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卢云峰

作品数:26 被引量:204H指数:9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哲学宗教
  • 5篇经济管理
  • 5篇文化科学
  • 2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0篇宗教
  • 5篇社会
  • 4篇信仰
  • 4篇中国家庭
  • 4篇基督
  • 4篇家庭
  • 3篇人社会
  • 3篇华人
  • 3篇华人社会
  • 2篇调查数据
  • 2篇阴阳
  • 2篇社会学
  • 2篇宗教信仰
  • 2篇文化
  • 2篇乡村
  • 2篇基督徒
  • 2篇共同体
  • 2篇归因
  • 1篇当代中国宗教
  • 1篇当代宗教

机构

  • 25篇北京大学
  • 2篇香港城市大学
  • 1篇贵州民族大学
  • 1篇北京工业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香港科技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作者

  • 25篇卢云峰
  • 4篇张春泥
  • 4篇吴越
  • 2篇梁景文
  • 1篇梁永佳
  • 1篇渠敬东
  • 1篇李丁
  • 1篇吴越

传媒

  • 3篇世界宗教文化
  • 3篇社会
  • 3篇开放时代
  • 3篇学海
  • 3篇社会学研究
  • 2篇北京大学学报...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中国研究
  • 1篇清华大学学报...
  • 1篇文化纵横
  • 1篇宗教社会学
  • 1篇清华社会学评...

