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春阳
- 作品数:10 被引量:43H指数:2
-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重庆市科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双表达骨形态发生蛋白2、9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和表达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构建双表达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ic protein,BMP)2、9腺病毒重组体并进行鉴定。方法自单一表达的BMP2或BMP9 AdEasy质粒上扩增BMP2和BMP9片段,先后亚克隆至穿梭质粒pASG2,获得双表达穿梭质粒pASG2-BMP2、9。酶切及PCR鉴定确认、测序正确后同源重组获得双表达BMP2、BMP9腺病毒质粒,转染至HEK-293细胞中包装和扩增得到高滴度双表达BMP2、BMP9腺病毒,体外感染C3H10细胞,RT-PCR鉴定并观察其早期诱导成骨情况。结果成功构建双表达BMP2、BMP9的腺病毒,滴度约为1010IU/mL,RT-PCR证实双表达腺病毒在C3H10细胞中表达,其感染的C3H10细胞早期碱性磷酸酶含量较单一表达的BMP2或BMP9腺病毒组增加。结论成功构建双表达BMP2、9的重组腺病毒载体,为进一步研究BMP2和BMP9的协同成骨作用和制备高效的组织工程人工骨提供了有利的工具。
- 林春阳陈亮罗进勇邓忠良
- 关键词:重组腺病毒
- 骨活素胶囊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探讨骨活素胶囊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8~12月龄雌性新西兰大耳兔卵巢去势法10周得到Ⅰ型骨质疏松模型,再行桡骨骨折造模,从而建立骨质疏松性骨折模型。模型建立后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含1 g/(kg.d)骨活素胶囊的生理盐水和淀粉糊5 ml灌胃,在2、4、8周随机选取动物行影像学、血液生化指标、HE染色、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免疫组化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骨活素干预的实验组动物较对照组骨痂、骨小梁形成增多增快,骨痂力学强度增强。结论:骨活素胶囊能使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愈合时间缩短,强度增强。
- 林春阳肖瑞法徐希彦陈大蓉杨敏邓忠良
-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骨折骨折愈合
-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
- 目的: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疼痛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和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折,虽能够迅速缓解患者疼痛和恢复活动功能,但长期疗效尚不清楚.通过对照试验评估治疗后3年患者的疼痛、活动功能和新骨折发生率.方法:2006年3月-200...
- 遇呈祥林春阳陈亮柯珍勇邓忠良
-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椎体后凸成形术保守治疗
- 双表达骨形态发生蛋白2、9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和表达
- 目的构建双表达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ic protein,BMP)2、9腺病毒重组体并进行鉴定。方法自单一表达的BMP2或BMP9 AdEasy质粒上扩增BMP2和BMP9片段,先后亚克隆至穿梭质粒...
- 林春阳陈亮罗进勇邓忠良
- 文献传递
- 经皮椎体成形术及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多椎体压缩骨折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及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多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对27例患者进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或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观察术后3d和随访时的活动能力(MDS)、疼痛强度视觉模拟评分(VAS)较术前的改善情况。结果27例均成功完成手术,术后疼痛基本消失,72h后均离床活动,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3d(2.2±0.9),较术前(7.8±1.4)显著下降(P〈0.01);随访时VAS为(1.5±1.0),较术后又有所下降。MDS术后3d(1.0±0.8),较术前(2.4±1.2)显著下降(P〈0.01);随访时为(1.0±0.9),与术后相当。术后随访5~12个月,腰痛无复发。结论对于骨质疏松性多椎体压缩骨折的患者,根据骨折椎体的特征,行经皮椎体成彤术结合后凸成形术,为患者降低一定的医疗费用,短期疗效满意,其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随访验证。
- 熊飞龙柯珍勇陈亮林春阳晏铮剑严小明邓忠良
- 关键词:椎体成形术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
- 组织工程人工骨成骨活性因子(BMP9,OPG)相关研究
- 骨形态发生蛋白(BMP)是作为成骨因子最初在骨基质中发现的,BMPs是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超家族的成员之一,目前已经分离和鉴定的有20余种。BMP主要的生物学作用是诱导成骨潜能细胞,如结缔组织中的间质细胞、骨髓基...
