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史华明

作品数:16 被引量:91H指数:5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环境科学与工...
  • 6篇天文地球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珠江口
  • 4篇沿岸
  • 4篇水域
  • 3篇生物利用率
  • 3篇浒苔
  • 2篇沿岸水域
  • 2篇有机物
  • 2篇中肋骨条藻
  • 2篇水体
  • 2篇邻近水域
  • 2篇南海北部
  • 2篇表层水
  • 2篇表层水体
  • 2篇沉积物
  • 2篇PCO2
  • 1篇氮磷
  • 1篇氮磷吸收
  • 1篇氮形态
  • 1篇氮源
  • 1篇地球化

机构

  • 9篇国家海洋局
  • 6篇国家海洋局南...
  • 5篇中国海洋大学
  • 4篇中山大学
  • 3篇广东省地质过...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16篇史华明
  • 7篇张军晓
  • 6篇李绪录
  • 5篇李团结
  • 4篇马玉
  • 4篇石晓勇
  • 3篇高全洲
  • 3篇许春玲
  • 3篇林梵
  • 2篇肖志建
  • 2篇马媛
  • 2篇王迪
  • 2篇张乾柱
  • 2篇彭鹏飞
  • 1篇唐文魁
  • 1篇刘昆
  • 1篇刘长建
  • 1篇周毅频
  • 1篇梁佩喜
  • 1篇陈亮

