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宏伟

作品数:27 被引量:48H指数:4
供职机构:山西省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青年科技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4篇淋巴
  • 13篇细胞
  • 13篇淋巴瘤
  • 8篇细胞淋巴瘤
  • 7篇文献复习
  • 7篇弥漫
  • 7篇复习
  • 6篇弥漫性大B细...
  • 5篇预后
  • 4篇多发
  • 4篇多发性
  • 4篇多发性骨髓瘤
  • 4篇肿瘤
  • 4篇免疫
  • 4篇基因
  • 4篇骨髓
  • 4篇骨髓瘤
  • 4篇恶性
  • 3篇重排
  • 3篇甲状腺

机构

  • 18篇山西省肿瘤医...
  • 17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长治医学院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山西白求恩医...

作者

  • 27篇张宏伟
  • 8篇郑玉萍
  • 8篇王列样
  • 6篇白敏
  • 6篇苏丽萍
  • 5篇贺建霞
  • 5篇陈振文
  • 3篇王晋芬
  • 3篇韩维娥
  • 2篇程牛亮
  • 2篇王艳丽
  • 2篇归薇
  • 2篇温晓莲
  • 2篇杨斌
  • 2篇赵志强
  • 2篇王艳艳
  • 1篇张巧花
  • 1篇徐义荣
  • 1篇索瑞鑫
  • 1篇董玉君

传媒

  • 6篇白血病.淋巴...
  • 3篇中国生物制品...
  • 3篇中华肿瘤杂志
  • 2篇肿瘤研究与临...
  • 2篇第八届全国难...
  • 1篇肿瘤防治研究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中国药物与临...
  • 1篇疑难病杂志
  • 1篇泛环渤海地区...

