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翠众

作品数:4 被引量:16H指数:3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胃肠
  • 4篇间质
  • 4篇间质瘤
  • 2篇胃肠道
  • 2篇胃肠道间质瘤
  • 2篇胃肠间质瘤
  • 2篇肠道
  • 2篇肠道间质瘤
  • 1篇伊马替尼
  • 1篇预后
  • 1篇肿瘤
  • 1篇晚期
  • 1篇微RNAS
  • 1篇微阵列
  • 1篇微阵列分析
  • 1篇胃肠肿瘤
  • 1篇临床病理
  • 1篇临床病理特征
  • 1篇耐药
  • 1篇囊性

机构

  • 4篇复旦大学
  • 1篇复旦大学附属...

作者

  • 4篇王翠众
  • 3篇侯英勇
  • 3篇沈坤堂
  • 2篇孙益红
  • 2篇王洪山
  • 2篇秦新裕
  • 2篇秦净
  • 1篇徐晨
  • 1篇朱雄增
  • 1篇胡沁
  • 1篇谭云山
  • 1篇高晓东
  • 1篇石园
  • 1篇何德明
  • 1篇宿杰·阿克苏
  • 1篇刘亚岚
  • 1篇曾海英

传媒

  • 1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中国实用外科...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恶性与交界性胃肠道间质瘤差异表达microRNA的初步筛选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包括良性、交界性及高度恶性的广谱生物学行为,通过初步筛选恶性GIST与交界性GIST差异表达的microRNA(miRNA),探讨miRNA在GIST恶性转化过程中的潜在作用。方法收集6例胃GIST标本,恶性组3例,交界组3例。用Agilent人miRNA寡核苷酸基因芯片V3(955个已知的miRNA)进行检测。选取恶性组与交界组之间4个差异表达最明显的miRNA,利用荧光即时定量PCR技术,在22个样本中进行验证。结果恶性组与交界组相比较,相差倍数2倍以上且P值小于0.05的差异表达miRNA有14个,上调的有5个,下调的有9个。其中差异最明显,即P值最小的4个miRNA,分别为miR-221、miR-135b、miR-675*、miR-218,前两者在恶性组中上调,后两者下调。荧光即时定量PCR在22个样本中验证显示,miR.221和miR-675*的差异倍数与基因芯片的结果基本相符。结论通过miRNA芯片初步筛选和荧光即时定量PCR验证,显示miR-221和miR-675*在恶性和交界性GIST中的表达有差异性,提示两者可能与GIST的恶性转化有关,在GIST的生物学行为判断上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石园王翠众侯英勇何德明徐晨刘亚岚胡沁宿杰·阿克苏曾海英沈坤堂谭云山朱雄增
关键词:胃肠肿瘤微RNAS微阵列分析
对伊马替尼继发耐药的晚期胃肠道间质瘤治疗策略探讨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对伊马替尼继发耐药的复发和转移的晚期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0—2009年对伊马替尼继发耐药的复发和转移的晚期8例GIST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病人均行手术治疗,完整切除原发肿瘤后,肿瘤复发和(或)转移,口服伊马替尼治疗产生继发耐药,采取手术切除复发和转移灶(特别是耐药病灶)联合伊马替尼等靶向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模式,均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1例死亡,存活96个月;其余7例仍存活,目前存活时间65~145个月,平均98.6个月。结论伊马替尼继发耐药的复发和转移的晚期GIST,选择手术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靶向治疗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参考肿瘤的基因状态,采取个体化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王洪山王翠众侯英勇沈坤堂高晓东秦净孙益红秦新裕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伊马替尼耐药复发
胃肠间质瘤差异表达miRNA的筛选研究
背景与目的: 微小RNA (microRNAs, miRNAs)是一类长约22nt的内源性非编码RNA,在转录后水平调控靶基因mRNA。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miRNA在肿瘤的发生、侵袭、转移、耐药等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
王翠众
关键词:MIRNA基因芯片RT-PCR
文献传递
囊性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探讨囊性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学和分子遗传学特征,并评估其生物学行为。方法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5年2月至2010年1月间收治的7例以囊性结构为主的GIST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检测其c—kit和PDGFR-α基因突变状况。结果7例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5例;年龄为46。76岁;肿瘤来源于胃4例,十二指肠1例,小肠2例;肿瘤大小6~16cm.瘤体显著囊性变。镜下实性区可见肿瘤细胞,其中4例为上皮样细胞型.3例为梭形细胞型.核分裂像0~3个/50HPF。按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危险度分级,4例为高度危险,3例为中度危险:但依据形态学特点,3例为交界性,3例为低度恶性,1例为中度恶性。3例患者检测到c—kit基因第11外显子突变。经9~80个月的随访.7例患者均为无瘤生存.无一例出现复发或转移。结论囊性GIST临床表现为惰性生物学行为.恶性风险低。
王翠众侯英勇沈坤堂王洪山秦净孙益红秦新裕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预后
共1页<1>
聚类工具0