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骆孟

作品数:14 被引量:67H指数:5
供职机构: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4篇动脉瘤
  • 3篇动脉
  • 3篇骨折
  • 3篇X线
  • 3篇X线计算
  • 3篇X线计算机
  • 3篇成像
  • 2篇多层螺旋CT
  • 2篇早期脑梗死
  • 2篇三维重建
  • 2篇三维重建技术
  • 2篇四维CT
  • 2篇体层摄影
  • 2篇颅内
  • 2篇颅内动脉
  • 2篇颅内动脉瘤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2篇加权成像
  • 2篇交通动脉瘤

机构

  • 14篇连云港市第一...
  • 3篇连云港市中医...
  • 1篇苏州大学

作者

  • 14篇骆孟
  • 6篇顾艳
  • 3篇徐伦
  • 3篇王宗盛
  • 3篇张波
  • 3篇张洪伟
  • 3篇刘希光
  • 3篇张天成
  • 3篇苗重昌
  • 2篇刘永保
  • 2篇张永刚
  • 1篇徐春玲
  • 1篇李蕾
  • 1篇张旭伟
  • 1篇袁刚
  • 1篇许新堂
  • 1篇周莹
  • 1篇胡春洪
  • 1篇朱秀芳

传媒

  • 5篇淮海医药
  • 2篇医学理论与实...
  • 2篇中华放射学杂...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医学信息
  • 1篇江苏省第十一...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4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8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早期脑梗死的临床应用研究
骆孟顾艳张波张天成王宗盛
四维CT血管成像对颅内小动脉瘤破裂风险因素的分析研究被引量:16
2019年
目的采用心电监控四维CT血管成像(4D-CTA)分析颅内小动脉瘤破裂的风险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间在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行心电监控4D-CTA检查的、<5 mm的共118例患者。根据动脉瘤有无破裂,分为破裂组(72例)和未破裂组(46例)。将所有患者扫描后的原始数据进行重建,得出一个心动周期内的时间间隔均为5%的20组数据包,经工作站三维软件处理后,得到20组图像及动态图。将同一部位连续3幅及以上图像发现小泡状或小尖状凸起,判定该凸起为搏动点。并将两组动脉瘤的形态特征和临床特征先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将有意义的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并用ROC曲线计算最佳诊断界值。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破裂组和未破裂组患者性别、吸烟史、生长在血管分叉点、出现搏动点、瘤颈比(AR)、瘤高与载瘤动脉管径之比(SR)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高血压、2型糖尿病、家族史、多发动脉瘤史、饮酒史、部位、大小、瘤颈、瘤高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出现搏动点(优势比=8.843,95%可信区间:2.800~27.925)和较大的SR值(优势比=4.484,95%可信区间:1.094~18.385)对动脉瘤的破裂风险有独立预测价值;当SR值>1.65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832,诊断小动脉瘤破裂风险的敏感度为76%,特异度为70%。结论出现搏动点和SR值>1.65是颅内<5 mm的动脉瘤破裂的独立预测指标。
顾艳张永刚骆孟张洪伟刘希光苗重昌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多层螺旋CT后重建技术在诊断小肠肠梗阻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后重建技术在诊断小肠不全性肠梗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64例经手术治疗及随访观察明确诊断为肠梗阻的患者。观察肠系膜血管聚集、拉伸、牵拉、扭曲,小肠狭窄及扩张程度,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MPR显示:肠道肿块18例,肠道浸润性狭窄6例,肠道炎性狭窄23例,肠套叠9例,漩涡征11例。显示肠系膜上动脉钙化斑块9例,非钙化斑块6例。肠壁增厚35例,肠壁呈环形强化20例,肠壁内点状积气5例,肠系膜水肿8例,肠系膜静脉内积气1例,肠壁无强化5例。腹腔积液13例。(2)CTA显示:肠系膜上动脉旋转11例,肠系膜上动脉移位45例,肠系膜血管聚集15例,肠系膜血管分散18例,肠系膜上动脉闭塞14例。结论:利用128层螺旋CT扫描,联合血管容积再现(VR)及多平面重建(MPR)后重建技术,可以早期确定梗阻的具体部位、梗阻的原因;客观地分析判断病变肠管缺血程度。
骆孟张永刚苗重昌徐春玲许新堂
关键词:多层螺旋CT肠梗阻X线计算机
多层螺旋CT三维和多层面重建在鼻及上颌骨复合骨折中的诊断价值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SSD)和多层面重建技术(MPR)在鼻及上颌骨复合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鼻及上颌骨复合骨折的SSD及MPR技术重建图象进行分析。结果多层螺旋CT三维加多层面重建图象显示骨折线清晰,与临近骨的关系显示明确。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SSD)和多层面重建技术(MPR)结合使用对鼻及上颌骨复合骨折的部位、类型、程度和范围都具有很好的显示效果。
骆孟
关键词: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多层面重建鼻骨骨折上颌骨骨折
提高床边摄片质量的体会
2008年
骆孟
关键词:床边摄片摄片体位
磁敏感加权成像在早期脑梗死临床应用中的效果评价
2016年
