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陆君
- 作品数:15 被引量:37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山市陈星海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中山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联合鞘内注射给药治疗颅内细菌感染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腰大池直观持续引流结合鞘内注射治疗颅内多重细菌感染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行颅脑手术后出现颅内多重细菌感染的患者22例,全部给予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鞘内注射罗氏芬和万古霉素治疗,观察临床效果及病原菌清除情况。结果治疗2周后,全部患者治愈18例,有效2例,显效1例,无效1例。细菌学评价:治疗后20例患者细菌完全清除,2例未完全清除,感染菌种类无明显变化。脑脊液评价,治疗后患者脑脊液白细胞及蛋白质的含量减低,葡萄糖的含量增高,颅内压降低,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联合鞘内注射抗生素治疗颅脑手术后颅内感染,效果良好,值得应用。
- 包陆君
- 关键词:颅脑手术腰大池置管鞘内注射颅内感染
- 红外线水平定位仪引导在侧脑室额角穿刺术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8
- 2013年
- 目的探讨红外线水平定位仪引导侧脑室额角穿刺的优点及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10年1月至今34例侧脑室穿刺置管病人资料,其中1组(观察组)12例病人在双红外线水平定位仪引导下进行穿刺,另1组(对照组)22例病人根据传统徒手穿刺方法进行穿刺,对两组病人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管头位置满意率、并发症发生率、引流时间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12例病人1次穿刺成功10例(83.3%),穿刺2次2例,对照组22例病人一次穿刺成功17例(77.3%),穿刺2次2例,穿刺2次以上2例,穿刺失败1例。术后引流管头位置:观察组12例均在侧脑室额角(100%),8例位置居中,偏深1例,偏外1例,偏深并偏外2例;对照组23例病人引流管头在同侧脑室额角12例(54.5%),其中1例偏外,进入对侧脑室2例,中央区靠边1例,脑实质内1例,三角区4例,中央区内后侧1例,三脑室1例。并发症:观察组中穿刺道出血2例(1例自己拔管导致出血),出血增加2例。对照组中穿刺道出血3例,出血增加3例,引流不通畅3例,颅内感染2例。引流时间(脑室腹腔分流术除外):观察组:2~20天,平均5.6天,≤3天3例,3~7天5例,≥7天4例。对照组:1~17天,平均6天,≤3天4例,3~7天4例,≥7天11例。疗效评价:观察组:治愈6例,好转3例,治愈好转率75%,未愈2例,死亡1例。对照组:治愈10例,好转3例,治愈好转率59.1%,未愈7例,死亡2例。结论应用红外线引导行侧脑室额角穿刺是一种安全有效、简单方便、成本低廉的脑室穿刺方法,值得推荐使用,尤其适于基层医院、急诊手术及低年资神经外科医生使用。
- 卢家璋包陆君谢才兰陈均昌刘海生
- 关键词:侧脑室穿刺脑出血
- 显微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
- 2017年
-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治疗的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28例作为研究对象,均采取显微手术治疗,对比治疗前后疗效。结果在采取显微手术治疗后患者症状前后对比明显,各项生命指标不同程度恢复,28例患者在不同程度上均呈现好转迹象,其中大部分患者已经好转为Ⅰ级,能恢复正常生活状态,少数患者处于Ⅱ级和Ⅲ级状态,且未发现不良反应以及并发症。结论显微手术对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效果比较好,创伤小,患者恢复快,值得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推荐使用。
- 陈均昌包陆君卢家璋陈成贤周国南
- 关键词:显微手术高血压性脑出血
- 脑脊液总蛋白(CSF-UCTP)含量测定在正常压力性脑积水早期诊断及手术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研究分析通过脑脊液总蛋白(简称CSF-UCTP)含量水平对正常压力性脑积水进行早期诊断,并评价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8例正常压力性脑积水患者,均采取手术治疗。并通过对其治疗前、治疗后CSF-UCTP含量予以测定,与同期体检的18例健康者相比较。结果本组18例患者中,显效者9例,有效者7例,无效者2例,未出现死亡病例。经治疗后,16例有效者CSF-UCTP含量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但与健康者相比,P>0.05,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结论测定脑脊液总蛋白含量对正常压力性脑积水的临床诊断与疗效评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包陆君
- 关键词:正常压力性脑积水手术疗效
- 64排128层CT对脑出血外科治疗的指导意义探讨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64排计算机断层扫描(CT)脑血管造影检查(MSCTA)对指导脑出血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本院CT诊断为脑出血的患者81例。50例患者进行MSCTA检查。回顾性分析MSCTA对指导脑出血治疗的应用价值,并对脑出血MSCTA的检查优势、必要性和图像后处理的制作方法进行了讨论。结果:MSCTA可对脑出血病因做出判断;工作站图像后处理功能可清楚显示脑出血病灶周围及血肿内的血管构筑。结论:MSCTA可快速、无创对脑出血病因做出判断;图像后处理功能所显示的脑出血病灶局部血管构造,对外科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 熊诗俊包陆君袁国奇李清水
- 关键词:体层摄影计算机断层扫描脑出血脑血管造影