- 林春阳
- 关键词:人工骨诱导成骨活性因子OPGBMP2骨缺损模型
- BMP-9基因修饰的骨髓基质细胞促进山羊骨缺损愈合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观察BMP-9基因修饰的骨髓基质细胞(marrow stromal cells,MSCs)治疗山羊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12只12~18月龄中国青山羊,股骨中段建立临界骨缺损模型,按照配对比较法随机分为2组,缺损区域明胶海绵填充,实验组加入预先准备好的BMP-9腺病毒感染的MSCs悬液,对照组加入GFP腺病毒感染的MSCs悬液,术后1 d、2、4、8、12、20周行X线片检查,20周时进行CT检查,处死动物,行大体标本、组织学染色和生物力学的检测。结果 X线片显示实验组较对照组骨痂形成更早更多,大体标本、组织学染色显示实验组的新生骨更加成熟,CT显示实验组新生骨塑形更好,生物力学检测显示实验组新生骨痂的力学强度更强。结论 BMP-9基因修饰的MSCs可以有效地促进山羊股骨骨缺损的愈合。
- 林春阳罗进勇汪洋马金梁邓忠良
- 关键词:骨髓基质细胞骨缺损山羊
- 骨形态发生蛋白9诱导骨骼肌源性干细胞的成骨分化被引量:5
- 2011年
- 背景:已有实验报道部分骨形态发生蛋白能够诱导间充质干细胞等向成骨细胞的分化。目的:评估骨形态发生蛋白9定向诱导骨骼肌源性干细胞成骨分化的能力。方法:采用Ⅰ型胶原酶和胰蛋白酶二步消化法提取兔骨骼肌源性干细胞,用重组腺病毒的方法将骨形态发生蛋白9导入细胞,通过碱性磷酸酶定量测定、钙盐沉积实验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9对于骨骼肌源性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定向诱导作用。结果与结论:成功分离培养兔骨骼肌源性干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染色80%以上的细胞呈Sca-1阳性。骨形态发生蛋白9能诱导骨骼肌源性干细胞碱性磷酸酶的表达,且能够促进细胞的钙盐沉积。提示,骨形态发生蛋白9具有定向诱导骨骼肌源性干细胞分化成骨的能力。
- 李翔林春阳邱北溟陈亮邓忠良
- 关键词:成骨细胞细胞培养碱性磷酸酶
- 骨保护素的克隆及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影响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克隆人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基因并构建其重组腺病毒,观察其对BMSCs分化的影响.方法:RT-PCR方法从人肝克隆OPG基因全长cDNA,利用穿梭质粒将OPG基因重组获得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AdOPG;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使用AdOPG感染兔BMSCs,以RT-PCR及Western Blot的方法鉴定BMSCs对OPG的表达。比色测定和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法观察AdOPG感染BMSCs后5d时碱性磷酸酶(ALP)的表达。结果:克隆获得人OPG基因,测序与Gene bank一致,构建的重组腺病毒AdOPG滴度达109efu/ml,AdOPG感染BMSCs5d后ALP活性值为(21024±507)IU,AdGFP对照组为(3079±89)IU,空白对照组为(2156±78)IU。结论:骨保护素有利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
- 陈富徐希彦柯珍勇尹良军郭常辉王雪燕林春阳邓忠良
- 关键词:腺病毒人骨保护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 椎体后凸成形术与保守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对比研究被引量:28
- 2011年
- 目的通过临床对比研究分析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3月-2007年8月,收治60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其中40例选择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试验组),20例选择保守治疗(对照组)。试验组:男6例,女34例;年龄56~78岁,平均68.7岁。病程10~18个月,平均12个月。骨折涉及73个椎体。对照组:男5例,女15例;年龄57~80岁,平均70.1岁。病程9~16个月,平均13个月。骨折涉及41个椎体。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欧洲脊柱骨质疏松症研究(EVOS)问卷评分,以及伤椎前中柱椎体高度、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试验组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骨水泥渗漏。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6~38个月。试验组治疗后1~3 d及12、36个月VAS评分、EVOS评分、伤椎前中柱椎体高度及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后以上指标与术前比较无改善(P>0.05)。治疗后12、36个月,试验组以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6个月,对照组患者新发脊柱骨折发生率高于试验组(χ2=16.347,P=0.015)。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后,疼痛症状可明显缓解,活动功能恢复,且新发脊柱骨折发生率较保守治疗低。
- 林春阳遇呈祥陈亮柯珍勇邓忠良
-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椎体后凸成形术保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