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越

作品数:10 被引量:31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哲学宗教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社会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5篇宗教
  • 2篇中国家庭
  • 2篇社会
  • 2篇主义
  • 2篇家庭
  • 1篇性别平等
  • 1篇隐喻
  • 1篇舆论
  • 1篇儒教
  • 1篇社会共识
  • 1篇社会关注
  • 1篇社会关注度
  • 1篇社会学
  • 1篇社会学研究
  • 1篇圣物
  • 1篇世俗
  • 1篇世俗化
  • 1篇俗化
  • 1篇农村宗教
  • 1篇朋友

机构

  • 9篇北京大学

作者

  • 9篇吴越
  • 4篇卢云峰
  • 2篇张春泥

传媒

  • 3篇开放时代
  • 2篇世界宗教文化
  • 1篇社会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群言
  • 1篇南方论丛

年份

  • 1篇2022
  • 3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6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宗教理性选择理论:经济隐喻还是理论建模?被引量:1
2022年
宗教理性选择理论作为一种新范式,在社会学界引起了诸多讨论和争议。最常见的批评之一可以概括为"隐喻论",即认为它只是借用一些经济隐喻作为修辞策略,但对宗教研究没有实质性贡献。这是一种误解。隐喻论忽视了宗教理性选择理论的理论建模,即利用规范语言建立简约明晰的理论模型的方法。本文展现了宗教理性选择理论在微观、中观、宏观层次的理论建模,以此说明宗教理性选择理论在各个层次都不是隐喻,而是致力于用理论模型整合前人洞见并启发后续研究,从而推动一个研究领域内一般性知识体系的积累。对于中国宗教研究来说,我们不应只关注宗教理性选择理论现有的结论,而应该借鉴它的理论建模来构建适合于中国的理论模型。
吴越卢云峰
关键词:经济隐喻
从反性侵到性别平等——社会共识的进步与未竟
2020年
鲍某明案和韩国"N号房"事件,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数不多引发国内舆论震动的非病毒相关新闻,足见性侵问题的社会关注度之高。实际上,公共舆论场的社会风向对于性侵的预防是极为重要的。换言之,在每一个性侵案件中,除了侵害者和受害者,还有"围观者"的身影,"围观者"的态度所构成的社会氛围,对于案件的解决乃至社会共识的形成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尽管近些年来在反性侵的议题上,国内舆论场的社会共识已经取得了一些进步.
吴越
关键词:社会共识公共舆论社会关注度性别平等
略论瓦哈对杨庆堃之宗教社会学研究的影响被引量:7
2018年
瓦哈的三对概念——合一性宗教和专一性宗教、传统型宗教和创生型宗教、公立宗教和私立宗教,启发了杨氏对混合宗教和独立宗教、公众性宗教和自愿性宗教、官方信仰和民间信仰的区分。第一对概念是瓦哈和杨氏对宗教结构的整体把握,后两对概念是瓦哈和杨氏对宗教与政治关系的把握,杨氏借此展现了"以神道设教"如何帮助国家建立一套政治伦理信仰体系。此外,在有关儒教的探讨上,杨氏深受瓦哈的影响但又超越了瓦哈。瓦哈一方面认为儒教是一种创生性宗教,另一方面又认为儒教只是一种"准宗教"。杨氏在儒学属于哪种宗教的问题上也很犹豫,但他认为,儒学无疑有着宗教性的面向,它在家庭、社会、国家三个层面上对超自然因素进行实用性地吸纳。儒学作为道德体系的核心,与强大的帝国体制一起,实现了对宗教的支配。从儒学和中国宗教的强弱对比可以看出,儒学与其说是一种"准宗教",不如说是一种超然于其他宗教之上的"超宗教"。
卢云峰吴越
关键词:结构功能主义儒教
微信时代的自我呈现与自我认同
2016年
本文以微信朋友圈为例,研究个体在虚拟空间的自我呈现,以及这种呈现对个体自我认同的影响。本文采用个案研究方法,通过观察和深入访谈收集经验资料,从戈夫曼有关自我和自我呈现的论述中抽象出分析框架,详细展现个案在朋友圈中自我呈现的动机、策略、内容,勾勒出戈夫曼意义上自我的拼贴化过程和拼贴化的自我。
