  • 40篇车辆
  • 40篇磁浮车辆
  • 34篇低速磁浮
  • 33篇中低速磁浮
  • 28篇轮轨
  • 27篇电机
  • 27篇动力学性能
  • 26篇低速
  • 26篇直线电机
  • 25篇仿真
  • 24篇轮对

机构

  • 309篇西南交通大学
  • 18篇西南民族大学
  • 10篇中车大连机车...
  • 9篇中车青岛四方...
  • 7篇郑州铁路职业...
  • 7篇常州西南交通...
  • 6篇中国铁道科学...
  • 6篇常州西南交大...
  • 5篇大连机车车辆...
  • 5篇中车长春轨道...
  • 4篇中车株洲电力...
  • 3篇长沙理工大学
  • 3篇石家庄铁道大...
  • 3篇中国南车集团...
  • 3篇湖南磁浮技术...
  • 3篇山东和顺电气...
  • 3篇中铁磁浮交通...
  • 2篇西南石油大学
  • 2篇中铁第四勘察...
  • 2篇中国北车集团...

作者

  • 309篇马卫华
  • 218篇罗世辉
  • 27篇刘韦
  • 25篇史炎
  • 22篇王晨
  • 20篇许自强
  • 18篇宋荣荣
  • 15篇张敏
  • 15篇邹瑞明
  • 13篇梁鑫
  • 13篇王自力
  • 10篇张敏
  • 9篇李晓龙
  • 8篇何灼馀
  • 7篇曲天威
  • 7篇毕鑫
  • 6篇方翁武
  • 6篇雷成
  • 5篇李春胜
  • 5篇吴庆

传媒

  • 21篇机车电传动
  • 19篇铁道机车车辆
  • 15篇交通运输工程...
  • 13篇铁道学报
  • 12篇内燃机车
  • 11篇电力机车与城...
  • 10篇振动与冲击
  • 10篇西南交通大学...
  • 9篇机械
  • 9篇机械设计与制...
  • 7篇机械工程学报
  • 5篇噪声与振动控...
  • 5篇铁道科学与工...
  • 5篇重庆理工大学...
  • 5篇中国铁道学会...
  • 4篇振动.测试与...
  • 4篇中国铁道科学
  • 3篇重庆工学院学...
  • 3篇铁道机车与动...
  • 2篇铁道建筑