年份

  • 2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6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善巧方便:当代佛教团体在中国城市的发展被引量:6
2014年
基于在北京、昆明两地获得的田野资料,本文对当代佛教在城市中的发展进行了分析,聚焦于变迁与融合。在变迁方面,佛教在城市形成了新的实践形态,从传统的非聚会型宗教向聚会型宗教发展;聚会地点不局限于寺庙,而是多藏于民居,甚至栖身写字楼;聚会时间也由传统的初一、十五改为每周聚会;甚至有学佛小组创办了类似基督教主日学校的儿童读经班。同时,佛教的传教性格也开始变得积极,佛教精英熟练运用现代传媒工具广结善缘。这些变迁反应了城市的时空环境、现代生活节奏以及宗教竞争对佛教的形塑,同时也折射出佛教本身的柔软身段。与这些变迁相伴而行的,是佛教团体对一些传统的坚守,比如在度人时避免让初学者陷入非此即彼的困境,我们将此种策略成为"渐进性严格";又比如淡化排他性从而增加佛教与外部社会的融合程度。在变迁与坚守的背后,我们隐约可见一致的行动逻辑,那就是善巧方便,以适当的方式饶益众生。
卢云峰和园
关键词:城市化佛教团体
有关“宗教市场理论”的一次圆桌讨论被引量:4
2014年
按语:2013年5月11-12日,我在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组织了一次有关中国农村宗教活动的研讨会,邀请十几位国内外知名学者宣读了自己的论文。其间,我请几位学者就"宗教市场理论"做了一次圆桌讨论,会后经发言者一一整理确认,形成了下面的文稿。"宗教市场理论"是一个发轫于美国的学说,旨在对宗教现象进行普遍解释,与新自由主义有着较大的关系。这一理论大约在十年前被介绍到中国.
渠敬东卢云峰梁永佳
关键词:宗教活动知名学者新自由主义宗教现象
当代中国基督教现状管窥:基于CGSS和CFPS调查数据被引量:12
2016年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两个全国性社会调查数据,本文探讨了当代中国基督教的三个面向:基督徒的规模和格局、基督徒的人口及社会分层特征、基督徒的社会心态。分析显示,2010年基督徒占我国成年总人口的比例大致在1.9%至2.2%之间,相对应推算全国基督徒总规模为2568万至2936万人。基督教在我国汉族地区已经成为仅次于佛教的第二大宗教。与佛教徒相比,基督徒的活动更为绵密、组织化程度更高、信众对宗教信仰的重视程度也更高。因此我们认为基督教在我国已经形成"全国存在,局部聚居"的格局。在信徒特征上,基督徒的女性比例很高、年龄结构偏老、居住在农村的信徒相对多。在社会经济地位上,基督徒的个人收入、受教育水平、职业地位不仅低于无信仰群体,也在各宗教中排名最低或几乎最低。尽管如此,基督徒平均的信任度、公平感、幸福感、精神健康程度与无信仰群体没有显著差异,甚至在社会底层,基督徒的社会心态比无信仰群体更积极。
卢云峰张春泥
关键词:基督教人口特征社会分层社会心态
乡村治理的文化逻辑:从传统到现代的阴阳秩序
2023年
本文试图探讨乡村治理文化逻辑从传统到现代的传承与变迁,这套逻辑包含了属阴的宗教信仰和属阳的儒家伦理规范两个面向。传统中国的乡村治理存在一阴一阳两个操作系统,阳面是儒家伦理,阴面则是神道设教;宗教信仰和伦理规范的内在一致性构建了一种阴阳和合的治理秩序,并促成了贯穿国家与乡村的教化之治。而在现代中国,现代化使得神道设教基本崩解,乡村治理体系从阴阳和合到阴阳二分,这也成为当代乡村治理的困境之一。为此,国家尝试以产业化、非遗化和场所合法化等制度性方式重新吸纳民间信仰;与此同时,地方社会自发的民间信仰复兴也有效地激活了乡村治理的文化资源,其关键在于这种复兴所激发的地方自主性正是乡村共同体形成内生秩序的基础。本文认为,乡村治理应当继续赋予民间信仰等乡土文化发展的空间,从而发挥其低成本治理优势。
卢云峰卢云峰
关键词:神道设教乡村治理文化逻辑
当代中国宗教状况报告--基于CFPS(2012)调查数据被引量:35
2014年
本报告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数据对我国当代宗教状况进行了描述。调查发现,我国只有10%的人自认为有宗教信仰。在这些人中,女性、中老年人、受教育水平低的被访者比例偏高;宗教信仰与收入之间不存在相关,但当人们的客观收入相当时,有宗教信仰的人对自身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主观评价更高,这意味着宗教信仰有助于增加人们对现状的满足感。佛教仍然是我国最有影响力的宗教,6.75%的被访者自认为信仰佛教,几乎是其他所有宗教信徒总和的两倍;另外,相较于基督徒,佛教信仰者的年轻人和高学历者比例更高,而文盲和半文盲的比例更低。数据显示,1.9%的人信仰基督教,据此推算,我国大概有2600万左右的基督徒,从信徒规模来看,基督教已成为汉人地区第二大宗教;在局部地区基督徒的绝对数量已经超过佛教徒,所以我们判断基督教在我国已形成"全国存在、局部聚居"的格局。男外,从信徒的组织化程度、信徒参与宗教活动的频率以及信徒对宗教信仰重要性的主观评价这三个指标来看,基督教甚至已经超过佛教。
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课题组卢云峰