吴越
关键词:自我自我呈现自我认同
“宗教礼物论”的可能性:礼物与宗教的内在联系被引量:7
2020年
本文认为,“宗教礼物论”是一个具有潜力的理论视角,它以莫斯等人的礼物理论为基础,探讨宗教现象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本文在述评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探讨礼物与宗教的内在关系,进而分析礼物理论与宗教社会学的亲和性。文章认为:首先,礼物与宗教是双向关联的,两者相辅相成,不仅宗教现象中蕴含着礼物逻辑,而且宗教为礼物的内在价值提供了神圣性的基础;其次,礼物和宗教都与社会团结的法则直接关联,这一点体现在两者共通的自愿式义务性上,两者既融合了情感性联系和工具性联系,也融合了相互性伦理和等级性伦理;最后,“宗教礼物论”的优势最可能体现在对宗教之“非自主选择性”的分析上,而它的潜在挑战则主要在应对社会变迁与价值倾向上。
吴越
关键词:礼物宗教圣物
网络的宗教使用和宗教的网络复兴——国外宗教与网络研究综述被引量:8
2016年
本文从网络宗教和宗教的网络复兴两个角度梳理了国外自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有关网络与宗教的主要研究。互联网对现实的嵌入也包括宗教领域,本文将探讨宗教利用网络的各种模式以及网络宗教研究的各种主题。本文也阐述了宗教对网络的重塑,以及如何挑战世俗化理论。最后,无论是网络社会,还是宗教复兴,实际上都是社会变迁的一部分,是更为深远的"现代性的延伸"的一部分。
吴越
关键词:互联网世俗化个人主义
反思“农村西方宗教热”:迷思还是事实?——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分析被引量:4
2020年
以修远报告为代表的“农村西方宗教热”观点认为,西方宗教在我国农村地区,尤其在北方农村占主导地位;农村地区的一些结构性因素导致西方宗教更易于传播。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分析了当代中国农村西方宗教的发展现状。研究发现,从农村内部传统宗教和西方宗教发展的对比来看,传统宗教规模更大,整体上不存在西方宗教独大的局面,只是由于两类宗教的管理制度、组织方式和习俗特点的固有差异,西方宗教的可见度更高,造成了“农村西方宗教热”的印象。从城乡对比来看,西方宗教在信徒的规模及其增长、宗教实践活跃度、组织化水平、对宗教重视程度等方面都没有表现出在农村的热度高于城镇。从广东与河南农村宗教的对比来看,前者以传统宗教为绝对主导,后者是西方宗教与传统宗教平分秋色。整体而言,“农村西方宗教热”的说法是一个迷思而非事实。
吴越张春泥卢云峰
关键词:农村宗教传统宗教西方宗教
中国到底有多少基督徒?——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估计被引量:10
2019年
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三轮数据(2012年、2014年、2016年),本文对中国基督徒的规模进行了探讨。首先,本文区分了“公开的基督徒”和“隐藏的基督徒”,前者是指在问卷调查中承认自己基督徒身份的人,后者是指不愿意承认自己信仰基督教,但通过其宗教实践以及改变对信仰的提问方式这两方面的数据,可推断其基督徒身份的人。通过对三轮数据的分析,本文估计我国大约有2829万名“公开的基督徒”和近1167万名“隐藏的基督徒”,因此可以认为,2016年我国基督徒大约有3997万人。本文还区分了“名义的基督徒”和“虔诚的基督徒”,前者是指三次调查中只要有任意一次愿意承认自己基督徒身份或信基督教的上帝的人,这部分的规模约有3969万人;后者是指相关宗教实践频率为一月两三次及以上的基督徒,这部分大约有2115万人。
卢云峰吴越张春泥
宗教性的测量:历史与脉络被引量:2
2018年
基于对过去50多年较为知名的宗教性测量工具的回顾,本文以因子分析为切入点,解析宗教性测量工具的研究方法、历史和脉络、动力和作用,进而阐述中国的宗教性测量研究状况,包括中国宗教不同于西方宗教的特性,以及为应对这种差异而提出的不同研究路径,强调宗教性测量研究应坚守自己的使命意义。
吴越
关键词:灵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