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李一鸣

李一鸣

作品数:81 被引量:104H指数:5
供职机构:内蒙古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一般工业技术冶金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1篇期刊文章
  • 32篇专利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5篇金属学及工艺
  • 25篇一般工业技术
  • 4篇冶金工程
  • 2篇电气工程
  • 2篇理学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9篇合金
  • 13篇织构
  • 12篇冷轧
  • 10篇储氢
  • 8篇再结晶
  • 8篇退火
  • 7篇钢板
  • 6篇低碳钢
  • 6篇低碳钢板
  • 6篇碳钢
  • 6篇纳米
  • 6篇晶粒
  • 6篇放氢
  • 5篇取向硅钢
  • 5篇稀土
  • 5篇硅钢
  • 5篇感应熔炼
  • 5篇NI
  • 5篇CSP
  • 5篇CSP工艺

机构

  • 78篇内蒙古科技大...
  • 9篇北京科技大学
  • 4篇钢铁研究总院
  • 4篇包头钢铁(集...
  • 3篇上海大学
  • 2篇河北工程大学
  • 2篇山东钢铁集团...
  • 1篇包头钢铁职业...
  • 1篇北方重工集团...
  • 1篇秦皇岛首秦金...
  • 1篇中国兵器工业...
  • 1篇河钢乐亭钢铁...
  • 1篇中国北方稀土...

作者

  • 78篇李一鸣
  • 29篇任慧平
  • 20篇计云萍
  • 16篇金自力
  • 15篇刘卓承
  • 12篇王海燕
  • 10篇段宝玉
  • 8篇毛卫民
  • 8篇高雪云
  • 8篇康学良
  • 7篇孙昊
  • 6篇张邦文
  • 6篇吴忠旺
  • 5篇王玉峰
  • 5篇张慧敏
  • 5篇赵瑞超
  • 5篇赵鸣
  • 4篇霍文霞
  • 4篇王开平
  • 4篇张国芳

传媒

  • 7篇内蒙古科技大...
  • 5篇稀土
  • 4篇稀有金属材料...
  • 4篇金属世界
  • 2篇稀有金属
  • 2篇中国稀土学报
  • 2篇材料热处理学...
  • 2篇中国体视学与...
  • 1篇金属学报
  • 1篇金属热处理
  • 1篇激光与光电子...
  • 1篇理化检验(物...
  • 1篇机械工程材料
  • 1篇热加工工艺
  • 1篇功能材料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粉末冶金工业
  • 1篇电子显微学报
  • 1篇中国冶金教育
  • 1篇热处理技术与...