- 64排螺旋CT及工作站重建功能在颅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及工作站重建功能在颅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颅脑外伤住院患者77例,全部患者行常规64排螺旋CT扫描,根据外伤的部位选用相应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统计。结果颅骨骨折频发部位依次为:鼻骨19例,颧骨16例,上、下颌骨15例,眼眶骨和颞骨鳞部各13例,额骨11例,颞骨乳突部8例,顶骨7例,枕骨6例,颅底骨折6例。其中28例患者合并多发颅骨骨折。VR重建像对显示骨折整体形态较好,可清楚显示骨折线与硬脑膜中动脉和静脉窦的关系;Surface MIP重建像对显示骨折线的延伸范围和对分离性骨缝骨折效果较好,尤其对微细骨折显示良好;约20%骨折患者引发了颅内延时出血;合理联合应用多种重建软件可提高对颅骨骨折诊断准确率。结论颅骨骨折有频发部位,合理利用64排螺旋CT及工作站后处理功能,可提高对颅骨骨折诊断正确率,通过显示骨折线的走行及与颅内重要结构的解剖关系,可为临床医师设计皮瓣、骨瓣,选择手术时机,选择手术部位及评估手术风险和预后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 熊诗俊包陆君李清水袁国奇
-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颅骨骨折三维重建
- vimentin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研究vimentin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的方法检测了49例人脑胶质瘤组织中vimentin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Western blot分析不同人脑胶质瘤细胞中vimentin的表达,Transwell侵袭试验检测细胞的侵袭能力。结果在49例人脑胶质瘤组织中vim-entin表达明显高于对应的正常脑组织(P<0.01),同时人脑胶质瘤的表达与其病理分化程度存在明显的相关性(P<0.01)。vimentin在低分化的人脑胶质瘤细胞SHG-44中呈高表达,而在分化较好的CHG-5细胞中表达较低。Vimentin的表达与细胞体外迁移、侵袭能力有关。结论人脑胶质瘤细胞中vimentin表达增高,vimentin的表达可能与胶质瘤的侵袭性和迁移性有关。
- 包陆君高宜录王君宇宋奎
- 关键词:胶质瘤波形蛋白
- 外伤性幕上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分型治疗效果观察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观察外伤性幕上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分型治疗的效果。方法外伤性幕上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206例,按病情轻重分为重型和轻型,其中重型包括脑疝型和(或)急性进展型,轻型包括血肿稳定型和自然消散型。脑疝型和急性进展型患者采用骨瓣开颅或标准大骨瓣开颅、颅内血肿清除术;稳定型患者根据血肿大小和临床表现采用微创置管、颅内血肿清除术或观察处理;自然消散型患者采用腰椎穿刺脑脊液排放或腰大池置管持续脑脊液引流。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预后。结果恢复良好137例(66.5%)、中度残疾32例(15.5%)、严重残疾18例(8.7%)、植物生存状态8例(3.9%)、死亡11例(5.3%)。死亡原因:广泛性脑挫裂伤6例,多脏器功能衰竭3例,消化道大出血2例。结论针对外伤性幕上急性硬膜下血肿不同分型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可改善其预后。
- 林宽谢才兰罗玲卢家璋包陆君
- 关键词:硬膜下血肿脑外伤预后
- 脑干出血立体定向肿抽吸与置管引流术探讨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肿抽吸与置管引流治疗高血压引起的重型脑干出血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06年10月—2010年12月收治的重型脑干出血患者15例,采用立体定向血肿抽吸与置管引流治疗。结果:本组患者手术均取得成功,无术中死亡病例,术后1天血肿大部分排空6例,术后2~3天血肿大部分排空9例,全部于术后3~4天内拔除引流管。术后7~10天3例患者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存活患者12例术后随访0.5~1.0年。其中1级2例,2级4例,3级4例,4级1例,植物生存1例。结论:立体定向置管引流与抽吸治疗脑干出血,准确有效,患者预后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 包陆君
- 关键词:脑干出血置管引流血肿抽吸
- 早发性卒中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与病原学特点的研究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研究早发性卒中相关性肺炎(EOP)危险因素及细菌谱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54例EOP患者及同期50例无EOP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吸烟史、糖尿病史、肺部基础病变、呕吐误吸、卒中部位、卒中范围大小、NIHSS评分、意识障碍、吞咽困难、留置鼻饲管、使用药物(如脱水镇静药物、糖皮质激素等)、颅脑手术治疗、气管切开/插管等侵入性操作、营养不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尸〈0.05),两组体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俨〉0.05)。细菌谱检查发现铜绿假单胞菌8例,大肠埃希氏菌5例,肺炎克雷伯菌7例,鲍曼不动杆菌3例,金黄色葡萄球菌4例,奇异变形菌8例,阴沟肠杆菌6例,无乳链球菌(B群)2例,白色念珠菌3例,热带念珠菌2例,屎肠球菌2例,α链球菌2例,奈瑟氏菌2例。结论大多数EOP的病原体是社区获得性病菌,少部分是潜在多重耐药性的医院内获得性病原菌。机体抵抗力减弱、消化道及呼吸道细菌定植、不当操作导致的误吸是EOP的危险因素。加强支持治疗及呼吸道管理,减少细菌异位、合理使用抗生素或可减少EOP的发生。
- 卢家璋包陆君陈均昌谢才兰刘海生陈成贤
- 关键词:卒中相关性肺炎卒中病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