目的:评价3.0T场强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早期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应用中的效果。方法:收集近1年因早期缺血性脑梗死(3 d以内)入院进行MRI检查的26例患者,行T1WI,T2WI,DWI,MRA平扫及SWI扫描。计算病灶与正常对照区的校正相位值(CP),评估SWI与其他序列在显示血管性病变细节的优越性。结果:26例患者中梗死面积在100 mm2以下7例,大于100 mm219例。病变区的矫正相位均值较对侧镜像区升高,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6例脑梗死患者中有17例合并有微出血,其中发现梗死灶内微出血有7例,梗死灶外陈旧性微出血有10例。而常规T1WI,T2WI及DWI序列检出脑梗死灶内出血仅4例,SWI对梗死后微出血及陈旧性微出血的显示明显高于常规序列(15.4%)。结论:SWI在早期脑梗死病变区的矫正相位均值要高于对侧镜像区校正相位均值(P<0.05);SWI较MRI常规序列及CT检查能够更敏感的显示梗死后微出血灶及脑内陈旧性微出血灶,且SWI minp图像上可观察到血管内血栓形成,对于临床溶栓治疗和强烈抗凝药物的使用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骆孟顾艳张波张天成王宗盛
关键词:脑梗死急性缺血性磁敏感加权成像影像诊断
腰椎间盘CT扫描定位方法的改进
骆孟
心电监控四维CT血管成像检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搏动点及其意义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通过心电监控4D-CTA观察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搏动和随访复查情况,评价搏动点的临床意义。方法2014年5月至2016年9月共纳入48例患者62个未破裂动脉瘤进行4D-CTA检查,将扫描结束后的原始数据进行重建,得出一个心动周期内时间间隔均为5%的20组数据包,经工作站三维软件处理后,得到20幅图像及动态图。将同一部位连续3幅及以上图像发现小泡状或小尖状凸起,判定该凸起为搏动点。根据有无搏动点出现分为有搏动点组和无搏动点组,每例患者在3个月以后进行3D-CTA或4D-CTA复查。动脉瘤直径、瘤颈比在有搏动点组和无搏动点组之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瘤颈和随访时间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高血压史、2型糖尿病史、吸烟史等指标在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同时采用ROC曲线分析瘤颈比对动脉瘤搏动点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结果62个未破裂动脉瘤中,28个动脉瘤有搏动点,瘤颈比在有、无搏动点组间分别为1.5±0.3和1.1±0.3,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74,P〈0.01),并且当瘤颈比〉1.2时,诊断搏动点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0%和70.6%。经过随访复查,28个有搏动点的动脉瘤中,11个可见动脉瘤形状的改变;34个未见搏动点的动脉瘤中,5个可见瘤体形状的改变,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9,P=0.03),有搏动点的未破裂动脉瘤更容易发现动脉瘤形状的改变,OR值为3.753。结论瘤颈比大的未破裂动脉瘤容易在心电监控4D-CTA中发现搏动点,而有搏动点的动脉瘤更容易在随访中发生形态改变;心电监控4D-CTA对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破裂预测方面有重要意义。
顾艳胡春洪徐伦骆孟刘希光张洪伟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动脉瘤X线计算机
DR急诊单髋摄片检查的体会
2011年
急诊外伤的患者,如果怀疑有单髋骨折或脱位而到影像科拍片时,常常是健侧在下,伤侧在上,蜷缩侧卧于担架床上,患者常述疼痛不能随意搬动,在此情况下如果强行搬动患者,则有造成伤处二次伤害的可能,所以要尽量在不搬动患者的情况下,摄取患者符合诊断要求的髋关节DR平片。笔者临床急诊单髋摄片检查26例患者,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骆孟
关键词:数字X线摄影骨折
女性前交通动脉瘤破裂风险因素分析
2020年
目的分析女性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相关危险因素,旨在为该病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20年6月连续来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女性前交通动脉瘤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动脉瘤是否破裂分为破裂组82例,未破裂组24例。收集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指数(BMI)、高血压史、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史并比较,通过西门子后处理工作站测出动脉瘤的高度、瘤颈宽度,并计算瘤颈比(AR)值。Logistic回归分析女性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相关危险因素,并用ROC曲线计算最佳诊断阈值。结果两组年龄、BMI、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高血压病史、动脉瘤的高度、瘤颈宽度、AR值、形态是否规则比较(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动脉瘤形态和AR值是女性前交通动脉瘤破裂风险的危险因素(P<0.05),当AR值>1.6时,诊断动脉瘤破裂风险的敏感度为86.40%,特异度为80.60%。结论瘤体形态不规则和AR值>1.6时女性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其瘤体更容易发生破裂。
徐伦张旭伟骆孟刘永保
关键词:动脉瘤AR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