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庆
- 作品数:55 被引量:109H指数:7
- 供职机构: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社会学文化科学更多>>
- 试论屈赋之域外文化背景——从苏雪林先生的楚辞研究说起被引量:3
- 2000年
- 本文认为 ,对于苏雪林先生的“楚辞域外文化论” ,我们应扬弃其具体的甚至总体的结论 ,而取其研究思想的合理内核。通过对出土实物的分析 ,笔者发现 ,古希腊罗马人的审美心理、审美趣味竟与楚国人十分相近 !而且整个“南方丝绸之路”上各地域、各民族人民的审美心理、审美趣味都非常相似 !事实证明 ,比之中原文化 ,楚文化多了一道域外文化背景 ,这对于楚辞和楚艺术文化的研究 。
- 毛庆
- 关键词:苏雪林楚辞楚辞研究南方丝绸之路楚文化审美心理
- 全文增补中
- 学杜小识:一种特殊的“互文”——“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再解被引量:1
- 1998年
- 杜甫名篇《北征》中的两句:“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历来很得后人赞赏,一致认为它引典切事,既深且惋。只是对其行文,很多学者觉得有问题。表面上,问题确实显而易见:夏桀女宠为妹喜,殷纣女宠是妲己,而周幽王的宠妃则为褒姒,这样上句夏朝之夏桀与下句褒姒就对...
- 毛庆
- 关键词:《北征》修辞方式《杜诗详注》《苕溪渔隐丛话》《岳阳楼记》
- 姜亮夫先生与中国楚辞学
- 2012年
- 纵观中国两千年楚辞研究史,姜先生可以"三最"立之:研究时间最长,成果最多,取得成就面最广。姜亮夫先生是国学领域"耸立南天的一代宗师",他留给学界许多宝贵启示,总括起来,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治学精神,二是治学方法。其治学精神为:锲而不舍,敢说真话,勇于自我反思。
- 毛庆
- 关键词:姜亮夫治学精神治学方法
- 屈原与儒墨道法诸家人格观之比较
- 目前在我国社会生活和文化领域广泛使用的“人格”一词,来自国外,其内涵受到英美、日本和前苏联的很大影响,而且在社会、文化、心理三大范围中,人格内涵与意义指向又颇有差别。想要确定一个任何范围任何学科都能接受的人格定义,基本不...
- 毛庆
- 关键词:人格观
- 文献传递
- “忠诚之情”乎,“露才扬己”乎?——班固评价屈原矛盾之详析被引量:8
- 2011年
- 汉代班固的《离骚赞序》和《楚辞序》在评价屈原时其主要观点几乎完全对立,由此引来后人聚讼不已。笔者认为:班固对屈原始终是敬佩景仰的,《离骚赞序》和《汉书》中对屈原的评价代表了他的观点;而《楚辞序》则是不得已而为之,是表面出自班固之手而实质体现汉明帝意图的代言书。
- 毛庆
- 关键词:班固
- 不妨从目的出发——屈原诗歌民族属性的再考察被引量:1
- 1991年
- 在屈骚和整个楚文学的研究中,比较麻烦的问题之一,便是对其民族属性的判定。即是说.它究竟是民族的文学呢?还是区域性文学?或者仅是一种地方性的文学?以往,这种考察,学者们走的是同一条思维路线。即根据已掌握的考古、民俗、语言等客观材料,按照现在民族划分的理论,判断楚人是否为独立的民族,然后确定文学的民族属性。若是独立的,则为民族的文学;若不是独立的,与中原诸国同族,则为区域性文学。
- 毛庆
- 关键词:屈骚楚人公羊传楚辞学
- 论屈原对《九章》的整体构想及整理被引量:12
- 2004年
- 考察屈原对《九章》有无整体的构想及其排列次序 ,两千年的研究史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原有的单篇对应的单一研究思路已经进入死胡同 ,必须回到文本自身、回到内证、回到整体性思考上来。文中就《九章》语言形式所提供的信息、诗题排列组合所呈现的规律、篇中与结尾所展现的心路历程三方面加以考察 ,发现了诗题中客观存在的排列密码 ,从而得出新的结论 :《九章》决非如朱熹所说是后人所辑 ,其时间跨度虽逾三十年 ,屈原对此却有着整体构想 ,对各篇结构形式作过统一调适 ,对诗中文句亲手进行过整理 ,就连排序也是屈原亲手所定———它不同于后人的任何一种排列。
- 毛庆
- 关键词:《九章》语言形式诗歌文学研究
- 摇落深知宋玉悲——新中国文学史宋玉评介简议被引量:1
- 2011年
- 我们将出版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三本中国文学史和出版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的三本中国文学史进行对比后发现,宋玉所占篇幅比例在缩小,独立一节的地位在消失,而对其作品大多仍只肯定《九辩》一篇。宋玉在文学史的以上方面的变化,有着较复杂的学术原因,主要原因是文学史家对宋玉的文学史定位过于单一,对宋玉著作篇目的确认没有充分吸收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学者们对宋玉作品的艺术特色研究也还不够深入。
- 毛庆
- 关键词:楚辞辞赋中国文学史
- 试论屈原的生死观及与儒、道两家之异同被引量:1
- 2004年
- 屈原的生死观是彻底积极的。他以最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对待事业、对待理想,对待一切,连对死亡的态度也是积极的。他的生死观的基础是情感,是爱———对生活的热爱、对民族和人民的挚爱、对美的至爱。就现实生活而言,就民族生存而论,儒家、道家、屈原的三种生死观念都是不可缺少的。儒家的殉道,主要是理性的判断,是在死亡迫近、道义与死亡二者不可得兼时的一种被动选择;道家则视维护自然生命为天责,坚决反对为功名利禄而戕害生命;屈原则要将死亡掌握在自己手里,让死亡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与儒家、道家相比,屈原未能在日常生活中为个人提供深刻实用的生存智慧,但他建构了彻底积极的生死观,将崇高的道德理想的价值追求与个体炽热的情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继承了上古神话的传统,突破了自然对生死的规定性,实现了精神与意志的永恒,最终成为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文化之魂!
- 毛庆
- 关键词:儒家道家生死观
- 屈原晚年行踪理测
- 1992年
- 由于年代久远,史料匮乏,屈原生平中各个阶段的重要行踪有些很不清楚,其晚年的行踪就是如此。笔者在研究中有一些心得,形成了较完整的看法,特奉呈于此,以就教于方家们。应该肯定,屈原生命的终止地点和终止方式,是十分清楚的: 于是怀石自沉汩罗以死。(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 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侧闻屈原兮,自沉汩罗。(贾谊《吊屈原赋》)
- 毛庆
- 关键词:司马迁史料公元前学术界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