年份

  • 1篇2025
  • 12篇2024
  • 10篇2023
  • 9篇2022
  • 8篇2021
  • 3篇2020
  • 8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7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4篇2010
  • 3篇2009
8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氧气杂质对Mg_(80)Ni_(16-x)Al_(x)Y_(4)(x=2,8)合金储氢性能的影响
2024年
研究了氢气中的杂质氧气对Mg_(80)Ni_(16-x)Al_(x)Y_(4)(x=2,8)合金储氢性能的影响,并对吸/放氢循环后的结构变化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氧气对合金具有显著毒化作用,100次循环后Mg_(80)Ni_(14)Al_(2)Y_(4)与Mg_(80)Ni_(8)Al_(8)Y_(4)合金的容量衰减率分别为49.2%和40.4%。合金在含氧气下循环后形成了大量MgO,有效储氢相的大幅降低是导致储氢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此外,虽然氧化未对吸氢动力学造成影响,但表面氧化层抑制了合金的放氢能力,也是导致合金可逆储氢容量降低的重要因素。Mg_(80)Ni_(8)Al_(8)Y_(4)合金由于更高的Al含量有利于形成致密的Al_(2)O_(3)氧化层,对抗氧气毒化能力有一定改善。在纯氢条件下对毒化合金进行了多次吸/放氢处理,即再活化,结果表明再活化对毒化合金的作用不大,合金的可逆吸氢能力无法恢复。
东夏宋俊彤刘卓承刘卓承庞赟佶计云萍
关键词:氧气
铜粒子单一抑制剂取向电工钢的开发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分析了产生取向电工钢生产过程中高耗能、高成本等困扰的材料技术原因,并简述了近些年来人们借助改进成分设计来降低取向电工钢生产能耗和成本的种种努力.以此为基础,提出了铜粒子单一抑制剂取向电工钢的设计理念,并阐述了其节能降耗的材料学原理.相应的初步实验研究取得了突破,结果显示:铜粒子单一抑制剂确实能够实现所需的二次再结晶过程,避免了传统生产流程的高温耗能环节.随着相关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成熟,铜粒子单一抑制剂取向电工钢有望发展成高节能取向电工钢.
任慧平毛卫民张慧敏金自力李一鸣计云萍吴忠旺
关键词:取向电工钢抑制剂
冷轧铝板剪切织构形成机制和组织特点被引量:2
2019年
采用3次单向、每次约50%的大道次压下的轧制方法获得了表层明显的剪切织构和中心层正常织构的铝板.变形过程中晶粒不仅承受了外载荷的作用,而且还存在晶粒之间的力学交互作用.利用以这种理念为基础的反应应力(RS)塑性变形模型,在考虑到可能存在适量随机织构的情况下计算出了符合试验观察的表层和中心层的织构.结果显示:大道次压下轧制使轧板表层的应力状态绕横向偏转了40°以上,同时晶粒间也存在更强的交互作用.大道次压下时轧板表面层始终存在单向的切应力,轧制前滑、后滑区内表面不同方向的滑动摩擦力不会对轧板厚度方向的应力分布和织构的形成产生本质性的影响.这种轧板表层的晶粒内会残留明显更高的、且与晶粒取向相关的弹性应变能,并可能对后续的回复和再结晶过程产生影响.
李一鸣任慧平任慧平
关键词:冷轧铝板织构不均匀性
一种电池用抗腐蚀纳米级Ce-Mg-Ni负极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池用抗腐蚀纳米级Ce‑Mg‑Ni负极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该复合材料为Ce<Sub>2</Sub>Mg<Sub>17</Sub>/Ni+xwt.%LiF,其中x=3~5,首先通过感应熔炼法制备得到Ce<S...
刘卓承李一鸣阮飞范琪隆赵鸣
轧制过程中钢板不同晶体学变形机制的交互作用被引量:3
2019年
变形过程中位错滑移和机械孪生共存的金属多晶体中,不同类型滑移系以及孪生系开动的临界分切应力会有所差异,由此导致其塑性行为非常复杂.传统上借助检测退火金属滑移系和孪生系的临界分切应力以获得不同塑性机制的开动关系,但所获得的临界分切应力和不同塑性机制的开动关系往往无法准确地与真实塑性行为相对应,也很难合理预测晶粒取向的演变和织构的形成.以具备多种类型滑移系以及孪生系为变形机制的低碳钢和奥氏体不锈钢的轧制变形过程为例,借助反应应力模型分析并准确模拟了其变形行为和织构形成过程.结果显示:不同类型变形机制临界分切应力以不同速率提高,并导致之间临界分切应力比值的复杂变化,且滑移系临界分切应力提升的速率明显高于孪生系.在模拟中考虑到这些变化有助于合理地揭示金属多晶体内在的塑性变形机制,并追踪织构形成过程.各晶粒间的交互作用会逐渐改变晶界区域应力与应变保持连续的方式,即相关的交互作用边界条件参数也会逐渐改变.塑性变形行为还会涉及到许多具体的内外部变形条件的持续改变;需仔细捕捉并在理论模型中追随这些复杂的变化以便精确预测变形行为和变形织构.
任慧平李一鸣李一鸣
关键词:冷轧滑移系
一种基于纵向应变测量热膨胀仪同步测量径向应变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纵向应变测量热膨胀仪同步测量径向应变的方法,该处理方法将纵向应变测量用刚玉或石英支架顶杆进行改造以达到同时测量纵向应变和径向应变的目的;将刚玉或石英支架顶杆与样品接触的端部增设带支撑簧片的杠杆部件,杠...
张俊艳李一鸣张利文罗龙刘素霞卢春晓张邦文
机械球磨制备La_2Mg_(17)/Ni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及气态吸放氢性能被引量:3
2012年
为提高La2Mg17贮氢合金的吸放氢性能,以机械球磨La2Mg17+Ni+NbF5在氩气为保护气氛围下制备复合材料。采用XRD分析了球磨后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用SEM观察了其形貌。通过自动控制的Sieverts设备测试了材料的吸放氢动力学性能。研究表明混合球磨后复合材料的吸放氢性能有了显著的提高,进一步说明Ni粉、NbF5促使了材料纳米晶/非晶结构的形成,而该结构的形成是材料吸放氢性能提高的主要原因。
刘卓承张国芳李一鸣任慧平
关键词:球磨微观结构
一种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涉及燃料电池催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乙二醇水溶液、氧化石墨烯和氯铂酸进行第一混合后,调节pH值&gt;7,进行第一还原反应,得到第一中间产物体系;将...
郭瑞华安胜利张捷宇周国治关丽丽彭继华黄伟光李一鸣王林敏姚仪帅
文献传递
一种防止粉末样品相互污染的装置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止粉末样品相互污染的装置,包括:长条状的中空抽拉盒,所述抽拉盒的长度与扫描电镜样品台的尺寸相匹配,所述抽拉盒的内腔的宽度与放入其中的锯条的宽度相匹配,所述抽拉盒的内腔的高度与放入其中的锯条的厚度相匹配;...
霍文霞张磊李一鸣段宝玉张邦文
文献传递
中国及周边地区早期的铜器被引量:5
2024年
公元前3000年及之前,中国多地出现了人工冶铜技术,进而制作出了红铜、白铜、黄铜、锡青铜、砷铜等不同化学成分的铜器。公元前3000年至前2000年期间,人工冶铜技术在中华文明地区以及周边更大范围与之有密切联系的东亚文明地区相互扩散。鉴于公元前2000年以前存在的地理、地质、气候等方面的阻隔,东亚文明区的人工冶铜技术难以受到来自西亚方面的影响。公元前1000年之后人类才逐渐掌握定量控制铜器化学成分的知识和能力,因此中国早期铜器多样化的化学成分应主要取决于各地所能获取的各自不同的铜矿资源。
毛卫民李一鸣李一鸣
关键词:东亚文明早期铜器铜矿资源锡青铜中华文明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