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左曙青

作品数:36 被引量:95H指数:6
供职机构: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7篇医药卫生
  • 4篇生物学
  • 4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6篇病毒
  • 21篇汉坦病毒
  • 11篇流行病
  • 11篇流行病学
  • 9篇综合征
  • 8篇肾综合征
  • 8篇肾综合征出血...
  • 8篇宿主
  • 8篇综合征出血热
  • 8篇出血热
  • 6篇宿主动物
  • 5篇流行病学研究
  • 4篇流行病学调查
  • 4篇家鼠
  • 4篇汉坦病毒感染
  • 4篇褐家鼠
  • 4篇分子流
  • 4篇分子流行病学
  • 4篇病毒感染
  • 3篇动物

机构

  • 36篇军事医学科学...
  • 6篇北京市海淀区...
  • 4篇北京市东城区...
  • 2篇北京军区疾病...
  • 2篇云南省地方病...
  • 2篇中国疾病预防...
  • 2篇大理大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云南省寄生虫...
  • 1篇中南大学
  • 1篇西安市疾病预...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武警部队后勤...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36篇左曙青
  • 29篇曹务春
  • 21篇吴晓明
  • 20篇张泮河
  • 20篇江佳富
  • 15篇汤芳
  • 13篇杨红
  • 11篇詹琳
  • 10篇赵秋敏
  • 7篇王炳才
  • 7篇郭天宇
  • 6篇敦哲
  • 6篇刘玮
  • 6篇方立群
  • 5篇张文义
  • 4篇孙培源
  • 4篇徐伟才
  • 4篇姚昆
  • 4篇张久松
  • 4篇蔡伟

传媒

  • 6篇中华流行病学...
  • 4篇中国媒介生物...
  • 3篇寄生虫与医学...
  • 2篇中国人兽共患...
  • 2篇中国热带医学
  • 2篇中国病原生物...
  • 2篇第九届全军流...
  • 1篇解放军预防医...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中国消毒学杂...
  • 1篇武警医学
  • 1篇中国病毒学
  • 1篇中国人兽共患...
  • 1篇第九届海内外...
  • 1篇第九届全国病...
  • 1篇中华预防医学...
  • 1篇2004年中...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5篇2007
  • 8篇2006
  • 4篇2005
  • 7篇2004
  • 2篇2003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安地区汉坦病毒L及S部分片段的编码序列分析
2010年
应用巢氏PCR法从陕西西安地区间接免疫荧光抗原初检为阳性的黑线姬鼠标本中扩增汉坦病毒的L和S片段部分序列。序列分析显示:不同标本来源的汉坦病毒均为汉滩型病毒,彼此之间L和S部分片段序列同源性较高,与贵州地区优势汉滩型病毒S2/L4群毒株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5.0%~97.0%和97.7%~99.3%,但与该地区已报道的汉坦病毒同源性较低。系统发育树显示:所有来自西安的病毒株处在同一个进化分支上,但可分成两个较小的分支。证实目前检测到的西安地区流行的汉坦病毒株与贵州地区汉滩型病毒株亲缘关系最近,而与当地既往流行毒株的差异较大,究竟是西安地区汉坦病毒流行株发生了变化还是当地同时流行多种毒株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
曹智伟左曙青马超峰陈志军曹务春
关键词:汉坦病毒同源性
驻石某部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探讨某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流行状况、啮齿动物间汉坦病毒(HV)感染特点及HV基因型,为HFRS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夹夜法捕鼠,计算鼠密度,确定鼠种构成。针对HV基因M片段部分序列设计2种型特异性引物,应用RTPCR法检测宿主动物带病毒情况。结果共捕获宿主动物14只,血清抗体阳性率为21.43%,RTPCR扩增检测出阳性标本1份,为褐家鼠,分型为汉城型阳性标本。密切接触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为3.64%。结论该地区存在汉城型HV感染,提示应加强疫情监测,防止疫情的扩大蔓延。
汤芳李森林高东旗宋文静左曙青张云霜付云川江佳富曹务春
