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魏修华

作品数:10 被引量:102H指数:8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国家908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7篇南黄海
  • 4篇影响因素
  • 4篇夏季
  • 3篇溶解氧
  • 3篇南黄海西部
  • 2篇化学要素
  • 1篇低氧
  • 1篇低氧区
  • 1篇盐度
  • 1篇液体化工码头
  • 1篇营养盐
  • 1篇有机碳
  • 1篇跃层
  • 1篇运移规律
  • 1篇溶解态
  • 1篇溶解氧(DO...
  • 1篇生产安全
  • 1篇生态
  • 1篇秋季
  • 1篇重金

机构

  • 10篇国家海洋局第...
  • 5篇国家海洋局海...
  • 3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青岛海洋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

作者

  • 10篇魏修华
  • 8篇战闰
  • 6篇韦钦胜
  • 6篇臧家业
  • 4篇刘璐
  • 2篇王宗灵
  • 2篇谢琳萍
  • 1篇宋树林
  • 1篇尹相淳
  • 1篇周明
  • 1篇王保栋
  • 1篇李艳
  • 1篇李劳钰
  • 1篇石晓勇
  • 1篇李永祺
  • 1篇王宗兴
  • 1篇王守强

传媒

  • 5篇海洋科学进展
  • 1篇黄渤海海洋
  • 1篇海洋学报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海岸工程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年份