年份

  • 3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2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 2篇2004
  • 1篇1995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t(14;18)和myc基因重排双阳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和预后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t(14;18)、myc基因重排的发生情况以及t(14;18)、myc基因重排双阳性的二次打击淋巴瘤(DHL)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106例DLBCL患者肿瘤组织中t(14;18)和myc基因重排的发生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myc蛋白和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t(14;18)、myc基因重排双阳性DHL的临床特征和预后以及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106例DLBCL患者中,t(14;18)阳性27例(25.5%),myc基因重排阳性13例(12.3%),DHL7例。t(14;18)与myc基因重排相关(P=0.019)。7例DHL患者的发病年龄为52-84岁,2例患者的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为3分,4例为4分,1例为5分;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均为3分;4例患者发病时累及骨髓,合并白血病。7例DHL患者的生存时间为0.5~6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4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无B症状、AnnArbor分期、ECOG评分、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IPI评分、免疫分型、bcl-2蛋白表达、myc蛋白表达、myc基因重排与DLBCL患者的预后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COG评分、bcl-2蛋白表达、myc蛋白表达、myc基因重排以及免疫分型均为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均P〈0.05),其中myc基因重排的预测意义最强(OR=4.337,P〈0.001)。结论DHL的发病率较低,其诊断主要根据基因检测,t(14;18)与myc基因重排可能协同导致其发病;DHL具有明显的侵袭性,预后较差。
张宏伟陈振文王列样贺建霞郑玉萍韩维娥杨斌王艳丽赵志强白敏苏丽萍
关键词:淋巴瘤DHL预后
3q27-3q29相关的p63蛋白表达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意义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 探讨3q27-3q29相关的p63蛋白表达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102例DLBCL与15例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RHL)中p53蛋白和3q27-3q29相关的p63蛋白的表达并进行随访.结果 p53、p63蛋白在DLBCL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2%和56%,在RHL中的阳性率分别为0和13%,p53、p63蛋白在DLBCL与RHL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p63蛋白的表达在Ⅰ+Ⅱ期中的阳性率分别为48.3%和41.4%,在Ⅲ+Ⅳ期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9.5%和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p63蛋白的表达在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型)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8%和28%,在非GCB型(non-GCB型)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2.7%和6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063蛋白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有无B症状和发病部位等无相关性(P〉0.05).p53蛋白表达与p63蛋白表达呈正相关性(r=0.629,P〈0.05).p53、063蛋白表达阴性组的5年总体生存率高于阳性组(38%:6%,5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63可能作为癌基因与p53共同参与了DLBCL的发生和发展,两者在肿瘤的发生中可能起着协同作用;联合检测p63蛋白和p53蛋白在DLBCL中的表达,可能成为判断DLBCL预后指标之一.
陈振文王晋芬王国平张宏伟刘冬梅徐义荣张朝霞田林
关键词:基因P53P63免疫组织化学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分型、遗传学异常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1)根据CD138、CD10、Bcl-6、MUM1的表达,以四种不同免疫分型方法将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分成不同亚型,研究不同分型方法在患者临...
张宏伟
关键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组织化学聚合酶链反应荧光原位杂交
基于生物信息学的淋巴瘤相关蛋白T细胞因子4的性质及功能预测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淋巴瘤相关蛋白T细胞因子4(T cell factor 4,TCF4)的理化性质、空间结构、蛋白质修饰位点及蛋白相互作用关系。方法根据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蛋白数据库提供的人TCF7L2蛋白FASTA格式数据,使用ExPASy、SignalP 5.0 Server、TMHMM Server v.2.0、SOPMA、SWISS-MODEL、DISPHOS 1.3、PhosphoSitePlus、NetNGlyc 1.0、Uniprot数据库、NetOGlyc 4.0、YinOYang 1.2、STRING等软件对TCF4蛋白进行系统性分析。结果TCF4为一种碱性不稳定的亲水性蛋白,无信号肽,无跨膜区;二级结构的主要形式是无规卷曲;在7款软件(DISPHOS 1.3、PhosphoSitePlus、KinasePhos、Scansite、NetPhosk、Musite、PlantPhos)中,共有33个磷酸化位点被重复预测到;Uniprot数据库和NetOGlyc 1.0软件未预测到重复的N型糖基化位点,NetOGlyc 4.0和YinOYang 1.2软件显示共有2个O型糖基化位点被重复预测到;蛋白相互作用网络显示,与TCF4形成蛋白网络的6个蛋白(EP300、MYC、CREBBP、CTNNB1、NLK和AXIN2)涉及到Wnt信号通路。结论经多种软件对TCF4的性质及功能的预测,为淋巴瘤等相关疾病抑制剂的研发及其发病机制提供参考。
穆秀丽文朝朝孟涛涛王晰魏艳弓韬孙公勤张宏伟于保锋
关键词:T细胞因子4淋巴瘤生物信息学蛋白相互作用