关键词:肾综合征出血热汉坦病毒流行病学
北京地区汉坦病毒宿主动物生态流行病学调查
2006年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啮齿动物间汉坦病毒(HV)感染状况、HV基因型及其与宿主动物的关系。方法夹夜法捕鼠,计算鼠密度,确定鼠种构成。针对HV基因M片段部分序列设计2种型特异性引物,应用RT-PCR法检测宿主动物带毒情况,并用ClustalX(5.0)和DNAClub软件对序列进行分析。采用SPSS软件分析宿主动物HV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共捕获宿主动物295只,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占71.53%。其次为小家鼠,占14.58%。RT-PCR检测宿主带病毒率,其中褐家鼠阳性率为18.01%,小家鼠为2.33%。对5份扩增阳性标本进行序列测定并对其核苷酸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均为汉城型(SEO)病毒。不同性别的褐家鼠HV感染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2,P>0.05);不同体重的褐家鼠HV感染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900,P<0.001),体表有、无疤痕的褐家鼠之间HV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441,P<0.001)。结论北京地区存在较为广泛的汉城型HV感染,目前尚未发现汉滩型HV疫源地。褐家鼠为北京地区HV优势宿主和主要带毒鼠,宿主动物种群特征与HV感染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汤芳李森林王爱国高东旗吴晓明左曙青王征曹务春
关键词:汉坦病毒宿主
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北京市肾综合征出血热宿主动物感染与环境因素关系研究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探讨北京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宿主动物的感染情况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北京市9个区(县)作为研究试验区,设立14个调查点,对HFRS动物宿主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应用全球定位系统对调查点进行定位,在ArcGIS软件支持下,建立调查点矢量图层,并与北京市1∶100 000地形图、北京市Landsat-7 TM卫星遥感影像图及北京市高程图进行叠加,分别提取调查点周围2 km缓冲区内的平均海拔,校正植被指数及土地利用信息,导出后在SPSS 13.0中分析宿主感染情况与环境因素的联系。结果不同地区间HFRS动物宿主密度和带毒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宿主带毒率和带毒指数与园地、水浇地面积成正相关关系;宿主带毒情况和校正植被指数之间无相关性;褐家鼠带毒率与海拔、水浇地面积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结论北京地区肾综合征出血热动物感染情况与土地利用等地理环境因素有关,提示应根据不同地理环境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赵文娟方立群冯丹江佳富闫磊韩晓娜杨红左曙青吴晓明曹务春
关键词:肾综合征出血热全球定位系统宿主动物汉坦病毒
中国大林姬鼠携带Amur类汉坦病毒及其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被引量:14
2007年
目的 确定中国大林姬鼠是否存在Amur类汉坦病毒及其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 应用RT-PCR法扩增大林姬鼠肺组织中汉坦病毒M基因片段和S基因全长,目的片段经测定其核苷酸序列后,用DNASTAR软件进行同源性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从东北大林姬鼠肺标本JilinAP06中分别扩增出长度383 bp(M基因)和1696 bp(S基因)大小的目的eDNA片段,其S基因全长由1696个核苷酸组成,完整的开放阅读框从37位核苷酸至1323位核苷酸,共1287个核苷酸,编码429个氨基酸的蛋白。JilinAP06 S基因与1378、Liu株同源性最高,与H5株同源性次之,与AP63、AP61和AP1371同源性为91.0%~91.7%,与76.118同源性为81.0%。