关键词:当代宗教
反思“农村西方宗教热”:迷思还是事实?——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分析被引量:3
2020年
以修远报告为代表的“农村西方宗教热”观点认为,西方宗教在我国农村地区,尤其在北方农村占主导地位;农村地区的一些结构性因素导致西方宗教更易于传播。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分析了当代中国农村西方宗教的发展现状。研究发现,从农村内部传统宗教和西方宗教发展的对比来看,传统宗教规模更大,整体上不存在西方宗教独大的局面,只是由于两类宗教的管理制度、组织方式和习俗特点的固有差异,西方宗教的可见度更高,造成了“农村西方宗教热”的印象。从城乡对比来看,西方宗教在信徒的规模及其增长、宗教实践活跃度、组织化水平、对宗教重视程度等方面都没有表现出在农村的热度高于城镇。从广东与河南农村宗教的对比来看,前者以传统宗教为绝对主导,后者是西方宗教与传统宗教平分秋色。整体而言,“农村西方宗教热”的说法是一个迷思而非事实。
吴越张春泥卢云峰
关键词:农村宗教传统宗教西方宗教
中国到底有多少基督徒?——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估计被引量:8
2019年
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三轮数据(2012年、2014年、2016年),本文对中国基督徒的规模进行了探讨。首先,本文区分了“公开的基督徒”和“隐藏的基督徒”,前者是指在问卷调查中承认自己基督徒身份的人,后者是指不愿意承认自己信仰基督教,但通过其宗教实践以及改变对信仰的提问方式这两方面的数据,可推断其基督徒身份的人。通过对三轮数据的分析,本文估计我国大约有2829万名“公开的基督徒”和近1167万名“隐藏的基督徒”,因此可以认为,2016年我国基督徒大约有3997万人。本文还区分了“名义的基督徒”和“虔诚的基督徒”,前者是指三次调查中只要有任意一次愿意承认自己基督徒身份或信基督教的上帝的人,这部分的规模约有3969万人;后者是指相关宗教实践频率为一月两三次及以上的基督徒,这部分大约有2115万人。
卢云峰吴越张春泥
乡村共同体的复兴——以浙江省Z县的实践为例
2022年
传统乡村共同体具有若干基本特征。它既是一个具有独立封闭社会边界的实体性的地域共同体,也是一个由共享一套价值体系的成员所构成的文化共同体,如以某一姓氏、地域为特征的村落。随着现代性的展开,传统的村落出现一些变化,包括城市化、空心化、过度商业化和文化荒漠化等。城中村是典型的城市化案例;空心化意味着人员的大量流失,村落失去活力;过度商业化与资本进入村落有关,在一些地方,传统的文化被资本改造成面目全非的“客栈文化”;而文化荒漠化表现为从乡村出去的精英退休后一般留居在城市,形成一种精英不断往外的单向流动。这些迹象表明,“村落的终结”似乎是农村的宿命。然而,浙江省Z县的“新农村建设”表明,中国的农村发展具有十足的韧性,在经历过一段时期的衰落之后,乡村共同体开始复兴了。
卢云峰
关键词:文化共同体资本新农村建设实体性
从边缘到主流:政府管制与摩门教的变迁被引量:3
2011年
在讨论教派向教会转变时,已有的研究往往关注群体规模的扩大、成员的代际更替、成员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等,很少有人关注政府的影响。本文以摩门教放弃重婚实践为例,探讨了政府管制对教派变迁的影响。作者发现,摩门教之所以主动降低与周围社会的张力是因为美国政府的压力,当时美国政府的一系列法律行动迫使摩门教放弃了重婚实践。美国政府的耐心、克制和适度压力与摩门教的适时妥协避免了矛盾的扩大,也使得摩门教的争议性日趋降低,逐渐被美国主流社会接受。通过对摩门教的个案研究,本文扩展了教派—教会理论的内容。
卢云峰
关键词:摩门教
道德观分裂何以形成:文化冲突归因研究的分野与进路
2021年
自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亨特提出“文化战争”假说以来,学术界对其进行了旷日持久的学术论战。本文综述了有关“文化战争”的研究文献,梳理了这一假说的缘起、争议和发展。就“文化战争”假说进行论战的各方尽管始终“磨枪走火”,但他们一致同意,“文化战争”存在于媒体权威、政治精英或学术界中。而关键概念界定、研究方法、研究视野等的不同导致了论战双方诸多的分歧。本文总结了导致分歧的几个主要因素,包括关于“文化研究”的个体与结构之争;政治精英的极化及其对大众的影响;分歧各方的二元分类与多维度分析;共时视野下的党派极化与历时视角的舆论扩散研究;“文化战争”是一种人口现象还是修辞现象;关于“文化战争”的最主要分歧之一是对道德价值倾向主要影响因素的判定,即是世界观、价值观还是其他社会类别决定了美国人的道德价值倾向。如今,“文化战争”的分析框架继续被用于病毒、疫苗等最新议题中,“文化战争”已终结还是“永无止境”的讨论仍在继续。对论战双方研究路径分野的梳理,有助于为我们理解文化冲突归因研究的分野与进路提供参考。
陈伶娜卢云峰
关键词:文化战争道德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