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尹祥础

作品数:119 被引量:613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科学联合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理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90篇期刊文章
  • 26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04篇天文地球
  • 10篇建筑科学
  • 6篇理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91篇地震
  • 73篇响应比
  • 71篇加卸载响应比
  • 31篇地震预测
  • 25篇震前
  • 25篇前兆
  • 24篇地震预报
  • 21篇地震前
  • 19篇地震前兆
  • 14篇LURR
  • 9篇地震活动
  • 9篇地震孕育
  • 8篇加卸载响应比...
  • 6篇岩石
  • 5篇地震活动性
  • 5篇强震
  • 5篇非线性
  • 4篇地震孕育过程
  • 4篇孕震
  • 4篇体源

机构

  • 48篇中国科学院力...
  • 45篇中国地震局
  • 30篇中国地震局地...
  • 24篇中国地震局地...
  • 21篇国家地震局
  • 8篇新疆维吾尔自...
  • 7篇中国科学院
  • 6篇北京市地震局
  • 6篇上海市地震局
  • 6篇中国科学院研...
  • 6篇中国地震台网...
  • 5篇广东省地震局
  • 3篇云南省地震局
  • 2篇昆士兰大学
  • 2篇俄罗斯科学院
  • 1篇长安大学
  • 1篇加利福尼亚大...
  • 1篇同济大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加州大学

作者

  • 119篇尹祥础
  • 28篇宋治平
  • 20篇彭克银
  • 19篇陈学忠
  • 17篇张浪平
  • 17篇梁乃刚
  • 16篇张永仙
  • 15篇余怀忠
  • 11篇王裕仓
  • 9篇王海涛
  • 9篇梅世蓉
  • 9篇张晖辉
  • 9篇颜玉定
  • 8篇刘月
  • 5篇袁帅
  • 5篇尹灿
  • 5篇李世愚
  • 4篇许昭永
  • 4篇滕春凯
  • 4篇夏蒙棼