  • 1篇2011
  • 5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3
  • 1篇199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青岛液体化工码头苯罐泄漏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被引量:5
2003年
预测和评价了青岛港液体化工码头苯贮罐苯泄漏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苯罐一旦发生泄苯事故,会对大气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最不利天气条件下,泄漏挥发量为3375 kg,会导致22人死亡;泄漏挥发量为1237 kg,会导致4人死亡;如果同样的泄苯挥发量,发生在微风条件下,则分别有4人死亡和无人死亡;若发生33 kg泄漏挥发量,无论在何种天气条件下,都不会导致人员伤亡。
尹相淳战闰宋树林魏修华
关键词:液体化工码头贮罐大气环境港口生产安全
黄渤海海域污染状况及对生态的影响被引量:9
1993年
本文评述了黄渤海海域污染状况和年变化趋势,以及对生态的影响。
魏修华童钧安李永祺
关键词:污染状况生态
秋季南黄海西部营养盐的分布及其与环流场的关系被引量:12
2011年
重点分析和研究了秋季南黄海西部营养盐的分布状况和水文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营养盐分布及其运移规律与该海域环流场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江冲淡水、苏北沿岸水以及鲁北沿岸水所引起的物质输入是导致南黄海西部近岸海域三个营养盐含量高值区形成的主要因素;由于跃层阻隔以及底层有机物的氧化分解,调查海域中部底层水体也存在较大面积的营养盐含量高值区,其范围与底层的外海高盐冷水域及DO和pH低值区面积相仿;底层营养盐的分布特征印证了南黄海西部沿岸流是一支沿冷水团锋面南下的锋区强流,该流动对营养盐向东南的输运趋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这一输运态势也进一步指示了黄海水与东海水的混合与交换过程。通过对营养盐三种典型的断面分布类型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阐明了长江冲淡水、黄海西部沿岸流、黄海冷水团残留水和黄海暖流对营养盐垂向分布及其输运的影响过程,并揭示了南黄海西部海域由南向北逐渐减弱的垂向混合规律。
韦钦胜臧家业魏修华刘璐
关键词:南黄海营养盐环流场运移规律
夏季南黄海海水化学要素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被引量:21
2010年
基于2006年7月对南黄海调查所得资料,对南黄海海水化学要素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调查海域底层122°E^123°E,33°N以南范围内存在明显的DO亏损现象,证实了长江口外低氧区向南黄海的扩展态势。(2)南黄海西南部上层水体中的营养盐主要来源于长江冲淡水及苏北沿岸流的输运,且营养盐与盐度之间呈较好的负相关,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同时发现表层无机氮盈余状况的分布与该海域环流的扩展途径密切相关;南黄海西南部底层东北向的高营养盐水舌是长江冲淡水、台湾暖流前缘水以及底层有机物分解释放营养盐综合作用的结果;南黄海冷水域因有机物分解而积聚了大量营养盐。(3)根据南黄海冷水域海水化学要素的断面分布,指出自DO最大值层开始产生至观测之时该层之下、真光层以内光合作用产氧在温跃层下界的积累和保存在氧最大值形成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韦钦胜刘璐战闰魏修华臧家业
关键词:南黄海化学要素
2007年春季南黄海溶解氧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被引量:7
2010年
基于2007年4月对南黄海调查所得的溶解氧(DO)资料,重点分析了DO的分布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DO与温、盐度水文要素分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007年春季南黄海D0的质量浓度范围为7.33~11.41mg/L,平均值为9.24mg/L;上层水体(0~30m)中,西南部海域DO质量浓度较低,而在黄海暖流影响的中北部海域,受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DO的质量浓度却保持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底层D0质量浓度呈近岸高、远海低的分布趋势,并在黄海暖流影响的中北部海域,由于有机物的耗氧分解。存在1个DO低值区;从DO的垂直分布来看,5m和10m层的DO质量浓度均值最高,这一现象可被认为是增温季节DO垂直分布最大值形成的初始阶段,此外,DO断面分布还存在4种典型的类型。水温、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以及有机物在底层的分解是影响DO质量浓度的主要因素,而DO分布趋势则主要受控于南黄海环流结构。
韦钦胜魏修华谢琳萍臧家业战闰
关键词:南黄海溶解氧影响因素
夏季南黄海总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5
2008年
依据2006年7-8月对南黄海调查得到的总有机碳(TOC)数据,探讨了南黄海TOC的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2006年夏季南黄海TOC质量浓度范围为0.91~2.53 mg/L,平均值为1.66 mg/L。北部近岸TOC质量浓度较高,呈现由近岸向外海递减的变化趋势;而南部近岸TOC值则较低,且分布趋势也与北部相反。在垂直方向上,表层TOC值最高,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降低。TOC的分布趋势主要受控于水文结构,但在某些海流影响较小、生物量较大的海域,生物生产对TOC的含量也有一定的贡献。
谢琳萍魏修华王宗灵战闰石晓勇王保栋
关键词:南黄海总有机碳影响因素
夏季南黄海西部溶解氧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8
2010年
基于2006年夏季对南黄海调查所得的溶解氧(DO)资料,重点分析了DO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6年夏季南黄海DO的浓度范围为1.36~10.36 mg/L,平均值为7.21 mg/L;DO的水平分布趋势主要受控于环流结构,水体层化和生物化学作用明显影响着夏季南黄海西南部海域和冷水团范围内的DO含量,同时温度也是影响石岛外海、苏北近岸和海州湾东南部-苏北浅滩外侧DO含量的主要因素;从DO的垂直分布来看,30 m层的DO浓度最高,这是DO垂直分布最大值现象的具体表现,而且DO断面分布存在四种典型的类型。总体来看,南黄海西南部底层DO低值现象和受黄海冷水团影响的外海层化区存在的DO垂直分布最大值现象是调查海域DO分布的两个最显著的特征。
韦钦胜魏修华战闰刘璐臧家业
关键词:南黄海溶解氧影响因素
夏季长江口东北部海域DO的分布及低氧特征被引量:13
2010年
基于2006年7月18—23日对长江口东北部海域的大面调查资料,重点分析了该海域DO的分布特征,初步探讨了DO与温度、盐度、叶绿素和营养盐等各要素分布之间的关系。研究显示,2006年7月长江口东北部海域DO的质量浓度范围为1.36~8.81 mg/L,平均值为6.25 mg/L;调查海域(122°-123°E,32°~33°N)底层存在较为严重的DO亏损现象,表明长江口外DO低值区7月份在长江口东北部海域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扩展;夏季台湾暖流北上引起的海水层化作用、表层生物繁殖引起的大量有机碎屑的沉降和氧化分解,可能是致使调查海域底层出现一定面积的DO低值区和DO亏损现象的2个主要原因。
韦钦胜战闰魏修华臧家业王守强王宗兴
关键词:长江口溶解氧(DO)低氧区
南黄海西部冬季表层水中的溶解态重金属分布特征分析被引量:13
2009年
分析了2007年1月的南黄海西部调查得到的表层海水中的溶解态重金属数据资料,研究了海水中溶解态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各溶解态重金属的空间分布大致呈现近岸海区向远岸逐渐减少的趋势;但调查海域远岸水体南部(34°N以南)溶解态重金属质量浓度整体上比中部和北部海域的略高;而近岸分布无明显规律。重金属Cu,Pb,Zn和Cd之间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苏北站位Cu和As与盐度以及与悬浮物含量间呈相反的显著相关性。说明重金属分布除受到来自近岸污染的影响,还可能受到海水水动力学及黄海暖温高盐水舌的影响;苏北海域As的分布可能受到该海域特定的氧化还原水环境影响。
李劳钰王宗灵魏修华战闰刘璐李艳
关键词:重金属南黄海盐度
冬季南黄海海水化学要素的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被引量:11
2010年
通过分析2007年1月12日—2月4日南黄海调查所得资料,对海水化学要素的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大部分海域,表、底层海水化学要素分布基本呈现上下均匀状态,这是冬季强烈的垂直混合作用的结果,同时黄海西部沿岸流、台湾暖流前缘水、东海北部的气旋式涡旋和黄海暖流也对各要素的分布发挥着重要的影响。2)调查海域中北部122°30′~124°00′E,34°42′~36°42′N范围内,底层黄海暖流的增温增盐效应较强,且水体垂直混合作用并未到达海底,近底层有跃层存在,使底层水既保留了夏季黄海冷水团水的特性,同时又由于黄海暖流的入侵而具有暖水的性质,跃层和夏季冷水团残留水为溶解氧(DO)和pH低值区的产生以及营养盐高值区的出现提供了良好的水文条件或动力因素。生物化学作用则是形成上述现象的内在原因,而且该跃层也阻碍了各生源要素的垂向输运,使底层水与底层以上水体具有明显不同的生化性质。3)冬季南黄海各化学要素除具有垂直均匀分布的特点外,在中北部各断面东侧还存在层化现象或锋面结构,表现为上层的垂直均匀分布和下层的梯度分布,这也是该海域近底层水体层化以及黄海暖流较强的增温增盐效应所致。
韦钦胜周明魏修华臧家业战闰
关键词:南黄海化学要素黄海暖流跃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