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坤
- 作品数:16 被引量:10H指数:2
- 供职机构:华北电力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 阿瑟·米勒戏剧女性人物解析
- 2009年
- 从"话语权"的丧失及舞台位置看,阿瑟.米勒笔下的女性形象可大致分为三类:一类为传统理念所推崇的"贤妻良母"型,没有话语权,在舞台上不处于中心;一类为拥有一定的话语权,以负面形象出现在台前,体现"美狄亚"原型;最后一类为表现主义作品中的"影子人物",由此可见米勒在创作上的一定局限性,但归根结底,社会心理、文学传统、作品风格决定作家的人物塑造。
- 李一坤陈蓓
- 关键词:阿瑟·米勒女性人物话语权
- 论《驶下摩根峰》的戏剧节奏
- 2009年
- 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的晚年作品《驶下摩根峰》兼具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特色。剧作整体节奏一方面体现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外部情节架构上,另一方面体现于借助幻像等表现手法所产生的主人公"自我肯定与否定交替"的"心理节奏"上。剧作的微观节奏体现在停顿、台词长度及说话人交替等方面。节奏是建立、维系剧作家、剧作与观众之间对话的重要因素。
- 李一坤
- 关键词:阿瑟·米勒戏剧节奏
- 小议文学中“父亲形象”缺省与失职现象被引量:1
- 2006年
- 运用心理分析批评理论,分析论述文学中“父亲形象”缺省与失职现象,父亲原型的象征意义,其对子女产生的心理作用,在父亲失职、缺省情况下出现的“替代型父亲形象”。
- 李一坤
- 关键词:失职
- 略论《店员》的犹太文化因素被引量:1
- 2008年
- 《店员》中通过讲述非犹太青年弗兰克·阿尔班在与犹太人莫里斯一家的交往中,从一个"街头浪子"成长为"有责任感、正直、诚实的人",并最终选择成为犹太人的故事,反映了美国大萧条时期下层犹太人的生存困境,折射出犹太民族的价值取向与信仰理念。马拉穆德所着意的绝不仅仅是犹太人,他所要表现的其实是整个人类的"生存困境",他所具有的不仅仅是"犹太关怀",而是对整个人类的"人文关怀"。
- 李一坤袁晓红
- 关键词:《店员》犹太文化
- 从阿瑟·米勒戏剧看舞台辅助手段之作用被引量:1
- 2007年
- 戏剧普遍被视做“综合艺术”,“把文学、音乐、绘画、雕塑与舞蹈等特有表演手段综合为一体。”戏剧中包含的布景、灯光、服装、化妆、音乐等成分是“综合艺术”的外部表现。有人说,丢弃、剔除这些成分,只留下演员的表演这种“中心成分”,同样可成为戏剧。这种演出被称为“贫困戏剧”,借以和“富裕戏剧(综合艺术)”相对照。这些“外部表现”固然可以舍弃,一部剧的观赏性、可视性也必将会被大大削弱,戏剧的魅力也会大大降低。本文拟采用阿瑟·米勒诸部剧作为例,讨论音乐、灯光、布景等舞台辅助手段的作用。
- 李一坤杨芹
- 关键词:戏剧舞台综合艺术表演手段音乐
- 论如何把握叙述语气
- 2004年
- 叙述语气是小说诸要素中最为微妙、最难以把握的一项 ,是深入准确理解文本的关键 ,也是了解作者的价值取向、道德观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叙述语气虽然抽象无形 ,但却可以通过对具体文本的分析而加以把握。作者的用词、对细节和事件的选取、反讽的运用及场景的设定等等写作手法均体现叙述语气 ,反映作者的态度。
- 李一坤
- 关键词:文本写作手法
- 论三种戏剧对话模式被引量:1
- 2012年
- 不同风格戏剧作品运用不同模式对话,以三种模式最为常见:日常、法庭与荒诞模式。日常模式与日常对话仿真度高,但同时高于生活,具有隐喻特征;法庭模式集中表现伦理力量的冲突;荒诞模式辅助传递"荒诞"主题意义。日常与法庭模式主要功能为情感、意动与描述,传递叙事意义,体现权势关系,推进情节发展;荒诞模式主要功能为寒暄与诗化。语言模式的转变反映戏剧风格从古典主义到现实主义再到现代主义的转变。
- 李一坤
- 关键词:戏剧
- 大卫·马梅特喜剧《波士顿婚姻》的语言张力
- 2019年
- 美国当代剧作家大卫·马梅特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享誉剧坛,被称为"语言剧作家"。其创作于1999年的《波士顿婚姻》是一部全女性角色作品,语言风格呈现多样化特征:雅俗词藻并存,具有风尚喜剧的特点;零整句式共用,暗示局势变化与人物行动力的强弱;两个语言层面,遵守禁忌规则,具有隐喻性。不同风格的语言相互交织、冲撞,形成了极大的艺术张力。
- 李一坤
- 关键词:语言张力
- 阿瑟·米勒心理现实剧心理外化技巧及剧作结构初探
- 作为一位承前启后的现代戏剧家,阿瑟·米勒创作了一系列的心理现实剧,用戏剧手段描绘人的内心世界,从而折射、反映社会与人生。本文旨在探讨米勒如何运用传统现实主义,表现主义的戏剧技巧来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并概述其戏剧结构上的两大...
- 李一坤
- 关键词:阿瑟·米勒戏剧家剧作结构内心世界
- 文献传递
- 浅析阿瑟·米勒三部“内向化”剧作之结构特点被引量:1
- 2008年
- 本文旨在分析阿瑟·米勒三部"内向化"剧作《推销员之死》、《堕落之后》和《驶下摩根峰》剧作架构技巧。三剧兼具情节结构和心理结构。《推销员之死》中,外部事件发展构成外部结构,人物内心活动构成内部情感结构;《堕落之后》具有表现主义倾向,具"随‘意’性",与斯特林堡的《一出梦的戏剧》频为相似;《驶下摩根峰》亦然。
- 李一坤
- 关键词:阿瑟·米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