传媒

  • 4篇环境科学学报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海洋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海洋学报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09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00—2012年深圳湾及邻近沿岸水域溶解无机磷的来源和时空分布被引量:5
2015年
依据2000—2012年每月1次的调查资料,简要描述和讨论了深圳湾及邻近沿岸水域中溶解无机磷(DIP)质量浓度的时空分布,并结合盐度(S)和溶解无机氮实测数据探讨DIP的来源和氮:磷(N∶P)原子比.结果表明,深圳湾和珠江口东南沿岸中DIP质量浓度分别为(0.184±0.167)mg·L-1和(0.025±0.013)mg·L-1.在深圳湾,由于受到周边陆源排放的影响,DIP质量浓度在丰水期较低,枯水期较高.在珠江口东南沿岸,由于受到多个环境因子的制约,DIP质量浓度在夏秋季较高,冬春季较低.2000—2012年珠江口东南沿岸DIP质量浓度的年际变化趋势基本上保持平稳;深圳湾DIP质量浓度在2000—2004年呈上升趋势,从0.173 mg·L-1上升至0.236 mg·L-1,2005—2012年则呈下降趋势,从0.221mg·L-1下降至0.120 mg·L-1;2000—2012年深圳湾和珠江口东南沿岸N∶P原子比的年际变化均呈上升趋势,分别从31.8和41.5上升至44.9和60.1.研究海区中的DIP具有"保守性",主要来自陆源排放.依二元混合质量平衡模式估算的珠江口东南沿岸DIP的陆源质量分数约为63.0%,而深圳湾的都>87%.研究海区中N∶P原子比高达48.3±36.9,暗示磷是初级生产的潜在限制因子.
史华明李绪录石晓勇张军晓肖志建
关键词:DIP珠江口
南海北部坡折带溶解氧分布特征及理化环境因子影响被引量:2
2013年
依据2010年1月南海北部坡折带冬季航次资料,发现150~1 000m层溶解氧表现出东北高、西南低的分布特征,在垂向上溶解氧整体上呈由表至底逐渐降低趋势。在强烈的水交换作用下溶解氧浓度大于8mg/dm3等值线占据50m以浅海域。中尺度暖涡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下层海水中溶解氧空间分布,150~1 000m层暖涡中心附近海域的溶解氧含量显著高于周边未受或受暖涡影响较小的海域,此外,溶解氧与营养盐、温度、盐度、pH之间在不同层次上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表明该海域冬季溶解氧的分布受物理过程和生化过程的影响。
杨阳马媛史华明
关键词:溶解氧坡折带中尺度涡营养盐
深圳湾及邻近水域中的溶解有机氮——其时空分布、来源和生物利用率被引量:4
2016年
依据2000~2014年每月的监测资料,分析了深圳湾及邻近沿岸水域中溶解有机氮(DON)质量浓度的时空分布,并结合盐度、5d生物需氧量和颗粒有机物实测数据探讨DON的来源和生物利用率.结果表明,深圳湾中DON质量浓度为(0.45±0.45)mg/L,夏、冬季较高,春、秋季较低,在2000~2004年呈上升趋势,而在2005~2014年呈下降趋势;珠江口东南沿岸中DON质量浓度为(0.16±0.08)mg/L,季节变化小,研究期间总体上略呈上升趋势.深圳湾和珠江口东南沿岸中DON均呈现出保守并具有同源性.依二元混合质量平衡模式估算的深圳湾中DON陆源质量分数约为80%,而珠江口东南沿岸中约为38%,显示深圳湾DON主要来自陆源,而珠江口东南沿岸主要来自海源.依实测数据和回归分析结果估算的深圳湾中平均DON生物利用率为14.8%,而珠江口东南沿岸中为15.5%,与珠江口下段高盐区中实测溶解有机碳生物利用率相近.
李绪录许春玲林梵史华明张军晓
关键词:DON生物利用率珠江口
2000—2015年大鹏湾中5日生化需氧量的时空分布被引量:2
2017年
生物可利用有机物影响着全球海洋和沿岸水域中浮游生物的群体组成、种类分布、生产力及生态系统结构。依据2000—2015年每月1次的调查资料,分析了大鹏湾中5日生化需氧量(5-day 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BOD_5)的时空分布,并结合叶绿素a(Chlorophyll a,Chl a)、颗粒有机物(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POM)和溶解有机氮(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DON)实测数据,应用回归分析法分析了BOD_5与它们之间的关系,研究了各形态有机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可利用性。研究期间,大鹏湾中ρ(BOD_5)为(1.1±0.8)mg·L^(-1),表层高于底层,春、夏季高于秋、冬季,年际变化略呈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1.2 mg·L^(-1)下降至2015年的1.0 mg·L^(-1)。由于受到香港和深圳人为排放的影响,吐露港内和沙头角附近水域的ρ(BOD_5)明显高于大鹏湾主区。3—4月和7—8月表层ρ(BOD_5)上升幅度较大,表明这些时期不稳定有机物(Labile organic matter,LOM)在表层水中积累。研究海区中表层ρ(Chl a)与ρ(BOD_5)之间关系密切,初级生产过程中LOM释放率约为134 g·g^(-1)(LOM/Chl a),而LOM滞留时间约为4.2 d。ρ(BOD_5)分别与ρ(POM)、ρ(DON)之间均存在着密切的线性正相关,显示POM和DON被微生物降解的速率分别与ρ(POM)和ρ(DON)呈正比。大鹏湾水体中溶解有机物比POM更最稳定,POM和DON的生物利用率分别约为24.6%和28.5%,与珠江口中盐度(S为20~30)混合区中实测溶解有机碳生物利用率相近。研究表明,吐露港内和沙头角附近水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分别受到香港和深圳人为排放的影响比较严重。
林梵李绪录许春玲史华明
深圳湾及邻近水域溶解有机磷的分布和来源及其生物利用率被引量:3
2017年