S全序列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汉坦病毒已知序列比较显示:JilinAP06与AP1371同源性最高(98.4%),与AP61同源性为98.1%,与AP63和Liu、B78和H5株同源性为97.2%~97.9%,与76-118同源性为95.1%。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JilinAP06与Amur类汉坦病毒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M基因片段同源性比较和系统发育分分析结果与基于S基因全长得到的结果一致.结论 中国大林姬鼠存在Amur类病毒,大林姬鼠很可能为Amur类病毒的自然宿主和人群Amur类病毒感染的重要来源。
张文义江佳富姚昆吴晓明左曙青詹琳褚宸一赵秋敏张泮河杨红曹务春
关键词:汉坦病毒大林姬鼠
云南省蚊媒病毒分离物的初步鉴定被引量:2
2015年
本研究对前期从云南蚊虫获得的病毒分离物作进一步鉴定,以明确其分类地位。采用甲病毒通用引物进行RT—PCR检测,在5株病毒分离物扩增出目的基因片段。新分离株4株来自三带喙库蚊,1株来自中华按蚊。它们可使白蚊伊蚊细胞(C6/36)、猴肾细胞(Vero)及金黄地鼠肾细胞(BHK-21)发生规律性细胞病变。核苷酸序列分析显示5株病毒与盖塔病毒(Getahvirus,GETV)同源性最高,与GETV中国云南YN0540株、河北株HB0234、海南株M1及南韩株、LEIVMPR株、鹭山病毒的同源性为96.4%~99.2%,5株病毒之间的同源性为98.4%~100%。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新分离株与上述GETV处于同一进化分支。以上结果证实5株病毒分离物为盖塔病毒。
赵秋敏郭晓芳左曙青周红宁张久松
关键词:盖塔病毒细胞病变效应系统进化分析
云南西部地区居民区小型兽类携带病原体检测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了解云南西部地区居民区小型兽类携带病原体情况,为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滇西地区8个州(市)中抽取的10个县(市、区)40个自然村中,随机抽取800户家庭(每村20户),进行室内捕鼠,采集鼠脾脏标本并提取基因组DNA,鼠肺标本提取RNA,运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或免疫学方法,检测鼠疫、巴尔通体、伯氏疏螺旋体、巴贝西原虫、人粒细胞无形体、埃立克体、汉坦病毒等病原体。结果捕获9种421只小型兽类,采集脏器样本404份,血清样本325份。检出鼠疫F1抗体两种方法共同阳性血清1份;扩增到巴尔通体枸橼酸合酶(gltA)基因64份,阳性率为15.84%,基因分析表明属6种基因型;检出伯氏疏螺旋体5S^23S rRNA间隔区基因5份,阳性率为1.24%,系统发育树显示均为Borrelia afzelii型;检出1例复合感染。其余病原体检测均为阴性。结论滇西地区室内小型兽类感染病原体种类多,分布广,对人类健康有一定的危害,需加强监测并采取预防控制措施。
杜春红尹家祥左曙青栗冬梅王秀芳程晓藕刘正祥杨光璨
关键词:居民区小型兽类病原体
北京不同生境鼠类及其感染汉坦病毒的调查被引量:7
2004年
目的 了解北京不同生境鼠形动物及其感染汉坦病毒 (HV )的空间分布。方法 选取北京 5个区 (县 ) 9类生态环境 ,于 2 0 0 2年 8月至 2 0 0 3年 11月春、秋季节采用夹夜法捕获以鼠类为主的HV宿主。应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检测其携带HV的情况。利用SPSS软件分析宿主及其自然感染HV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 共捕获宿主动物 3 87只 ,平均密度 6.67%。 6个调查点 9类生境的鼠形动物群落构成 (多样性、均匀度和优势度 )特征不同、生物分配量不同 ,以褐家鼠在食堂、菜地的生物分配量最高 ,野栖型生境大林姬鼠的生物分配量最大 ,高于黑线姬鼠的生物量。携带的HV均为汉城型 (SEO) ,带病毒宿主主要为褐家鼠、小家鼠 ,分别占 97.2 0 %和 2 .80 %。不同调查点阳性率 :昌平区11.49%、海淀区西北部 7.5 8%、海淀区中南部 6.3 8%、延庆县 3 .5 7% ,门头沟区和怀柔区均为 0。 9种生境的阳性率分别是 :11.88% (养殖场 )、10 .44 % (垃圾场 )、8.82 % (食堂 )、8.16% (工地 )、6.85 % (菜地 )、0 (农梯田、低矮灌木、山林和民房 )。总体家栖性生境和野栖型生境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χ2 =4.65 8,P =0 .0 3 1)。结论 北京地区不同生境的鼠类密度、群落构成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鼠类及其HV感染空间分布广泛 ,尚未?