年份

  • 1篇2024
  • 25篇2023
  • 24篇2022
  • 21篇2021
  • 24篇2020
  • 21篇2019
  • 22篇2018
  • 17篇2017
  • 15篇2016
  • 11篇2015
  • 20篇2014
  • 35篇2013
  • 23篇2012
  • 9篇2011
  • 5篇2010
  • 11篇2009
  • 1篇2008
  • 8篇2007
  • 2篇2006
  • 12篇2005
3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转向架迫导向机构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转向架迫导向机构,属于机车车辆结构设计技术领域,它能有效地解决车辆使用迫导向架时受到轴间距限制问题。包括车体和构架,连接前横梁与车体的前导向杆,连接后横梁与车体的后导向杆;左前拉杆一端铰接在左前轴箱上、另...
史炎马卫华
缓和曲线长度对车辆曲线通过性能的影响被引量:9
2007年
通过动力学仿真分析发现,在现有的条件下仅仅通过适当延长缓和曲线的长度,可以提高机车的曲线通过速度,为准高速线路缓和曲线长度设置提供了参考,并提出了新的缓和曲线划分标准,给出合理的缓和曲线长度表。
宋晓文马卫华罗世辉
关键词:铁路车辆脱轨轮重减载率
线圈串接方式对悬浮控制性能的影响仿真被引量:3
2019年
中低速磁浮列车每个悬浮模块包含四个电磁铁线圈,一般采用两端线圈串联的方式分别与一个控制器构成悬浮控制回路,称为一、二位连接方式(C12)。为提高磁浮车辆的悬浮性能,改善运行过程中的触轨和悬浮失效等问题,目前大部分研究从优化悬浮控制系统入手。从外部连接出发寻找较优的串接方式,提出一种新型的一、三位连接方式(C13),通过动力学和电磁仿真将两种连接方式进行详细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通过相同轨道垂向激励时,一、三位连接方式悬浮架与轨道的最小距离更大,即离轨道更远;用于调整的控制器平均电流更低。所以从安全性和线圈发热考虑,一、三位连接方式优于一、二位。提出一种新型的线圈连接方式,证明了其优越性,可为工程应用提供选择依据。
张敏马卫华李铁罗世辉
关键词:中低速磁浮电磁铁气隙磁密
抗蛇行减振器安装刚度对弹性构架车辆动力学性能影响被引量:16
2012年
基于减振器简化等效模型分析了某动车组车辆系统动力学性能随抗蛇行减振器安装刚度不同的变化情况,并且比较了考虑构架结构弹性振动对这种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抗蛇行减振器安装刚度对车辆系统动力学性能具有一定影响,尤其是当车辆运行速度达到250 km/h时影响较大;此外,构架的弹性振动也影响着抗蛇行减振器安装刚度的选择。
杨亮亮罗世辉傅茂海马卫华刘韦
关键词:抗蛇行减振器动力学动车组
基于Halbach阵列的永磁电动悬浮仿真与性能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为了研究永磁电动悬浮中各参数对系统悬浮性能的影响,针对直线型Halbach永磁体阵列,基于电磁场理论分析,结合瞬态电磁场有限元模型,明确永磁体外部磁场的分布规律,之后分析了永磁电动悬浮系统的电磁特性与系统各参数的关系,最终提出了一种较优的永磁体结构方案。研究表明,永磁体阵列下部磁场呈近似正弦分布,电动悬浮系统低速时以磁阻力为主,高速时以悬浮力为主。轨道感应板厚度的选取是影响浮阻比的关键,当永磁体长宽高之比为1:1.2:0.8时,系统浮重比最大,浮阻比与永磁体长度近线性相关,因此,合理选择相关参数可有效提高系统悬浮性能。
袁成韩亚鹏马卫华王波罗世辉
关键词:HALBACH阵列
高速列车传动系统动态特性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以国内现有高速车型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驱动系统齿轮传动刚度时变特性,实际列车牵引特性和基本阻力特性,通过建立高速列车三维动车动力学模型开展高速列车传动系统与车辆动力学相互作用的研究。齿轮啮合刚度时变特性使得齿轮传动内部产生激励,在刚度激励和啮入冲击激励作用下轮对垂向振动响应较大,但不影响轮对其它运动形态;由于轮轨接触的负斜率特性,仿真分析了轮对出现失稳振动后传动系统的响应,发现相对轮对旋转振动而言轮对纵向振动对列车驱动系统的影响更大,但这两种振动形态往往通过轮轨切向力耦合在一起。
宗凌潇李晓龙马卫华刘韦
关键词:高速列车传动系统啮合刚度动力学
高原机车悬挂方案对车辆振动特性的影响被引量:7
2018年
针对青藏铁路冻土带路基下沉问题,为了实现高原机车转向架低动力作用,基于车辆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建立了两种不同悬挂方案的高原机车动力学模型,研究了不同一、二系悬挂刚度比μ对车体、构架以及轮轨垂向振动的影响。发现一、二系悬挂刚度比在0.5~3范围内变化时,轮轨垂向力和构架垂向振动加速度增大了11.24%和12.2%,车体平稳性指标和垂向加速度分别减小了11.3%和15%,并分析了高原线路上两种悬挂方案机车动力学特性。计算结果表明,选择刚度较大的二系悬挂,虽然一定程度上恶化车体平稳性指标,但较小的一系刚度在中低速范围内,能够降低由轨道不平顺引起轮轨垂向冲击,显著抑制了对轨下部分损伤较大的低频振动,减小运行过程中机车对轨下部分的损害。
王晨罗世辉樊慧杜重远马卫华许自强
关键词:青藏铁路机车车辆动力学性能
轻型磁浮车辆小半径曲线通过性能研究
2023年
为了分析轻型磁浮车辆在景区应用的可行性,开展了车辆的小半径曲线通过性能研究。首先,进行车辆曲线通过几何分析,计算悬浮架实现解耦以及车体之间不发生运动干涉的条件;然后,采用SIMPACK与SIMULINK联合仿真建立车辆的机电耦合动力学模型,分析轻型磁浮车辆在50 m半径曲线上的动态响应;最后,评估其曲线通过性能。结果表明:车辆通过50 m半径曲线时,悬浮架实现解耦的条件是防侧滚梁绕其端部旋转约3.7°;车体之间间隙最小值约230 mm,故车体之间不会发生运动干涉;车辆具有较好的小半径曲线通过能力,影响车辆最小通过速度的因素是悬浮架与轨道之间的横向间隙,影响其最大通过速度的因素是旅客的乘坐舒适性。因此,为兼顾车辆的运行安全性与旅客的乘坐舒适性,建议车辆的最佳曲线通过速度为20~25 km/h。
刘婉罗世辉马卫华胡俊雄
关键词:中低速磁浮运动解耦联合仿真
一种凸轮轴转速液压衰减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凸轮轴转速液压衰减器,属于轮式车辆制动技术领域。包括凸轮轴和凸轮,凸轮轴的一端与原动机输出轴通过联轴器连接,凸轮轴中部设有相位角相差180度的第一凸轮和第二凸轮;凸轮的轮缘活塞的下端面接触,第一活塞、...
史炎史天成马卫华
文献传递
提速机车车轮踏面剥离问题研究被引量:16
2005年
在研究提速机车垂向异常振动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轮对相对于转向架在纵向存在着剧烈的高频共振现象;同时发现轮对的纵向振动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不管它有没有发展成共振。由此联想到通过消除轮对的纵向共振现象来改善轮轨动态作用力,进而实现从本质上解决机车车轮的踏面剥离问题,提高踏面的使用寿命。
马卫华罗世辉王自力
关键词:机车轮对纵向振动踏面剥离
共3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