为了解深圳湾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利用2000—2014年逐月的水质监测资料,分析了深圳湾及珠江口东南沿岸水体中DOP(溶解有机磷)的时空分布特征,并结合盐度、ρ(BOD5)、ρ(POM)(POM为颗粒有机物)实测数据,应用二元混合质量平衡模式和简单回归分析法,定量确定了DOP的来源和生物利用率.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深圳湾水体中ρ(DOP)为(0.073±0.077)mg/L,总体上丰水期(4—9月)低于枯水期(10月—翌年3月),2000—2004年呈上升趋势,而2005—2014年呈下降趋势;珠江口东南沿岸水体中ρ(DOP)为(0.022±0.013)mg/L,夏季(7月)和冬季(1月)较高,春季(4月)和秋季(10月)较低,其年际变动略呈下降趋势.深圳湾和珠江口东南沿岸水体中DOP均呈现为保守,具有同源性.二元混合质量平衡模式估算结果表明,深圳湾DOP主要来自陆源,而珠江口东南沿岸DOP主要来自海源.依据实测数据和回归分析结果估算,深圳湾和珠江口东南沿岸水体中DOP生物利用率分别约为14.5%和15.5%,与珠江口下段高盐水体中的实测溶解有机碳生物利用率相近.研究显示,周边人为向海排放对深圳湾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较为严重.
张军晓李绪录许春玲林梵史华明
关键词:DOP生物利用率珠江口
珠江口表层沉积物常量元素特征及其地球化学意义被引量:5
2012年
对珠江口348个站位表层沉积物中常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地球化学意义。结果表明,沉积物主要化学组成是SiO2和Al2O3,平均含量分别为60.1%和15.1%,且自河口向海方向SiO2含量增大,Al2O3含量减少。元素相关性及因子分析表明,沉积物主要由陆源和生物源碎屑沉积组成,包括SiO2、Al2O3、P2O5、Fe2O3、MnO、TiO2、K2O和CaO,是控制研究区沉积物化学成分的最主要因素;海源碎屑沉积包括Na2O、MgO和K2O,且K2O具有陆源和海源碎屑双重特征。
马玉李团结刘长建刘激刘昆马媛史华明张军晓
关键词: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珠江口
珠江口沉积物重金属背景值及其污染研究被引量:33
2014年
采用珠江口348个表层和2个柱状沉积物样品的重金属数据,结合数理统计方法,估算了珠江口沉积物重金属背景值.同时,利用柱状样品结果对背景值进行检验,并与其他研究成果对比.研究区Cu、Pb、Zn、Cr和Ni的背景值分别为16.1、21.9、94.3、69.3和30.3μg·g-1,且本文获得的重金属背景值更具有代表性.最后,采用获得的重金属背景值对珠江口区域污染状况进行研究,发现珠江口大部分区域的表层沉积物中单个重金属元素及总体污染程度属于中、低水平,重污染区主要分布在珠江八大口门附近区域,特别是东四门的西滩.ZY1柱状样品结果显示,1997—2003年间各重金属含量及污染程度均快速上升,2003—2005年间增速虽减缓,但2005年以后又呈现增大现象,重金属污染历史记录较好地反映了珠江三角洲流域社会经济和人类活动对重金属输入的影响.
马玉李团结高全洲蒋俊杰史华明王爱军
关键词:珠江口沉积物重金属背景值污染
浒苔对不同氮源吸收特性的初步研究被引量:9
2011年
采用Michaelis-Menten动力学方法,研究了浒苔对NO3-N、NH4-N和CO(NH2)2吸收利用关系。结果显示,浒苔对三种不同氮源的Ks(表观米氏常数)大小顺序为:NO3-N>NH4-N>CO(NH2)2,表明浒苔对有机氮的亲和力大于对无机氮的亲和力,且对NH4-N的亲和力大于其对NO3-N的亲和力;浒苔对三种不同氮源的最大吸收速率顺序为:NO3-N>NH4-N>CO(NH2)2,表明浒苔对氮源的吸收潜力由大到小依次为NO3-N、NH4-N、CO(NH2)2。
吴婷田小亭刘召辉石晓勇史华明
关键词:氮源浒苔吸收动力学
深圳湾及邻近沿岸水域总溶解氮的分布、组成和来源及氮形态的转化被引量:14
2014年
依据2000—2011年每月1次的调查资料,简要描述和讨论了深圳湾及邻近沿岸水域中总溶解氮(TDN)质量浓度的时空分布,并结合现场盐度、总凯氏氮、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实测数据探讨TDN的组成和来源,以及溶解无机氮(DIN)和溶解有机氮(DON)之间的转化.结果表明,深圳湾和伶仃洋东部沿岸的TDN质量浓度分别为(2.870±2.150)mg·L-1和(0.679±0.405)mg·L-1.在深圳湾,由于受到周边陆源排放的影响,TDN质量浓度在丰水期较低,枯水期较高.在伶仃洋东部沿岸,由于受到珠江径流量的制约,TDN质量浓度呈明显的年周期循环特征,6月达到最高,为1.103 mg·L-1左右,而12月最低,为0.420 mg·L-1左右.12年研究期间,伶仃洋东部沿岸TDN质量浓度的年际变化略呈上升趋势,从0.560 mg·L-1上升至0.702 mg·L-1;深圳湾TDN质量浓度在2000—2004年呈上升趋势,从2.140 mg·L-1上升至3.577 mg·L-1,2005—2011年则呈下降趋势,从3.266 mg·L-1下降至2.280 mg·L-1.研究海区中的TDN具有"保守性",主要来自陆源排放.依二元混合质量平衡模式估算的伶仃洋东部沿岸TDN的陆源质量分数约为68.5%,而深圳湾的均大于87.0%.DIN是TDN的主要赋存形态.在氮从河口向海迁移期间,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使DIN转化为DON的速率大于DON转化为DIN的速率.
李绪录张军晓史华明周毅频肖志建梁佩喜
悬浮体浓度分析方法研究
2013年
[目的]为了研究悬浮体浓度分析过程中存在的误差.[方法]通过对当前悬浮体浓度分析方法(重量法)的研究,对部分误差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悬浮体浓度调查的误差主要来自于以下3个方面:人为因素带来的偶然误差;由干燥后再次吸湿带来的误差,该误差一般小于1.3 mg;滤膜过滤损耗带来的误差,该次滤膜损耗为2~3 mg.利用LISST激光粒度仪对悬浮体浓度进行调查,并与重量法进行对比,发现两者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且LISST激光粒度仪可以避免重量法中的众多误差,所获取的数值更接近真实值.[结论]该研究可为悬浮体浓度分析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史华明陈亮李团结
关键词:重量法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