传媒

  • 16篇地震
  • 14篇中国地震
  • 11篇地震学报
  • 7篇地球物理学报
  • 7篇岩石力学与工...
  • 6篇国际地震动态
  • 3篇地震研究
  • 3篇内陆地震
  • 3篇科研信息化技...
  • 2篇力学与实践
  • 2篇力学进展
  • 2篇工程力学
  • 2篇地球物理学进...
  • 2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科学通报
  • 1篇瞭望
  • 1篇物理
  • 1篇中国科学(B...
  • 1篇地壳形变与地...
  • 1篇西北地震学报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0
  • 1篇2017
  • 4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6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6
  • 8篇2005
  • 16篇2004
  • 4篇2003
  • 1篇2002
  • 4篇2000
  • 10篇1999
  • 3篇1998
  • 2篇1997
  • 9篇1996
1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以介质参数尾波Q^(-1)作为响应的加卸载响应比研究被引量:5
1996年
以地球介质参数尾波Q(-1)作为响应,给出了加卸载响应比Y(Q-1)的计算公式。利用美国南加州地区频率分别为1.5Hz,3.0Hz,6.0Hz,12.0Hz,24.0Hz等5个频段的尾波Q数据,研究了美国北岭地震(199年1月17日,Mw6.7)前后的加卸载响应比Y(Q-1)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除频率为12.0Hz这一频段外,其它频段的加卸载响应比Y(Q-1)在震前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频率为24.0Hz的Y(Q-1)在1993年明显升高。震后各频段的Y(Q-1)趋于正常。
陈学忠尹祥础宋治平王裕仓
关键词:尾波Q值地震预报加卸载响应比
新疆部分强震前加载和卸载地震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被引量:1
1999年
借助地震空区R- t图分析原理,以新疆8 次6 级以上强震为例,分析研究强震前加、卸载地震的异常分布特征。结果表明:8 次强震中有6 次地震,震前在震中周围出现明显的加载地震相对集中分布或加载地震围空异常区,异常区出现于震前1 年到1 年半左右,其半径尺度为50~90 km 。
王海涛彭克银尹祥础
关键词:强震地震前兆
加卸载响应比的自然概率分布被引量:21
1996年
从Gutenberg-Richter的分布关系出发,以应用最多的以为响应量的Y3为例,对模拟生成的满足G-R关系和均匀随机分布的事件探讨了加卸载响应比的自然概率分布。同时,还与首都因地区的一组实际资料得到的自然概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样本量有保证的情况下,反映系统临近失稳程度的加卸载响应比Y3的自然概率分布基本稳定;随机出现加卸载响应比高值的自然概率很低,因此,实际观测到的高响应比值确实可能携带有孕震系统趋于失稳的大量前兆信息。文中同时还讨论了应用加卸载响应比理论时,资料的样本量和事件量级上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陈棋福尹祥础马丽
关键词:加卸载响应比地震前兆
循环载荷下大试件岩石破坏声发射实验——岩石破坏前兆的研究被引量:83
2004年
岩石等脆性材料在加载过程中,随着载荷的增加,材料内部的微裂纹产生、扩展并伴随着声发射现象的发生。声发射是研究脆性材料损伤演化的良好工具,它能连续、实时地监测脆性物体内部微裂纹的产生与扩展,这是其他任何方法都不具有的优势。在三轴应力条件下进行了大尺度岩石(片麻岩)破坏声发射实验,试件尺寸达1.05 m。为了模拟日、月潮汐力对地球的加载和卸载作用,在某一固定水平的轴向压力作用下,叠加上循环载荷。实验过程中记录到大量的声发射信息,它能够反映岩石试件内部每一个损伤(微裂纹)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利用声发射记录研究了预测岩石宏观破坏的 2 种前兆现象:能量加速释放及加卸载响应比剧增,为地震预测提供了实验依据。同时还发现,实验中存在声发射的 Felicity 效应。
张晖辉颜玉定余怀忠尹祥础
关键词:循环载荷加卸载响应比片麻岩潮汐力试件尺寸
一种新的地震预报理论——加、卸载响应比理论
地震预报是一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大多数地震学家公认,解决这一难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从经验预报转变为物理预报。地震的最主要物理本质是某一区域的地球介质发生失稳运动,并伴随以机械能量的快速释放,这是地震这一特殊的运动形式与其它构...
尹祥础
文献传递
态矢量——分析地震活动性的一种新方法被引量:12
2004年
态矢量来源于统计物理学 ,是一种对连续场进行粗粒化描述的方法。现移植到地震学中用以定量地刻画地震活动性的演化 ,取得较好的结果。作者分析研究了几个著名震例 (海城地震、唐山地震、昆仑山口西地震 ) ,发现地震前其态矢量均有显著的变化 ,因此认为它可能是大地震的一种前兆 ,而用之于地震预报。
尹祥础余怀忠张永仙颜玉定
关键词:地震活动性地震预报
地震孕育过程的包体流变模型的理论及应用研究
本文将八町)po。。北cH”n(1991)的地震孕育的包体弹性模型发展为包体流变模型,并初步建立了相应的理论,通过计算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果,并对地震前兆的一些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解释,具体结果如下:①建立了半无限...
宋治平尹祥础梅世蓉
关键词:地震前兆
文献传递
加卸载响应比的新进展
本文对加卸载响应比简要介绍。主要有下三方面:①预测效果好:2004年发生在中国大陆有资料地区的ML≥5级地震共17次,其中15次落入用加卸载响应比方法于2003年底预测的区域内。②通过大量基础研究(包括数值模拟,岩石力学...
Yin Xiangchu尹祥础Zhang Huihui张晖辉
关键词:地震预测加卸载响应比技术进步
介质非均匀性对加卸载响应比峰值异常特征时间影响的数值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加卸载响应比方法为非均匀脆性介质的灾变预测提供了新的思路,该方法用加载与卸载响应的差别来定量刻画介质的损伤演化过程。已有的岩石实验研究和地震震例研究,发现在岩石破裂或者地震发生之前,加卸载响应比都会出现异常明显的升高及回落,表明加卸载响应比峰值异常具有良好的灾变前兆意义。震例研究中发现,加卸载响应比峰值异常特征时间呈现区域特性。因此,首先用链网模型模拟了压缩载荷下非均匀脆性介质的损伤演化至破裂的过程,同样发现加卸载响应比在试样发生宏观破裂之前出现了峰值回落的现象,再次从数值计算的角度证明了加卸载响应比峰值的灾变前兆作用。其次重点考察了不同非均匀性程度试样的加卸载响应比演化情况,发现峰值出现到试样破裂发生的特征时间T2与介质非均匀性程度指标Weibull指数m存在如此关系:m值越大,T2值越小。表明介质的均匀性程度越高,特征时间T2的值就越小,破裂发生也就越突然。该文得出的介质非均匀性程度与峰值异常特征时间的关系将为提高加卸载响应比地震预测的时间能力提供某些线索。
张浪平李志雄尹祥础梁乃刚
关键词:加卸载响应比
地震孕育体源流变模型(二)——应变场及其应用被引量:9
2004年
在弹性包体理论的基础上 ,建立了流变介质包体模型理论的应变场的理论解 ,导出流变介质中的包体在任意一点产生的正应变、剪应变及体应变的粘弹性解析解 ,即正应变、剪应变和体应变的表达式 .通过计算三维粘弹性介质中球形硬包体与软包体在地面引起的体应变场的时空演化过程 ,得到了一些非常有意义的结果 ,即球形硬包体在地面产生的体应变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出现了特征不同的 3个阶段 (α ,β ,γ) ,它与大量地形变资料出现的α ,β ,γ阶段相似 ,而球形软包体却没有这个特征 .这些结果对地震前兆的形态特征、前兆的象限性、前兆时空演化的阶段性、短临前兆突发性以及前兆异常时间的地区性等的解释具有启示意义 .这为地震前兆物理模式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并将为实现地震的物理预测发挥作用 .
宋治平尹祥础梅世蓉
关键词:应变场地震前兆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