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健英
- 作品数:57 被引量:163H指数:7
- 供职机构: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黑龙江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 如何正确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引量:1
- 2017年
- 伴随着中国的和平发展,中国故事、中国方案正越来越多地吸引全世界关注的目光,中华文化正越来越多地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在国内,'国学热''儒学热'热度不减,传统文化地位日显,声望日重。同时,在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也出现了一种令人担忧的认识倾向。一些论者在处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关系时,搁置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则,甚至在理论阐释中夹带文化复古主义。
- 关健英
-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
- 冯道现象与五代之乱的道德伤痛被引量:2
- 2011年
- 历事数君的冯道是五代道德场景中标志性的人物之一,成为后人解读五代时期的道德符号。人们赋予冯道现象以种种道德象征意义,对其"无廉耻"、"奸臣之尤"的负面道德评价是历史上的主流声音。五代之乱造就了历史上的冯道现象,演绎出了中国历史上最赤裸的一幕纲常倾覆、道德沦丧、风俗隳坏、士人无行的乱世道德场景,折射出了五代时期的道德伤痛:人伦关系全面倾覆,道德调控几近崩溃,社会成员道德底线失守,社会道德评价几近失语。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冯道现象以及对史家对冯道现象的评价进行"再评价"的时候,仍然会产生道德评价中的纠结和困惑,仍然会引发一些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层思考。
- 关健英
- 关键词:冯道道德评价
-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伦理认同研究论纲被引量:7
- 2022年
- 民族是理解历史的一把密钥,关乎“我”和“我们”的身份认定、文化认同以及意义确认。“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史反映了历史上一直存在的连续而稳定的“中国”“中华”认同传统。中国各民族融合成为多元一体的历史是世界民族史上独特的“中国现象”。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实体共同体,也是伦理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伦理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中的精神密码,整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天下一家的同根意识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凝聚的精神内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坚持中国立场和中国话语,传承并创新性地发展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历史过程中作为精神密码的中华伦理认同。
- 关健英
- 关键词:夷夏之辨和而不同
- 汉代“大一统”背景下董仲舒的政治伦理建构
- 2024年
- “大一统”是中华文明的悠久传统。董仲舒回应汉代一统的政治诉求,深探《春秋》奥蕴,构建了儒家德治立场、公羊学方法、以大一统为核心的政治伦理体系。他论证大一统合法性源自天道,为“大一统”建立起天经地义的哲学依据。董仲舒认为道德为政治之本,大一统系于天子之正。他主张限制权贵阶层与民争利,为大一统扫除隐患。他突破公羊学夷夏观,认为爱及四夷是大一统应有之义。董仲舒的政治伦理是基于对原始儒学继承与创新而构建的汉代新儒家伦理体系。经过董仲舒的创造性阐发,西汉的春秋公羊学发展为春秋董氏学,成为具有汉代思想特质的政治哲学,成为汉代权力一统、疆域一统、思想一统和汉代民族融合的伦理内核,对中国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 关健英黄影
- 关键词:大一统政治伦理公羊学夷夏观
- 中国古代政治诚信资源及其限度被引量:4
- 2004年
- 关健英
- 关键词:政治道德品格修养诚信形象行政成本政务公开制度
- 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黑龙江省乡风文明建设被引量:2
- 2018年
-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可以说,这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目前,我省积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实落实黑龙江省构建健康和谐文明乡村文化生态的任务。
- 罗跃军罗跃军
-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明建设文化生态乡风文明生活富裕
- 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气质被引量:7
- 2019年
-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精神气质。中国传统文化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比如地理环境、农业文明、宗法制度等因素,而旦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彼此渗透,共同成为文化创生的土壤,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精神气质。伦理型文化与西方文化比较而言,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型文化。上古中国是在氏族没有完全解体、血缘关系没有彻底打破的情况下进入文明、建立国家的。
- 关健英
- 关键词:伦理型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文化创生宗法制度血缘关系精神气质
- 夷夏之辨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被引量:20
- 2016年
- 夷夏之辨是中国思想史上重要主题之一。夷夏的概念以及夷夏之辨是在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出现的。夷夏之辨含义有三:地理意义上的夷夏关系,血统意义上的夷夏关系,文化意义上的夷夏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夷夏之辨与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华夏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认知、强烈的文化守土意识以及与他族文化之间关系的思考如影随形,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相伴始终。中国历史上的夷夏之辨是文化的优劣之辨、先进性之辨、主体性之辨,表现出强烈的文化守土意识,是古代爱国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总体上看,夷夏之辨不仅没有阻碍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反而与民族融合的浪潮相互鼓荡,使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愈发明确,民族共同体意识愈发清晰。
- 关健英
- 关键词:夷夏之辨民族共同体民族融合
- 从“宅兹中国”看西周政治伦理建构及其意义
- 2023年
- 何尊铭文的“宅兹中国”是目前可知“中国”一词最早的考古实证,印证了先秦文献中的“中国”含义,同时也反映了西周的政治伦理建构。西周的伦理关系已溢出宗法格局,不仅协调宗法体系内部,而且面向各个族群。西周时“中国”一词有地理疆域、王朝正统、文化伦理和华夏共同体的含义。西周的政治伦理以血缘为基础、以周天子为中心、以伦理为纽带、纳夷夏于一体,是协调治理主体与治理客体的伦理原则和规范体系。西周建构了五个系统的伦理关系,确立了五服之制的治理理念,提出了彝伦攸序的伦理规范。西周的伦理思想具有鲜明的政治伦理特质,其整体主义取向和华夏共同体意识对后世大一统的观念具有重要影响,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具有范导意义。
- 关健英杨茂玉
- 关键词:西周政治伦理夷夏观
-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佛孝道之争及其意义被引量:3
- 2020年
- 孝道之争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儒佛之争的核心议题,其背后是文化立场之争。儒佛孝道之争既有冲突与对抗,也有调和与融汇。面对佛教对社会生活的渗透,中国固有文化虽经受冲击,但并没有被异质文化所取代,而是在碰撞中融合在冲突中发展,坚守自己的文化立场,以人伦道德为武器对佛教伦理进行理论清算;佛教面对儒家的诘问,则调和儒佛矛盾,以期实现佛教与儒学从外在功能的互补逐步深入到内在思想的融通。该时期儒佛孝道之争,一方面,对长于经验思维而不甚重论证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有所启迪与丰富,为宋代道德哲学的本体言说作了理论准备;另一方面,也只有经历这一磨合过程,佛教才能主动调适,由一种外来的文化逐渐适应中国文化传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关健英徐雪野
-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儒佛孝道夷夏之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