乳酸脱氢酶、β2-微球蛋白联合检测对非霍奇金淋巴瘤预后判断的意义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NHL患者429例,检测两种血清标志物水平,按性别、年龄、B症状、分期、结外病变部位数等分组比较,同时随访患者的生存时间,并对上述因素进行生存分析。结果LDH和β2-MG水平在Ⅲ~Ⅳ期患者中均明显高于I~Ⅱ期患者(中位值:LDH分别为252、175U/L,β2-MG分别为2.5、1.6mg/L),有B症状组明显高于无B症状组(中位值:LDH分别为260、192U/L,β2-MG分别为2.3、1.7mg/L),60岁以上患者高于60岁及以下患者(中位值:LDH分别为229、190U/L,β2-MG分别为2.4、1.7mg/L),两个及以上结外病变患者高于两个以下患者(中位值:LDH分别为278、195U/L,β2-MG分别为2.4、1.8mg/L),Karnofsky评分≤70分患者高于Karnofsky评分〉70分患者(中位值:LDH分别为250、195U/L,β2-MG分别为2.2、1.8mg/L);侵袭性淋巴瘤患者的LDH水平高于惰性患者(中位值:分别为211、175U/L),而两组β2-MG水平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DH和β2-MG水平与性别、细胞分型均无关。LDH正常组和升高组总体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9.029,P〈0.001),β2-MG正常组和升高组总体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4.733,P〈0.001),LDH、β2-MG均升高组的总体生存率明显低于两者均正常组(X^2=192.326,P〈0.001)。Cox回归分析显示LDH、β2-MG、年龄、临床分期、结外病变部位数、Karnofsky评分及侵袭性是NHL患者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联合检测血清LDH和β2-MG水平可作为NHL患者分期及预后的评估指标。
田园吴丽索瑞鑫王彤王列样张宏伟王艳丽归薇
关键词:淋巴瘤非霍奇金乳酸脱氢酶微球蛋白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3年
近年来,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治疗取得了较大进展。尽管这种恶性肿瘤的预后有所改善,但经常以复发告终,因此亟需开发新的治疗方法。目前已经评估了针对B细胞成熟抗原(B cell maturation antigen,BCMA)、白细胞分化抗原19(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19,CD19)、白细胞分化抗原38(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38,CD38)和kappa轻链等多个靶点的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T细胞,并在临床试验中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即使采用CAR-T细胞免疫疗法进行MM治疗,大多数患者仍会复发,这是该疗法的局限性。本文对CAR-T细胞免疫疗法在MM中的研究进展、治疗MM的局限性及其优化作一综述。
安霖(综述)张宏伟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免疫疗法
IgG4相关性淋巴结病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12年
患者,男,76岁,因“颈部双侧淋巴结肿大8个月,乏力、纳差3个月”于2011年5月21日入住我院。既往有高血脂、高血压、阵发性房颤、糖尿病史。
贺建霞张宏伟徐恩伟
关键词:文献复习淋巴结病IGG4淋巴结肿大阵发性房颤糖尿病史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myc基因重排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myc基因重排和蛋白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106例DLBCL患者肿瘤组织中CD3、CDIO、CD20、bcl-6、多发性骨髓瘤原癌基因1(Mum-1)和myc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myc基因重排。结果106例DLBCL肿瘤组织中,myc、Mum-1、CD10和bcl-6阳性率分别为70.8%、56.6%、21.7%和26.4%。106例DLBCL患者中,生发中心样(GCB)26例(24.5%),非生发中心样(non—GCB)80例(75.5%);myc基因重排13例(12.3%),均为non—GCB型,与myc蛋白表达无关。myc基因重排的DLBCL患者预后极差,中位总生存时间和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4.7个月和3.2个月。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myc基因重排、ECOG评分、免疫分型和myc蛋白表达为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且myc基因重排的预后预测意义最强。结论myc基因重排可作为评价DLBCL患者预后的生物学参考指标。myc蛋白表达受多种调控因素影响,基因重排可能为其中因素之-。
张宏伟贺建霞郑玉萍韩维娥赵志强白玮王晋芬陈振文
关键词:淋巴瘤基因重排原位杂交荧光预后
抗癌新靶点SLC33A1基因的生物信息学预测分析
2023年
目的对SLC33A1基因的理化性质、结构功能、蛋白相互作用以及不同物种间的同源性进行生物信息学预测分析,为SLC33A1功能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多种不同的生物信息学工具,对SLC33A1基因的理化性质、亲疏水性、信号肽结构、跨膜结构、亚细胞定位、三维空间结构、翻译后修饰位点、蛋白相互作用等进行预测分析。结果SLC33A1蛋白是一种中性稳定蛋白,具有疏水性,不存在信号肽序列,主要分布于细胞膜及膜结构细胞器,在囊泡膜的概率为13.0%;SLC33A1蛋白序列有11个跨膜结构域,6个胞外结构域,6个胞内结构域;SLC33A1蛋白三级结构弹性较大,空间结构比较稳定,拥有2个N-糖基化位点、2个O-糖基化位点及13个可能的蛋白激酶磷酸化位点;SLC33A1与ATM等7个蛋白具有高置信度的相互作用关系;SLC33A1主要参与肌醇需求酶1(inositol-requiring enzyme 1,IRE1)介导的未折叠蛋白应答的负调控、鞘糖脂、唾液酸化、细胞对γ射线的反应、内质网应激反应的负调控等生物学过程。结论利用多种软件对SLC33A1的性质及功能进行了深入了解,为抗癌新靶点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思路及理论支持。
池奋清秦轲茹张宏伟于保锋
关键词:肿瘤生物信息学
靶向药物联合应用对肝癌细胞SK-Hep-1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靶向药物联合应用对多驱动基因调控增殖的肝癌细胞SK-Hep-1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利用对肝癌细胞SK-Hep-1敏感的靶向药物(HG6-64-1、dasatinib、crizotinib、sunitinib)绘制单靶点动力学分析曲线和双相分析曲线,对SK-Hep-1细胞进行动力学分析;Western blot法检测这些靶向药物对SK-Hep-1细胞关键信号通路的影响;MTT法检测这些药物单用和联合应用对SK-Hep-1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与单靶点动力学分析曲线比较,双相分析曲线可更好拟合靶向药物对肝癌细胞SK-Hep-1的影响,并且预测出HG6-64-1、dasatinib和MK-2206三药联合应用能有效抑制SK-Hep-1细胞增殖。结论双相动力学分析可以更好地定量描述多驱动增殖的肝癌细胞SK-Hep-1对靶向治疗的反应,联合使用HG6-64-1、dasatinib和MK-2206是治疗肝癌潜在的药物组合。
朱晓霞贾瑜琦刘畅弓韬李高鹏张宏伟于保锋
关键词:靶向药物药物联合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