江佳富吴晓明左曙青徐伟才汤芳曾凡新敦哲王炳才郭天宇曹务春
关键词:不同生境鼠类汉坦病毒鼠形动物菜地群落
褐家鼠不同脏器中汉坦病毒自然感染的差异被引量:1
2006年
为了解野外褐家鼠不同脏器中自然感染汉坦病毒状况和带毒量的差异,选取经检测鼠肺组织中HV-RNA并呈阳性的鼠个体20只,采用巢式RT-PCR检测这些个体心、肝、肺、脾和肾5种共85份脏器中的HV,对阳性标本重复扩增后直接测序,用DNASTAR软件对获得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另外,针对汉城型汉坦病毒株Z37-M片段全序列设计定量PCR特异性引物,采用SYBRGreen实时定量PCR法,检测上述85份不同脏器中HV带毒量情况与相对差异。结果显示:RT-PCR对除肺脏之外的其它脏器中HV-RNA的检出率较低(11/65),不同个体肺组织来源的HV-M片段变异较多,其中A→G碱基变异类型占1/3强。从11份除肺之外的脏器中扩增到的HV-M基因序列和其对应同一褐家鼠个体肺脏HV-M片段相比,其碱基差异不大;一肺脏来源的与该个体其他脏器来源的HV-M片段两个位点存在A→G差异,并分别导致两位置氨基酸差异。定量检测结果显示:褐家鼠不同脏器中HV-RNA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10,P=0.003),总体阳性率大小为肺>肝>肾>心>脾;肺脏中病毒的分布比其他脏器更为普遍。带毒量也以肺脏中最高,其它脏器之间HV带毒量没有显著性差异(χ2=8.79,P=0.088)。这些结果说明:褐家鼠肺脏是HV侵犯与贮存的主要靶器官,HV基因在该器官中可能更易发生变异。这对进一步了解HV在宿主体内的贮存规律、传播及其在流行病学上的意义将有所裨益。
江佳富吴晓明左曙青张泮河郭天宇曹务春
关键词:汉坦病毒褐家鼠实时定量PCRRT-PCR
北京昌平鼠间汉坦病毒感染时间动态变化的调查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了解鼠类自然感染汉坦病毒(HV)时间动态变化。方法选取北京昌平南口镇某部驻地,从2002年8月至2004年5月采用夹夜法捕获鼠形动物,针对汉坦病毒M基因部分片段设计SEOV和HTNV型特异性引物,应用RT-PCR法检测宿主肺组织中携带HV-RNA及其型别情况;应用ELISA法和间接IFAT检测IgG抗体。利用SPSS软件分析宿主动物HV感染的时间动态特征。结果共捕获啮齿动物296只,平均感染率11%。整个调查周期总体宿主种群密度波动不大,局部小生境(养殖场)种群波动明显。优势宿主褐家鼠平均种群密度与其感染率变化之间具相关性(r=0.594,P=0.023),养殖场褐家鼠密度与HV感染率之间相关性极显著(r=0.746,P=0.008)。褐家鼠性比和阳性率变化之间不具统计学意义相关性(r=0.541,P=0.086)。成幼比和阳性率变化之间则具显著相关性(r=0.697,P=0.046)。结论北京昌平鼠间汉坦病毒感染长期持续存在,其感染率与种群密度随时间呈现动态变化,两者之间具有相关性,并因生境而异。优势宿主种群结构特征及其动态变化与HV感染也存在较为复杂的关系。
江佳富汤芳左曙青曾凡新吴晓明徐伟才郭天宇曹务春CAO Wu-chun
关键词:汉坦病毒啮齿动物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